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論玄義鈔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嚴改為十八。
而如南山等釋者一大毗尼藏(ヲ)名八十誦律。
安居八十日誦出故為名。
今八十律者是欤。
十八部義(ナラハ)二十部(ノ)支流(ノ)十八部。
善見律等者。
略述雲。
師雲。
上善見毗婆沙同也。
佛九分毗昙者。
略述雲。
言九分者。
十二部中九部。
謂除[訁*巳]别·自說·方廣。
其[?*餘]九部是小乘教。
方便品雲。
我此九部法随順衆生說。
入大乘為本(文)舍利弗毗昙釋佛九部經也”。
問中論既通釋大小等者。
文義要舉此一問答竟雲。
問。
若爾者但是大乘論。
應如攝論等但名大乘通論。
何以攝論等雖大乘通論而名别論。
以中論獨為通論乎。
答。
實唯是大乘。
以大乘是寬廣故。
亦通申小乘。
以大容小故。
且對攝論等唯申(ルニ)大乘。
以中論為大小通論也(雲雲)(意雲。
約大乘小乘分部唯是大乘通論也。
然約大乘中。
為細分别故。
且立大小通論耳)又一義雲。
上且顯通釋大小名通論。
非名大小通論。
以是大乘論故也(此義非也。
雖是大乘論亦名大小通論何咎已上且對攝論等唯申大乘論故也)。
初分明大等者。
中論二十七品中。
初二十品中明大。
終兩品(十二因緣品。
邪見品)明小。
邪見品終二偈還亦明大也(雲雲)(一切法空故。
世間常等見。
何處于何時。
誰起是諸見。
瞿昙大聖主。
憐愍說此法。
悉斷一切見。
我今稽首禮)。
問十二門論等者。
文義要雲。
十二門論是大乘通論。
百論如中論是大小通論而屬大小通論也(文)師雲。
十二門論攝論等一例也(雲雲)。
問百論等者。
師雲。
此論具申五乘教也(雲雲)。
如明應說不應說等者。
昔一乘不應說。
今應說也(雲雲)。
而龍樹開大品為二道等者。
大品遊意雲波若六十六品辨于實惠。
無盡已去二十四品明方便惠也(文)。
具如二智中說等者。
大乘玄第四二智義(ニ)見。
委如彼。
璎珞經佛母品等者。
彼經下曰。
佛子二谛義等。
不一亦不二。
不常亦不斷。
不來亦不去。
不生亦不滅而二相即聖智無二。
無二故是諸佛菩薩智母(文)師雲。
淨名經二智為衆生父母。
二谛為祖父母雲。
此經直二谛為母。
二智則為佛菩薩體故。
又不開父母偏雲母。
取能生義邊故也。
應知(雲雲)。
第三人(乃至)或二谛一體等者。
師雲。
二谛一體開善所立。
二谛異體龍光所立也。
此等直成實論師也。
具如疏初等者。
指中論疏也。
青目序論意等者。
中論第一因緣品初長行見。
三者關内昙影等者。
此序非當世流行序。
今序則僧睿所造故(雲雲)(關内昙影疏有上下是上初序之文也)答即二谛是中道等者。
師雲。
一家二谛有離門合門二種。
空(ハ)真有(ハ)俗者離門。
空有(ハ)俗。
非空有(ハ)真等(ハ)合門也。
若約離門者。
中道寬。
二谛狹第二谛二谛所表故。
若據合門者有二谛中道。
更無有寬狹(雲雲)思之。
答此有兩義者。
問。
見下解釋總有五複次。
爾者标兩義者何乎。
答。
先五複次者何乎(トハ)問(ニ)。
依古料簡複當出。
又佛法漸深(レハ)下(ヲハ)總為一義。
已前有四釋故合之雲五複次也。
故二谛義私[訁*巳]雲。
問。
佛何故不增減而必說二谛乎。
答。
嘉祥中論玄(此三論玄亦雲中論玄)有兩義。
一欲示佛法是中道故。
二欲顯佛法漸深(雲雲)準知此私[訁*巳]。
汝問所舉五複次中。
初四義總為第一義。
又佛法漸深下可為第二義者也。
應知耳。
問。
念佛三昧經正觀品第十雲。
不空見(廿名分二)若諸菩薩摩诃薩欲得成就諸佛所說○當遠離斷常二邊。
當念一心進勇猛。
除去懈怠。
發廣大心(文)佛明中道有多種。
何今必明不斷不常中乎。
答。
準知[?*餘]所解釋。
諸外道多随斷常見。
此過最甚。
為對治彼見。
如來說經多明不斷不常中道為言。
今亦可爾(雲雲)”。
又有二谛故佛語皆實等者。
宗家明教谛義凡有五義。
所依實能依亦實。
一義今意同也。
又佛法漸深等者。
古雲。
上明四義已。
今是第五義也。
初一句總标。
次言先說世谛乃至成就得道智者。
正明佛法漸深相。
次言說第一義乃至則生斷見者。
顯二谛不具足并前後不次之過。
言是故具明二谛也者。
總結五義也(文)。
欲明佛與菩薩能所等者。
中論以如來二谛為宗。
是所申。
百論以菩薩二智為宗。
是能申。
故佛菩薩能所相成釋也。
論雲大分深義等者。
十二門疏有委釋。
繁故略之。
師雲。
付通達大乘具足六度疏有二釋。
一者上果乘·次因乘。
二者因乘中上總·下别(雲雲)今後釋親欤。
所言破申等者。
師雲。
第一破申者帶申破也。
所以破迷教病者。
為申明如來教門。
第二申破者。
帶破申也。
申明佛教邪病自破故也。
第三申破者。
初二義申與破義别也。
申正破邪故。
此申破者。
申(ト)于破(ト)雲心也。
是破外無申破(ノ)申(ルヲ)雲申。
一代說教·八萬法藏·十二部經悉皆為破衆生病也。
更無[?*餘]義。
唯破不立者。
此意也。
論主申佛如是破故雲申破申也(雲雲)問。
爾者何次下雲不了如來破病顯道等乎。
答。
顯道為破病也。
如授藥者為治患故不相違。
又一義雲。
佛經中具有破有立。
而今論主申(ト)破(トノ)一邊(ヲ)為言。
是以下釋有問經中有立有破等料簡也。
是異上來解後義宜欤。
思之。
最後邪見品雲瞿昙大聖主等者。
彼疏雲。
瞿昙者此雲泥土。
即是姓也。
有二因緣。
一者釋迦先祖為王。
厭世出家事瞿昙仙人。
時呼師雲大瞿昙。
以資為小瞿昙。
即從師姓也。
次小瞿昙被害以後。
大瞿昙以土和其血。
分為兩分。
遂還各生男女。
自是以來有瞿昙姓稱也(文)。
百論正破外傍破内等者。
師雲。
破外中内道所計同外。
自俱破故雲正破外傍破内也。
非别章破。
中論十二門。
正破内傍破外義。
亦例爾也(雲雲)。
答破塵品中等者。
彼品雲。
外曰。
色應現見信經故(修妒路)汝經言。
色名四大及四大造。
造色分中色入所攝是現見。
汝雲。
何言無現見色。
内曰。
四大非現見。
雲何生現見(修妒路)。
如立虛空常遍等者。
古雲。
百論常品破外道五種常法。
謂時·方·虛空·微塵·槃是也。
今舉虛空·槃略三故。
言乃至槃(雲雲)(已上)問。
略三何故乎。
答。
破常品疏雲。
問。
外道辨常與佛法何異乎。
答。
佛法有大小乘。
總有五常。
小乘有三無為。
即是三常。
大乘有真谛及與佛果故名五常。
此品論常二(ハ)同三(ハ)異。
謂虛空·槃(トハ)内外大小同明是常。
時·方·微塵(トハ)但是外道計之常。
内說此三并是無常(文)可準知之。
如破因中無果品等者。
亦是中論文也。
古雲。
如百論破因中無果品具說。
繁故不引。
譬喻部三刹那立三相。
故言前後。
薩婆多以有為必相狡共起。
故言一時。
而毗昙師二說。
一雲。
體同時。
用前後。
二雲。
體用俱同時(雲雲)。
故肇法師雲等者。
此語出百論序。
序疏雲。
邪辨逼真者二義。
一逼斥真道。
二者逼似之逼(雲雲)私雲。
今逼似之義相應欤。
如蟲食木等者。
槃經文也。
答略有八義等者。
師雲。
此中八義形勢各不同也。
于中有盡理。
亦有不盡理。
或又合四論名三論。
第一義是也。
或隻取中百十二為三論。
除大智度論。
第二義已下多是也。
應知(雲雲)私雲。
八義相生取者。
悉除智論義宜欤。
又義要第二雲。
言一一之論各具三義者。
四論一一具三義。
故約義雲三論。
非約部言也。
既舉四論立三論稱故雲爾。
第二第三第四義意者。
但以三義部類同盡。
故取三論即足。
第五義雲同是大乘通論。
簡智論義。
雖足望[?*餘]起信等。
義猶未足。
要以第八相成。
第六義簡小乘。
或通簡文中分别法相諸論。
第七義者。
亦簡小乘成實等論。
或亦通簡大乘支條論也。
第八義者。
為簡馬鳴等論。
今欲綱維大法迳正像末作故也。
十二門名為言教等者。
古雲。
問。
以十二門論名言教意如何。
答。
就論名中論以顯正為名。
十二
而如南山等釋者一大毗尼藏(ヲ)名八十誦律。
安居八十日誦出故為名。
今八十律者是欤。
十八部義(ナラハ)二十部(ノ)支流(ノ)十八部。
善見律等者。
略述雲。
師雲。
上善見毗婆沙同也。
佛九分毗昙者。
略述雲。
言九分者。
十二部中九部。
謂除[訁*巳]别·自說·方廣。
其[?*餘]九部是小乘教。
方便品雲。
我此九部法随順衆生說。
入大乘為本(文)舍利弗毗昙釋佛九部經也”。
問中論既通釋大小等者。
文義要舉此一問答竟雲。
問。
若爾者但是大乘論。
應如攝論等但名大乘通論。
何以攝論等雖大乘通論而名别論。
以中論獨為通論乎。
答。
實唯是大乘。
以大乘是寬廣故。
亦通申小乘。
以大容小故。
且對攝論等唯申(ルニ)大乘。
以中論為大小通論也(雲雲)(意雲。
約大乘小乘分部唯是大乘通論也。
然約大乘中。
為細分别故。
且立大小通論耳)又一義雲。
上且顯通釋大小名通論。
非名大小通論。
以是大乘論故也(此義非也。
雖是大乘論亦名大小通論何咎已上且對攝論等唯申大乘論故也)。
初分明大等者。
中論二十七品中。
初二十品中明大。
終兩品(十二因緣品。
邪見品)明小。
邪見品終二偈還亦明大也(雲雲)(一切法空故。
世間常等見。
何處于何時。
誰起是諸見。
瞿昙大聖主。
憐愍說此法。
悉斷一切見。
我今稽首禮)。
問十二門論等者。
文義要雲。
十二門論是大乘通論。
百論如中論是大小通論而屬大小通論也(文)師雲。
十二門論攝論等一例也(雲雲)。
問百論等者。
師雲。
此論具申五乘教也(雲雲)。
如明應說不應說等者。
昔一乘不應說。
今應說也(雲雲)。
而龍樹開大品為二道等者。
大品遊意雲波若六十六品辨于實惠。
無盡已去二十四品明方便惠也(文)。
具如二智中說等者。
大乘玄第四二智義(ニ)見。
委如彼。
璎珞經佛母品等者。
彼經下曰。
佛子二谛義等。
不一亦不二。
不常亦不斷。
不來亦不去。
不生亦不滅而二相即聖智無二。
無二故是諸佛菩薩智母(文)師雲。
淨名經二智為衆生父母。
二谛為祖父母雲。
此經直二谛為母。
二智則為佛菩薩體故。
又不開父母偏雲母。
取能生義邊故也。
應知(雲雲)。
第三人(乃至)或二谛一體等者。
師雲。
二谛一體開善所立。
二谛異體龍光所立也。
此等直成實論師也。
具如疏初等者。
指中論疏也。
青目序論意等者。
中論第一因緣品初長行見。
三者關内昙影等者。
此序非當世流行序。
今序則僧睿所造故(雲雲)(關内昙影疏有上下是上初序之文也)答即二谛是中道等者。
師雲。
一家二谛有離門合門二種。
空(ハ)真有(ハ)俗者離門。
空有(ハ)俗。
非空有(ハ)真等(ハ)合門也。
若約離門者。
中道寬。
二谛狹第二谛二谛所表故。
若據合門者有二谛中道。
更無有寬狹(雲雲)思之。
答此有兩義者。
問。
見下解釋總有五複次。
爾者标兩義者何乎。
答。
先五複次者何乎(トハ)問(ニ)。
依古料簡複當出。
又佛法漸深(レハ)下(ヲハ)總為一義。
已前有四釋故合之雲五複次也。
故二谛義私[訁*巳]雲。
問。
佛何故不增減而必說二谛乎。
答。
嘉祥中論玄(此三論玄亦雲中論玄)有兩義。
一欲示佛法是中道故。
二欲顯佛法漸深(雲雲)準知此私[訁*巳]。
汝問所舉五複次中。
初四義總為第一義。
又佛法漸深下可為第二義者也。
應知耳。
問。
念佛三昧經正觀品第十雲。
不空見(廿名分二)若諸菩薩摩诃薩欲得成就諸佛所說○當遠離斷常二邊。
當念一心進勇猛。
除去懈怠。
發廣大心(文)佛明中道有多種。
何今必明不斷不常中乎。
答。
準知[?*餘]所解釋。
諸外道多随斷常見。
此過最甚。
為對治彼見。
如來說經多明不斷不常中道為言。
今亦可爾(雲雲)”。
又有二谛故佛語皆實等者。
宗家明教谛義凡有五義。
所依實能依亦實。
一義今意同也。
又佛法漸深等者。
古雲。
上明四義已。
今是第五義也。
初一句總标。
次言先說世谛乃至成就得道智者。
正明佛法漸深相。
次言說第一義乃至則生斷見者。
顯二谛不具足并前後不次之過。
言是故具明二谛也者。
總結五義也(文)。
欲明佛與菩薩能所等者。
中論以如來二谛為宗。
是所申。
百論以菩薩二智為宗。
是能申。
故佛菩薩能所相成釋也。
論雲大分深義等者。
十二門疏有委釋。
繁故略之。
師雲。
付通達大乘具足六度疏有二釋。
一者上果乘·次因乘。
二者因乘中上總·下别(雲雲)今後釋親欤。
所言破申等者。
師雲。
第一破申者帶申破也。
所以破迷教病者。
為申明如來教門。
第二申破者。
帶破申也。
申明佛教邪病自破故也。
第三申破者。
初二義申與破義别也。
申正破邪故。
此申破者。
申(ト)于破(ト)雲心也。
是破外無申破(ノ)申(ルヲ)雲申。
一代說教·八萬法藏·十二部經悉皆為破衆生病也。
更無[?*餘]義。
唯破不立者。
此意也。
論主申佛如是破故雲申破申也(雲雲)問。
爾者何次下雲不了如來破病顯道等乎。
答。
顯道為破病也。
如授藥者為治患故不相違。
又一義雲。
佛經中具有破有立。
而今論主申(ト)破(トノ)一邊(ヲ)為言。
是以下釋有問經中有立有破等料簡也。
是異上來解後義宜欤。
思之。
最後邪見品雲瞿昙大聖主等者。
彼疏雲。
瞿昙者此雲泥土。
即是姓也。
有二因緣。
一者釋迦先祖為王。
厭世出家事瞿昙仙人。
時呼師雲大瞿昙。
以資為小瞿昙。
即從師姓也。
次小瞿昙被害以後。
大瞿昙以土和其血。
分為兩分。
遂還各生男女。
自是以來有瞿昙姓稱也(文)。
百論正破外傍破内等者。
師雲。
破外中内道所計同外。
自俱破故雲正破外傍破内也。
非别章破。
中論十二門。
正破内傍破外義。
亦例爾也(雲雲)。
答破塵品中等者。
彼品雲。
外曰。
色應現見信經故(修妒路)汝經言。
色名四大及四大造。
造色分中色入所攝是現見。
汝雲。
何言無現見色。
内曰。
四大非現見。
雲何生現見(修妒路)。
如立虛空常遍等者。
古雲。
百論常品破外道五種常法。
謂時·方·虛空·微塵·槃是也。
今舉虛空·槃略三故。
言乃至槃(雲雲)(已上)問。
略三何故乎。
答。
破常品疏雲。
問。
外道辨常與佛法何異乎。
答。
佛法有大小乘。
總有五常。
小乘有三無為。
即是三常。
大乘有真谛及與佛果故名五常。
此品論常二(ハ)同三(ハ)異。
謂虛空·槃(トハ)内外大小同明是常。
時·方·微塵(トハ)但是外道計之常。
内說此三并是無常(文)可準知之。
如破因中無果品等者。
亦是中論文也。
古雲。
如百論破因中無果品具說。
繁故不引。
譬喻部三刹那立三相。
故言前後。
薩婆多以有為必相狡共起。
故言一時。
而毗昙師二說。
一雲。
體同時。
用前後。
二雲。
體用俱同時(雲雲)。
故肇法師雲等者。
此語出百論序。
序疏雲。
邪辨逼真者二義。
一逼斥真道。
二者逼似之逼(雲雲)私雲。
今逼似之義相應欤。
如蟲食木等者。
槃經文也。
答略有八義等者。
師雲。
此中八義形勢各不同也。
于中有盡理。
亦有不盡理。
或又合四論名三論。
第一義是也。
或隻取中百十二為三論。
除大智度論。
第二義已下多是也。
應知(雲雲)私雲。
八義相生取者。
悉除智論義宜欤。
又義要第二雲。
言一一之論各具三義者。
四論一一具三義。
故約義雲三論。
非約部言也。
既舉四論立三論稱故雲爾。
第二第三第四義意者。
但以三義部類同盡。
故取三論即足。
第五義雲同是大乘通論。
簡智論義。
雖足望[?*餘]起信等。
義猶未足。
要以第八相成。
第六義簡小乘。
或通簡文中分别法相諸論。
第七義者。
亦簡小乘成實等論。
或亦通簡大乘支條論也。
第八義者。
為簡馬鳴等論。
今欲綱維大法迳正像末作故也。
十二門名為言教等者。
古雲。
問。
以十二門論名言教意如何。
答。
就論名中論以顯正為名。
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