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論玄義鈔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謂五陰從此世度至從世等者。
部執論雲。
說度部此執義本。
陰從前世至後世。
若離聖道諸陰不滅。
陰有本末(文)宗輪論雲。
其經量部本宗同義。
何說谛蘊有從前世轉至後世。
立說轉名。
離聖道有蘊相滅。
有根過有一味蘊(文)慈恩疏雲。
經量部說諸蘊從前世轉至後世。
後有實法我生。
能從前世轉至後世。
向此為常故。
轉為體無常。
不相續住名轉内法外法耶。
非離聖道有蘊永滅。
有漏六行不能斷煩惱。
但名伏故。
有根邊蘊有一味蘊者。
即無始來展轉和合一味而轉。
即細意識根本故漏為根。
由此根故有五蘊起。
即同諸五蘊。
然一味蘊是根本。
故不說言過。
其[?*餘]所又說五蘊之法。
是未起故名根邊蘊(文)又雲。
亦名說轉部者。
此師說有種子。
唯一種子現在相續至後世度雲說轉(雲雲)師雲。
準知新家解釋。
說度部意陰立二種。
根邊陰如常途五陰。
一味陰則從此世至後世陰(ナリト)心得。
所言一味陰者。
毗昙得。
成實假人。
大乘果報梨耶等例欤(雲雲)。
亦名說經部等者。
抄批雲。
亦名說經部。
此部唯立一藏義。
言唯一有經藏所以此立者。
基雲。
經是根本。
律及毗昙還解經義也。
既(ニ)不出經外故。
唯一經藏故。
名說經部也。
經名修妒路部。
即契經也。
義意亦同。
宗輪名經量部義不異前也(文)慈恩疏雲。
舊雲說經部。
然結集時。
尊者慶喜專弘經藏。
今既以經為量故以慶喜為師。
從所立為部名(文)(雲)問。
常途經部者。
則今說經部雲欤。
雲何。
答。
師雲。
此有異義。
一義雲。
二十部中何(レニモアレ)以經義為本并名經部(雲雲)若爾者。
今說經部則經部。
又一義雲。
譬喻部雲經部也。
譬喻部者。
全今說經部也(雲雲)寶師說雲新昙無德部。
真谛雲經部也(雲雲)問。
經部新舊皆雲百年出。
玄論獨雲三百年者如何。
答。
上坐部者。
多部在三百。
故且無别文勢。
亦雲三百或四百初。
從大數雲三百。
或相傳不同。
更可尋之也。
從上坐部都合有十一部。
大衆部有七部。
合成十八部也。
然教迹義雲。
從大衆分成九部。
上坐部因淨論事為十一(文)四論玄義十雲。
什法師雲。
僧祇出九部。
上坐出十一部。
溫陀山雲上坐。
出十二部。
此是近代胡僧所說。
今以十一為正。
此則與今玄釋異欤。
問。
何如此相違耶。
答。
十八部論羅什法師集。
部執論真谛三藏譯。
此二論說異。
故今玄者依真谛三藏部執論。
教迹義據關中說。
故彼此釋異。
四論玄曰。
上坐部出十一部。
此近代胡僧所說者。
即當真谛說。
問。
撿十八部雲。
上坐部中分為十二部。
何言依什法師說上坐部分十一部耶。
答。
教迹義别名全同十八部論。
而雲上坐分為十一。
均師章同之。
論自雲。
先上坐部亦名雪山。
既非二分。
合為一也。
然論合前後名别有十二又出二十部所計不同。
别出上坐部義者。
聊有始終本末異故。
且傍示相兼異義欤。
文但名十八部論。
不謂十九。
若上坐十二者。
末宗有十一部。
然言大衆部有九。
末即有八。
若定上坐末有十一者。
豈非十九。
何言十八部乎。
故知。
什公意上坐部本末十一也。
問。
上坐部。
或十一。
或十二。
可爾。
大衆部。
或八。
或九。
何故不同乎。
答。
十八部論·宗輪論并外道大天出家時有三部。
支提迦(新雲制多山)阿婆羅陀羅(新雲西山)郁多羅陀羅(北山)真谛部執論。
阙無西山故減二數也。
問。
文殊問經與部執論同言僧祇有八。
而舉隻底舸。
東山北山亦同羅什論。
說僧祇有九。
而出三山如何。
答。
隻是相傳不同而已。
若欲會羅什論并唐譯有說假部。
亦出支提等三山。
部執論有分别說。
即說假部也。
而無西山。
文殊問經以東山替西山。
而阙無說假部。
經不明宗計異。
今案。
東山者。
是隻傳者取名異耳。
經阙說假部。
真谛無西山者。
亦是傳者不同也(文)又若會者。
同言八部故。
分别說即東山西山部。
阙無西山也。
問。
部執論說雪山住部。
亦名上坐弟子部。
明全是一。
何今玄依彼論說立上坐部有十二部耶。
答。
上坐部轉名雪山部。
此非二分故合為一。
然分始終本末之異故亦分為二。
由此有二說不同。
今玄釋取其始終異執。
故有二十即此異意也。
問。
束諸異執異釋。
類攝之方如何。
答。
文殊問經·部執論并今玄大衆有八。
上坐部十二之說。
十八部·宗輪論·四論玄·大乘玄大衆部有九。
上坐十一之說耳。
其中部執論與文殊問經數同事别。
或數事俱同。
如上所明(文)慈恩法師釋雲。
文殊問經若大衆部根本說但有八部。
真谛法師合為七部。
此皆非也。
論一大衆部至北山住部述曰。
正顯所分明部名也。
文殊問經。
佛令成分二十部。
然翻譯家大衆部但總為八。
上坐部總為十二。
何以知非上坐部等離上坐。
外别說有雪山部。
今新舊部執皆上坐亦雪山。
不可離雪山部外别有上坐部。
故文殊問經上坐部成十二非也。
玄上坐部中已言十二。
其大衆部乃總言八。
于中四時分中略去一部。
無說假部。
又新舊部執皆雲。
名但是譯家誤也。
應言西山。
不悟上坐與雪山為二部。
略去大衆部中所分一也。
真谛法師不悟部多少。
遂減去二部。
但言十八。
今設[?*隹]言。
若意欲得有十八部。
何故上坐部中并本合說乃有十一。
大衆部中但說末分有七。
不論根本大衆。
若如所欲豈大衆部非十八攝。
若言上坐部亦不入數。
恐離雪山别有上坐。
何故自所翻論(ニ)乃言雪山住部亦名上坐弟子部。
真谛法師聞相傳說。
有十八部。
若言二十。
恐有他非。
遂略大衆不言複減雪山住部。
以欲成十八部故。
若取大衆便有十九。
仍舊疏雲。
令外道所分二合為一故有七。
皆并根本有二十部。
即并根本大衆部說。
亦數不除。
故知。
真谛法師所翻錯也。
但根本上坐大衆故有十八。
若并根本即有二十。
故佛懸[訁*巳]雲十八及本二。
是謂二十部。
無是亦無非。
我說未來說如是判。
翻譯要善自他言音。
解諸部義。
研竅褒貶乃可知矣也(文)此則新家準破相傳義。
但對上古抄意見之者。
不可有相違者也。
應知。
大乘玄教迹義雲。
至一百[?*餘]年分為二部。
一摩诃僧祇部。
此雲大衆部。
二者多羯羅部。
此雲言上坐部。
從大衆部分為九部。
三百年中。
上坐部内有诤事。
分為十一部(雲雲)大衆部九部。
上坐部十一部。
部名稱什法師十八部論全同也。
準上來所引可知之。
足根本二部等者。
師雲。
上來釋十八部竟。
是釋二十部。
教迹義雲。
問經雲。
本二及十八皆從大乘出。
何者為本二及十八乎。
答。
上坐大衆兩部為本二。
其後弟子分十八部(雲雲)。
而薩婆多傳等者。
元照釋雲。
師資傳今藏中無本。
諸[訁*巳]雲。
梁僧祐撰有五卷(文)。
言異世五師者。
南山戒疏雲。
二五部若據本緣其證流上坐。
何以知之耶。
大迦葉波得任持三藏。
世親如部執解。
于佛滅後夏竟。
大智度論鹹陳滅相。
如付法藏傳說。
付法與阿[?*隹]。
第二師阿[?*隹]。
受法化世。
如付法藏傳。
恒水中流而取滅度。
分身四分(忉利帝釋大海婆伽羅龍。
毗舍離子。
阿[?*隹]。
阿阇世王)廣相如彼。
三師末田地。
四師商那和修(商那此雲麻衣)并是阿[?*隹]親承資奉。
阿[?*隹]将滅以法通付二人。
田地道洽罽賓(又雲迦濕彌羅國)和修化在中國。
是則同時分地而生也。
五師優婆掬多和修所度。
緣如智度。
聲振遐迩。
時人号為無好佛。
前之五師蹑迹傳化體權通道故不分教。
二者同世五師。
時既澆漓情見互起。
雖通小聖不無利鈍。
鞠多受法漸劣于師。
和修舉手莫委定相。
緻使此五皆資心見。
何得開通。
縱而不問。
遂分五部(文)元照釋雲。
若據末田地商那。
乃是橫分并化。
但由各主一處。
且言異世(雲雲)私雲。
今玄曰舍那婆斯者。
則商那和修。
而教迹義釋末田地則付舍那婆斯見。
今戒品疏末田商那并出阿[?*隹]門下見。
頗似相違。
思之。
同世五師等者。
古雲。
于五部分流大有二說。
一者一時并起五部。
即如今薩婆多傳所立五部是也。
除薩婆多部入犢子部。
又集經所說五部。
除摩诃僧祇取薩婆多并犢子。
如下所引。
二者前後分流五部。
謂于二十部中五部盛行。
于此亦有二說。
一者依部執論·十八部論等出
部執論雲。
說度部此執義本。
陰從前世至後世。
若離聖道諸陰不滅。
陰有本末(文)宗輪論雲。
其經量部本宗同義。
何說谛蘊有從前世轉至後世。
立說轉名。
離聖道有蘊相滅。
有根過有一味蘊(文)慈恩疏雲。
經量部說諸蘊從前世轉至後世。
後有實法我生。
能從前世轉至後世。
向此為常故。
轉為體無常。
不相續住名轉内法外法耶。
非離聖道有蘊永滅。
有漏六行不能斷煩惱。
但名伏故。
有根邊蘊有一味蘊者。
即無始來展轉和合一味而轉。
即細意識根本故漏為根。
由此根故有五蘊起。
即同諸五蘊。
然一味蘊是根本。
故不說言過。
其[?*餘]所又說五蘊之法。
是未起故名根邊蘊(文)又雲。
亦名說轉部者。
此師說有種子。
唯一種子現在相續至後世度雲說轉(雲雲)師雲。
準知新家解釋。
說度部意陰立二種。
根邊陰如常途五陰。
一味陰則從此世至後世陰(ナリト)心得。
所言一味陰者。
毗昙得。
成實假人。
大乘果報梨耶等例欤(雲雲)。
亦名說經部等者。
抄批雲。
亦名說經部。
此部唯立一藏義。
言唯一有經藏所以此立者。
基雲。
經是根本。
律及毗昙還解經義也。
既(ニ)不出經外故。
唯一經藏故。
名說經部也。
經名修妒路部。
即契經也。
義意亦同。
宗輪名經量部義不異前也(文)慈恩疏雲。
舊雲說經部。
然結集時。
尊者慶喜專弘經藏。
今既以經為量故以慶喜為師。
從所立為部名(文)(雲)問。
常途經部者。
則今說經部雲欤。
雲何。
答。
師雲。
此有異義。
一義雲。
二十部中何(レニモアレ)以經義為本并名經部(雲雲)若爾者。
今說經部則經部。
又一義雲。
譬喻部雲經部也。
譬喻部者。
全今說經部也(雲雲)寶師說雲新昙無德部。
真谛雲經部也(雲雲)問。
經部新舊皆雲百年出。
玄論獨雲三百年者如何。
答。
上坐部者。
多部在三百。
故且無别文勢。
亦雲三百或四百初。
從大數雲三百。
或相傳不同。
更可尋之也。
從上坐部都合有十一部。
大衆部有七部。
合成十八部也。
然教迹義雲。
從大衆分成九部。
上坐部因淨論事為十一(文)四論玄義十雲。
什法師雲。
僧祇出九部。
上坐出十一部。
溫陀山雲上坐。
出十二部。
此是近代胡僧所說。
今以十一為正。
此則與今玄釋異欤。
問。
何如此相違耶。
答。
十八部論羅什法師集。
部執論真谛三藏譯。
此二論說異。
故今玄者依真谛三藏部執論。
教迹義據關中說。
故彼此釋異。
四論玄曰。
上坐部出十一部。
此近代胡僧所說者。
即當真谛說。
問。
撿十八部雲。
上坐部中分為十二部。
何言依什法師說上坐部分十一部耶。
答。
教迹義别名全同十八部論。
而雲上坐分為十一。
均師章同之。
論自雲。
先上坐部亦名雪山。
既非二分。
合為一也。
然論合前後名别有十二又出二十部所計不同。
别出上坐部義者。
聊有始終本末異故。
且傍示相兼異義欤。
文但名十八部論。
不謂十九。
若上坐十二者。
末宗有十一部。
然言大衆部有九。
末即有八。
若定上坐末有十一者。
豈非十九。
何言十八部乎。
故知。
什公意上坐部本末十一也。
問。
上坐部。
或十一。
或十二。
可爾。
大衆部。
或八。
或九。
何故不同乎。
答。
十八部論·宗輪論并外道大天出家時有三部。
支提迦(新雲制多山)阿婆羅陀羅(新雲西山)郁多羅陀羅(北山)真谛部執論。
阙無西山故減二數也。
問。
文殊問經與部執論同言僧祇有八。
而舉隻底舸。
東山北山亦同羅什論。
說僧祇有九。
而出三山如何。
答。
隻是相傳不同而已。
若欲會羅什論并唐譯有說假部。
亦出支提等三山。
部執論有分别說。
即說假部也。
而無西山。
文殊問經以東山替西山。
而阙無說假部。
經不明宗計異。
今案。
東山者。
是隻傳者取名異耳。
經阙說假部。
真谛無西山者。
亦是傳者不同也(文)又若會者。
同言八部故。
分别說即東山西山部。
阙無西山也。
問。
部執論說雪山住部。
亦名上坐弟子部。
明全是一。
何今玄依彼論說立上坐部有十二部耶。
答。
上坐部轉名雪山部。
此非二分故合為一。
然分始終本末之異故亦分為二。
由此有二說不同。
今玄釋取其始終異執。
故有二十即此異意也。
問。
束諸異執異釋。
類攝之方如何。
答。
文殊問經·部執論并今玄大衆有八。
上坐部十二之說。
十八部·宗輪論·四論玄·大乘玄大衆部有九。
上坐十一之說耳。
其中部執論與文殊問經數同事别。
或數事俱同。
如上所明(文)慈恩法師釋雲。
文殊問經若大衆部根本說但有八部。
真谛法師合為七部。
此皆非也。
論一大衆部至北山住部述曰。
正顯所分明部名也。
文殊問經。
佛令成分二十部。
然翻譯家大衆部但總為八。
上坐部總為十二。
何以知非上坐部等離上坐。
外别說有雪山部。
今新舊部執皆上坐亦雪山。
不可離雪山部外别有上坐部。
故文殊問經上坐部成十二非也。
玄上坐部中已言十二。
其大衆部乃總言八。
于中四時分中略去一部。
無說假部。
又新舊部執皆雲。
名但是譯家誤也。
應言西山。
不悟上坐與雪山為二部。
略去大衆部中所分一也。
真谛法師不悟部多少。
遂減去二部。
但言十八。
今設[?*隹]言。
若意欲得有十八部。
何故上坐部中并本合說乃有十一。
大衆部中但說末分有七。
不論根本大衆。
若如所欲豈大衆部非十八攝。
若言上坐部亦不入數。
恐離雪山别有上坐。
何故自所翻論(ニ)乃言雪山住部亦名上坐弟子部。
真谛法師聞相傳說。
有十八部。
若言二十。
恐有他非。
遂略大衆不言複減雪山住部。
以欲成十八部故。
若取大衆便有十九。
仍舊疏雲。
令外道所分二合為一故有七。
皆并根本有二十部。
即并根本大衆部說。
亦數不除。
故知。
真谛法師所翻錯也。
但根本上坐大衆故有十八。
若并根本即有二十。
故佛懸[訁*巳]雲十八及本二。
是謂二十部。
無是亦無非。
我說未來說如是判。
翻譯要善自他言音。
解諸部義。
研竅褒貶乃可知矣也(文)此則新家準破相傳義。
但對上古抄意見之者。
不可有相違者也。
應知。
大乘玄教迹義雲。
至一百[?*餘]年分為二部。
一摩诃僧祇部。
此雲大衆部。
二者多羯羅部。
此雲言上坐部。
從大衆部分為九部。
三百年中。
上坐部内有诤事。
分為十一部(雲雲)大衆部九部。
上坐部十一部。
部名稱什法師十八部論全同也。
準上來所引可知之。
足根本二部等者。
師雲。
上來釋十八部竟。
是釋二十部。
教迹義雲。
問經雲。
本二及十八皆從大乘出。
何者為本二及十八乎。
答。
上坐大衆兩部為本二。
其後弟子分十八部(雲雲)。
而薩婆多傳等者。
元照釋雲。
師資傳今藏中無本。
諸[訁*巳]雲。
梁僧祐撰有五卷(文)。
言異世五師者。
南山戒疏雲。
二五部若據本緣其證流上坐。
何以知之耶。
大迦葉波得任持三藏。
世親如部執解。
于佛滅後夏竟。
大智度論鹹陳滅相。
如付法藏傳說。
付法與阿[?*隹]。
第二師阿[?*隹]。
受法化世。
如付法藏傳。
恒水中流而取滅度。
分身四分(忉利帝釋大海婆伽羅龍。
毗舍離子。
阿[?*隹]。
阿阇世王)廣相如彼。
三師末田地。
四師商那和修(商那此雲麻衣)并是阿[?*隹]親承資奉。
阿[?*隹]将滅以法通付二人。
田地道洽罽賓(又雲迦濕彌羅國)和修化在中國。
是則同時分地而生也。
五師優婆掬多和修所度。
緣如智度。
聲振遐迩。
時人号為無好佛。
前之五師蹑迹傳化體權通道故不分教。
二者同世五師。
時既澆漓情見互起。
雖通小聖不無利鈍。
鞠多受法漸劣于師。
和修舉手莫委定相。
緻使此五皆資心見。
何得開通。
縱而不問。
遂分五部(文)元照釋雲。
若據末田地商那。
乃是橫分并化。
但由各主一處。
且言異世(雲雲)私雲。
今玄曰舍那婆斯者。
則商那和修。
而教迹義釋末田地則付舍那婆斯見。
今戒品疏末田商那并出阿[?*隹]門下見。
頗似相違。
思之。
同世五師等者。
古雲。
于五部分流大有二說。
一者一時并起五部。
即如今薩婆多傳所立五部是也。
除薩婆多部入犢子部。
又集經所說五部。
除摩诃僧祇取薩婆多并犢子。
如下所引。
二者前後分流五部。
謂于二十部中五部盛行。
于此亦有二說。
一者依部執論·十八部論等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