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論玄義鈔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雲)。
大集經雲雖有五部等者。
師雲。
五部有同時前後等異說。
此經總可亘何欤。
五部義下顯正章見。
師雲。
無是無非者。
二十部共無非是故。
雲無是非也。
是四句中。
取而不破二句意。
無是非釋也。
大集五部者。
一昙摩鞠多。
二薩婆帝婆。
三迦葉毗。
四彌沙塞。
五婆蹉富羅(文)又義(ニハ)除第五婆蹉。
加僧祇。
懷素釋也。
問。
法界槃者何乎。
答。
師雲。
法界所證理也。
槃所歸果也。
界者。
此時性義取(雲雲)。
第八非學本大品經雲。
欲知四緣當學般若等者。
問。
毗昙所學四緣。
有無窮無因過(見)般若所學四緣。
何故無如是過失耶。
答。
師雲諸法本來不生。
凡夫颠倒謂生。
此颠倒所謂前。
假建立四緣。
既是為緣假立四緣。
何尋從來。
如是四緣(ニハ)都以無過失。
而阿毗昙人存四緣定性。
故堕失(雲雲)中論疏雲。
因緣品。
佛說四緣。
如炎如夢故。
四緣是非緣緣。
雖緣非緣。
今聞四緣。
作緣緣定實。
而執故名阿毗昙人(雲雲)所言四緣者。
中論因緣品雲。
因緣·次第緣·緣緣·增上緣。
四緣生諸法。
更無第五緣(文)應知。
問。
欲知般若。
可學四緣雲乎。
答。
不爾。
師雲。
智論三十二四緣釋故雲爾也。
般若經四緣(ヲ)委細釋故也。
又四緣無從道理能說(雲雲)。
本起經雲等者。
私雲。
明身子得道說偈。
異說不同也。
華嚴經。
舍利弗·目連來學品文。
今所引全同也。
十二遊經。
馬勝答身子雲。
諸法從因緣滅。
諸苦盡滅(雲雲)私雲。
訓雲·身子目連本是删阇耶外道弟子也。
删阇耶死時。
以五百人弟子為二分。
付屬身子目連而告言。
吾所學法·所語理·不殘秘心底。
悉付二人(雲雲)然師臨死含笑。
二人問雲。
臨死歎别。
何故含笑耶。
師答雲。
自此南方有金地國。
其王與我同時死。
後妃悲。
而歎與王死。
死路不可任心。
王豈悲同行乎。
今笑其愚。
言訖死耳。
二人向南遠見。
不見金地國。
又不見王死妃悲。
即二人同心雲吾師殘法。
舍于師出去。
其途中。
而逢頞鞞沙門(雲雲)身子一度聞偈得初果。
目連遲來。
見身子之眼語曰。
汝服甘露。
有何等事。
身子指沙門語曰。
如是。
即為目連二度說偈。
同得初果(雲雲)三人俱詣佛所。
佛召善來。
落發着衣。
則為他聞說法。
即得第四果。
住在佛家。
今為長子(雲雲)頞鞞頭陀出時佛言。
汝今日外道婆羅門可遇。
不可論議。
定可負。
汝示偈問外人是誦(雲雲)今處引偈是也。
沙門者。
從初果立也。
大集經雲(寶幢分為身子說)馬星(新雲馬勝)法從緣生。
通達是因。
因緣滅故。
即是寂[靑*爭]。
世間即苦。
苦因名集。
若修八正道。
世間集滅。
憂婆提舍聞是語已。
得法眼淨。
是說偈言。
我聞比丘說四谛。
即得過三惡道(文)大論(十八)雲。
諸法從緣生。
是法緣及盡。
我師大聖主。
是義如是說。
此偈但說三谛。
當知。
道谛已在中不相離。
故名為随相門(文)法華義疏雲。
譬喻品。
拔邪說槃者。
頞鞞說偈雲。
諸法因緣生。
是法緣及盡。
我師大聖主。
是義如是說。
此偈明三谛。
諸法因緣生謂苦谛。
是法緣謂集谛。
及盡謂滅谛。
雖有三谛。
正為明滅谛槃。
故雲拔邪說槃也(文)。
問。
義疏文全同智論故。
智論雲三谛。
大集明四谛。
經論異說。
如何會之耶。
答。
仙光院雲。
應有二會釋。
一雲。
法從緣生等四句。
正是馬星所說偈頌也。
世間即苦下。
隻是解釋。
非所說偈(雲雲)二雲。
且緣初番一偈。
唯三谛為随相門耳。
問。
依解釋旨。
當段所引經文說三谛。
(見)何者。
一切諸法苦谛。
因緣集谛。
本源則滅谛槃故。
既是三谛。
空其中一行相。
[?*餘]并有法也。
若爾者。
何以本起經處說。
為見空成聖明據乎。
答。
師雲。
經文正旨。
顯在于空見(エルカ)故。
良證也(雲雲)更可有義。
五人者。
義疏雲。
五人者。
一陳如。
二十力迦葉。
三頞鞞。
四拔提。
五摩诃男拘利(雲雲)”。
第十喪圓旨者。
古雲。
謂失二谛圓具教旨。
故雲喪圓旨。
序疏雲。
喪失也(文)。
诃梨跋摩高足弟子者。
古雲。
指其人。
雲(ニ)高足弟子。
恐非真弟子欤。
須撿之。
九百年内等者。
古雲。
大乘玄論迹義雲。
出于七百年。
名诃梨跋摩。
雲何相違耶。
答。
恐人出也。
七百年。
造論九百年(文)。
鸠摩羅陀等者。
慈恩唯識述[訁*巳]雲。
佛去後一百年。
中北天竺國。
怛叉翅羅國。
有鸠摩羅多。
此雲道童。
造九百論(雲雲)又雲。
五大論師。
名五日出即五天一時生。
中印土是龍樹。
東印土是馬鳴。
南印土是提婆。
西印土是室利羅。
北印土是鸠摩羅多。
即五百出也(雲雲)。
徒轍僧祇等者。
師雲。
僧祇者。
具雲摩诃僧祇。
此翻大衆也。
诃梨徒僧祇者。
是非根本大衆部。
二百年中。
從大衆出一部。
為多聞部。
成實自此出。
本所學薩婆多上坐部支流也。
故雲徙轍僧祇(雲雲)徙謂遷移也。
略述雲(元興寺智覺作)成實論雲。
佛滅後八百[?*餘]年。
诃梨跋摩。
此雲師子铠。
中天竺僧佉徒。
後回心已事薩婆多部鸠摩羅多。
受學八犍度論。
兼習大小。
折有相之言。
申無相之旨。
于疏勒國。
造此論。
一部有二百二品。
僧祇為傍。
三藏為正。
什公所譯。
在二十卷也。
(文)今釋十六卷(ト雲ヘリ)與此相違。
鑽仰九經澄汰五部等者。
師雲。
九經者。
十二部經中。
除[訁*巳]别·自說·方廣。
九部經也。
五部者。
下釋見。
所言澄汰者。
澄而去渾濁。
汰而去瓦石。
各取其中清金故(文)邪霧者。
師雲。
霧五翳随一也(二度邪霧者。
佛一度。
我一度也)。
聲流赤縣者。
師雲。
罽賓者。
指天竺。
赤縣者。
呼震旦也(雲雲)中論序雲。
疏雲。
此區總名赤縣。
河圖雲。
昆侖山東北方五千裡。
曰神州。
亦名赤縣。
禹于赤縣之内。
畫地分以為九州。
故鑄九鼎鎮九州。
則知赤縣是九州之總名(文)。
四谛建章五聚明義者。
師雲。
四谛章(ニ)加初發聚。
總雲五聚也。
一者初發聚。
即歸敬三寶。
乃至明三寶義。
簡邪正。
從第一卷。
至第三卷有我無我品。
合三十五卷。
是初發聚也。
二者苦谛聚。
從第三卷末色相品。
至第七初物不相應品。
合五十九品。
是苦谛聚也。
三者集谛聚。
謂從第七卷業相品。
至第十一卷初明因品。
合四十六品。
是集谛聚也。
四者滅谛聚。
從第十一初立假名品。
至第十二卷中滅谛品。
合十四品。
是滅谛聚也。
五者道谛聚。
謂從第十二卷中。
至第十六卷。
合四十九品。
是道谛聚也。
私雲。
所言聚者。
梵語揵度也。
此蘊亦羽聚也。
有人言正用昙無德部者。
師雲。
今律宗依憑此義欤。
然此下所出三義。
并上座部支流見若爾者。
前徙轍僧祇釋異也。
前後合論。
可有多義不同。
所言經部者。
上座部中說經部也。
亦雲說度部(雲雲)。
答有人言是大乘等者。
師雲。
梁三大法師(光宅·開善·莊嚴)并第一有人義也。
嘉祥淨影第二有人同。
南山第三有人大同也(雲雲)有師雲。
南山意探入大乘。
與義當大乘。
其義各别也。
于中祖師自義。
義當大乘。
為正意見(雲雲)。
夫珉玉粗等者。
玉篇曰。
珉靡亟反。
石似玉也(雲雲)序疏雲。
殆亂正法。
如石亂于白玉。
如鍮似于黃金(雲雲)就石玉謬。
有卞和之玉事。
繁故略之。
殊鏡者。
古雲。
或本作珠鏡。
以殊字為正。
意謂。
于尚現見石與玉。
粗尚有異見。
何況空理粗。
豈辄分别耶(雲雲)又雲。
殊謂殊異。
鏡謂鑒照也(雲雲)。
今以十義證則明是小乘等者。
問。
如上破折阿毗昙人見有得道義者。
今排成實。
約彼當分小乘宗義。
專斥見有義。
何不爾十義排斥。
悉明唯小非大之義乎。
答。
師雲。
誠如所問。
例毗昙破。
專可非成實見空義。
而今正明唯小義者。
有深意。
凡破執大意。
必令被謬計盛。
而震旦衆師。
成實大乘究竟論。
今齊旨于大乘等。
此迷久辄[?*隹]傾拔。
故專明成實非大義也。
大意雖爾。
亦斥見空義下釋見(雲雲)。
制論序等者。
今現流布論無此序。
罽賓者。
輔要[訁*巳]雲。
罽賓即迦濕彌羅國北印土。
古雲。
罽賓國周七千裡。
四面負山。
雖有門徑。
狹而希通。
城西臨大河。
長十三裡廣四裡(文)。
論雲色香味觸實等者。
師雲。
四微能成故雲實。
四大所成故雲假。
诃梨本僧佉之門徒故。
其執重猶未盡。
如是四微為能造本也。
僧佉二十五谛意。
五塵成五大故。
成實四微成四大者。
一義雲。
地大四微成。
水大三微成(除香)火大二微成(除香味)風大一觸塵所成也(雲雲)一義雲。
四微必和合俱成四大。
但有強弱不同。
其強者。
可例知第一義(雲雲)。
巧有[?*餘]等者。
師雲。
上序文。
今宗家釋成也。
私雲。
準知華玄釋。
下或有人言等者。
又睿師序說也。
應知(雲雲)。
雖複龍燭等者。
古雲。
宋元嘉十年。
竺道生移虎丘山。
其年夏青園寺佛殿(ヨリ)龍升于天。
光影四壁。
因以改寺号。
名雲龍光。
時人欺曰。
龍既去必行矣。
今借此事。
喻大乘也。
此論明于滅谛等者。
師雲。
所言滅谛者。
無苦集滅道四谛無生。
一滅谛理也。
大乘者。
大品等諸大乘(ニ)所明四谛平等理雲也。
問若爾者。
大品四谛平等。
成實四谛無性(ト)有何異耶。
答。
有多種異。
如上釋。
其普信大乘者。
右點師點也。
左點古點也”。
依論征者。
征陟陵切釋氏曰。
兆也。
審也。
明也。
驗也。
成實文雲諸比丘異論種種等者。
師雲。
成實抄雲。
諸比丘已下半偈。
第四佛聽造論。
一比丘得第三禅。
修第四禅不得。
就佛問此因由。
佛告言。
觀彼此中間。
佛即入定。
五百羅漢種種說。
後佛出定。
五百羅漢就佛問此因由。
佛言。
不得我意。
而汝所說不違法相。
汝等受佛意。
绮觸為彼。
往業為此。
樂受為中間。
由绮觸往業樂受因緣故。
不得第四禅。
此義阿含經中廣解釋(雲雲)。
诃梨自雲正論三藏等者。
師雲。
三藏小乘雲事。
法相·天台并同今家。
花嚴不爾。
大小等明三藏。
今大乘非三藏雲意(ハ)無部别三藏故也。
小乘中。
如來自部别說三藏。
經律易知。
法相毗昙則佛說論。
智度論雲等者。
彼論第百卷見。
大集經雲雖有五部等者。
師雲。
五部有同時前後等異說。
此經總可亘何欤。
五部義下顯正章見。
師雲。
無是無非者。
二十部共無非是故。
雲無是非也。
是四句中。
取而不破二句意。
無是非釋也。
大集五部者。
一昙摩鞠多。
二薩婆帝婆。
三迦葉毗。
四彌沙塞。
五婆蹉富羅(文)又義(ニハ)除第五婆蹉。
加僧祇。
懷素釋也。
問。
法界槃者何乎。
答。
師雲。
法界所證理也。
槃所歸果也。
界者。
此時性義取(雲雲)。
第八非學本大品經雲。
欲知四緣當學般若等者。
問。
毗昙所學四緣。
有無窮無因過(見)般若所學四緣。
何故無如是過失耶。
答。
師雲諸法本來不生。
凡夫颠倒謂生。
此颠倒所謂前。
假建立四緣。
既是為緣假立四緣。
何尋從來。
如是四緣(ニハ)都以無過失。
而阿毗昙人存四緣定性。
故堕失(雲雲)中論疏雲。
因緣品。
佛說四緣。
如炎如夢故。
四緣是非緣緣。
雖緣非緣。
今聞四緣。
作緣緣定實。
而執故名阿毗昙人(雲雲)所言四緣者。
中論因緣品雲。
因緣·次第緣·緣緣·增上緣。
四緣生諸法。
更無第五緣(文)應知。
問。
欲知般若。
可學四緣雲乎。
答。
不爾。
師雲。
智論三十二四緣釋故雲爾也。
般若經四緣(ヲ)委細釋故也。
又四緣無從道理能說(雲雲)。
本起經雲等者。
私雲。
明身子得道說偈。
異說不同也。
華嚴經。
舍利弗·目連來學品文。
今所引全同也。
十二遊經。
馬勝答身子雲。
諸法從因緣滅。
諸苦盡滅(雲雲)私雲。
訓雲·身子目連本是删阇耶外道弟子也。
删阇耶死時。
以五百人弟子為二分。
付屬身子目連而告言。
吾所學法·所語理·不殘秘心底。
悉付二人(雲雲)然師臨死含笑。
二人問雲。
臨死歎别。
何故含笑耶。
師答雲。
自此南方有金地國。
其王與我同時死。
後妃悲。
而歎與王死。
死路不可任心。
王豈悲同行乎。
今笑其愚。
言訖死耳。
二人向南遠見。
不見金地國。
又不見王死妃悲。
即二人同心雲吾師殘法。
舍于師出去。
其途中。
而逢頞鞞沙門(雲雲)身子一度聞偈得初果。
目連遲來。
見身子之眼語曰。
汝服甘露。
有何等事。
身子指沙門語曰。
如是。
即為目連二度說偈。
同得初果(雲雲)三人俱詣佛所。
佛召善來。
落發着衣。
則為他聞說法。
即得第四果。
住在佛家。
今為長子(雲雲)頞鞞頭陀出時佛言。
汝今日外道婆羅門可遇。
不可論議。
定可負。
汝示偈問外人是誦(雲雲)今處引偈是也。
沙門者。
從初果立也。
大集經雲(寶幢分為身子說)馬星(新雲馬勝)法從緣生。
通達是因。
因緣滅故。
即是寂[靑*爭]。
世間即苦。
苦因名集。
若修八正道。
世間集滅。
憂婆提舍聞是語已。
得法眼淨。
是說偈言。
我聞比丘說四谛。
即得過三惡道(文)大論(十八)雲。
諸法從緣生。
是法緣及盡。
我師大聖主。
是義如是說。
此偈但說三谛。
當知。
道谛已在中不相離。
故名為随相門(文)法華義疏雲。
譬喻品。
拔邪說槃者。
頞鞞說偈雲。
諸法因緣生。
是法緣及盡。
我師大聖主。
是義如是說。
此偈明三谛。
諸法因緣生謂苦谛。
是法緣謂集谛。
及盡謂滅谛。
雖有三谛。
正為明滅谛槃。
故雲拔邪說槃也(文)。
問。
義疏文全同智論故。
智論雲三谛。
大集明四谛。
經論異說。
如何會之耶。
答。
仙光院雲。
應有二會釋。
一雲。
法從緣生等四句。
正是馬星所說偈頌也。
世間即苦下。
隻是解釋。
非所說偈(雲雲)二雲。
且緣初番一偈。
唯三谛為随相門耳。
問。
依解釋旨。
當段所引經文說三谛。
(見)何者。
一切諸法苦谛。
因緣集谛。
本源則滅谛槃故。
既是三谛。
空其中一行相。
[?*餘]并有法也。
若爾者。
何以本起經處說。
為見空成聖明據乎。
答。
師雲。
經文正旨。
顯在于空見(エルカ)故。
良證也(雲雲)更可有義。
五人者。
義疏雲。
五人者。
一陳如。
二十力迦葉。
三頞鞞。
四拔提。
五摩诃男拘利(雲雲)”。
第十喪圓旨者。
古雲。
謂失二谛圓具教旨。
故雲喪圓旨。
序疏雲。
喪失也(文)。
诃梨跋摩高足弟子者。
古雲。
指其人。
雲(ニ)高足弟子。
恐非真弟子欤。
須撿之。
九百年内等者。
古雲。
大乘玄論迹義雲。
出于七百年。
名诃梨跋摩。
雲何相違耶。
答。
恐人出也。
七百年。
造論九百年(文)。
鸠摩羅陀等者。
慈恩唯識述[訁*巳]雲。
佛去後一百年。
中北天竺國。
怛叉翅羅國。
有鸠摩羅多。
此雲道童。
造九百論(雲雲)又雲。
五大論師。
名五日出即五天一時生。
中印土是龍樹。
東印土是馬鳴。
南印土是提婆。
西印土是室利羅。
北印土是鸠摩羅多。
即五百出也(雲雲)。
徒轍僧祇等者。
師雲。
僧祇者。
具雲摩诃僧祇。
此翻大衆也。
诃梨徒僧祇者。
是非根本大衆部。
二百年中。
從大衆出一部。
為多聞部。
成實自此出。
本所學薩婆多上坐部支流也。
故雲徙轍僧祇(雲雲)徙謂遷移也。
略述雲(元興寺智覺作)成實論雲。
佛滅後八百[?*餘]年。
诃梨跋摩。
此雲師子铠。
中天竺僧佉徒。
後回心已事薩婆多部鸠摩羅多。
受學八犍度論。
兼習大小。
折有相之言。
申無相之旨。
于疏勒國。
造此論。
一部有二百二品。
僧祇為傍。
三藏為正。
什公所譯。
在二十卷也。
(文)今釋十六卷(ト雲ヘリ)與此相違。
鑽仰九經澄汰五部等者。
師雲。
九經者。
十二部經中。
除[訁*巳]别·自說·方廣。
九部經也。
五部者。
下釋見。
所言澄汰者。
澄而去渾濁。
汰而去瓦石。
各取其中清金故(文)邪霧者。
師雲。
霧五翳随一也(二度邪霧者。
佛一度。
我一度也)。
聲流赤縣者。
師雲。
罽賓者。
指天竺。
赤縣者。
呼震旦也(雲雲)中論序雲。
疏雲。
此區總名赤縣。
河圖雲。
昆侖山東北方五千裡。
曰神州。
亦名赤縣。
禹于赤縣之内。
畫地分以為九州。
故鑄九鼎鎮九州。
則知赤縣是九州之總名(文)。
四谛建章五聚明義者。
師雲。
四谛章(ニ)加初發聚。
總雲五聚也。
一者初發聚。
即歸敬三寶。
乃至明三寶義。
簡邪正。
從第一卷。
至第三卷有我無我品。
合三十五卷。
是初發聚也。
二者苦谛聚。
從第三卷末色相品。
至第七初物不相應品。
合五十九品。
是苦谛聚也。
三者集谛聚。
謂從第七卷業相品。
至第十一卷初明因品。
合四十六品。
是集谛聚也。
四者滅谛聚。
從第十一初立假名品。
至第十二卷中滅谛品。
合十四品。
是滅谛聚也。
五者道谛聚。
謂從第十二卷中。
至第十六卷。
合四十九品。
是道谛聚也。
私雲。
所言聚者。
梵語揵度也。
此蘊亦羽聚也。
有人言正用昙無德部者。
師雲。
今律宗依憑此義欤。
然此下所出三義。
并上座部支流見若爾者。
前徙轍僧祇釋異也。
前後合論。
可有多義不同。
所言經部者。
上座部中說經部也。
亦雲說度部(雲雲)。
答有人言是大乘等者。
師雲。
梁三大法師(光宅·開善·莊嚴)并第一有人義也。
嘉祥淨影第二有人同。
南山第三有人大同也(雲雲)有師雲。
南山意探入大乘。
與義當大乘。
其義各别也。
于中祖師自義。
義當大乘。
為正意見(雲雲)。
夫珉玉粗等者。
玉篇曰。
珉靡亟反。
石似玉也(雲雲)序疏雲。
殆亂正法。
如石亂于白玉。
如鍮似于黃金(雲雲)就石玉謬。
有卞和之玉事。
繁故略之。
殊鏡者。
古雲。
或本作珠鏡。
以殊字為正。
意謂。
于尚現見石與玉。
粗尚有異見。
何況空理粗。
豈辄分别耶(雲雲)又雲。
殊謂殊異。
鏡謂鑒照也(雲雲)。
今以十義證則明是小乘等者。
問。
如上破折阿毗昙人見有得道義者。
今排成實。
約彼當分小乘宗義。
專斥見有義。
何不爾十義排斥。
悉明唯小非大之義乎。
答。
師雲。
誠如所問。
例毗昙破。
專可非成實見空義。
而今正明唯小義者。
有深意。
凡破執大意。
必令被謬計盛。
而震旦衆師。
成實大乘究竟論。
今齊旨于大乘等。
此迷久辄[?*隹]傾拔。
故專明成實非大義也。
大意雖爾。
亦斥見空義下釋見(雲雲)。
制論序等者。
今現流布論無此序。
罽賓者。
輔要[訁*巳]雲。
罽賓即迦濕彌羅國北印土。
古雲。
罽賓國周七千裡。
四面負山。
雖有門徑。
狹而希通。
城西臨大河。
長十三裡廣四裡(文)。
論雲色香味觸實等者。
師雲。
四微能成故雲實。
四大所成故雲假。
诃梨本僧佉之門徒故。
其執重猶未盡。
如是四微為能造本也。
僧佉二十五谛意。
五塵成五大故。
成實四微成四大者。
一義雲。
地大四微成。
水大三微成(除香)火大二微成(除香味)風大一觸塵所成也(雲雲)一義雲。
四微必和合俱成四大。
但有強弱不同。
其強者。
可例知第一義(雲雲)。
巧有[?*餘]等者。
師雲。
上序文。
今宗家釋成也。
私雲。
準知華玄釋。
下或有人言等者。
又睿師序說也。
應知(雲雲)。
雖複龍燭等者。
古雲。
宋元嘉十年。
竺道生移虎丘山。
其年夏青園寺佛殿(ヨリ)龍升于天。
光影四壁。
因以改寺号。
名雲龍光。
時人欺曰。
龍既去必行矣。
今借此事。
喻大乘也。
此論明于滅谛等者。
師雲。
所言滅谛者。
無苦集滅道四谛無生。
一滅谛理也。
大乘者。
大品等諸大乘(ニ)所明四谛平等理雲也。
問若爾者。
大品四谛平等。
成實四谛無性(ト)有何異耶。
答。
有多種異。
如上釋。
其普信大乘者。
右點師點也。
左點古點也”。
依論征者。
征陟陵切釋氏曰。
兆也。
審也。
明也。
驗也。
成實文雲諸比丘異論種種等者。
師雲。
成實抄雲。
諸比丘已下半偈。
第四佛聽造論。
一比丘得第三禅。
修第四禅不得。
就佛問此因由。
佛告言。
觀彼此中間。
佛即入定。
五百羅漢種種說。
後佛出定。
五百羅漢就佛問此因由。
佛言。
不得我意。
而汝所說不違法相。
汝等受佛意。
绮觸為彼。
往業為此。
樂受為中間。
由绮觸往業樂受因緣故。
不得第四禅。
此義阿含經中廣解釋(雲雲)。
诃梨自雲正論三藏等者。
師雲。
三藏小乘雲事。
法相·天台并同今家。
花嚴不爾。
大小等明三藏。
今大乘非三藏雲意(ハ)無部别三藏故也。
小乘中。
如來自部别說三藏。
經律易知。
法相毗昙則佛說論。
智度論雲等者。
彼論第百卷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