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論玄義誘蒙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二為有為無。
第一義谛複當雲何。
佛言。
佛子。
所謂有谛·無谛·中道第一義谛是一切諸佛菩薩智母。
乃至一切法亦是諸佛菩薩智母。
所以者何。
諸佛菩薩從法生故。
又雲。
佛子。
二谛義者。
不一亦不二。
不常亦不斷。
不來亦不去。
不生亦不滅。
而二相即是聖智無二。
無二故是諸佛菩薩智母。
佛子。
十方無極刹土諸佛皆亦如是說。
吾今為此大衆略說明月璎珞經中二谛要義。
中論觀四谛品雲。
諸佛依二谛為衆生說法。
一以世俗谛。
二第一義谛。
若人不能知分别于二谛。
則于深佛法不知真實義等。
問。
何以知自他兩德并由二谛耶。
答。
十二門論雲。
以識二谛故即得自利他利及以共利即其事也。
以二谛是自利化他之本故。
申明二谛以為論宗。
即令一切衆生具得自他二利也。
十二門論觀性門雲。
有二谛。
一世谛。
二第一義谛。
因世谛得說第一義谛。
若不因世谛則不得說第一義谛。
若不得第一義谛則不得涅槃。
若人不知二谛。
則不知自利他利共利。
如是若知世谛。
則知第一義谛。
知第一義谛。
則知世谛等。
問。
何人迷二谛論主破迷申二谛耶。
答。
有三種人迷于二谛。
一者小乘五百部。
各執諸法有決定性聞畢竟空如刀傷心。
此人失第一義谛。
然既失第一義谛亦失世谛。
所以然者。
空宛然而有故有名空有。
方是世谛。
彼既失空亦是迷有。
故失世谛。
故五百部執出如來二谛之外。
二者方廣道人。
謂一切諸法如龜毛兔角無罪福報應。
此人失于世谛。
然有宛然而空故空名有空。
既失空有亦失有空。
如斯之人亦失二谛。
又諸外道亦失二谛。
如有見外道迷于真谛。
空見外道迷于世谛。
又凡夫著有故迷真谛。
二乘滞空迷世谛也。
第三人得二谛名而失二谛旨。
斯執甚多。
今略出二種。
或言二谛一體或言二谛異體。
并不成二谛之義。
具如疏初序之。
今破此之失申明二谛。
故用二谛為宗也。
中論疏二曰。
開善謂真俗一體故名為一。
龍光謂真俗異體故名言異。
今俱斥之。
故雲不一不異。
又雲。
齊隐士周颙着三宗論。
一不空假名。
二空假名。
三假名空。
不空假名者。
經雲色空者。
此是空無性實故言空耳。
不空于假色也。
以空無性實故名為空。
即真谛。
不空于假故名世谛。
人名此為鼠喽栗義。
難雲。
諸法後異故。
知皆是無性。
無性法亦無。
一切法空故。
即性無性一切皆空。
豈但空性不空假。
空假名者。
一切諸法衆緣所成。
是故有體名為世谛。
拆緣求之都不可得。
名為真谛。
人名之為按菰二谛。
菰沈為真。
菰浮為俗。
難曰。
前有假法然後空之還同緣會。
故有推散即無之過。
第三假名空者。
即周氏所用。
大意雲。
假名宛然即是空也。
尋周氏假名空。
原出僧肇不真空論。
論雲。
雖有而無。
雖無而有。
雖有而無所謂非有。
雖無而有所謂非無。
如此即非無物也。
物非真物也。
物非真物于何而物。
肇公雲。
以物非真物故是假物。
假物故即是空。
大朗法師關内得此義授周氏。
因着三宗論也。
今總詳之然。
若封執上來有所得皆須破之。
若心無所寄無所得适緣取悟。
皆得用之。
問。
何以得知此論用二谛為宗耶。
答。
略有三種。
一者璎珞經佛母品明二谛不生不滅乃至不來不去。
今論正明八不。
故知即是辨于二谛。
故以二谛為宗。
二者青目序論意明外人失二谛龍樹菩薩為是等故造此中論。
即知破外迷失申明二谛。
故以二谛為宗也。
三者關内昙影中論序雲。
此論雖無理不窮無言不盡。
統其要歸會通二谛。
今還述舊釋故。
知二谛為宗也。
璎珞佛母品如上所引也。
中論觀因緣品雲。
不生亦不滅。
不常亦不斷。
不一亦不異。
不來亦不出。
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
我稽首禮佛。
諸說中第一。
長行雲。
不知佛意但著文字。
聞大乘法中說畢竟空。
不知何因緣故空即生疑見。
若都畢竟空雲何分别罪福報應等。
如是無世谛第一義谛。
取是空相而起貪著于畢竟空中生種種過。
龍樹菩薩為是等故造此中論。
關内昙影出梁高僧傳也。
關内亦雲關中。
漢稱長安。
史記項羽本紀雲。
關中阻山河。
四塞地肥饒。
注徐廣曰。
東函谷南武關西散關北蕭關。
又高祖本紀注三輔舊事雲。
西以散關為限。
東以函谷為界。
二關之中謂之關中。
問。
既名中論。
何故不用中道為宗乃以二谛為宗耶。
答。
即二谛是中道。
既以二谛為宗。
即是中道為宗。
所以然者。
還就二谛以明中道故。
有世谛中道真谛中道非真非俗中道。
但今欲名·宗兩舉故中·谛互說。
故宗舉其谛名題其中。
若以中道為名複以中道為宗者。
但得不二義失其二義故也。
問。
經何故立二谛耶。
答。
此有兩義。
一者欲示佛法是中道故。
以有世谛是故不斷。
以第一義是故不常。
所以立于二谛。
又二慧是三世佛法身父母。
以有第一義故生波若。
以有世谛故生方便。
具實慧·方便慧有十方三世佛。
是故立二谛。
又知第一義是自利。
知世谛故能利他。
具知二谛即得共利。
故立二谛。
又有二谛故佛語皆實。
以世谛故說有是實。
第一義故說空是實。
又佛法漸深。
先說世谛因果教化。
後為說第一義。
又成就得道智者說第一義無有世谛。
又若不先說世谛因果直說第一義則生斷見。
是故具明二谛也。
經謂璎珞也。
兩義當作多義。
蓋寫手之誤也。
次明百論宗者。
百論破邪由明二谛。
具如空品末說。
亦應以二谛為宗。
但今欲與中論互相開避。
中論以二谛為宗。
百論用二智為宗。
即欲明谛·智互相成也。
第六門中第三門也。
百論破空品終雲。
外曰。
若空不應有說(修妒路)若都空以無說法為是者。
今何以說善惡法教化耶。
内曰。
随俗語故無過(修妒路)諸佛說法常依俗谛·第一義谛。
是二皆實非妄語也。
如佛雖知諸法無相然告阿難。
入舍衛城乞食。
若除土木等城不可得。
而随俗語故不堕妄語。
我亦随佛學故無過。
外曰。
俗谛無不實故(修妒路)俗谛若實則入第一義谛。
若不實何以言谛。
内曰。
不然。
相待故。
如大小(修妒路)俗谛于世人為實于聖人為不實。
譬如一于棗為大于爪為小。
此二皆實。
若于棗言小于爪言大者。
是則妄語。
如是随俗語故無過。
外曰。
知是過得何等利(修妒路)如初舍罪福乃至破空。
如是諸法皆見有過。
得何等利。
内曰。
如是舍我名得解脫(修妒路)如是三種破諸法。
初舍罪福中破神後破一切法。
是名無我無我所。
又于諸法不受不着。
聞有不喜聞無不憂。
是名解脫。
外曰。
何以言名得解脫不實得解脫耶。
内曰。
畢竟清淨故。
破神故無人。
破涅槃故無解脫。
雲何言人得解脫。
于俗谛故說名解脫。
問。
百論何故用二智為宗耶。
答。
提婆與外道對面擊揚鬥一時權巧智慧。
但提婆權智巧能破邪巧能顯正。
而實無所破亦無所顯。
故名實智。
一論始終明此二智。
故以二智為宗。
中論不與内诤一時權巧。
但共同學二谛之人诤二谛得失故以二谛為宗。
則中論用所申為宗。
百論用能申為宗。
欲明佛與菩薩能所共相成也。
提婆傳雲。
提婆念曰。
樹不伐本則枝不傾。
人主不化則道不行。
其國政法王家出錢雇人宿衛。
提婆乃募為其将。
荷戟前驅整行伍勒部。
曲威不嚴。
而令自行德不彰而物樂随。
王甚喜之。
而問。
何人侍者。
答言。
此人應募。
既不食廪又不取錢。
而其在事恭謹。
間習如此。
不知其意何求何欲。
王召而問之。
汝是何人。
答言。
我是一切智人。
欲于王前而求驗試。
王即許之。
于天竺大國之都四衢道中敷高座立三論言。
一切諸聖中佛聖最第一。
一切諸法中佛法正第一。
一切救世中佛僧為第一。
八方諸論士有能壞此語者。
我當斬首以謝其屈。
所以者何。
立理不明是為愚癡愚癡之頭非我所須。
斬以謝屈甚不惜也。
八方論士既聞此言。
亦各來集而立誓言。
我等不如亦當斬首。
愚癡之頭亦所不惜。
提婆言。
我所修法仁活萬物。
要不如者當剃汝須發以為弟子。
不須斬首也。
立此要已。
各撰名理建無方論而與酬酢。
智淺情近者一言便屈。
智深情遠者極至二日。
則辭理俱匮即皆下發。
如是日日。
王家日送衣缽。
終竟三月度百餘萬人。
又雲。
提婆于是出就間林。
造百論二十品。
又造四百論以破邪見。
次明十二門論宗者。
此論亦破内迷申明二谛。
亦以二谛為宗。
但今欲示三論不同。
宜以境智為宗。
所言境智者。
論雲。
大分深義所謂空也。
若通達是義即通達大乘。
具足六波羅蜜無所障礙。
大分深義謂實相之境。
由實相境發生波若。
由波若故萬行得成。
即是境智之義。
故用境智為宗也。
第六門中第四門也。
十二門論觀因緣門雲。
如般若經中佛自說。
摩诃衍義無量無邊。
以是因緣故名為大。
大分深義所謂空也。
若通達是義。
即通達大乘具足六波羅蜜無所障礙。
是故我今但解釋空。
疏雲。
大乘具含真俗。
故為二分。
今明空。
即是第一義。
于深義中有無量門。
未知釋何深義。
是故次雲所謂空也。
又雲。
凡夫所見有淺。
聖人所知空為深也。
又雲。
此空是實相之異名般若之别稱。
次明四論破申不同門。
所言破申者。
凡有三義。
一者破外人迷教之病。
故名為破。
申佛二谛教門。
故名為申。
二者申佛正教而邪迷自破。
故名為申破耳。
三者論主申明佛破。
故名申破諸大乘經破衆生虛妄以顯一道。
但末代鈍根不了如來破病顯道之意。
四依菩薩還申明佛破。
故名申破。
非是經中自立義論中自明破也。
問。
何以知龍樹申佛破耶。
答。
最後邪見品雲。
瞿昙大聖主憐愍說是法悉斷一切見。
我今稽首禮。
故知論主申明佛破非自有破也。
第七門也。
邪見品在中論第四卷也。
疏雲。
瞿昙者。
此雲泥土。
即是姓也。
有二因緣。
一者釋迦先祖為王。
厭世出家事瞿昙仙人。
時人呼師為大瞿昙。
以資為小瞿昙。
即從師姓也。
次小瞿昙被害以後。
大瞿昙以土和其血分為兩分。
還遂各生男女。
自是已來有瞿
第一義谛複當雲何。
佛言。
佛子。
所謂有谛·無谛·中道第一義谛是一切諸佛菩薩智母。
乃至一切法亦是諸佛菩薩智母。
所以者何。
諸佛菩薩從法生故。
又雲。
佛子。
二谛義者。
不一亦不二。
不常亦不斷。
不來亦不去。
不生亦不滅。
而二相即是聖智無二。
無二故是諸佛菩薩智母。
佛子。
十方無極刹土諸佛皆亦如是說。
吾今為此大衆略說明月璎珞經中二谛要義。
中論觀四谛品雲。
諸佛依二谛為衆生說法。
一以世俗谛。
二第一義谛。
若人不能知分别于二谛。
則于深佛法不知真實義等。
問。
何以知自他兩德并由二谛耶。
答。
十二門論雲。
以識二谛故即得自利他利及以共利即其事也。
以二谛是自利化他之本故。
申明二谛以為論宗。
即令一切衆生具得自他二利也。
十二門論觀性門雲。
有二谛。
一世谛。
二第一義谛。
因世谛得說第一義谛。
若不因世谛則不得說第一義谛。
若不得第一義谛則不得涅槃。
若人不知二谛。
則不知自利他利共利。
如是若知世谛。
則知第一義谛。
知第一義谛。
則知世谛等。
問。
何人迷二谛論主破迷申二谛耶。
答。
有三種人迷于二谛。
一者小乘五百部。
各執諸法有決定性聞畢竟空如刀傷心。
此人失第一義谛。
然既失第一義谛亦失世谛。
所以然者。
空宛然而有故有名空有。
方是世谛。
彼既失空亦是迷有。
故失世谛。
故五百部執出如來二谛之外。
二者方廣道人。
謂一切諸法如龜毛兔角無罪福報應。
此人失于世谛。
然有宛然而空故空名有空。
既失空有亦失有空。
如斯之人亦失二谛。
又諸外道亦失二谛。
如有見外道迷于真谛。
空見外道迷于世谛。
又凡夫著有故迷真谛。
二乘滞空迷世谛也。
第三人得二谛名而失二谛旨。
斯執甚多。
今略出二種。
或言二谛一體或言二谛異體。
并不成二谛之義。
具如疏初序之。
今破此之失申明二谛。
故用二谛為宗也。
中論疏二曰。
開善謂真俗一體故名為一。
龍光謂真俗異體故名言異。
今俱斥之。
故雲不一不異。
又雲。
齊隐士周颙着三宗論。
一不空假名。
二空假名。
三假名空。
不空假名者。
經雲色空者。
此是空無性實故言空耳。
不空于假色也。
以空無性實故名為空。
即真谛。
不空于假故名世谛。
人名此為鼠喽栗義。
難雲。
諸法後異故。
知皆是無性。
無性法亦無。
一切法空故。
即性無性一切皆空。
豈但空性不空假。
空假名者。
一切諸法衆緣所成。
是故有體名為世谛。
拆緣求之都不可得。
名為真谛。
人名之為按菰二谛。
菰沈為真。
菰浮為俗。
難曰。
前有假法然後空之還同緣會。
故有推散即無之過。
第三假名空者。
即周氏所用。
大意雲。
假名宛然即是空也。
尋周氏假名空。
原出僧肇不真空論。
論雲。
雖有而無。
雖無而有。
雖有而無所謂非有。
雖無而有所謂非無。
如此即非無物也。
物非真物也。
物非真物于何而物。
肇公雲。
以物非真物故是假物。
假物故即是空。
大朗法師關内得此義授周氏。
因着三宗論也。
今總詳之然。
若封執上來有所得皆須破之。
若心無所寄無所得适緣取悟。
皆得用之。
問。
何以得知此論用二谛為宗耶。
答。
略有三種。
一者璎珞經佛母品明二谛不生不滅乃至不來不去。
今論正明八不。
故知即是辨于二谛。
故以二谛為宗。
二者青目序論意明外人失二谛龍樹菩薩為是等故造此中論。
即知破外迷失申明二谛。
故以二谛為宗也。
三者關内昙影中論序雲。
此論雖無理不窮無言不盡。
統其要歸會通二谛。
今還述舊釋故。
知二谛為宗也。
璎珞佛母品如上所引也。
中論觀因緣品雲。
不生亦不滅。
不常亦不斷。
不一亦不異。
不來亦不出。
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
我稽首禮佛。
諸說中第一。
長行雲。
不知佛意但著文字。
聞大乘法中說畢竟空。
不知何因緣故空即生疑見。
若都畢竟空雲何分别罪福報應等。
如是無世谛第一義谛。
取是空相而起貪著于畢竟空中生種種過。
龍樹菩薩為是等故造此中論。
關内昙影出梁高僧傳也。
關内亦雲關中。
漢稱長安。
史記項羽本紀雲。
關中阻山河。
四塞地肥饒。
注徐廣曰。
東函谷南武關西散關北蕭關。
又高祖本紀注三輔舊事雲。
西以散關為限。
東以函谷為界。
二關之中謂之關中。
問。
既名中論。
何故不用中道為宗乃以二谛為宗耶。
答。
即二谛是中道。
既以二谛為宗。
即是中道為宗。
所以然者。
還就二谛以明中道故。
有世谛中道真谛中道非真非俗中道。
但今欲名·宗兩舉故中·谛互說。
故宗舉其谛名題其中。
若以中道為名複以中道為宗者。
但得不二義失其二義故也。
問。
經何故立二谛耶。
答。
此有兩義。
一者欲示佛法是中道故。
以有世谛是故不斷。
以第一義是故不常。
所以立于二谛。
又二慧是三世佛法身父母。
以有第一義故生波若。
以有世谛故生方便。
具實慧·方便慧有十方三世佛。
是故立二谛。
又知第一義是自利。
知世谛故能利他。
具知二谛即得共利。
故立二谛。
又有二谛故佛語皆實。
以世谛故說有是實。
第一義故說空是實。
又佛法漸深。
先說世谛因果教化。
後為說第一義。
又成就得道智者說第一義無有世谛。
又若不先說世谛因果直說第一義則生斷見。
是故具明二谛也。
經謂璎珞也。
兩義當作多義。
蓋寫手之誤也。
次明百論宗者。
百論破邪由明二谛。
具如空品末說。
亦應以二谛為宗。
但今欲與中論互相開避。
中論以二谛為宗。
百論用二智為宗。
即欲明谛·智互相成也。
第六門中第三門也。
百論破空品終雲。
外曰。
若空不應有說(修妒路)若都空以無說法為是者。
今何以說善惡法教化耶。
内曰。
随俗語故無過(修妒路)諸佛說法常依俗谛·第一義谛。
是二皆實非妄語也。
如佛雖知諸法無相然告阿難。
入舍衛城乞食。
若除土木等城不可得。
而随俗語故不堕妄語。
我亦随佛學故無過。
外曰。
俗谛無不實故(修妒路)俗谛若實則入第一義谛。
若不實何以言谛。
内曰。
不然。
相待故。
如大小(修妒路)俗谛于世人為實于聖人為不實。
譬如一于棗為大于爪為小。
此二皆實。
若于棗言小于爪言大者。
是則妄語。
如是随俗語故無過。
外曰。
知是過得何等利(修妒路)如初舍罪福乃至破空。
如是諸法皆見有過。
得何等利。
内曰。
如是舍我名得解脫(修妒路)如是三種破諸法。
初舍罪福中破神後破一切法。
是名無我無我所。
又于諸法不受不着。
聞有不喜聞無不憂。
是名解脫。
外曰。
何以言名得解脫不實得解脫耶。
内曰。
畢竟清淨故。
破神故無人。
破涅槃故無解脫。
雲何言人得解脫。
于俗谛故說名解脫。
問。
百論何故用二智為宗耶。
答。
提婆與外道對面擊揚鬥一時權巧智慧。
但提婆權智巧能破邪巧能顯正。
而實無所破亦無所顯。
故名實智。
一論始終明此二智。
故以二智為宗。
中論不與内诤一時權巧。
但共同學二谛之人诤二谛得失故以二谛為宗。
則中論用所申為宗。
百論用能申為宗。
欲明佛與菩薩能所共相成也。
提婆傳雲。
提婆念曰。
樹不伐本則枝不傾。
人主不化則道不行。
其國政法王家出錢雇人宿衛。
提婆乃募為其将。
荷戟前驅整行伍勒部。
曲威不嚴。
而令自行德不彰而物樂随。
王甚喜之。
而問。
何人侍者。
答言。
此人應募。
既不食廪又不取錢。
而其在事恭謹。
間習如此。
不知其意何求何欲。
王召而問之。
汝是何人。
答言。
我是一切智人。
欲于王前而求驗試。
王即許之。
于天竺大國之都四衢道中敷高座立三論言。
一切諸聖中佛聖最第一。
一切諸法中佛法正第一。
一切救世中佛僧為第一。
八方諸論士有能壞此語者。
我當斬首以謝其屈。
所以者何。
立理不明是為愚癡愚癡之頭非我所須。
斬以謝屈甚不惜也。
八方論士既聞此言。
亦各來集而立誓言。
我等不如亦當斬首。
愚癡之頭亦所不惜。
提婆言。
我所修法仁活萬物。
要不如者當剃汝須發以為弟子。
不須斬首也。
立此要已。
各撰名理建無方論而與酬酢。
智淺情近者一言便屈。
智深情遠者極至二日。
則辭理俱匮即皆下發。
如是日日。
王家日送衣缽。
終竟三月度百餘萬人。
又雲。
提婆于是出就間林。
造百論二十品。
又造四百論以破邪見。
次明十二門論宗者。
此論亦破内迷申明二谛。
亦以二谛為宗。
但今欲示三論不同。
宜以境智為宗。
所言境智者。
論雲。
大分深義所謂空也。
若通達是義即通達大乘。
具足六波羅蜜無所障礙。
大分深義謂實相之境。
由實相境發生波若。
由波若故萬行得成。
即是境智之義。
故用境智為宗也。
第六門中第四門也。
十二門論觀因緣門雲。
如般若經中佛自說。
摩诃衍義無量無邊。
以是因緣故名為大。
大分深義所謂空也。
若通達是義。
即通達大乘具足六波羅蜜無所障礙。
是故我今但解釋空。
疏雲。
大乘具含真俗。
故為二分。
今明空。
即是第一義。
于深義中有無量門。
未知釋何深義。
是故次雲所謂空也。
又雲。
凡夫所見有淺。
聖人所知空為深也。
又雲。
此空是實相之異名般若之别稱。
次明四論破申不同門。
所言破申者。
凡有三義。
一者破外人迷教之病。
故名為破。
申佛二谛教門。
故名為申。
二者申佛正教而邪迷自破。
故名為申破耳。
三者論主申明佛破。
故名申破諸大乘經破衆生虛妄以顯一道。
但末代鈍根不了如來破病顯道之意。
四依菩薩還申明佛破。
故名申破。
非是經中自立義論中自明破也。
問。
何以知龍樹申佛破耶。
答。
最後邪見品雲。
瞿昙大聖主憐愍說是法悉斷一切見。
我今稽首禮。
故知論主申明佛破非自有破也。
第七門也。
邪見品在中論第四卷也。
疏雲。
瞿昙者。
此雲泥土。
即是姓也。
有二因緣。
一者釋迦先祖為王。
厭世出家事瞿昙仙人。
時人呼師為大瞿昙。
以資為小瞿昙。
即從師姓也。
次小瞿昙被害以後。
大瞿昙以土和其血分為兩分。
還遂各生男女。
自是已來有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