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論玄義鈔卷下

關燈
之。

    如大乘玄所釋五部。

    依十八部論數是。

    是也。

    彼教迹義雲。

    佛出世時自說十二部經。

    佛滅度後委付迦葉。

    十大弟子中最大。

    有四大聲聞。

    所謂迦葉·目連·須菩提·舍利弗也。

    何獨付迦葉不付[?*餘]人者。

    舍利弗目連早已滅度。

    須菩提者為性濡。

    迦葉為性強決故付迦葉。

    迦葉滅度付阿[?*隹]。

    阿[?*隹]付末田地。

    末田地付舍那婆斯。

    舍那婆斯付優婆鞠多。

    如是隔世五師。

    又經言五師者。

    佛三藏中毗尼藏(ニ)多有此名。

    又十八部中五部盛行。

    五部者。

    一薩婆多部。

    二昙無德部。

    三僧祇部。

    四彌沙塞部。

    五迦葉維部。

    五部中薩婆多部盛行故。

    佛滅後二百年中。

    從上坐部出薩婆多部。

    偏弘毗昙。

    佛滅後三百[?*餘]年。

    迦旃延子作毗昙八犍度(雲雲)二者右三藏傳如南山戒疏雲。

    如右三藏流傳雲。

    五部初分二百年後。

    何者是耶。

    一薩婆多出四部。

    二迦葉遺分出二部。

    三彌沙塞中分出一部。

    四百年後。

    四(ニ)僧祇部中分出六部。

    唯五昙無德部始終不分。

    私雲。

    師義雲。

    五部攝二十部義在之(雲雲)今三藏元照釋雲。

    三藏傳者出首師疏。

    前明二百年于三部中分十二部(不審也。

    但加僧祇昙無德者無相違。

    應知)後明四百年僧祇初分共為十八部。

    初雲五部者。

    通舉全數也。

    望後僧祇故雲初分也(已上)本末共十八部。

    此中無婆粗(犢子也)仍以僧祇在五部數故。

    使古師以僧祇當婆粗(文)古師雲。

    此三藏所傳五部與大乘玄五部同。

    但十八部分相。

    彼此各别故為二說。

    玄就十八部論所說。

    其中取當世盛行。

    以為五部。

    非古三藏所傳十八部。

    已上總于取五部有三種說。

    一者今玄所說依師資傳。

    二者大集經所說五部。

    三者大乘玄五部。

    此恐據古三藏[訁*巳]。

    而就十八部論數之欤。

     又大集經亦明五部等者。

    準彼經二十七卷雲。

    一昙摩鞠多(此雲法正。

    亦雲法蜜部。

    或名法藏。

    即四分律也)二薩婆多婆(此部執有三世實體)三者迦葉毗(此雲重空觀。

    即解脫律也)四彌沙塞(此雲不著有無觀。

    即五分律也)五婆蹉富羅(此雲犢。

    富多羅此雲子。

    富羅者略也。

    正犢子部也)經又雲。

    廣博遍覽五部經書。

    是名為摩诃僧祇。

    善男子五部雖各别異。

    而皆不妨諸佛法界及槃(文)問。

    加摩诃僧祇者。

    則成六部。

    何雲五部乎。

    答。

    古答此問古來多釋。

    今且解。

    僧祇既能遍攬。

    明知。

    不别執宗。

    是故據宗。

    但唯五部。

    南山戒疏意也。

    問。

    古師多謂僧祇本律(ヲ)即婆蹉富羅所執今如何分。

    答非敢茍分。

    大集明異。

    若合婆蹉不應雲遍覽五部。

    問。

    二部五部同是後分。

    如何經論唯在五部。

    答。

    二部是本藏通五見。

    不慮後疑。

    五部支生各懷異相。

    多起诤競。

    恐不傳持故偏牒五。

    不妨法界。

    問。

    如上所引五部在初。

    僧祇應後。

    以遍覽故。

    今解雲。

    僧祇實先滅後便有。

    以廣博故。

    通含五意故是總也。

    如上經說(雲雲)又懷素開宗[訁*巳]雲。

    問。

    經中既雲遍攬五部。

    未知僧祇(ヲ)為總為别。

    古師解雲。

    僧祇是總故雲遍攬五部。

    今解通僧祇總為五部。

    前婆蹉富羅者。

    傍更出犢子名。

    然非五部攝。

    爾者如何遍覽五部。

    答。

    此部僧衆惠解虛通知[?*餘]所行。

    亦契真理故修己部兼行[?*餘]四。

    以此故雲遍覽五部。

    亦可。

    僧祇是離中本部。

    [?*餘]是末部。

    攝末從本故雲遍覽五部。

    亦可。

    離中總[?*餘]别攝别從總故雲遍覽五部(文)古雲。

    集經五部異解如是。

    若依懷素說者。

    與大乘玄并古三藏相傳五部同焉。

     及羅什分别部論者。

    師雲。

    是十八部論雲也。

    加根本者則成二十部耳(雲雲)(文義要雲。

    亦名分别異部僧論文)。

     所以有五部者。

    開宗[訁*巳]曰。

    問。

    準此經論所明有二十部。

    如何[?*餘]文言有五部。

    答。

    若約離分有二十部。

    望其久後流行但有五部(雲雲)舍利弗問經同之。

    抄批雲。

    上來雖有二十部不同。

    據論文後流傳唯有五部。

    此方傳譯唯四部(文)。

     而言五部一時起等者。

    師雲。

    二十部中(ニ)盛行五部道理可有前後。

    而一時起五部(ト)盛行五部同也。

    則成相違[?*隹]融會故。

    見聞各異釋也(雲雲)一時起之五部中彌沙塞者。

    二十部中化地部也。

    亦名正地部。

    迦葉維者。

    飲光弟子部也。

    今玄雲善藏部是也。

    二十部中并上坐部支流。

    滅後三百年中分。

    今一時起一百年内也。

    時代大相違。

    何隻見聞異耳。

    可會之乎。

    能能可思之。

     所言五百部等者。

    師雲。

    上标二十五部。

    十八部。

    二十部。

    五百部(雲雲)[?*餘]皆釋竟。

    今釋五百部也。

     智度論呵迦旃延弟子等者。

    彼論第四文也。

    如常途少少上文所出之。

     二者别論等者。

    古雲。

    先大小相對明别論。

    次言如攝大乘論等(文)複約大乘内簡通别。

    謂通釋大乘名為通論。

    别釋大乘中一部名為别論也。

    次言成實論等(文)複約小乘内簡通别。

    就中有二。

    初三藏相對明通别。

    次言就三藏中等。

    複約一藏中簡通别耳(文)師雲。

    通别有重重。

    故攝大乘論等(ヲ)望(メハ)中論者别可名别論。

    别破大迷申大教故。

    若望(メハ)十地論等者則是大乘通論(雲雲)又雲釋義論通論。

    釋文論别論雲事。

    今更不出之(雲雲)文義要雲。

    問。

    就諸部論藏如何論通别義乎。

    答。

    通破大小通申(ルヲ)兩教名通論。

    即如中論也。

    各破大小迷别申(ルヲ)兩教名别論。

    如攝大乘成實論等。

    就大小别論各有通别(雲雲)。

     攝大乘論者。

    準開元錄是無著菩薩造。

    有三代譯。

    有天親釋·無性釋。

    三代譯者。

    第一元魏天竺三藏佛陀扇多譯。

    論本二卷也。

    天親釋論十五卷或十二卷。

    真谛譯也。

    第二又隋天竺三藏達摩笈多譯有十卷。

    第三又玄奘三藏譯有十卷。

    無性釋論十卷。

    玄奘所譯也。

    應知。

    梁攝論一雲。

    攝大乘即是阿毗達摩教及大乘修多羅無著本(雲雲)攝論通别事文義要雲。

    問。

    釋阿毗達摩經攝大乘品(見)新譯論及隋攝論可考知之。

    答。

    阿毗違摩者。

    即能釋攝論也。

    大乘修多羅者。

    所釋論也。

    又準知安樂行品義疏。

    大乘中自有三義。

    今論釋毗昙及修多羅三藏釋(雲雲)([訁*巳]意略抄)後案義阿毗達摩為所釋(見)。

     地持論者。

    是彌勒菩薩說與瑜伽菩薩地同本異譯。

    開元錄雲。

    菩薩地持經十卷。

    或名地持論或八卷。

    北涼天竺三藏昙無谶于姑臧譯(雲雲)。

     十地論等者。

    開元錄雲。

    十地經論十二卷或十五卷。

    元魏三藏菩提留支等譯。

    草本右天親菩薩造。

    釋十地經。

    即華嚴十地品是也”。

     智度論者姚秦三藏鸠摩羅什譯。

    右龍樹菩薩造。

    釋摩诃般若波羅蜜經。

    什法師雲。

    若具足翻應有千卷。

    秦人識弱故略之。

    十分存一(雲雲)。

     如成實論等者。

    準花玄釋八犍度·婆沙論亦此類也(見)。

     馬鳴菩薩師名脅比丘等者。

    付法藏(ニハ)脅尊者富那者馬鳴(ト)雲。

    花玄略述雲。

    四阿含論未至此土。

    脅比丘者是北天竺健馱羅國人。

    梵語波栗濕縛。

    此雲脅尊者。

    為梵志師也。

    年垂六十舍家染衣。

    城中少年更诮之曰。

    愚夫朽老一何淺智。

    夫出家者有二業焉。

    一即習定。

    二乃誦經。

    而今衰耄無所進取。

    濫迹清流徒知飽食。

    時脅尊者聞諸譏謗周謝時人而自誓曰。

    我若不通三藏理。

    不斷三界欲。

    不得六神通。

    不具(ンハ)八解脫。

    終不以脅而望于席。

    自爾之後經行·宴坐·住立·思惟。

    晝即研習理教。

    夜乃[靑*爭]慮凝神綿曆三藏。

    學通三藏。

    斷三界欲。

    得三明智。

    時人敬仰因号脅尊者焉(文)。

     善見毗婆沙等者。

    開元錄雲。

    善見律毗婆沙十八卷。

    或雲毗婆沙律。

    直雲善見律。

    蕭齊外國沙門僧伽陀羅譯(文)師雲。

    于戒律有緣起戒本廣解三門。

    善見律則是廣解也(雲雲)。

     智度論雲十八部律等者。

    古雲。

    準法華玄論說八十(ヲハ)須言十八。

    恐是寫倒欤。

    略述曰。

    十八部婆沙等(文)小乘諸部各有三藏。

    末代論師為解釋故各造婆沙。

    今通舉耳。

    此處隻舉律毗婆沙(雲雲)私雲。

    此義八十律有本據。

    八十婆沙如何有。

    師雲。

    古義準例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