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論玄義鈔卷中
關燈
小
中
大
五破)開三部。
故都合大衆有九部者。
員數同十八部論。
但名言不同也。
慈恩法師疏雲。
第二百年滿者。
以前諸部但第二百年内分未滿二百年。
今此正二百年分部故雲滿時。
即大衆部中末後诤也。
外道中有形同俗。
有同出家。
今是出家人故雲出家外道。
舍外道邪教。
歸如來正法。
亦名大天。
前第一百年時有大天。
皆比丘為乖詳之首。
今此同前名故稱為亦。
婆沙所說是前大天。
制多者。
即先人雲支提訛也。
此雲靈廟。
即安置聖靈之廟處也。
此山多有諸制多。
故因立名。
大天所住(ヲ)名制多山。
制多山西(ヲ)雲西山。
既與大天不和。
因此别住北山。
亦名爾也。
制多山北之一山也。
此三并從所住立名。
然舊真谛法師所翻部執第四破分(ニハ)但出二部。
一支提。
二北山。
文殊亦爾。
仍加東山略無西山名。
此并譯家謬也(文)抄批曰。
至二百年滿有一外道。
名曰大天。
非是前緣造逆大天也。
别有一人亦名大天。
于大衆部中出家(宗輪言出家受具。
而部執疏言自剃發賊住之出家也)獨處山間。
時王敬信三寶。
國中多有羅漢。
衆人盛供養。
佛法大盛。
諸外道等無悉複用。
既失利養名聞。
皆自剌發入佛法中出家。
有聰明者。
善達三藏。
說法教化度人。
出家自在徒衆。
真僞相雜不複可辯。
王既知此事。
即集大衆撿問真僞。
愚癡賊住皆為利養剌發(スルヲ)驅出外國。
聰明之者猶有三百人。
問其由來。
佛法皆能通達。
既不受屈王令。
别置一處不令與清淨衆雜。
王問三藏中義。
悉能通釋。
王不能複治。
于是諸部自起鬥诤。
或言師雖破戒弟子得戒。
或言不得戒。
或言無和上弟子亦得戒。
或言不得。
如是各引五部诤論紛纭。
王為諸部鬥诤令賊住衆别住一處。
大天比丘是賊住衆主也。
大衆部不容故獨處山間。
又雲。
王聞遂遣聰惠比丘沙汰幾盡。
猶[?*餘]數百。
王複令人再三推問。
彼有弟子依衆出家。
推問其師。
即賊住。
因此诤論。
或言師若破戒(ナリトモ)[?*餘]僧清淨(ナレハ)自然得戒。
薩婆多等悉因此解。
或言師若破戒無戒(ナレハ)弟子亦無戒。
大衆部用此義也。
大天即賊住之首。
不為衆诤。
因而分部。
制多山者。
佛初生成道轉法輪槃四處。
皆有靈廟供養。
此山即靈廟也。
經名隻底柯。
即制多也。
如是大衆部四破五破者。
并根本說即五度破若除根本即四度破(文)師雲。
賊住比丘者。
自出家不從師而成比丘者雲也。
賊者賊僧戒故。
私雲。
就大衆部中分部。
四破五破者。
諸論皆同也。
而第四破中(或第五)或出二部。
或出三部不同也。
新譯用出三部義。
仍廣準部執釋家誤(為言)具至下明之。
則得戒等者。
大衆處名支提者。
師雲。
此大衆者。
非雲大衆部。
隻衆多雲大衆欤。
言八部者。
則數根本大衆部也。
私雲。
當段分部專依部執論意見。
而上所引部執雲。
如是大衆部。
四破五破合成七部。
此中若如是四破合成七部者。
除根本故今釋全同。
五破時應加根本。
若加根本者。
可雲合八部。
應同今八部釋故(是不審也)文殊問經結文則雲合成八部。
則合論本末。
部數今釋同。
但彼經中無部執論所明多聞分别部。
而出部執所無東山部。
當段釋異也。
羅什十八部論。
玄奘宗輪論。
大衆部本末合有九部(為言)同九部亦所說各别也。
現上所引。
應知(雲雲)師義雲。
部執文雖雲四破五破。
合成七部結文(ハ)且論支末也(雲雲)依此意者今釋意符合。
以修多羅付阿[?*隹]等者。
師雲。
三藏共付阿[?*隹]一義。
今不爾。
此意(ハ)修多羅(ハ)三藏中本故付阿[?*隹]也。
阿[?*隹]傳持正顯故也。
此列異世五師。
應知。
異世五師者。
優婆離屈多取也。
末田地付舍那婆斯者。
師雲。
末田地舍那婆斯同時人見。
依此釋舍那婆斯至彼時猶存欤。
富樓那者。
師雲。
上迦葉付毗昙。
富婁那在世人也。
今人是滅後人也(雲雲)。
至三百年分成兩部等者。
師雲。
前大衆部有四破五破。
今上座部有七破八破。
并例上。
應知(雲雲)部執論雲。
上坐弟子部住世若幹年。
至第三百年中。
有少因緣分成兩部。
一說一切有部。
亦名說因部。
二雪山住部。
亦名上坐弟子部(文)宗輪論雲(部執大同)十八部論雲。
亦同上。
文殊問經雲。
于百歲内。
從體毗履(此雲老宿)出十一部。
于百歲内。
出一部。
名一切語言(律經執三世有齊一切語言也)于百歲内。
從一切語言出一部。
名雪山(即律主居處也)抄批雲。
言小因緣者。
對大衆部分破因緣故曰小也。
其大衆部分破緣由。
謂外道入此部中出家竟。
故佛法其事紛纭然。
分成兩部。
此是大因緣也。
此部自所弘異。
故分成别。
非關外緣故雲小也。
以三藏約部。
悉有偏弘義。
上坐部偏弘經。
薩婆多部偏弘毗昙(雲雲)部執文小因緣者。
對之可知。
又抄批雲名亦說因緣者。
此部立義廣出所因故也。
文殊問經。
名一切語言。
注雲。
一切可借語言也。
其語言者即是說也。
又雲。
二雪山部者。
真谛雲。
此部見前紛纭诤。
不除不欲。
與同處遂相随入雪山住避之。
因所住處作名故曰也。
即是上坐部轉名雪山也。
經中乃至于體毗履外。
更數雪山謬也(見)問。
此迦旃延尼子者。
上從阿耨達池出旃延(ト)同異雲何。
答。
師雲。
名同異人也。
先之在世迦旃延也今之滅後人也。
是八犍度論主也應知(雲雲)此義非欤。
二人同名(見)。
毗昙但釋經等者。
問。
毗昙釋經者。
佛說毗昙亦爾耶。
答。
師雲。
爾也。
九部毗昙則釋九部經故。
四過宣令(四過按字彙曰。
過者。
古卧切去聲超也度也越也。
又經過之過則平聲。
孟子三過其門而不入之類也)。
三百年從薩婆多出一部等者。
此部部執論今釋(ト)同。
名可住子弟子部。
宗輪論·十八部論·文殊問經。
并名犢子部。
而依文殊問經一說者。
犢子部從雪山部出見。
[?*餘]說并從薩婆多出見。
次三百年中從可住子弟子部複出四部等(文)部執論雲。
于此第三百年中。
從可住子弟子部複出四部。
一法上部。
二賢乘部。
三正量弟子部。
四密林住部(文)宗輪論雲。
次複于此第三百年中。
犢子部中流出四部。
一法上部。
二賢胄部。
三正量部。
四密林部(文)十八部論雲。
即此三百年中。
犢子部複生異部。
一名達摩郁多梨。
二名跋陀羅邪尼。
三名彌羅。
亦言三彌底。
四名六城部(文)文殊問經雲。
于百歲内。
從犢子出一部。
名法勝(律主名也)于百歲内從法勝出一部。
名賢(律主名也)于百歲内。
從賢部出一部。
名一切所貴(律主為通人所貴也)于百歲内。
從一切所貴出一部。
名芿山(律主居也)慈恩疏雲法上者。
律主名。
有法可上名為法上。
或有法出在衆人之上。
賢胄者。
賢者部主名。
胄者苗裔之義。
是則部阿羅漢之苗裔故言賢胄。
正量部者。
權衡削定。
名之為量。
量無邪謬故言正也。
此部所立甚深義刊定無邪。
因稱正量(雲雲)真谛雲。
此四部釋舍利弗阿毗昙義有少者。
以經義足之。
故分異部也(雲雲)師雲。
法尚者。
尚有貴訓。
故上其義同。
則是四分律同家也。
賢乘者。
乘賢故雲賢乘。
賢胄義意亦同(雲雲)。
三百年從薩婆多部複出一部等者。
部執論今釋(ト)大同。
宗輪論雲。
次複于此第三百年。
從說一切有部複出一部。
名化地部(文)十八部論雲。
即此三百年中。
薩婆多中更生異部。
名彌沙部(文)文殊問經曰。
于百歲内。
從芿山出一部。
名大不可棄(律主初生)母棄之于井(文)追尋之。
雖堕不死。
故雲不可棄。
亦名能體(文)抄批雲。
部執雲正地部。
真谛雲。
有婆羅門。
名正地。
解四韋陀論及外道諸義。
為國之師。
後厭世出家得羅漢果。
讀佛經有缺關處。
皆将韋陀論及毗伽羅論莊嚴之。
如佛口說義皆具足。
其諸弟子有信受其所說者。
别為一部。
依此羅漢立名。
故稱正地部。
在俗為國師。
匡正土境。
故名正地也。
又佛法如地入佛法中。
又匡正佛法。
道俗皆有正地義。
故名正地部(文)新家化地者。
準今正地可知。
意大同也。
經阙說假部。
真谛無西山者。
是傳者不同也。
又若欲會者。
同雲八部。
故說假即東山部。
同無西山也。
善解四韋陀者。
古雲。
四韋陀者。
亦雲四毗陀。
一億為韋陀。
明事火忏悔法。
二邪受韋陀明布施祀祠法。
三阿陀韋陀。
明一切鬥戰法。
四三魔韋陀。
明知異國鬥戰法(文)古道雲。
荷力解脫治受(善道)三摩(欲愛)阿圍(善術文)三百年中從正地部又出一部等者。
部執文今釋全同。
文殊問亦名法護(律主名也)宗輪名法藏部。
十八部論曰昙無德部(見)抄批雲。
次複于此第三百年。
從化地部流出一部。
名為法密部。
基雲。
是部主名者非也。
前大集經以隐密法律主名也。
故是法名也。
經中名法護部。
注雲。
真谛雲。
法護是人名。
此羅漢是目連弟子(雲雲)慈恩雲。
法藏部主名密。
與藏義意大同。
法藏法密二義皆得(雲雲)。
三百年中從薩婆多又出一部等者。
部執論雲。
于此第三百年中。
從說一切有部又出一部。
名善歲部。
亦名飲光弟子部(文)宗輪此大同。
十八部論雲。
即此三百年中薩婆多部中更生異部。
名優梨沙。
亦名迦葉維(文)文殊問經雲。
于百歲内。
從法護出一部。
名迦葉比(律主姓也)善歲者。
抄批雲。
幼有賢德美。
其年少而有賢德故雲善歲也(文)亦名飲光等者。
準知抄批。
飲光是迦葉波翻名。
此部主飲光仙人種姓故。
亦名飲光。
又義雲。
如上古仙人。
此部主亦有光明。
熾盛蔽[?*餘]光不現故為名(雲雲)前義猶部執文。
相葉欤。
慈恩義此相似。
幼有賢德者。
今釋七歲得羅漢同意也(見)古雲。
私雲。
勘諸說皆言善歲而今玄文言善藏者。
恐文字誤欤。
就中今玄據部執論彼同雲善歲。
此何乖本乎(文)中論疏[訁*巳]雲。
善藏部者。
梵語蘇婆梨師部。
此雲善歲。
今雲善藏同意。
謂此師少歲性賢藏德。
嘉其少有賢行故以立名(雲雲)慈恩師尋雲。
此部主佛在世時人也。
何至三百年末猶存乎(雲雲)。
三百年中從薩婆多部又出一部等者。
部執論雲。
至第四百年中。
從說一切有部又出一部。
名說度部。
亦名說經部。
如是上坐部合成十一部(雲雲)宗輪論雲。
至第四百年初從一切有部複出一部。
名經量部。
亦名說轉部。
自稱我以慶喜為師。
如是上坐部七破或八破本末别說成十一部(雲雲)十八部雲。
于四百年中。
薩婆多更生異部。
名僧迦蘭多。
亦名修多羅論。
如是上座部中。
分為十二部。
一上坐部。
二雪山(雲雲)文殊問經雲。
于百歲内從迦葉出一部。
名修妒路句(律主執修妒路義也矣)。
三論玄義鈔卷中(終) 願以書寫力。
普及于一切。
我等與衆生。
皆共成惠炬。
應永二十三年(丙申)五月二十五日。
于奈良東大寺邊域驅筆訖(雲雲)。
(イ)本(ニアリ) (トマルヘキ)宿(ヲハ)月(ニアヲカレテ)明月(ノ)道行夜(ノ)旅人。
享保第二十廛舍乙卯初夏十有一日。
于三神裡桂嶺端寮南窗之下校寫斯卷訖。
未為善本。
後賢加補而巳。
義禅房榮慶頓首。
浮(ブベキ)便(リトモナレ)水莖(ノ)迹問(フ)人(ノ)無(キ)身(ナリトモ)。
三論玄義鈔卷中終
故都合大衆有九部者。
員數同十八部論。
但名言不同也。
慈恩法師疏雲。
第二百年滿者。
以前諸部但第二百年内分未滿二百年。
今此正二百年分部故雲滿時。
即大衆部中末後诤也。
外道中有形同俗。
有同出家。
今是出家人故雲出家外道。
舍外道邪教。
歸如來正法。
亦名大天。
前第一百年時有大天。
皆比丘為乖詳之首。
今此同前名故稱為亦。
婆沙所說是前大天。
制多者。
即先人雲支提訛也。
此雲靈廟。
即安置聖靈之廟處也。
此山多有諸制多。
故因立名。
大天所住(ヲ)名制多山。
制多山西(ヲ)雲西山。
既與大天不和。
因此别住北山。
亦名爾也。
制多山北之一山也。
此三并從所住立名。
然舊真谛法師所翻部執第四破分(ニハ)但出二部。
一支提。
二北山。
文殊亦爾。
仍加東山略無西山名。
此并譯家謬也(文)抄批曰。
至二百年滿有一外道。
名曰大天。
非是前緣造逆大天也。
别有一人亦名大天。
于大衆部中出家(宗輪言出家受具。
而部執疏言自剃發賊住之出家也)獨處山間。
時王敬信三寶。
國中多有羅漢。
衆人盛供養。
佛法大盛。
諸外道等無悉複用。
既失利養名聞。
皆自剌發入佛法中出家。
有聰明者。
善達三藏。
說法教化度人。
出家自在徒衆。
真僞相雜不複可辯。
王既知此事。
即集大衆撿問真僞。
愚癡賊住皆為利養剌發(スルヲ)驅出外國。
聰明之者猶有三百人。
問其由來。
佛法皆能通達。
既不受屈王令。
别置一處不令與清淨衆雜。
王問三藏中義。
悉能通釋。
王不能複治。
于是諸部自起鬥诤。
或言師雖破戒弟子得戒。
或言不得戒。
或言無和上弟子亦得戒。
或言不得。
如是各引五部诤論紛纭。
王為諸部鬥诤令賊住衆别住一處。
大天比丘是賊住衆主也。
大衆部不容故獨處山間。
又雲。
王聞遂遣聰惠比丘沙汰幾盡。
猶[?*餘]數百。
王複令人再三推問。
彼有弟子依衆出家。
推問其師。
即賊住。
因此诤論。
或言師若破戒(ナリトモ)[?*餘]僧清淨(ナレハ)自然得戒。
薩婆多等悉因此解。
或言師若破戒無戒(ナレハ)弟子亦無戒。
大衆部用此義也。
大天即賊住之首。
不為衆诤。
因而分部。
制多山者。
佛初生成道轉法輪槃四處。
皆有靈廟供養。
此山即靈廟也。
經名隻底柯。
即制多也。
如是大衆部四破五破者。
并根本說即五度破若除根本即四度破(文)師雲。
賊住比丘者。
自出家不從師而成比丘者雲也。
賊者賊僧戒故。
私雲。
就大衆部中分部。
四破五破者。
諸論皆同也。
而第四破中(或第五)或出二部。
或出三部不同也。
新譯用出三部義。
仍廣準部執釋家誤(為言)具至下明之。
則得戒等者。
大衆處名支提者。
師雲。
此大衆者。
非雲大衆部。
隻衆多雲大衆欤。
言八部者。
則數根本大衆部也。
私雲。
當段分部專依部執論意見。
而上所引部執雲。
如是大衆部。
四破五破合成七部。
此中若如是四破合成七部者。
除根本故今釋全同。
五破時應加根本。
若加根本者。
可雲合八部。
應同今八部釋故(是不審也)文殊問經結文則雲合成八部。
則合論本末。
部數今釋同。
但彼經中無部執論所明多聞分别部。
而出部執所無東山部。
當段釋異也。
羅什十八部論。
玄奘宗輪論。
大衆部本末合有九部(為言)同九部亦所說各别也。
現上所引。
應知(雲雲)師義雲。
部執文雖雲四破五破。
合成七部結文(ハ)且論支末也(雲雲)依此意者今釋意符合。
以修多羅付阿[?*隹]等者。
師雲。
三藏共付阿[?*隹]一義。
今不爾。
此意(ハ)修多羅(ハ)三藏中本故付阿[?*隹]也。
阿[?*隹]傳持正顯故也。
此列異世五師。
應知。
異世五師者。
優婆離屈多取也。
末田地付舍那婆斯者。
師雲。
末田地舍那婆斯同時人見。
依此釋舍那婆斯至彼時猶存欤。
富樓那者。
師雲。
上迦葉付毗昙。
富婁那在世人也。
今人是滅後人也(雲雲)。
至三百年分成兩部等者。
師雲。
前大衆部有四破五破。
今上座部有七破八破。
并例上。
應知(雲雲)部執論雲。
上坐弟子部住世若幹年。
至第三百年中。
有少因緣分成兩部。
一說一切有部。
亦名說因部。
二雪山住部。
亦名上坐弟子部(文)宗輪論雲(部執大同)十八部論雲。
亦同上。
文殊問經雲。
于百歲内。
從體毗履(此雲老宿)出十一部。
于百歲内。
出一部。
名一切語言(律經執三世有齊一切語言也)于百歲内。
從一切語言出一部。
名雪山(即律主居處也)抄批雲。
言小因緣者。
對大衆部分破因緣故曰小也。
其大衆部分破緣由。
謂外道入此部中出家竟。
故佛法其事紛纭然。
分成兩部。
此是大因緣也。
此部自所弘異。
故分成别。
非關外緣故雲小也。
以三藏約部。
悉有偏弘義。
上坐部偏弘經。
薩婆多部偏弘毗昙(雲雲)部執文小因緣者。
對之可知。
又抄批雲名亦說因緣者。
此部立義廣出所因故也。
文殊問經。
名一切語言。
注雲。
一切可借語言也。
其語言者即是說也。
又雲。
二雪山部者。
真谛雲。
此部見前紛纭诤。
不除不欲。
與同處遂相随入雪山住避之。
因所住處作名故曰也。
即是上坐部轉名雪山也。
經中乃至于體毗履外。
更數雪山謬也(見)問。
此迦旃延尼子者。
上從阿耨達池出旃延(ト)同異雲何。
答。
師雲。
名同異人也。
先之在世迦旃延也今之滅後人也。
是八犍度論主也應知(雲雲)此義非欤。
二人同名(見)。
毗昙但釋經等者。
問。
毗昙釋經者。
佛說毗昙亦爾耶。
答。
師雲。
爾也。
九部毗昙則釋九部經故。
四過宣令(四過按字彙曰。
過者。
古卧切去聲超也度也越也。
又經過之過則平聲。
孟子三過其門而不入之類也)。
三百年從薩婆多出一部等者。
此部部執論今釋(ト)同。
名可住子弟子部。
宗輪論·十八部論·文殊問經。
并名犢子部。
而依文殊問經一說者。
犢子部從雪山部出見。
[?*餘]說并從薩婆多出見。
次三百年中從可住子弟子部複出四部等(文)部執論雲。
于此第三百年中。
從可住子弟子部複出四部。
一法上部。
二賢乘部。
三正量弟子部。
四密林住部(文)宗輪論雲。
次複于此第三百年中。
犢子部中流出四部。
一法上部。
二賢胄部。
三正量部。
四密林部(文)十八部論雲。
即此三百年中。
犢子部複生異部。
一名達摩郁多梨。
二名跋陀羅邪尼。
三名彌羅。
亦言三彌底。
四名六城部(文)文殊問經雲。
于百歲内。
從犢子出一部。
名法勝(律主名也)于百歲内從法勝出一部。
名賢(律主名也)于百歲内。
從賢部出一部。
名一切所貴(律主為通人所貴也)于百歲内。
從一切所貴出一部。
名芿山(律主居也)慈恩疏雲法上者。
律主名。
有法可上名為法上。
或有法出在衆人之上。
賢胄者。
賢者部主名。
胄者苗裔之義。
是則部阿羅漢之苗裔故言賢胄。
正量部者。
權衡削定。
名之為量。
量無邪謬故言正也。
此部所立甚深義刊定無邪。
因稱正量(雲雲)真谛雲。
此四部釋舍利弗阿毗昙義有少者。
以經義足之。
故分異部也(雲雲)師雲。
法尚者。
尚有貴訓。
故上其義同。
則是四分律同家也。
賢乘者。
乘賢故雲賢乘。
賢胄義意亦同(雲雲)。
三百年從薩婆多部複出一部等者。
部執論今釋(ト)大同。
宗輪論雲。
次複于此第三百年。
從說一切有部複出一部。
名化地部(文)十八部論雲。
即此三百年中。
薩婆多中更生異部。
名彌沙部(文)文殊問經曰。
于百歲内。
從芿山出一部。
名大不可棄(律主初生)母棄之于井(文)追尋之。
雖堕不死。
故雲不可棄。
亦名能體(文)抄批雲。
部執雲正地部。
真谛雲。
有婆羅門。
名正地。
解四韋陀論及外道諸義。
為國之師。
後厭世出家得羅漢果。
讀佛經有缺關處。
皆将韋陀論及毗伽羅論莊嚴之。
如佛口說義皆具足。
其諸弟子有信受其所說者。
别為一部。
依此羅漢立名。
故稱正地部。
在俗為國師。
匡正土境。
故名正地也。
又佛法如地入佛法中。
又匡正佛法。
道俗皆有正地義。
故名正地部(文)新家化地者。
準今正地可知。
意大同也。
經阙說假部。
真谛無西山者。
是傳者不同也。
又若欲會者。
同雲八部。
故說假即東山部。
同無西山也。
善解四韋陀者。
古雲。
四韋陀者。
亦雲四毗陀。
一億為韋陀。
明事火忏悔法。
二邪受韋陀明布施祀祠法。
三阿陀韋陀。
明一切鬥戰法。
四三魔韋陀。
明知異國鬥戰法(文)古道雲。
荷力解脫治受(善道)三摩(欲愛)阿圍(善術文)三百年中從正地部又出一部等者。
部執文今釋全同。
文殊問亦名法護(律主名也)宗輪名法藏部。
十八部論曰昙無德部(見)抄批雲。
次複于此第三百年。
從化地部流出一部。
名為法密部。
基雲。
是部主名者非也。
前大集經以隐密法律主名也。
故是法名也。
經中名法護部。
注雲。
真谛雲。
法護是人名。
此羅漢是目連弟子(雲雲)慈恩雲。
法藏部主名密。
與藏義意大同。
法藏法密二義皆得(雲雲)。
三百年中從薩婆多又出一部等者。
部執論雲。
于此第三百年中。
從說一切有部又出一部。
名善歲部。
亦名飲光弟子部(文)宗輪此大同。
十八部論雲。
即此三百年中薩婆多部中更生異部。
名優梨沙。
亦名迦葉維(文)文殊問經雲。
于百歲内。
從法護出一部。
名迦葉比(律主姓也)善歲者。
抄批雲。
幼有賢德美。
其年少而有賢德故雲善歲也(文)亦名飲光等者。
準知抄批。
飲光是迦葉波翻名。
此部主飲光仙人種姓故。
亦名飲光。
又義雲。
如上古仙人。
此部主亦有光明。
熾盛蔽[?*餘]光不現故為名(雲雲)前義猶部執文。
相葉欤。
慈恩義此相似。
幼有賢德者。
今釋七歲得羅漢同意也(見)古雲。
私雲。
勘諸說皆言善歲而今玄文言善藏者。
恐文字誤欤。
就中今玄據部執論彼同雲善歲。
此何乖本乎(文)中論疏[訁*巳]雲。
善藏部者。
梵語蘇婆梨師部。
此雲善歲。
今雲善藏同意。
謂此師少歲性賢藏德。
嘉其少有賢行故以立名(雲雲)慈恩師尋雲。
此部主佛在世時人也。
何至三百年末猶存乎(雲雲)。
三百年中從薩婆多部又出一部等者。
部執論雲。
至第四百年中。
從說一切有部又出一部。
名說度部。
亦名說經部。
如是上坐部合成十一部(雲雲)宗輪論雲。
至第四百年初從一切有部複出一部。
名經量部。
亦名說轉部。
自稱我以慶喜為師。
如是上坐部七破或八破本末别說成十一部(雲雲)十八部雲。
于四百年中。
薩婆多更生異部。
名僧迦蘭多。
亦名修多羅論。
如是上座部中。
分為十二部。
一上坐部。
二雪山(雲雲)文殊問經雲。
于百歲内從迦葉出一部。
名修妒路句(律主執修妒路義也矣)。
三論玄義鈔卷中(終) 願以書寫力。
普及于一切。
我等與衆生。
皆共成惠炬。
應永二十三年(丙申)五月二十五日。
于奈良東大寺邊域驅筆訖(雲雲)。
(イ)本(ニアリ) (トマルヘキ)宿(ヲハ)月(ニアヲカレテ)明月(ノ)道行夜(ノ)旅人。
享保第二十廛舍乙卯初夏十有一日。
于三神裡桂嶺端寮南窗之下校寫斯卷訖。
未為善本。
後賢加補而巳。
義禅房榮慶頓首。
浮(ブベキ)便(リトモナレ)水莖(ノ)迹問(フ)人(ノ)無(キ)身(ナリトモ)。
三論玄義鈔卷中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