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論玄義誘蒙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次明諸部通别義。
論有二種。
一者通論。
二者别論。
若通破大小二迷通申大小兩教。
名為通論。
即中論是也。
故前二十五品破大迷申大教。
後兩品破小迷申小教。
二者别論。
别破大小迷别申大小教。
名為别論。
如攝大乘論·地持論等。
謂大乘通論。
十地論·智度論等大乘别論。
如成實論等通申三藏。
謂小乘通論。
馬鳴菩薩師名協比丘。
造四阿含優婆提舍别釋修多羅藏。
善見毗婆沙别釋毗尼藏。
智度論雲。
八十部律八十部毗婆沙釋之。
善見律别釋師子國要用十誦律。
舍利弗别釋佛九分毗昙。
如此别釋三藏故。
是小乘别論。
就三藏中複有通别。
若具釋一藏名為通論。
别釋一藏中一部名為别論也。
第四門也。
開元錄十二雲。
攝大乘論二卷。
無著菩薩造。
元魏天竺三藏佛陀扇多譯。
又雲攝大乘論三卷。
無著菩薩造。
陳天竺三藏真谛譯。
又雲。
攝大乘論釋十五卷。
天親菩薩釋。
或十二卷。
陳天竺三藏真谛譯。
又雲。
攝大乘論釋十卷。
世親菩薩釋。
隋天竺三藏達摩笈多譯。
又雲。
菩薩地持經十卷。
或名地持論。
或八卷。
北涼天竺三藏昙無谶于姑臧譯。
出瑜伽論本地分中菩薩地。
又雲。
十地經論十二卷。
或十五卷。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譯。
天親菩薩造。
釋十地經。
即華嚴十地品是也。
又雲。
大智度論一百卷。
或一百一十。
或七十。
姚秦三藏鸠摩羅什譯。
龍樹菩薩釋摩诃般若波羅蜜經。
馬鳴傳雲。
有大師名馬鳴菩薩。
長老脅弟子也。
智論九十九雲。
如脅比丘年六十始出家。
而自結誓。
戒脅不着席。
要盡得聲聞所應得事。
乃至得六神通阿羅漢。
作四阿含優波提舍。
于今大行于世。
開元錄十三雲。
善見律毗婆沙十八卷。
或雲毗婆沙律。
亦直雲善見律。
蕭齊外國沙門僧伽跋陀羅譯。
智論第一百雲。
毗尼名比丘作罪佛結戒。
是應行是不應行。
作是事得是罪。
略說有八十部。
亦有二分。
一者摩偷羅國毗尼。
含阿波陀那本生。
有八十部。
二者罽賓國毗尼。
除卻本生阿波陀那但取要用作十部。
有八十部毗婆沙解釋。
又二雲。
有人雲。
佛在時舍利弗解佛語故作阿毗昙。
後犢子道人等讀誦乃至今。
名為舍利弗阿毗昙。
問。
中論既通釋大小。
應名大小通論。
不得名為大乘論也。
答。
雖釋大小。
但為顯大故。
是大乘論。
所以然者。
以初分明大乘中分明小乘後分還明大乘故。
以是義故。
名大乘論耳。
問。
十二門論是何論耶。
答。
是大乘通論。
以始終破于大迷通申大教無破小迷别申于小教故。
是大乘通論也。
問。
百論複雲何。
答。
百論通破障大小之邪。
通申如來大小兩正。
故是大小通論。
但始終為明大乘故。
屬大乘通論耳。
中論二十七品中。
初二十五品明大乘。
後二品明小乘。
第二十七品終還明大乘也。
次明衆論立名不同門。
衆論立名凡有三種。
一從法為名。
如成實論等。
實謂四谛之理。
成謂能成之文。
故雲。
為成是法故造斯論。
謂從法立名也。
二從人立名。
如舍利弗阿毗昙等。
智度論雲。
犢子道人受持此毗昙。
亦名犢子毗昙也。
三從喻立名。
如甘露味毗昙等。
亦如诃梨跋摩師鸠摩羅陀造日出論等也。
四論立名并是從法。
非人非喻。
就中自開四種。
大智度論從所釋之經立名。
大謂摩诃。
智謂波若。
度謂波羅蜜。
論釋經題。
故從所釋為名。
中論從理實立名。
十二門從言教為目。
百論從偈句為稱也。
若通而為言。
四論通顯中道理實。
并得就理立名。
四論同有言教開通理實。
并得以教為稱。
同有偈句。
通得從偈立名。
今欲互相開避故有四部差别。
所以立名不同也。
第五門也。
成實論三雲。
實名四谛。
謂苦·苦因·苦滅·苦滅道。
五受陰是苦。
諸業及煩惱是苦因。
苦盡是苦滅。
八聖道是苦滅道。
為成是法故造斯論。
佛雖自成此法。
為度衆生故處處散說。
智論文見上也。
次明衆論旨歸門。
通論大小乘經同明一道。
故以無得正觀為宗。
但小乘教者正觀猶遠。
故就四谛教為宗。
大乘正明正觀。
故諸大乘經同以不二正觀為宗。
但約方便用異故有諸部差别。
如明應說不應說。
今昔開會名為法華。
破斥八倒辨常無常用名為涅槃。
至論不二正道更無别異。
在經既爾。
在論亦然。
雖諸部有異同用不二正觀為宗。
又經·論同宗。
佛說正觀為經。
論申正觀為論。
經·論用異正觀無别。
故無量義經雲。
如水洗穢義同約井池為異。
自昔及今一切諸教同治斷常之病。
同開正道。
但約今昔教用異耳。
今四論約用不同故辨四宗差别。
智度論正釋大品。
而龍樹開大品為二道。
前明波若道。
次明方便道。
此之二道即是法身父母故。
大品以實慧·方便慧為宗。
論申經二慧還以二慧為宗。
如中論申二谛還以二谛為宗也。
第六門中分為四門。
是其第一門也。
機類非一。
是故有應說不應說。
謂或時以三乘為應說。
以一乘為不應說。
或時以一乘為應說。
以三乘為不應說等。
八倒彼經壽命品雲。
苦者計樂樂者計苦。
是颠倒法。
無常計常常計無常。
是颠倒法。
無我計我我計無我。
是颠倒法。
不淨計淨淨計不淨。
是颠倒法。
如來性品亦如是說。
無量義經雲。
善男子。
法譬如水能洗垢穢。
若井若池若江若河溪渠大海。
皆悉能洗諸有垢穢。
其法水者亦複如是。
能洗衆生諸煩惱垢。
善男子。
水性是一。
江河井池溪渠大海各各别異。
其法性者亦複如是。
洗除塵勞等無差别。
三法四果二道不一。
善男子。
水雖俱洗。
而井非池池非江河。
溪渠非海。
如來世雄于法自在。
所說諸法亦複如是。
初中後說皆能洗除衆生煩惱。
而初非中而中非後。
初中後說文詞雖一而義各異。
大品經九十品。
初六十六品明波若。
後二十四品明方便道也。
維摩經佛道品。
維摩诘曰。
智度菩薩母。
方便以為父。
智論七十六雲。
般若波羅蜜是母。
五波羅蜜是父。
六波羅蜜等法亦是三世十方佛父母等。
問。
大品何故前明波若後明方便耶。
答。
波若·方便實無前後。
而作前後說者。
波若為體方便為用。
故智度論雲。
譬如金為體金上精巧為用。
故前明其體後辨其用也。
又非凡夫行非賢聖行。
是菩薩行。
波若超凡方便越聖。
要前超凡後方超聖。
故前明波若後辨方便。
又衆生起見凡有二種。
一者有見。
二者無見。
波若破其有見。
方便斥其無見。
故前明波若後辨方便。
若明次第者。
三藏多說有教以破外道。
而封執三藏之有故。
波若次說空。
惑者着波若之空故。
次說方便令其離空。
故智度論序雲。
知邪病之自起故阿含為之作。
以滞有之為患故波若為之照。
即斯意也。
若約位而言。
波若配于六地。
故前明之。
方便在于七地。
故後說也。
智論第一百雲。
問。
先見阿閦佛品中囑累今複囑累。
有阿異。
答曰。
菩薩道有二種。
一者般若波羅蜜道。
二者方便道。
先囑累者為說般若波羅蜜體竟。
今以說令衆生得是般若方便竟囑累。
以是故見阿閦佛後說漚和品。
般若波羅蜜中雖有方便。
方便雖有般若。
而随多受名。
般若與方便本體是一。
以所用小乘異故别說。
譬如金師以巧方便故以金作種種異物。
雖皆是金而各異名。
菩薩得是般若波羅蜜實相。
所謂一切法性空無所有寂滅相。
即欲滅度。
以方便力故不取涅槃證。
是時作是念。
一切法性空。
涅槃亦空。
我今于菩薩功德未具足。
不應取證。
功德具足乃可取證。
是時菩薩以方便力過二乘地入菩薩位。
住菩薩位中知甚深微妙無文字法引導衆生。
是名方便。
維摩問疾品雲。
在于生死不為污行。
住于涅槃不永滅度。
是菩薩行。
非凡夫行。
非賢聖行。
是菩薩行。
涅槃經二十七雲。
複次善男子。
衆生起見凡有二種。
一者常見二者斷見。
如是二見不名中道。
無常無斷乃名中道。
次第謂如來設化之次第也。
智論序僧睿之所述也。
彼雲。
見邪思之自起故阿含為之作。
知滞有之由惑故般若為之照。
按十地經。
以十波羅蜜配十地。
彼現前地雲。
是菩薩住菩薩現前地中。
般若波羅蜜行增上成就得第三利順忍。
随順如實法無有違逆故。
遠行地雲。
是菩薩十波羅蜜中方便波羅蜜增上。
餘波羅蜜非不修習。
随力随分。
問。
舊亦明。
大品二慧為宗。
與今何異。
答。
今明。
聖心未曾二。
為衆生故無二說二。
欲令因二悟于不二故。
與舊不同。
又雖明二慧與舊亦異。
舊義。
實慧但照空不達有。
漚和但照有不達空。
蓋是限局聖心便成二見。
今明。
至人體無礙之道故有無礙之用。
波若既照空即能鑒有。
方便既涉有即能鑒空。
具如二智中說。
二智義在大乘玄論第四卷。
彼雲。
問。
波若照諸法實相。
漚和照實相諸法。
即波若不照諸法。
漚和不照實相。
将非限局聖心失無礙妙用。
答。
波若為漚和之體。
漚和是波若之用。
體鑒實相。
用照諸法。
故開此二門。
即智無不圓照無不盡。
若同照實相并鑒諸法。
即二境不分兩慧相濫。
問。
舊說亦然。
與今何異。
答。
波若體非不能照諸法。
但用既照不煩波若照耳。
若用既照諸法而體複照者。
即一境二照。
亦應二境一智生。
是故二慧不并照也。
舊義。
波若不能照諸法。
漚和不能照實相。
雖複并觀智用恒别。
即是格局聖心封執二見。
次明中論以二谛為宗。
所以用二谛為宗者。
二谛是佛法根本。
如來自行化他皆由二谛。
自行由二谛者。
如璎珞經佛母品明二谛能生佛。
故二谛是佛母。
蓋取二智為佛。
二谛能生二智。
故以二谛為母。
即是如來自德圓滿由于二谛。
化他德由二谛者。
如來有所說法教化衆生常依二谛。
故中論雲。
諸佛依二谛為衆生說法也。
第六門中第二門也。
璎珞佛母品雲。
爾時敬首菩薩白佛言。
世尊。
佛及菩薩二初照智從何而生。
寂照照寂之義複雲何。
二谛法性為一為
論有二種。
一者通論。
二者别論。
若通破大小二迷通申大小兩教。
名為通論。
即中論是也。
故前二十五品破大迷申大教。
後兩品破小迷申小教。
二者别論。
别破大小迷别申大小教。
名為别論。
如攝大乘論·地持論等。
謂大乘通論。
十地論·智度論等大乘别論。
如成實論等通申三藏。
謂小乘通論。
馬鳴菩薩師名協比丘。
造四阿含優婆提舍别釋修多羅藏。
善見毗婆沙别釋毗尼藏。
智度論雲。
八十部律八十部毗婆沙釋之。
善見律别釋師子國要用十誦律。
舍利弗别釋佛九分毗昙。
如此别釋三藏故。
是小乘别論。
就三藏中複有通别。
若具釋一藏名為通論。
别釋一藏中一部名為别論也。
第四門也。
開元錄十二雲。
攝大乘論二卷。
無著菩薩造。
元魏天竺三藏佛陀扇多譯。
又雲攝大乘論三卷。
無著菩薩造。
陳天竺三藏真谛譯。
又雲。
攝大乘論釋十五卷。
天親菩薩釋。
或十二卷。
陳天竺三藏真谛譯。
又雲。
攝大乘論釋十卷。
世親菩薩釋。
隋天竺三藏達摩笈多譯。
又雲。
菩薩地持經十卷。
或名地持論。
或八卷。
北涼天竺三藏昙無谶于姑臧譯。
出瑜伽論本地分中菩薩地。
又雲。
十地經論十二卷。
或十五卷。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譯。
天親菩薩造。
釋十地經。
即華嚴十地品是也。
又雲。
大智度論一百卷。
或一百一十。
或七十。
姚秦三藏鸠摩羅什譯。
龍樹菩薩釋摩诃般若波羅蜜經。
馬鳴傳雲。
有大師名馬鳴菩薩。
長老脅弟子也。
智論九十九雲。
如脅比丘年六十始出家。
而自結誓。
戒脅不着席。
要盡得聲聞所應得事。
乃至得六神通阿羅漢。
作四阿含優波提舍。
于今大行于世。
開元錄十三雲。
善見律毗婆沙十八卷。
或雲毗婆沙律。
亦直雲善見律。
蕭齊外國沙門僧伽跋陀羅譯。
智論第一百雲。
毗尼名比丘作罪佛結戒。
是應行是不應行。
作是事得是罪。
略說有八十部。
亦有二分。
一者摩偷羅國毗尼。
含阿波陀那本生。
有八十部。
二者罽賓國毗尼。
除卻本生阿波陀那但取要用作十部。
有八十部毗婆沙解釋。
又二雲。
有人雲。
佛在時舍利弗解佛語故作阿毗昙。
後犢子道人等讀誦乃至今。
名為舍利弗阿毗昙。
問。
中論既通釋大小。
應名大小通論。
不得名為大乘論也。
答。
雖釋大小。
但為顯大故。
是大乘論。
所以然者。
以初分明大乘中分明小乘後分還明大乘故。
以是義故。
名大乘論耳。
問。
十二門論是何論耶。
答。
是大乘通論。
以始終破于大迷通申大教無破小迷别申于小教故。
是大乘通論也。
問。
百論複雲何。
答。
百論通破障大小之邪。
通申如來大小兩正。
故是大小通論。
但始終為明大乘故。
屬大乘通論耳。
中論二十七品中。
初二十五品明大乘。
後二品明小乘。
第二十七品終還明大乘也。
次明衆論立名不同門。
衆論立名凡有三種。
一從法為名。
如成實論等。
實謂四谛之理。
成謂能成之文。
故雲。
為成是法故造斯論。
謂從法立名也。
二從人立名。
如舍利弗阿毗昙等。
智度論雲。
犢子道人受持此毗昙。
亦名犢子毗昙也。
三從喻立名。
如甘露味毗昙等。
亦如诃梨跋摩師鸠摩羅陀造日出論等也。
四論立名并是從法。
非人非喻。
就中自開四種。
大智度論從所釋之經立名。
大謂摩诃。
智謂波若。
度謂波羅蜜。
論釋經題。
故從所釋為名。
中論從理實立名。
十二門從言教為目。
百論從偈句為稱也。
若通而為言。
四論通顯中道理實。
并得就理立名。
四論同有言教開通理實。
并得以教為稱。
同有偈句。
通得從偈立名。
今欲互相開避故有四部差别。
所以立名不同也。
第五門也。
成實論三雲。
實名四谛。
謂苦·苦因·苦滅·苦滅道。
五受陰是苦。
諸業及煩惱是苦因。
苦盡是苦滅。
八聖道是苦滅道。
為成是法故造斯論。
佛雖自成此法。
為度衆生故處處散說。
智論文見上也。
次明衆論旨歸門。
通論大小乘經同明一道。
故以無得正觀為宗。
但小乘教者正觀猶遠。
故就四谛教為宗。
大乘正明正觀。
故諸大乘經同以不二正觀為宗。
但約方便用異故有諸部差别。
如明應說不應說。
今昔開會名為法華。
破斥八倒辨常無常用名為涅槃。
至論不二正道更無别異。
在經既爾。
在論亦然。
雖諸部有異同用不二正觀為宗。
又經·論同宗。
佛說正觀為經。
論申正觀為論。
經·論用異正觀無别。
故無量義經雲。
如水洗穢義同約井池為異。
自昔及今一切諸教同治斷常之病。
同開正道。
但約今昔教用異耳。
今四論約用不同故辨四宗差别。
智度論正釋大品。
而龍樹開大品為二道。
前明波若道。
次明方便道。
此之二道即是法身父母故。
大品以實慧·方便慧為宗。
論申經二慧還以二慧為宗。
如中論申二谛還以二谛為宗也。
第六門中分為四門。
是其第一門也。
機類非一。
是故有應說不應說。
謂或時以三乘為應說。
以一乘為不應說。
或時以一乘為應說。
以三乘為不應說等。
八倒彼經壽命品雲。
苦者計樂樂者計苦。
是颠倒法。
無常計常常計無常。
是颠倒法。
無我計我我計無我。
是颠倒法。
不淨計淨淨計不淨。
是颠倒法。
如來性品亦如是說。
無量義經雲。
善男子。
法譬如水能洗垢穢。
若井若池若江若河溪渠大海。
皆悉能洗諸有垢穢。
其法水者亦複如是。
能洗衆生諸煩惱垢。
善男子。
水性是一。
江河井池溪渠大海各各别異。
其法性者亦複如是。
洗除塵勞等無差别。
三法四果二道不一。
善男子。
水雖俱洗。
而井非池池非江河。
溪渠非海。
如來世雄于法自在。
所說諸法亦複如是。
初中後說皆能洗除衆生煩惱。
而初非中而中非後。
初中後說文詞雖一而義各異。
大品經九十品。
初六十六品明波若。
後二十四品明方便道也。
維摩經佛道品。
維摩诘曰。
智度菩薩母。
方便以為父。
智論七十六雲。
般若波羅蜜是母。
五波羅蜜是父。
六波羅蜜等法亦是三世十方佛父母等。
問。
大品何故前明波若後明方便耶。
答。
波若·方便實無前後。
而作前後說者。
波若為體方便為用。
故智度論雲。
譬如金為體金上精巧為用。
故前明其體後辨其用也。
又非凡夫行非賢聖行。
是菩薩行。
波若超凡方便越聖。
要前超凡後方超聖。
故前明波若後辨方便。
又衆生起見凡有二種。
一者有見。
二者無見。
波若破其有見。
方便斥其無見。
故前明波若後辨方便。
若明次第者。
三藏多說有教以破外道。
而封執三藏之有故。
波若次說空。
惑者着波若之空故。
次說方便令其離空。
故智度論序雲。
知邪病之自起故阿含為之作。
以滞有之為患故波若為之照。
即斯意也。
若約位而言。
波若配于六地。
故前明之。
方便在于七地。
故後說也。
智論第一百雲。
問。
先見阿閦佛品中囑累今複囑累。
有阿異。
答曰。
菩薩道有二種。
一者般若波羅蜜道。
二者方便道。
先囑累者為說般若波羅蜜體竟。
今以說令衆生得是般若方便竟囑累。
以是故見阿閦佛後說漚和品。
般若波羅蜜中雖有方便。
方便雖有般若。
而随多受名。
般若與方便本體是一。
以所用小乘異故别說。
譬如金師以巧方便故以金作種種異物。
雖皆是金而各異名。
菩薩得是般若波羅蜜實相。
所謂一切法性空無所有寂滅相。
即欲滅度。
以方便力故不取涅槃證。
是時作是念。
一切法性空。
涅槃亦空。
我今于菩薩功德未具足。
不應取證。
功德具足乃可取證。
是時菩薩以方便力過二乘地入菩薩位。
住菩薩位中知甚深微妙無文字法引導衆生。
是名方便。
維摩問疾品雲。
在于生死不為污行。
住于涅槃不永滅度。
是菩薩行。
非凡夫行。
非賢聖行。
是菩薩行。
涅槃經二十七雲。
複次善男子。
衆生起見凡有二種。
一者常見二者斷見。
如是二見不名中道。
無常無斷乃名中道。
次第謂如來設化之次第也。
智論序僧睿之所述也。
彼雲。
見邪思之自起故阿含為之作。
知滞有之由惑故般若為之照。
按十地經。
以十波羅蜜配十地。
彼現前地雲。
是菩薩住菩薩現前地中。
般若波羅蜜行增上成就得第三利順忍。
随順如實法無有違逆故。
遠行地雲。
是菩薩十波羅蜜中方便波羅蜜增上。
餘波羅蜜非不修習。
随力随分。
問。
舊亦明。
大品二慧為宗。
與今何異。
答。
今明。
聖心未曾二。
為衆生故無二說二。
欲令因二悟于不二故。
與舊不同。
又雖明二慧與舊亦異。
舊義。
實慧但照空不達有。
漚和但照有不達空。
蓋是限局聖心便成二見。
今明。
至人體無礙之道故有無礙之用。
波若既照空即能鑒有。
方便既涉有即能鑒空。
具如二智中說。
二智義在大乘玄論第四卷。
彼雲。
問。
波若照諸法實相。
漚和照實相諸法。
即波若不照諸法。
漚和不照實相。
将非限局聖心失無礙妙用。
答。
波若為漚和之體。
漚和是波若之用。
體鑒實相。
用照諸法。
故開此二門。
即智無不圓照無不盡。
若同照實相并鑒諸法。
即二境不分兩慧相濫。
問。
舊說亦然。
與今何異。
答。
波若體非不能照諸法。
但用既照不煩波若照耳。
若用既照諸法而體複照者。
即一境二照。
亦應二境一智生。
是故二慧不并照也。
舊義。
波若不能照諸法。
漚和不能照實相。
雖複并觀智用恒别。
即是格局聖心封執二見。
次明中論以二谛為宗。
所以用二谛為宗者。
二谛是佛法根本。
如來自行化他皆由二谛。
自行由二谛者。
如璎珞經佛母品明二谛能生佛。
故二谛是佛母。
蓋取二智為佛。
二谛能生二智。
故以二谛為母。
即是如來自德圓滿由于二谛。
化他德由二谛者。
如來有所說法教化衆生常依二谛。
故中論雲。
諸佛依二谛為衆生說法也。
第六門中第二門也。
璎珞佛母品雲。
爾時敬首菩薩白佛言。
世尊。
佛及菩薩二初照智從何而生。
寂照照寂之義複雲何。
二谛法性為一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