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論玄義鈔卷中

關燈


    師雲。

    不爾。

    若約所觀理同。

    般若名三乘通教者。

    何故名槃經不雲三乘通教。

    彼經中。

    明三乘所觀同故。

    又他三乘各别而學一般若故。

    雲三乘通教。

    今意不爾。

    大品中。

    明三乘同觀實相意。

    是密化一乘也。

    因同故示果一。

    故既是密說一乘也。

    甯可雲三乘通教乎。

    大品呵二乘為癡狗者。

    彼經第十五雲。

    須菩提。

    譬如狗不從大家求食。

    反從作務者索。

    如是須菩提。

    當來世。

    善男子善女人。

    棄深般若波羅密。

    而攀枝葉。

    取聲聞辟支佛所應行經。

    當知。

    是為菩薩魔事(文)古引此文合今釋(雲雲)。

     淨名貶聲聞為敗根者。

    彼不思義品。

    大迦葉。

    自語身子。

    作如是語見。

    略述雲。

    維摩經中。

    大迦葉言。

    塵勞之俦為如來種。

    我等不複堪任發心。

    譬如根敗之士。

    其于五欲不能複利。

    聲聞諸結斷者亦爾(雲雲)。

     而天親之論釋法華初分有七處佛性之文等者。

    七處佛性者。

    古來[?*隹]義末學未決也。

    今且任古一義。

    師義同之。

    第一文者。

    論釋方便品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文雲。

    言實相者。

    謂如來藏法身之體。

    不變義故(文)如來藏者。

    佛性也。

    第二文者論釋方便品四師知見中雲。

    二者同義。

    以聲聞辟支佛佛法身平等故。

    法身平等者。

    佛性法身更無差别故(文)第三文者。

    論解三平等中。

    釋寶塔品身平等雲二者身平等。

    多寶如來。

    已入槃後示現身。

    自身·他身·法身平等·無差别故。

    如是三種。

    無煩惱人。

    保慢之心。

    見彼此身所作差别。

    以不知彼此佛性法身悉平等故(文)第四文者。

    論釋乘平等中雲。

    菩薩授[訁*巳]者。

    如不經品示現應知。

    禮拜贊歎。

    言我不輕汝等。

    汝等皆當作佛者。

    示諸衆生皆有佛性故(文)第五文者。

    論釋壽量品成大菩提無上中雲。

    三者法·佛·菩提。

    謂如來藏清淨槃。

    常恒不變故。

    如經如來如實知見三界之相等(雲雲)第六文者。

    論釋勝妙力無上中。

    解法師品持力雲。

    法力者。

    如經應知其心決定。

    知水必近者。

    受持此經。

    得佛性水。

    成阿耨菩提故(文)第七文者。

    論釋勝妙力無上中。

    解修行力護[?*隹]力雲。

    畢竟知者。

    決定知法界故。

    言法界者。

    名為法性。

    彼法性者。

    名為一切諸佛菩薩平等法身故(雲雲)是釋觀音品是二人福正等無異文也。

    應知(巳上)問。

    如所引者。

    法華論七處佛性文。

    通前後兩段。

    今何故法花初分(ニ)有七處佛性雲乎。

    答。

    師雲。

    是有深意。

    且一意。

    凡一乘開釋大宗。

    明因平等故果無異。

    其因者。

    今意則正因佛性取也。

    三乘皆具一佛性。

    故終成一果。

    一乘旨如此。

    而如是因業法門正在法華前段。

    是以彼章。

    所謂佛性文并證成前段同一性旨。

    故釋初分有七處佛性等雲也(雲雲)私雲。

    前段乘權乘實。

    後段身權身實雲。

    亦三攝法門時。

    前段攝異歸同。

    後分攝因歸果等雲。

    并先義相應欤。

    但可思之(雲雲)。

     學大乘者名方廣等者。

    大論第一雲。

    方廣道人言。

    一切法不生不滅。

    空無所有。

    譬如兔角龜毛常無(雲雲)師雲。

    方廣通大小。

    小乘方廣從一說部出(中論疏[訁*巳]見)大乘方廣般若學人也。

    今出大乘方廣。

    方廣稱大乘為正也(雲雲)。

     或言一體等者。

    師雲。

    一體者。

    開善義也(開善寺智藏法師也)又按菰二谛雲(莊嚴寺謠法師欤。

    私雲。

    菰水沈相無真谛雲。

    菰水浮相有俗谛雲也)二谛者。

    龍光義也(龍光寺雲法師)又雲。

    訓義鼠喽栗二谛雲(鼠喽栗内空虛ナルヲ真谛雲。

    外皮存セルヲ俗谛雲。

    空内虛執。

    有外相取也)立二不成複喪真俗也者。

    師雲。

    立二不成者。

    龍光真俗二谛義不成(為言)複喪真俗者。

    開善真俗一體義不立意也。

    何者既雲一體。

    何有真俗乎。

    故雲複喪真俗也(雲雲)問。

    開善二谛一體。

    凡有三義。

    一真為體。

    二俗為體。

    三二谛互指為體。

    今當段指何一體乎。

    答。

    準古義任彼正義。

    斥真谛為體義(為言)欤(已上破邪章畢)。

     顯正第二等者。

    已下今當抄之。

     有大德比丘名龍樹菩薩等者。

    古雲。

    中論序疏雲。

    龍樹依梵音。

    應雲那伽馥力叉那伽者龍也。

    馥力者樹也。

    智度論雲。

    龍童龍磨者龍也。

    馥力叉者。

    樹通名也。

    别名阿周那。

    如此間梨李樹等(文)又雲。

    龍樹是何位之人。

    答。

    聖迹無方。

    高下未易可測。

    僅依經傳叙其淺深。

    睿公言。

    功格十地。

    道摸補處。

    是窮學人。

    匡山遠法師雲。

    名貫通位。

    德備三忍(信順無生)亦十地高位也。

    依楞伽經。

    住初觀喜地雲。

    釋此語不同也。

    舊雲。

    龍樹是初地人。

    關内姚道安學智度論雲。

    此是龍樹引衆生令入初地而實是十地人也(雲雲)師雲。

    龍樹菩薩。

    實久成如來也。

    摩诃衍論。

    名龍樹雲妙雲相如來。

    内證雖爾。

    為衆生引化。

    迹示無方淺則。

    不可一準。

    若爾者。

    楞伽住初地。

    必不可及會融者欤(雲雲)。

     往生安養國者。

    師雲。

    此有二義。

    一者付所化。

    二者約龍樹(雲雲)。

     七百年間有一比丘等者。

    古雲。

    問。

    于龍樹出世。

    有異說乎。

    答。

    有異說。

    一者西明師唯識梵。

    引三藏解。

    佛滅後二百年有大菩薩。

    名曰龍猛。

    二者大原三藏曰。

    龍樹(ハ)滅後三百年出南天。

    三者大乘玄曰。

    龍樹菩薩出五百年。

    四者睿師序并百論序疏·大論疏等。

    同雲五百三十年出世。

    五者智論說。

    六百年。

    複群家論。

    曰六百年出世。

    六者摩那經。

    七百歲。

    如今所引。

    七者秘密曼荼羅付法傳第一雲。

    如來掩化之後八百年中。

    有一大士。

    名龍樹(雲雲)已上七個異說見。

    更又有一說。

    匡山惠遠師。

    接九百運釋。

    宗家引之。

    則龍樹九百年出世義釋。

    中論梵釋。

     燃正法炬等者。

    宗家釋雲。

    燃正法顯正。

    滅邪見破邪(雲雲)。

     尋大小等者。

    師雲。

    此有二義。

    一義雲摩耶經小乘經。

    楞伽大乘經也。

    故雲大小二經(雲雲)一義。

    前二經俱大乘經也。

    更有說龍樹事小乘經。

    故雲大小二經。

    小經可尋之。

     答僧睿昔在什公門下等者。

    古雲。

    謂以三論為究竟論。

    出三種證。

    一者引睿師中論序大小對歎之說。

    二者以龍樹為諸國所重故。

    三者羅什聞此論改小執。

    今即第一。

    引中論序也。

     其論序雲夫柏梁等者。

    古引序疏雲。

    柏梁者。

    漢武帝台名也。

    外書釋此自有二家。

    一雲。

    以柏木為梁。

    故雲柏梁。

    此台初成。

    柏木香氣流數十裡。

    元帝以柏梁對柘館。

    以此詳之。

    應是柏木之梁。

    又雲。

    梁有百數。

    故雲百梁。

    茅茨仄陋者。

    茨言次。

    撰次于茅。

    故稱為茨。

    仄者。

    長安扁鵲舍。

    但有一邊。

    故稱為仄陋。

    陋猶隘義也。

    又柏梁大台即法花長者大宅。

    茅茨仄陋其猶門外草庵。

    睿師一言含内外兩事也。

     睹斯論下。

    第二合譬。

     鄙倍者。

    出論語。

    鄙猶鄙惡。

    倍是倍戾(文)私雲。

    鄙甚雲倍欤。

     又如前雲等者。

    古雲。

    問。

    指何文标又如前雲乎。

    答。

    中論序曰。

    茲天竺諸國敢預學者之流。

    無不玩味斯論以為喉衿。

    今指此詞标如前雲也。

    二秦弘始七年。

    天竺刹利泛舶至長安。

    指于若什公若刹利之舊昔說言前雲。

    謂如(シト)前人雲可訓之。

    非指文段前後而言前雲也。

     方八千裡者者。

    準古義。

    西域[訁*巳]。

    五天竺周九萬[?*餘]裡。

    今八千裡者。

    且取龍樹向化分域也(為言取意)。

     無相佛者。

    師雲。

    無相好佛意也。

     委誠者。

    廣雲(上平聲支韻)委(委委化化義)玉曰。

    曲也屬也。

    廣釋葉欤。

     又羅什本執小乘等者。

    什師傳雲。

    沙勒國。

    莎車王之子兄弟二人。

    舍國入道欤。

    兄字須梨耶跋陀。

    弟字須梨耶蘇摩。

    同師沙勒羅漢。

    羅漢亦名蘇摩。

    什亦學事。

    既為同學(雲雲)準知之。

    莎車即王子之名非。

    可王名。

    又丘慈·沙勒同國異名欤。

    可尋之。

    百論序疏雲。

    什本小乘學。

    而丘慈王子。

    名莎車。

    是大乘學。

    二人深相欽味。

    但恨學業不同不得從就。

    王子欲化什公。

    故一時來宿其并房。

    高聲誦阿耨達經。

    明色空乃至一切法空(數重問答)王子因授中百二論與什。

    什大重之(雲雲)”。

     以此詳之等者。

    古雲。

    上舉三證巳。

    今總結也。

    問。

    此三證并對小乘顯勝。

    何必于大乘中為究竟。

    而非偏空乎。

    答。

    偏空但是小乘。

    若于大乘本無淺深。

    何此論獨為淺。

    又于大乘中為淺者。

    是[?*餘]師[?*隹]也。

    雖然今究竟無[?*餘]之說者。

    總顯法源也(文)。

     統群生之靈府者。

    無照釋曰。

    實惟河深水之靈府。

    注曰。

    廣大利物曰靈。

    深不(ヲ)可見為府。

    允堪引俗曰。

    如人藏府深不可見曰府(文)。

     還同儒墨等者。

    古雲。

    文選注曰。

    孔謂孔子也。

    墨謂翟墨也。

    此二人俱仁義為先。

    是非決斷為本。

    今既堕是非。

    故雲還同儒墨。

    即九流中儒墨是也。

    墨翟緩季之弟也。

    莊子見。

     答二是生乎夢虎等者。

    師雲。

    夢虎空花者。

    梁武立此義。

    則悟不見生死妄法義也。

    成七地少頓悟義。

    源出自智論譬也。

     命篇。

    允堪曰。

    命名也。

    元照曰。

    命謂召也。

    莊子疏序曰。

    篇以編簡為義(雲雲)。

     正觀論雲大聖說空法等者。

    彼見。

    說于獨空破相待。

    亦是破于空見(雲雲)師雲。

    所不化者。

    則還化義也。

    應知(雲雲)(疏雲。

    不化者即大化文)。

     生老病死等者。

    古雲。

    稻芋經雲。

    五陰始起故名為生。

    住世衰變故名為老。

    最後敗壞故名為死。

    追感往事言聲哀戚(スルヲ)名為憂。

    若事來逼身是名為苦。

    追思相續故名為悲。

    煩惱纏縛故名為惱。

    若依十地經者。

     死别離時。

    愚人貪着心熱名憂。

    發聲啼哭名悲。

    五根相對為苦。

    意根相對憂苦轉深為惱(文)故法華雲。

    方便品。

     令離諸着等者。

    宗家引法花論雲。

    著有四種。

    一者着界。

    即着三界也。

    二者着地謂從着初禅。

    至非非想及滅盡定也。

    三者着分。

    謂在家分出家分。

    在家分者。

    謂着己同類。

    作種種業及邪見故。

    着出家分者。

    著名聞利養。

    種種煩惱諸覺故也。

    四者着乘。

    謂着小乘及大乘也(文)。

     淨名雲不着世間等者。

    彼經佛國品。

    寶積長者以數偈歎如來。

    偈有五門。

    今引第五空有門歎中空門歎文(委細如疏釋)。

     四依開士者。

    玄應曰。

    謂以法開導之士也(雲雲)私雲。

    槃經雲。

    四依出世如佛者。

    是古佛故也。

     四依出世為如佛等者。

    訓義雲。

    大乘玄第五曰。

    問曰。

    前言應依四依正說。

    莫依凡妄說者。

    何等是四依。

    答。

    四依者有二種。

    法四依者。

    依法不依人。

    依義不依語。

    依智不依識。

    依了義不依不了義。

    人四依者。

    依小乘。

    五方便為第一依。

    須陀洹斯陀含為第二依。

    阿那含為第三依。

    阿羅漢為第四依。

    若依大乘。

    地前四十心具煩惱性為第一依。

    從初地至六地為第二依。

    七八九為第三依。

    第十地為第四依。

    今是後四依也(文)。

     無住無著為經論大宗者。

    大品經第一雲。

    如來無所住心名為如來。

    如來不住有為性。

    亦不住無為性。

    菩薩摩诃薩。

    亦應如是住。

    如如來住于一切法。

    非住非不住。

    (文) 問此論名為正觀等者。

    問。

    此中一問答始終。

    并就中論題号(見)爾者是釋名科(ト)。

    可雲乎。

    答。

    師雲。

    是就顯正科。

    廣欲明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