三論玄義檢幽集卷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小為通于大。
而執小拒大。
四大乘人失學無所得大成有所得大。
所雲鹿苑者。
法華疏曰。
波羅捺此雲鹿林。
昔有王以林施鹿故。
毗婆沙雲仙人園。
昔有仙人在此處住。
因以為名。
今謂波羅奈是通處。
鹿林是其别處。
迦毗羅國正是天竺之中央。
諸國皆在四方也。
波羅捺在迦毗羅之西。
相去九百六十裡。
佛轉法輪處在波羅奈之北。
相去二十裡。
樹名香淨。
言鹫山者。
疏曰。
耆阇崛山者。
此雲鹫頭山也。
然此五峰各有所像。
今之一山似于鹫頭故以名鹫。
佛滅度後阿育王見其山頂似鹫。
使人鑿作兩翅兩足及尾。
故全如鹫鳥。
(裡書曰) 墟。
去魚反。
說文大丘也。
風俗通曰。
墟者虛也居也(已上裡書) 玄。
善逝以之流恸。
薩埵所以大悲者。
第四明諸佛菩薩緻悲哀。
此則法身地照機起悲。
善逝通舉諸佛。
薩埵複通一切。
恸慨歎也。
天魔為愛火所燒。
外道為諸見所害。
或執小拒大謗法毀人造無間業。
或偏執大乘斷空撥無罪福。
亦現世斷善後入無間。
并可傷歎也。
(裡書曰) 善逝事。
義章十善義雲。
言善逝者。
此從德義以立其名。
善者名好。
逝者名去。
如來好去故名善逝(文) 薩埵事。
法華義疏曰。
具足應雲菩提薩埵。
菩提雲道。
是無上正遍知果道也。
薩埵曰衆生。
為求果道故名道衆生也(文)四論玄第十二三乘義雲。
菩薩者具足存彼音者。
經論所出不同。
漸備經雲。
以為開士。
無量壽經上卷雲十六正士。
十住論亦雲。
菩提名上道。
薩埵名深心。
彼深樂菩提故名菩提薩埵也。
彌天道安法師折疑論亦雲開士等(文)名玄略述第四(本)雲。
言菩提者所謂般若。
言薩埵者即是有情。
于諸有情能作一切利樂安樂(文)(已上裡書) 玄。
四依為此而興。
三論由斯而作者。
第五明垂迹造論。
謂衆生迷教。
邪義覆于正經。
不知開道息患大旨。
然菩薩以大悲為本。
是故造三論益物。
大品經曰。
菩薩為于大事故起。
大事者所謂救度一切衆生也。
今龍樹提婆為成大事造此論矣。
摩耶經曰。
龍樹菩薩燃正法炬滅邪見幢。
什法師雲。
龍樹菩薩令如來大法二啟閻浮。
所言四依者。
涅槃經如來性品曰。
有四種人能護正法。
建立正法幢。
令正法能多利益憐愍世間為世間依安樂人天。
何等為四。
有人出世具煩惱是名第一。
須陀洹人斯陀含人是名第二。
阿那含人是名第三。
阿羅漢是名第四(元照釋依曰。
此并大權示聲聞像傳法化人。
衆生所賴。
四并名依)中論序疏曰。
問。
雲何是四依。
答。
且依一判。
如小乘見道前具煩惱人是一依。
須陀洹斯陀含是二依。
那含是三依。
羅漢第四依。
約大乘至十回向是一依。
初地至七地是二依。
八九地是三依。
十地第四依。
如楞伽是第二依。
如睿師是第四依。
睿師判龍樹是十地窮學人故。
(裡書曰) 禅那抄曰。
中論仙光記雲。
此論序疏曰。
初地七地是二依八九二地是三依者。
就功用無功用判之。
又有以七地屬三依義。
就定慧等不等而解之。
若依天親涅槃論意。
以初地為初依也。
問。
若爾嘉祥大師何違此說耶。
答。
涅槃論且以三十心屬初地而為論欤。
大乘玄開大乘為因果二位。
因中分十地。
三十心屬初地也。
仙光記上雲。
然四依有本迹。
迹四依者。
七方便為初依(乃至)本四依者。
地前四十心為初依。
等(文)(已上裡書) 玄。
但論雖有三。
義唯二轍等者。
第六重舉三論宗要。
言振領提綱者。
領謂蓑端之襟。
綱即網上之繩。
由振蓑領則衆毛自整。
由提大綱則衆目自正矣。
今謂。
三論文義羅列廣博同衆毛目。
今總括大要即喻提綱領。
律鈔曰。
舉領提綱毛目自整。
尚書序曰。
舉其宏綱撮其機要焉。
則安序解曰。
舉大端者。
即上所括一部文意。
若網目之在綱。
如毛裘之衣領。
(裡書曰) 紛綸事。
中論疏記曰。
紛綸者。
玉篇上孚雲反亂也。
王逸曰紛盛貌也。
綸力勻反經理也。
花玄略述第四(本)雲。
紛者盛貌也。
紛紛亂也。
綸者。
周易彌綸天地之道。
傳曰。
彌者廣他。
綸者絡也(文) 振綱事。
白虎通雲。
何謂綱紀。
綱者張也。
紀者理也。
大者為綱。
小者為紀。
所以張理天下正文耳。
人道也皆懷五常之性。
有親愛之心是以綱紀為首紀。
若羅網之有綱紀而萬目張矣(已上裡書) 玄。
答。
論主究其原等者。
謂論有二種。
一者盡言。
二者不盡言。
如小乘諸論。
雖複破邪邪猶未窮。
雖複顯正正猶未極。
故不能究其原複盡其理。
此則不盡言論也。
今三論即破邪顯正究竟窮盡之論故雲究其原等也。
故十二門序釋論字雲。
十二者總衆枝之大數也。
門者開通無滞之稱也。
論者欲以窮其源盡其理也。
若一理之不盡則衆異紛然有惑趣之乖。
一源之不窮則衆途扶蔬。
有殊緻之迹。
殊緻之乖不夷。
乖趣之迹不泯。
大士之憂也。
是以龍樹菩薩開出者之由路。
作十二門以正之。
疏釋曰。
十二門第二釋題目三字即三也。
論者釋論也。
窮其原者窮三乘之原也。
原唯有一。
昔權說有三。
而封異者未尋其本。
故謂有三耳。
若考而窮之唯一原也。
故無量義雲。
從于一法生無量義。
其一法者即無相也。
如是無相不相名為實相。
法華雲。
于一佛乘分别說三。
涅槃雲。
是一味藥随其流處有六種味。
乃至亦有三乘之味。
皆是明一原也。
盡其理者。
上令三乘徙轍。
今令六道回宗。
此論既正釋一乘。
令九道衆生同成佛也。
問。
破三何故雲窮原。
洗六而雲盡理。
答。
原理名殊體一。
從一原而有三流。
三乘諸子未窮其原故謂三異。
若從流以尋原則知原唯一。
則便舍流以還原。
六道既其失道故。
是乖理之義。
所以須明盡理也。
又窮其原斥聖惑也。
盡其理破凡迷。
即令悟不凡不聖不生死不涅槃等也。
又窮其原斥内迷也。
盡其理破外執也。
諸論義師未尋其本有五百異。
若窮原者知理唯一也。
九十六術自謂得理。
故異道紛然。
若盡理者則衆異息矣。
又窮其原破學大乘人成有所得執也。
盡其理者斥學小乘之流也。
以未盡理故有小耳。
如其盡理。
理既無二。
何有大小耶。
然本對異流故言一耳。
若舍異而存一。
乃至五百皆是未窮其原未盡其理。
宜深照斯意方見作序人心。
若一理之不盡者。
上二句标兩門。
今雙釋也。
以不盡理故有六道惑趣之乖。
惑者迷也。
趣者理也。
謂迷一道故成六道。
一原之不窮則衆途扶蔬者。
衆謂多也。
途即道。
以不窮原故有三乘異道乃至五百部也。
扶蔬謂開廣增盛之義耳。
殊緻之迹者。
殊者異也。
緻理也。
迹謂足迹。
即三乘足迹而不泯寂。
何猶得成佛耶。
問。
何故作此釋論字耶。
答。
若直釋者。
應雲交言曰論。
然今釋論取論意及論功能以釋論。
非訓名而釋。
何以知之。
文雲。
論之者欲以窮其原盡其理。
故知就意及功能釋也。
殊緻之不夷下第三叙造論大宗也。
大士初建弘誓令九道衆生皆歸一極。
今遂保着三乘封執六道。
豈不憂哉。
是以龍樹菩薩開出者之由路者。
上是悲心。
今是悲事。
又上是大悲内充。
今方便起救。
即吐言作論也。
出謂令六道出分段三乘離變易同免二種火宅所燒。
故雲出也。
出必有所因。
故以十二門為出者之由路。
假斯路而出也。
作十二門以正之者。
六道三乘并皆失道。
是故稱邪。
蕩彼邪迷故作十二以正之。
三乘六道并是邪路。
今十二門是正路也。
問。
雲何令六道回宗。
答。
有三畢竟空如百論述之。
一者六道本來寂滅故畢竟空無六。
二者虛妄故無六。
謂六道亦無六趣。
如渴人見炎内六處水流。
實無六趣。
三者諸佛菩薩随六說六。
亦無六趣。
如随見水人說有六水。
實無有六。
以悟六本不生故。
六道回宗也。
三乘徙轍者。
二乘折法未悟本空。
大士雖知本空照猶未盡。
今此論顯畢竟空諸佛行處。
令三乘人究竟了達。
故門門之中皆稱畢竟空。
智度論雲。
畢竟空是諸佛所行故也(已上)準此可悉。
(裡書曰) 戲論事。
大乘玄八不義雲。
戲論是借譬之名。
○于道無所克獲如小兒戲論為耳(文)又雲。
總括始終。
凡論相心四句成有所得。
并是戲論(文) 中論疏第一雲。
觀法品明戲論有二。
一者愛論。
謂于一切法有所著心。
二見論。
于一切法作決定解。
又利根者起見論。
鈍根人起愛論。
又在家人起愛論。
出家人起見論。
又天魔起愛論。
外道起見論。
凡夫起愛論。
二乘起見論。
又雲。
師又約漸舍義明五種戲論。
第五若有戲論不戲論并是戲論。
若無戲論不戲論方是不戲論也(已上裡書) 玄。
問。
既無法不究。
無言不盡等者。
論迹義曰。
今次解論。
然論是何為義。
論是論辨為義。
隻論辨法相。
若依睿師序。
論是盡言為義。
則雲盡其言窮其慮。
若一言不盡則衆異扶蔬。
若一慮不窮則颠倒亂起。
今盡其言故即衆異息。
今窮其慮故則颠倒淨。
是故論則盡言窮慮。
論功方顯故所以言盡慮窮。
故論非但盡言亦複盡觀。
觀非但盡緣亦複盡論。
中非但盡觀亦複盡論。
是故今表中觀論名。
隻欲盡淨諸法。
不如人解以論欲釋中觀義。
今道盡言為論者。
若使外人言是。
即道龍樹為非。
若使龍樹言是。
即道外人為非。
是即诤诤莫窮。
雲雲無已。
若何猶可見。
若使據其本末得失終自歸龍樹為得。
外人為失。
外人為失故言則盡。
良由外人有言故龍樹有語。
外人之言既盡。
龍樹之語亦窮。
舉譬如張王二人共争一珠。
張謂是張寶。
王謂是王物。
是則兩人各诤紛然未決。
今據其本末得失終自有歸。
是張物而王侶志。
今果是張物王即無言。
王既無言張亦不語。
今龍樹外人亦然。
龍樹實是外人道非。
今龍樹果是。
外人無言。
外人無言既盡。
龍樹語亦窮。
問。
龍樹外人言俱盡。
那得獨稱龍樹論。
答。
雖複二人語俱盡。
盡有所由。
良由龍樹檢是非。
故外人為失。
外人言則盡。
外人言既盡龍樹之言亦盡。
二人言盡功由龍樹。
所以稱為龍樹論。
舉譬如兩人相費雖複俱倒而有勝負。
下者為負。
上者為勝。
龍樹外人亦複如此。
雖複俱息言。
龍樹為勝。
外人為負。
是故種為龍樹論也。
十二門論疏曰。
問雲何名論。
答。
直語稱說。
交言曰論。
但論有二種。
一者盡言。
二者不盡言。
如小乘論等。
雖複破邪邪猶未窮。
雖複顯正正猶未極。
言既有餘。
不能以盡言釋論。
若随分稱盡。
義亦可然。
至如方等諸論。
無邪不窮無正不顯。
言既暢盡故以盡言稱論。
又小乘之論雖顯至理無言。
未知言即寂滅。
故不得以盡言。
釋論。
大乘之論非但能顯無言。
而即言寂滅故。
是盡言為論。
具此二種盡言故雲盡言。
釋論準此可悉。
玄。
跋摩具辨二空照猶未盡者。
十二門疏曰。
波若正觀能窮原盡理。
照無不周故稱盡法邊底。
中論序疏曰。
大覺曠照者此舉大得也。
對二乘生滅之小。
了一切無生畢竟空。
稱為曠照。
又二乘但得人空不得法空。
名為小智。
大乘具得二空稱為曠照。
又二乘亦得二空。
但是折法明空故稱小智。
大乘得自性空自相空。
稱為曠照。
又二乘但得三界内人法空。
名為小智。
大乘得三界内外空。
名為曠照。
又二乘但見于空不見不空。
名為小智。
大乘見空及以不空。
故稱曠照。
準此等釋而可見矣。
問。
成論說二空其相雲何。
答。
如彼論第十身見品曰。
又經中說。
若知諸法無自體性即能入空。
故知五陰亦空。
又第一義空經中。
說眼等以為第一義谛故無。
世谛故有。
大空經中說。
若言是老死者若言是人老死。
又羅陀經中說。
佛語羅陀。
五陰散壞破裂令滅不現。
爾時乃名空相具足。
又破裂散壞分折衆生令不現在。
是經中說五陰無常衆生空無。
先經中說五陰散滅。
是為法空。
聰法師疏曰。
此明人法二空也。
(裡書雲) 玄道事。
涅槃無名論玄得章曰。
玄道在于絕域故不得以得之。
妙智在乎物外故不知以知之矣。
中論疏第一雲。
此論但應破洗迷執。
蕭焉無寄玄道自
而執小拒大。
四大乘人失學無所得大成有所得大。
所雲鹿苑者。
法華疏曰。
波羅捺此雲鹿林。
昔有王以林施鹿故。
毗婆沙雲仙人園。
昔有仙人在此處住。
因以為名。
今謂波羅奈是通處。
鹿林是其别處。
迦毗羅國正是天竺之中央。
諸國皆在四方也。
波羅捺在迦毗羅之西。
相去九百六十裡。
佛轉法輪處在波羅奈之北。
相去二十裡。
樹名香淨。
言鹫山者。
疏曰。
耆阇崛山者。
此雲鹫頭山也。
然此五峰各有所像。
今之一山似于鹫頭故以名鹫。
佛滅度後阿育王見其山頂似鹫。
使人鑿作兩翅兩足及尾。
故全如鹫鳥。
(裡書曰) 墟。
去魚反。
說文大丘也。
風俗通曰。
墟者虛也居也(已上裡書) 玄。
善逝以之流恸。
薩埵所以大悲者。
第四明諸佛菩薩緻悲哀。
此則法身地照機起悲。
善逝通舉諸佛。
薩埵複通一切。
恸慨歎也。
天魔為愛火所燒。
外道為諸見所害。
或執小拒大謗法毀人造無間業。
或偏執大乘斷空撥無罪福。
亦現世斷善後入無間。
并可傷歎也。
(裡書曰) 善逝事。
義章十善義雲。
言善逝者。
此從德義以立其名。
善者名好。
逝者名去。
如來好去故名善逝(文) 薩埵事。
法華義疏曰。
具足應雲菩提薩埵。
菩提雲道。
是無上正遍知果道也。
薩埵曰衆生。
為求果道故名道衆生也(文)四論玄第十二三乘義雲。
菩薩者具足存彼音者。
經論所出不同。
漸備經雲。
以為開士。
無量壽經上卷雲十六正士。
十住論亦雲。
菩提名上道。
薩埵名深心。
彼深樂菩提故名菩提薩埵也。
彌天道安法師折疑論亦雲開士等(文)名玄略述第四(本)雲。
言菩提者所謂般若。
言薩埵者即是有情。
于諸有情能作一切利樂安樂(文)(已上裡書) 玄。
四依為此而興。
三論由斯而作者。
第五明垂迹造論。
謂衆生迷教。
邪義覆于正經。
不知開道息患大旨。
然菩薩以大悲為本。
是故造三論益物。
大品經曰。
菩薩為于大事故起。
大事者所謂救度一切衆生也。
今龍樹提婆為成大事造此論矣。
摩耶經曰。
龍樹菩薩燃正法炬滅邪見幢。
什法師雲。
龍樹菩薩令如來大法二啟閻浮。
所言四依者。
涅槃經如來性品曰。
有四種人能護正法。
建立正法幢。
令正法能多利益憐愍世間為世間依安樂人天。
何等為四。
有人出世具煩惱是名第一。
須陀洹人斯陀含人是名第二。
阿那含人是名第三。
阿羅漢是名第四(元照釋依曰。
此并大權示聲聞像傳法化人。
衆生所賴。
四并名依)中論序疏曰。
問。
雲何是四依。
答。
且依一判。
如小乘見道前具煩惱人是一依。
須陀洹斯陀含是二依。
那含是三依。
羅漢第四依。
約大乘至十回向是一依。
初地至七地是二依。
八九地是三依。
十地第四依。
如楞伽是第二依。
如睿師是第四依。
睿師判龍樹是十地窮學人故。
(裡書曰) 禅那抄曰。
中論仙光記雲。
此論序疏曰。
初地七地是二依八九二地是三依者。
就功用無功用判之。
又有以七地屬三依義。
就定慧等不等而解之。
若依天親涅槃論意。
以初地為初依也。
問。
若爾嘉祥大師何違此說耶。
答。
涅槃論且以三十心屬初地而為論欤。
大乘玄開大乘為因果二位。
因中分十地。
三十心屬初地也。
仙光記上雲。
然四依有本迹。
迹四依者。
七方便為初依(乃至)本四依者。
地前四十心為初依。
等(文)(已上裡書) 玄。
但論雖有三。
義唯二轍等者。
第六重舉三論宗要。
言振領提綱者。
領謂蓑端之襟。
綱即網上之繩。
由振蓑領則衆毛自整。
由提大綱則衆目自正矣。
今謂。
三論文義羅列廣博同衆毛目。
今總括大要即喻提綱領。
律鈔曰。
舉領提綱毛目自整。
尚書序曰。
舉其宏綱撮其機要焉。
則安序解曰。
舉大端者。
即上所括一部文意。
若網目之在綱。
如毛裘之衣領。
(裡書曰) 紛綸事。
中論疏記曰。
紛綸者。
玉篇上孚雲反亂也。
王逸曰紛盛貌也。
綸力勻反經理也。
花玄略述第四(本)雲。
紛者盛貌也。
紛紛亂也。
綸者。
周易彌綸天地之道。
傳曰。
彌者廣他。
綸者絡也(文) 振綱事。
白虎通雲。
何謂綱紀。
綱者張也。
紀者理也。
大者為綱。
小者為紀。
所以張理天下正文耳。
人道也皆懷五常之性。
有親愛之心是以綱紀為首紀。
若羅網之有綱紀而萬目張矣(已上裡書) 玄。
答。
論主究其原等者。
謂論有二種。
一者盡言。
二者不盡言。
如小乘諸論。
雖複破邪邪猶未窮。
雖複顯正正猶未極。
故不能究其原複盡其理。
此則不盡言論也。
今三論即破邪顯正究竟窮盡之論故雲究其原等也。
故十二門序釋論字雲。
十二者總衆枝之大數也。
門者開通無滞之稱也。
論者欲以窮其源盡其理也。
若一理之不盡則衆異紛然有惑趣之乖。
一源之不窮則衆途扶蔬。
有殊緻之迹。
殊緻之乖不夷。
乖趣之迹不泯。
大士之憂也。
是以龍樹菩薩開出者之由路。
作十二門以正之。
疏釋曰。
十二門第二釋題目三字即三也。
論者釋論也。
窮其原者窮三乘之原也。
原唯有一。
昔權說有三。
而封異者未尋其本。
故謂有三耳。
若考而窮之唯一原也。
故無量義雲。
從于一法生無量義。
其一法者即無相也。
如是無相不相名為實相。
法華雲。
于一佛乘分别說三。
涅槃雲。
是一味藥随其流處有六種味。
乃至亦有三乘之味。
皆是明一原也。
盡其理者。
上令三乘徙轍。
今令六道回宗。
此論既正釋一乘。
令九道衆生同成佛也。
問。
破三何故雲窮原。
洗六而雲盡理。
答。
原理名殊體一。
從一原而有三流。
三乘諸子未窮其原故謂三異。
若從流以尋原則知原唯一。
則便舍流以還原。
六道既其失道故。
是乖理之義。
所以須明盡理也。
又窮其原斥聖惑也。
盡其理破凡迷。
即令悟不凡不聖不生死不涅槃等也。
又窮其原斥内迷也。
盡其理破外執也。
諸論義師未尋其本有五百異。
若窮原者知理唯一也。
九十六術自謂得理。
故異道紛然。
若盡理者則衆異息矣。
又窮其原破學大乘人成有所得執也。
盡其理者斥學小乘之流也。
以未盡理故有小耳。
如其盡理。
理既無二。
何有大小耶。
然本對異流故言一耳。
若舍異而存一。
乃至五百皆是未窮其原未盡其理。
宜深照斯意方見作序人心。
若一理之不盡者。
上二句标兩門。
今雙釋也。
以不盡理故有六道惑趣之乖。
惑者迷也。
趣者理也。
謂迷一道故成六道。
一原之不窮則衆途扶蔬者。
衆謂多也。
途即道。
以不窮原故有三乘異道乃至五百部也。
扶蔬謂開廣增盛之義耳。
殊緻之迹者。
殊者異也。
緻理也。
迹謂足迹。
即三乘足迹而不泯寂。
何猶得成佛耶。
問。
何故作此釋論字耶。
答。
若直釋者。
應雲交言曰論。
然今釋論取論意及論功能以釋論。
非訓名而釋。
何以知之。
文雲。
論之者欲以窮其原盡其理。
故知就意及功能釋也。
殊緻之不夷下第三叙造論大宗也。
大士初建弘誓令九道衆生皆歸一極。
今遂保着三乘封執六道。
豈不憂哉。
是以龍樹菩薩開出者之由路者。
上是悲心。
今是悲事。
又上是大悲内充。
今方便起救。
即吐言作論也。
出謂令六道出分段三乘離變易同免二種火宅所燒。
故雲出也。
出必有所因。
故以十二門為出者之由路。
假斯路而出也。
作十二門以正之者。
六道三乘并皆失道。
是故稱邪。
蕩彼邪迷故作十二以正之。
三乘六道并是邪路。
今十二門是正路也。
問。
雲何令六道回宗。
答。
有三畢竟空如百論述之。
一者六道本來寂滅故畢竟空無六。
二者虛妄故無六。
謂六道亦無六趣。
如渴人見炎内六處水流。
實無六趣。
三者諸佛菩薩随六說六。
亦無六趣。
如随見水人說有六水。
實無有六。
以悟六本不生故。
六道回宗也。
三乘徙轍者。
二乘折法未悟本空。
大士雖知本空照猶未盡。
今此論顯畢竟空諸佛行處。
令三乘人究竟了達。
故門門之中皆稱畢竟空。
智度論雲。
畢竟空是諸佛所行故也(已上)準此可悉。
(裡書曰) 戲論事。
大乘玄八不義雲。
戲論是借譬之名。
○于道無所克獲如小兒戲論為耳(文)又雲。
總括始終。
凡論相心四句成有所得。
并是戲論(文) 中論疏第一雲。
觀法品明戲論有二。
一者愛論。
謂于一切法有所著心。
二見論。
于一切法作決定解。
又利根者起見論。
鈍根人起愛論。
又在家人起愛論。
出家人起見論。
又天魔起愛論。
外道起見論。
凡夫起愛論。
二乘起見論。
又雲。
師又約漸舍義明五種戲論。
第五若有戲論不戲論并是戲論。
若無戲論不戲論方是不戲論也(已上裡書) 玄。
問。
既無法不究。
無言不盡等者。
論迹義曰。
今次解論。
然論是何為義。
論是論辨為義。
隻論辨法相。
若依睿師序。
論是盡言為義。
則雲盡其言窮其慮。
若一言不盡則衆異扶蔬。
若一慮不窮則颠倒亂起。
今盡其言故即衆異息。
今窮其慮故則颠倒淨。
是故論則盡言窮慮。
論功方顯故所以言盡慮窮。
故論非但盡言亦複盡觀。
觀非但盡緣亦複盡論。
中非但盡觀亦複盡論。
是故今表中觀論名。
隻欲盡淨諸法。
不如人解以論欲釋中觀義。
今道盡言為論者。
若使外人言是。
即道龍樹為非。
若使龍樹言是。
即道外人為非。
是即诤诤莫窮。
雲雲無已。
若何猶可見。
若使據其本末得失終自歸龍樹為得。
外人為失。
外人為失故言則盡。
良由外人有言故龍樹有語。
外人之言既盡。
龍樹之語亦窮。
舉譬如張王二人共争一珠。
張謂是張寶。
王謂是王物。
是則兩人各诤紛然未決。
今據其本末得失終自有歸。
是張物而王侶志。
今果是張物王即無言。
王既無言張亦不語。
今龍樹外人亦然。
龍樹實是外人道非。
今龍樹果是。
外人無言。
外人無言既盡。
龍樹語亦窮。
問。
龍樹外人言俱盡。
那得獨稱龍樹論。
答。
雖複二人語俱盡。
盡有所由。
良由龍樹檢是非。
故外人為失。
外人言則盡。
外人言既盡龍樹之言亦盡。
二人言盡功由龍樹。
所以稱為龍樹論。
舉譬如兩人相費雖複俱倒而有勝負。
下者為負。
上者為勝。
龍樹外人亦複如此。
雖複俱息言。
龍樹為勝。
外人為負。
是故種為龍樹論也。
十二門論疏曰。
問雲何名論。
答。
直語稱說。
交言曰論。
但論有二種。
一者盡言。
二者不盡言。
如小乘論等。
雖複破邪邪猶未窮。
雖複顯正正猶未極。
言既有餘。
不能以盡言釋論。
若随分稱盡。
義亦可然。
至如方等諸論。
無邪不窮無正不顯。
言既暢盡故以盡言稱論。
又小乘之論雖顯至理無言。
未知言即寂滅。
故不得以盡言。
釋論。
大乘之論非但能顯無言。
而即言寂滅故。
是盡言為論。
具此二種盡言故雲盡言。
釋論準此可悉。
玄。
跋摩具辨二空照猶未盡者。
十二門疏曰。
波若正觀能窮原盡理。
照無不周故稱盡法邊底。
中論序疏曰。
大覺曠照者此舉大得也。
對二乘生滅之小。
了一切無生畢竟空。
稱為曠照。
又二乘但得人空不得法空。
名為小智。
大乘具得二空稱為曠照。
又二乘亦得二空。
但是折法明空故稱小智。
大乘得自性空自相空。
稱為曠照。
又二乘但得三界内人法空。
名為小智。
大乘得三界内外空。
名為曠照。
又二乘但見于空不見不空。
名為小智。
大乘見空及以不空。
故稱曠照。
準此等釋而可見矣。
問。
成論說二空其相雲何。
答。
如彼論第十身見品曰。
又經中說。
若知諸法無自體性即能入空。
故知五陰亦空。
又第一義空經中。
說眼等以為第一義谛故無。
世谛故有。
大空經中說。
若言是老死者若言是人老死。
又羅陀經中說。
佛語羅陀。
五陰散壞破裂令滅不現。
爾時乃名空相具足。
又破裂散壞分折衆生令不現在。
是經中說五陰無常衆生空無。
先經中說五陰散滅。
是為法空。
聰法師疏曰。
此明人法二空也。
(裡書雲) 玄道事。
涅槃無名論玄得章曰。
玄道在于絕域故不得以得之。
妙智在乎物外故不知以知之矣。
中論疏第一雲。
此論但應破洗迷執。
蕭焉無寄玄道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