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論玄義檢幽集卷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二日。
江南學士智泰來至皇朝請述所聞。
遂為其委釋開為十門(雲雲)此則于大業時着中論疏。
以後望前故言去仁壽。
此則三論疏前後制作非一二。
公私講多遍數故。
如此異說不相違矣。
但今現行疏依仁壽三年請。
大業年中制作而已問。
百論十二門兩疏何時撰耶。
答。
如碑文說。
仁壽二年出三論疏。
問。
百論序疏曰。
大業四年十月因講次直疏出。
十二門序疏曰。
大業四年六月二十七日疏一時講語。
此等說豈非相違耶。
答。
此舉序疏制作時而不關三論疏。
問。
中論疏重出。
二論疏單出。
有何所由耶。
答無方适化單複宜不可一準也。
或又三論疏但皆單出。
複同仁壽二年撰但因智泰請。
後所撰述者唯限第二卷重牒疏。
此一卷十門後所增加也。
非一部十卷皆由智泰請。
重所制作。
既言遂為其委釋開為十門。
一大意門(乃至)十新通門。
此則限十門委釋酬于彼請。
若一部皆由彼請者。
何此撰述緣起不安初而置中間耶。
加之十二門序疏曰。
餘昔已着三論文玄。
正言序是人制。
不我釋之。
但師每講常讀此序。
而淺識之流歖多紛謬故略陳綱要以賜門人也(文)此則文者三論疏。
玄者三論玄。
昔所制玄疏不釋序文。
至後大業四年。
因講次而作三論序疏。
明知玄疏同皆昔仁壽年中撰而不重出。
但序疏獨大業年中撰。
所言撰者述也定也。
謂撰古遺文。
述而非作。
律宗元照釋曰。
撰述者。
通而為言撰亦是述。
今既兩标故須别釋。
撰謂操觚染翰诠次成章。
述謂謙己推他相循舊轍。
玄。
總序宗要。
等謂叙三論玄宗樞要故雲序宗要。
就中先明三論大所歸趣不出破邪顯正。
故言通序大歸。
此則語所趣以為歸也。
次就三論内分二十七品等意。
故雲别釋衆品。
謂前二十五品破大迷申大教。
後兩品破小迷申小教等。
即此意也。
玄。
初門有二。
等者謂遍斥四宗略顯兩正。
兩正者明人正顯法正是也。
玄。
夫适化無方等。
謂明三論興意有六。
一者唱佛法大旨。
二者舉内外迷失。
三者明佛教變替。
四者顯佛菩薩本地哀傷。
五者明四依垂迹造論。
六者重明論宗要。
言失本旨故邪執競發。
由邪競故佛教訛替。
由訛替故起本地哀傷。
由哀傷故垂四依迹而造三論。
三論既興須得大旨。
次第如此矣。
今初唱佛法大旨也。
問。
适化無方等語為是大師自說。
為常傳述他語耶。
答述興皇大師語也。
故中論疏一曰。
師雲。
夫适化無方陶誘非一。
考聖心以息病為主。
統教意以開道為宗。
若因開以受悟則聖教為之開。
由合而受道則聖教為之合。
如其兩曉并為甘露。
必也雙迷俱成毒藥。
豈可偏守一途以壅多門者哉。
述義曰。
師雲者興皇寺法朗法師。
又曰。
或言一師或言大師或直言師者皆興皇朗法師也。
初二句者顯教門非一。
喻若毛目多。
考聖心等四句明要但歸二。
猶如提其綱領。
息患即破邪。
開道謂顯正。
雖教門無量以此二為大歸。
故言初唱佛法大旨也。
此則一切教門皆破邪。
邪破即正顯。
正顯必邪破。
如法花論破十種病反顯十無上是也。
言适化無方等者。
南山曰。
适化無方随機隐顯。
元照釋曰。
适化殊者随宜度物而非一概也。
又曰。
無方猶言不定。
允堪釋曰。
無方者言聖人應物唯變所适。
不可以一方一體明之。
易雲。
神無方而易無體。
韓康伯注雲。
方體皆系于形器者也。
此則随機化物雲适化。
機過塵沙即教門無定方故雲無方。
大師處處或言适化不同。
或言适緣不同。
或言适化非一。
語異而意同矣。
祖師釋曰。
無方者諸大乘論皆明一切諸法無決定相佛有無量方便。
或說一切實一切不實亦實不實非實非不實适緣利物。
豈可虛執規矩以局大方耶。
言陶誘者。
陶謂陶冶。
誘謂誘引。
經音義曰。
陶冶上徒高切。
下弋者切。
陶謂作瓦器也。
冶銷爐者也。
陶化也。
冶消也。
(裡書曰) 息患等事。
名玄略述第一(本)雲。
原夫三世如來四依大士出世之大意。
當為息衆生執見患惑之病。
雖宣恒沙經教。
而該大意唯為開示中道實相三谛道理。
興皇大論序雲。
無執不破。
無義不攝。
巧用無非甘露。
拙服成毒藥。
然則息患者無執不破。
謂破病義。
開道者無義不攝。
謂顯道義(文) 陶誘事。
名玄略述第二(本)雲。
陶者變也暢也。
誘者教也引也。
謂相勸也。
乃是聖人随區物性。
種種勤勞之事非一也(文) 無方事。
名玄略述第三(末)雲。
如佛在法身地照衆生機。
若現身說法。
種種随宜示現。
故曰無方。
方者定也(文) 适字事。
中論疏記雲。
言适化無方者。
宗本義雲。
适化衆生謂之漚和。
元康師雲。
适往也。
菩薩往入生死教化衆生令悟性空。
此是善權方便之智。
準此論文。
今雲适者屍赤切。
女子出嫁也。
即當往訓也。
述義雲。
适于物機而化度之。
是為方便。
此當稱會訓也。
言陶誘者。
上玉篇徒高切。
驅馳貌也郁(甫發反)陶也養也。
又缶部即作匋字徒刀反。
作瓦器也。
莊^7□匋化也。
今并為陶字也。
今須化訓也。
聖人事。
中論疏記雲。
述義雲。
梵雲阿梨耶。
此翻聖。
聖者正也。
擾亂邪僻耶見離此三邪。
故名為聖。
心與境冥智與神會。
契理神通于事無壅。
是故曰正也。
白虎通曰。
聖者通也。
道無不通。
聞聲知情。
故大戴禮曰。
孔子所謂聖人者通乎大道。
應變不窮。
能測萬物情性者也(文)外書曰。
處天地之和順八風之理。
适嗜欲于世俗之間。
無恚瞋人之心(文)莊子曰。
聖人之形不異凡夫。
故耳目之用衰也。
至于精神則始終常全耳。
又曰。
神人即聖人也。
聖言其外。
神言其内。
又曰。
夫去知任性。
然後神明洞照。
所以為賢聖也。
注雲。
所言去知者。
去知若土塊也。
問曰。
今三論釋何經耶。
答。
以般若之心通申一代之大小乘經也。
但于諸大乘經名般若者。
可有共不共之别也。
大品疏第一雲。
然此經好講而有兩論解釋故。
一者三論通論此經之心髓。
二者大論釋此經之本義(文) 中論疏第一雲。
問此論遍申衆經。
何故偏引般若。
答有六義。
五者山中大師雲。
智度論雖廣釋般若。
而中論正解般若之心。
故偏引般若。
何以然者。
中論正明實相中道。
令識于中道發生正觀。
大品亦正明實相。
因實相發生般若。
以明義正同故偏引之(文)大乘玄八不義雲。
相傳雲。
中論是釋論骨髓也(文) 花玄第八雲。
佛始終常用般若化物。
初顯教菩薩般若。
密教二乘般若。
此從大品至法花前也。
次至法花。
顯教二乘般若亦顯教菩薩般若。
以顯教二乘故般若亦名法花耳。
非般若外别有法花也。
至涅槃明般若即是四種佛性。
大品雲。
因名般若。
果名薩般若。
涅槃雲。
因名觀智。
果謂菩提。
菩提無累即是果果。
又地前四十心名相似般若。
登地至佛名真般若。
故知般若豎通于五十二位。
即般若最大也(文) 序事。
法花義疏第一雲。
言序者舒也(文) 天台文句第一雲。
言序者。
次由述三義也(取意) 準此等釋今言序者述義也。
别釋衆品事。
中論疏第一雲。
将欲釋文大明二義。
初釋因得品名。
二論開合等(文)百論疏上雲。
此論玄義已入大科。
今釋名品開為六意(文)十二門論疏雲。
有玄義已入大科。
餘未盡者五意釋之(文) 元康師肇論疏上雲。
宗祖也(文)準此釋。
今言宗要者。
至要雲事欤。
名玄略述第二(本)雲。
要者旨也。
所為物體。
說文曰。
要猶身中要也。
于人身所有中此^7□衿耳。
毛詩偶兮要女。
傳曰。
要成也。
謂所成立物之體也(文) 聖心教意事。
凡夫心意者。
十地義記第一雲。
若依楞伽。
第七妄識集起本。
說名為心。
第六意識遍伺諸塵。
說以為意(略抄)聖人心意者。
名玄略述第二(本)雲。
自性清淨心者即大經等所明正因佛性。
非業煩惱造作。
以智慧建立故名為自性。
本來無染名為清淨。
自體神知為心。
即起信論雲真如心也(文)私雲。
薩般若遍照諸塵故雲意欤。
宗鏡錄第一雲。
圭峰和尚雲。
謂諸宗始祖即是釋迦。
經是佛語。
禅是佛意。
諸佛心口不相違。
諸祖相承根本是佛親付。
菩薩造論始末唯弘佛經。
況迦葉乃至掘多弘傳皆兼三藏。
及馬鳴龍樹悉是祖師。
造論釋經數十萬偈。
觀風化物無定事儀。
所以凡稱知識。
法爾須明佛語印可自心。
若不與了義一乘圓教相應。
設證聖果亦非究竟也(文)(已上裡書) 玄。
但九十六術等第二舉内外迷失。
元照曰九十六者。
外道六師各有十五弟子。
執見各異故。
又曰。
西竺外道總有六師。
一富蘭那迦葉(說諸法不生不滅)二末伽梨拘賒梨子(說諸法自然無有因果)三删阇夜毗羅胝子(說(下)衆生過八萬劫任運得道不假修行)四阿耆多翅舍欽婆羅(說(下)衆生有苦應(上)修拔發薰鼻等苦行自然解脫(上))五迦羅鸠馱迦旃延(說諸法亦生亦滅)六尼揵陀若提子(說一切業定如人死還為人)一師下各有十五弟子各執所見。
祖師百論疏上卷具釋六師名字。
并出其執見。
如下引之。
此等外道所計之法皆不出三有故雲栖火宅為淨道。
故祖師釋曰。
檀提婆羅門計于此身即是涅槃不須更滅。
此明欲界為涅槃。
次阿羅羅計無相為涅槃。
此計色界為涅槃也。
郁頭藍弗計非想為涅槃。
此計無色界為涅槃也。
此三外道以三有為涅槃。
既是三有便是老死。
既是三有便是有為。
(裡書雲) 術字事。
中論疏記雲。
術者時橘反。
背也道也。
所由也藝也(文)天台維摩疏記第二雲。
九十六種者。
準九十六道經。
彼經二卷委明相狀。
于中一道是正。
即佛道也。
九十五皆邪。
華嚴大論或曰九十六皆邪者。
以大斥小也(已上裡書) 玄。
五百異部者。
祖師曰。
智度論釋波若信毀品雲。
佛滅度後五百歲後。
有五百部不知佛意。
為解脫故執諸法性有決定相。
聞畢竟空如刀傷心。
龍樹提婆為諸部異執失佛教意故造論破迷也。
元照曰。
五百部智論但有通數。
不出法名字。
彼具雲。
佛法過五百歲後。
各各分别有五百部。
乃至堅着語言。
聞說般若畢竟空如刀傷心(不樂聞故)此等小乘皆計有無以為涅槃。
故雲萦見網為涅槃。
涅槃者。
肇師曰。
泥曰泥洹涅槃并外國音不同。
而以涅槃為正。
祖師曰。
小乘二師者。
一毗昙計有為涅槃是常是善。
本自有之。
在煩惱外。
後斷煩惱起得得之。
屬于行者。
二成實明涅槃但是無法。
非三性攝。
從善因得。
義說為善。
有之與無并是諸見有見既非。
無見甯是。
又曰。
數論小乘立滅三有為涅槃。
既是事斷。
無為即是世谛。
又曰。
必言有于涅槃。
則是有所得義。
有所得義便是二十五有故有老死也。
(裡書曰) 見網事。
中論疏第一雲。
偏執一理名見。
猶預二途稱疑(文) 中論疏記第八(末)雲。
康疏雲。
邪是不正之名。
見是分别之稱。
凡言邪見可有二種。
一通以一切有所得執皆名邪見。
二别以凡夫二乘所見各異名為邪見(文) 五百部事。
中論疏記出二說。
一雲。
即婆沙五百羅漢。
二雲。
别有五百部(雲雲)初義意。
五百羅漢各有部衆也。
此玄下文雲。
所言五百部者。
智度論釋波若信毀品雲。
佛滅度後五百歲後有五百部。
不知佛意。
為解脫故·執諸法有法定相。
聞畢竟空如刀傷心(雲雲)又曰。
六百年間五百羅漢造毗婆沙(取意)五百年後即是六百年間。
龍樹出世正由此耳(已上裡書) 玄。
遂使鹿苑丘墟等。
第三明佛教變替。
謂鹿苑是小教說處。
鹫山複大教說處。
此則寄語于處變替以顯兩教衰滅。
謂鹿苑所說因緣小教。
變為若常若斷之見嶽。
複鹫嶺所說無生大教。
變成若有若無之稠蕀。
寔不可不憂。
此則造論緣由也。
今略隻舉二種起迷。
廣明迷者有四種衆生。
并皆失道故。
一在家起愛任運而失。
二出家外道名自樹失。
三小乘失。
不知說
江南學士智泰來至皇朝請述所聞。
遂為其委釋開為十門(雲雲)此則于大業時着中論疏。
以後望前故言去仁壽。
此則三論疏前後制作非一二。
公私講多遍數故。
如此異說不相違矣。
但今現行疏依仁壽三年請。
大業年中制作而已問。
百論十二門兩疏何時撰耶。
答。
如碑文說。
仁壽二年出三論疏。
問。
百論序疏曰。
大業四年十月因講次直疏出。
十二門序疏曰。
大業四年六月二十七日疏一時講語。
此等說豈非相違耶。
答。
此舉序疏制作時而不關三論疏。
問。
中論疏重出。
二論疏單出。
有何所由耶。
答無方适化單複宜不可一準也。
或又三論疏但皆單出。
複同仁壽二年撰但因智泰請。
後所撰述者唯限第二卷重牒疏。
此一卷十門後所增加也。
非一部十卷皆由智泰請。
重所制作。
既言遂為其委釋開為十門。
一大意門(乃至)十新通門。
此則限十門委釋酬于彼請。
若一部皆由彼請者。
何此撰述緣起不安初而置中間耶。
加之十二門序疏曰。
餘昔已着三論文玄。
正言序是人制。
不我釋之。
但師每講常讀此序。
而淺識之流歖多紛謬故略陳綱要以賜門人也(文)此則文者三論疏。
玄者三論玄。
昔所制玄疏不釋序文。
至後大業四年。
因講次而作三論序疏。
明知玄疏同皆昔仁壽年中撰而不重出。
但序疏獨大業年中撰。
所言撰者述也定也。
謂撰古遺文。
述而非作。
律宗元照釋曰。
撰述者。
通而為言撰亦是述。
今既兩标故須别釋。
撰謂操觚染翰诠次成章。
述謂謙己推他相循舊轍。
玄。
總序宗要。
等謂叙三論玄宗樞要故雲序宗要。
就中先明三論大所歸趣不出破邪顯正。
故言通序大歸。
此則語所趣以為歸也。
次就三論内分二十七品等意。
故雲别釋衆品。
謂前二十五品破大迷申大教。
後兩品破小迷申小教等。
即此意也。
玄。
初門有二。
等者謂遍斥四宗略顯兩正。
兩正者明人正顯法正是也。
玄。
夫适化無方等。
謂明三論興意有六。
一者唱佛法大旨。
二者舉内外迷失。
三者明佛教變替。
四者顯佛菩薩本地哀傷。
五者明四依垂迹造論。
六者重明論宗要。
言失本旨故邪執競發。
由邪競故佛教訛替。
由訛替故起本地哀傷。
由哀傷故垂四依迹而造三論。
三論既興須得大旨。
次第如此矣。
今初唱佛法大旨也。
問。
适化無方等語為是大師自說。
為常傳述他語耶。
答述興皇大師語也。
故中論疏一曰。
師雲。
夫适化無方陶誘非一。
考聖心以息病為主。
統教意以開道為宗。
若因開以受悟則聖教為之開。
由合而受道則聖教為之合。
如其兩曉并為甘露。
必也雙迷俱成毒藥。
豈可偏守一途以壅多門者哉。
述義曰。
師雲者興皇寺法朗法師。
又曰。
或言一師或言大師或直言師者皆興皇朗法師也。
初二句者顯教門非一。
喻若毛目多。
考聖心等四句明要但歸二。
猶如提其綱領。
息患即破邪。
開道謂顯正。
雖教門無量以此二為大歸。
故言初唱佛法大旨也。
此則一切教門皆破邪。
邪破即正顯。
正顯必邪破。
如法花論破十種病反顯十無上是也。
言适化無方等者。
南山曰。
适化無方随機隐顯。
元照釋曰。
适化殊者随宜度物而非一概也。
又曰。
無方猶言不定。
允堪釋曰。
無方者言聖人應物唯變所适。
不可以一方一體明之。
易雲。
神無方而易無體。
韓康伯注雲。
方體皆系于形器者也。
此則随機化物雲适化。
機過塵沙即教門無定方故雲無方。
大師處處或言适化不同。
或言适緣不同。
或言适化非一。
語異而意同矣。
祖師釋曰。
無方者諸大乘論皆明一切諸法無決定相佛有無量方便。
或說一切實一切不實亦實不實非實非不實适緣利物。
豈可虛執規矩以局大方耶。
言陶誘者。
陶謂陶冶。
誘謂誘引。
經音義曰。
陶冶上徒高切。
下弋者切。
陶謂作瓦器也。
冶銷爐者也。
陶化也。
冶消也。
(裡書曰) 息患等事。
名玄略述第一(本)雲。
原夫三世如來四依大士出世之大意。
當為息衆生執見患惑之病。
雖宣恒沙經教。
而該大意唯為開示中道實相三谛道理。
興皇大論序雲。
無執不破。
無義不攝。
巧用無非甘露。
拙服成毒藥。
然則息患者無執不破。
謂破病義。
開道者無義不攝。
謂顯道義(文) 陶誘事。
名玄略述第二(本)雲。
陶者變也暢也。
誘者教也引也。
謂相勸也。
乃是聖人随區物性。
種種勤勞之事非一也(文) 無方事。
名玄略述第三(末)雲。
如佛在法身地照衆生機。
若現身說法。
種種随宜示現。
故曰無方。
方者定也(文) 适字事。
中論疏記雲。
言适化無方者。
宗本義雲。
适化衆生謂之漚和。
元康師雲。
适往也。
菩薩往入生死教化衆生令悟性空。
此是善權方便之智。
準此論文。
今雲适者屍赤切。
女子出嫁也。
即當往訓也。
述義雲。
适于物機而化度之。
是為方便。
此當稱會訓也。
言陶誘者。
上玉篇徒高切。
驅馳貌也郁(甫發反)陶也養也。
又缶部即作匋字徒刀反。
作瓦器也。
莊^7□匋化也。
今并為陶字也。
今須化訓也。
聖人事。
中論疏記雲。
述義雲。
梵雲阿梨耶。
此翻聖。
聖者正也。
擾亂邪僻耶見離此三邪。
故名為聖。
心與境冥智與神會。
契理神通于事無壅。
是故曰正也。
白虎通曰。
聖者通也。
道無不通。
聞聲知情。
故大戴禮曰。
孔子所謂聖人者通乎大道。
應變不窮。
能測萬物情性者也(文)外書曰。
處天地之和順八風之理。
适嗜欲于世俗之間。
無恚瞋人之心(文)莊子曰。
聖人之形不異凡夫。
故耳目之用衰也。
至于精神則始終常全耳。
又曰。
神人即聖人也。
聖言其外。
神言其内。
又曰。
夫去知任性。
然後神明洞照。
所以為賢聖也。
注雲。
所言去知者。
去知若土塊也。
問曰。
今三論釋何經耶。
答。
以般若之心通申一代之大小乘經也。
但于諸大乘經名般若者。
可有共不共之别也。
大品疏第一雲。
然此經好講而有兩論解釋故。
一者三論通論此經之心髓。
二者大論釋此經之本義(文) 中論疏第一雲。
問此論遍申衆經。
何故偏引般若。
答有六義。
五者山中大師雲。
智度論雖廣釋般若。
而中論正解般若之心。
故偏引般若。
何以然者。
中論正明實相中道。
令識于中道發生正觀。
大品亦正明實相。
因實相發生般若。
以明義正同故偏引之(文)大乘玄八不義雲。
相傳雲。
中論是釋論骨髓也(文) 花玄第八雲。
佛始終常用般若化物。
初顯教菩薩般若。
密教二乘般若。
此從大品至法花前也。
次至法花。
顯教二乘般若亦顯教菩薩般若。
以顯教二乘故般若亦名法花耳。
非般若外别有法花也。
至涅槃明般若即是四種佛性。
大品雲。
因名般若。
果名薩般若。
涅槃雲。
因名觀智。
果謂菩提。
菩提無累即是果果。
又地前四十心名相似般若。
登地至佛名真般若。
故知般若豎通于五十二位。
即般若最大也(文) 序事。
法花義疏第一雲。
言序者舒也(文) 天台文句第一雲。
言序者。
次由述三義也(取意) 準此等釋今言序者述義也。
别釋衆品事。
中論疏第一雲。
将欲釋文大明二義。
初釋因得品名。
二論開合等(文)百論疏上雲。
此論玄義已入大科。
今釋名品開為六意(文)十二門論疏雲。
有玄義已入大科。
餘未盡者五意釋之(文) 元康師肇論疏上雲。
宗祖也(文)準此釋。
今言宗要者。
至要雲事欤。
名玄略述第二(本)雲。
要者旨也。
所為物體。
說文曰。
要猶身中要也。
于人身所有中此^7□衿耳。
毛詩偶兮要女。
傳曰。
要成也。
謂所成立物之體也(文) 聖心教意事。
凡夫心意者。
十地義記第一雲。
若依楞伽。
第七妄識集起本。
說名為心。
第六意識遍伺諸塵。
說以為意(略抄)聖人心意者。
名玄略述第二(本)雲。
自性清淨心者即大經等所明正因佛性。
非業煩惱造作。
以智慧建立故名為自性。
本來無染名為清淨。
自體神知為心。
即起信論雲真如心也(文)私雲。
薩般若遍照諸塵故雲意欤。
宗鏡錄第一雲。
圭峰和尚雲。
謂諸宗始祖即是釋迦。
經是佛語。
禅是佛意。
諸佛心口不相違。
諸祖相承根本是佛親付。
菩薩造論始末唯弘佛經。
況迦葉乃至掘多弘傳皆兼三藏。
及馬鳴龍樹悉是祖師。
造論釋經數十萬偈。
觀風化物無定事儀。
所以凡稱知識。
法爾須明佛語印可自心。
若不與了義一乘圓教相應。
設證聖果亦非究竟也(文)(已上裡書) 玄。
但九十六術等第二舉内外迷失。
元照曰九十六者。
外道六師各有十五弟子。
執見各異故。
又曰。
西竺外道總有六師。
一富蘭那迦葉(說諸法不生不滅)二末伽梨拘賒梨子(說諸法自然無有因果)三删阇夜毗羅胝子(說(下)衆生過八萬劫任運得道不假修行)四阿耆多翅舍欽婆羅(說(下)衆生有苦應(上)修拔發薰鼻等苦行自然解脫(上))五迦羅鸠馱迦旃延(說諸法亦生亦滅)六尼揵陀若提子(說一切業定如人死還為人)一師下各有十五弟子各執所見。
祖師百論疏上卷具釋六師名字。
并出其執見。
如下引之。
此等外道所計之法皆不出三有故雲栖火宅為淨道。
故祖師釋曰。
檀提婆羅門計于此身即是涅槃不須更滅。
此明欲界為涅槃。
次阿羅羅計無相為涅槃。
此計色界為涅槃也。
郁頭藍弗計非想為涅槃。
此計無色界為涅槃也。
此三外道以三有為涅槃。
既是三有便是老死。
既是三有便是有為。
(裡書雲) 術字事。
中論疏記雲。
術者時橘反。
背也道也。
所由也藝也(文)天台維摩疏記第二雲。
九十六種者。
準九十六道經。
彼經二卷委明相狀。
于中一道是正。
即佛道也。
九十五皆邪。
華嚴大論或曰九十六皆邪者。
以大斥小也(已上裡書) 玄。
五百異部者。
祖師曰。
智度論釋波若信毀品雲。
佛滅度後五百歲後。
有五百部不知佛意。
為解脫故執諸法性有決定相。
聞畢竟空如刀傷心。
龍樹提婆為諸部異執失佛教意故造論破迷也。
元照曰。
五百部智論但有通數。
不出法名字。
彼具雲。
佛法過五百歲後。
各各分别有五百部。
乃至堅着語言。
聞說般若畢竟空如刀傷心(不樂聞故)此等小乘皆計有無以為涅槃。
故雲萦見網為涅槃。
涅槃者。
肇師曰。
泥曰泥洹涅槃并外國音不同。
而以涅槃為正。
祖師曰。
小乘二師者。
一毗昙計有為涅槃是常是善。
本自有之。
在煩惱外。
後斷煩惱起得得之。
屬于行者。
二成實明涅槃但是無法。
非三性攝。
從善因得。
義說為善。
有之與無并是諸見有見既非。
無見甯是。
又曰。
數論小乘立滅三有為涅槃。
既是事斷。
無為即是世谛。
又曰。
必言有于涅槃。
則是有所得義。
有所得義便是二十五有故有老死也。
(裡書曰) 見網事。
中論疏第一雲。
偏執一理名見。
猶預二途稱疑(文) 中論疏記第八(末)雲。
康疏雲。
邪是不正之名。
見是分别之稱。
凡言邪見可有二種。
一通以一切有所得執皆名邪見。
二别以凡夫二乘所見各異名為邪見(文) 五百部事。
中論疏記出二說。
一雲。
即婆沙五百羅漢。
二雲。
别有五百部(雲雲)初義意。
五百羅漢各有部衆也。
此玄下文雲。
所言五百部者。
智度論釋波若信毀品雲。
佛滅度後五百歲後有五百部。
不知佛意。
為解脫故·執諸法有法定相。
聞畢竟空如刀傷心(雲雲)又曰。
六百年間五百羅漢造毗婆沙(取意)五百年後即是六百年間。
龍樹出世正由此耳(已上裡書) 玄。
遂使鹿苑丘墟等。
第三明佛教變替。
謂鹿苑是小教說處。
鹫山複大教說處。
此則寄語于處變替以顯兩教衰滅。
謂鹿苑所說因緣小教。
變為若常若斷之見嶽。
複鹫嶺所說無生大教。
變成若有若無之稠蕀。
寔不可不憂。
此則造論緣由也。
今略隻舉二種起迷。
廣明迷者有四種衆生。
并皆失道故。
一在家起愛任運而失。
二出家外道名自樹失。
三小乘失。
不知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