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論玄義誘蒙卷中

關燈
呵大執第四。

    初立宗。

    次破斥。

    有大乘師曰。

    四術三玄并為外教。

    毗昙成實蓋是小乘明理不周。

    在文不足。

    既障大乘。

    理宜須破。

    ▲マコトニ△自方等纮宗衆聖軌轍。

    教稱滿字。

    理曰無餘。

    信之則獲福無邊。

    毀謗招莫大之罪。

    但須伏膺甘露頂戴法橋不應破矣。

    纮當作谹。

    左太沖吳都賦雲。

    颠覆之軌轍。

    注銑曰。

    軌轍車迹也。

    小乘名半字大乘名滿字。

    見涅槃如來性品也。

    法華方便品雲。

    無有餘乘唯一佛乘。

    智論四十一雲。

    般若波羅蜜中說諸法實相。

    即是無餘涅槃。

    梁高僧竺道生傳雲。

    伏膺受業。

    賈逵曰。

    伏膺猶受也。

    又伏潛也膺胸也。

    謂潛胸也。

    郭璞曰。

    伏膺喜而伏從也。

    維摩佛道品雲。

    甘露法之食。

    注什曰。

    諸天以種種名藥着海中。

    以寶山摩之。

    令成甘露。

    食之得仙。

    名不死藥。

    佛法中以涅槃甘露令生死永斷。

    是真不死藥也。

    亦雲。

    劫初地味甘露。

    食之則長生。

    佛法中則實相甘露養其慧命。

    是真甘露食也。

    梁寶唱名僧傳序雲。

    頂戴法橋服膺甘露。

     問。

    必是夜光宜應頂受。

    正恐多雜僞寶。

    須陶汰之。

    若謂無瑕可陳其要。

    答。

    大乘博奧。

    不可具明。

    統其樞鍵略标二意。

    一者辨教莫出五時。

    二者隔凡宗歸二谛。

    言五時者。

    昔涅槃初度江左。

    宋道場寺沙門慧觀仍制經序略判佛教。

    凡有二科。

    一者頓教。

    即華嚴之流。

    但為菩薩具足顯理。

    二者始從鹿苑終竟鹄林。

    自淺至深。

    謂之漸教。

    于漸教内開為五時。

    一者三乘别教。

    為聲聞人說于四谛。

    為辟支佛演說十二因緣。

    為大乘人明于六度。

    行因各别得果不同。

    謂三乘别教。

    二者波若通化三機。

    謂三乘通教。

    三者淨名·思益贊揚菩薩抑挫聲聞。

    謂抑揚教。

    四者法華會彼三乘同歸一極。

    謂同歸教。

    五者涅槃名常住教。

    自五時已後雖複改易屬在其間。

    教雖五時不出二谛。

    三假為俗。

    四忘為真。

    會彼四忘故有三乘賢聖。

    夜光。

    珠名。

    亦名随侯之珠。

    李斯上書秦始皇雲。

    夜光之璧不飾朝廷。

    莊子讓王雲。

    以随侯之珠彈千仞之雀。

    世必笑之。

    劉越石答盧谌序雲。

    夜光之珠何得專玩于随掌。

    江左謂江東也。

    東晉元帝之所都名曰建康。

    慧觀見梁高僧傳也。

    大品經遊意雲。

    作五時師不同。

    而義本是。

    慧觀師所說也。

    一家雲。

    阿含為初。

    禅經為第二。

    波若維摩法鼓等為第三。

    法華為第四。

    涅槃為第五。

    一家雲。

    阿含為初經。

    維摩思益法鼓為第二。

    法華為第三。

    波若為第四。

    涅槃為第五等。

    因成假·相續假·相待假。

    謂之三假。

    忘絕四句。

    謂之四忘也。

     破執第二。

    前責五時。

    次難二谛。

    問。

    既有五時。

    雲何分于大小。

    答。

    初一為小。

    後四為大。

    問。

    道理為有大乘為無大耶。

    如其有大則是有見。

    若言無大何所立耶。

    文若謂有大異小。

    則有小異大。

    名為二見。

    大品雲。

    諸有二者無道無果。

    涅槃雲。

    明與無明愚者謂二。

    又若實有大乘者。

    名有所得。

    有所得者為魔眷屬。

    非佛弟子。

    又有所得者不動不出無有乘義。

    不名為乘。

    又大乘之宗永斷生死名為斷見。

    涅槃是常即是常見。

    乃為斷常。

    何大之有。

    應言前責五時次難二谛。

    責五時中初難大小。

    次難五時等。

    今略耳。

    大品三慧品雲。

    諸有二者是有所得。

    無有二者是無所得。

    又遍學品雲。

    當知二相者無有檀那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

    無有道無有果等。

    涅槃八雲。

    若言無明因緣諸行。

    凡夫之人聞已分别生二法想。

    明與無明。

    智者了達其性無二。

    無二之性即是實性。

    又十七雲。

    善男子。

    汝之所問亦無所得。

    我之所說亦無所得。

    若說有得。

    是魔眷屬。

    非我弟子。

    有所得不動不出者。

    大品出到品雲。

    菩薩摩诃薩以一切諸法不可得故。

    乘是摩诃衍出三界住薩婆若。

    或有所得當作無所得。

    又出到品雲。

    須菩提。

    汝所問誰當乘是乘出者。

    無有人乘是乘出者。

    何以故。

    是乘出者·所用法及出時。

    是一切法皆無所有。

    若一切法無所有。

    用何等法當出。

    何以故。

    我不可得。

    乃至知者·見者不可得。

    畢竟淨故。

    大乘斷常涅槃二十七雲。

    複次善男子。

    衆生起見凡有二種。

    一者常見。

    二者斷見。

    如是二見不名中道。

    無常無斷乃名中道。

    無常無斷即是觀照十二緣智。

    如是觀智是名佛性。

    二乘之人雖觀因緣。

    猶亦不得名為佛性。

    佛性雖常。

    以諸衆生無明覆故不能見。

     次難五時。

    前總難。

    次别責。

    難曰。

    但應立大小二教。

    不應制于五時。

    略引三經三論證之。

    大品經雲。

    諸天子歎曰。

    我于閻浮見第二法輪轉。

    龍樹釋雲。

    鹿苑已轉小輪。

    今複轉大法輪。

    法華經雲。

    昔于波羅捺轉于四谛。

    今在靈山說于一乘。

    涅槃經雲。

    昔于鹿林轉小。

    今于雙樹說大。

    故知教唯二門無五時也。

    智度論雲。

    佛法有二。

    一者三藏。

    二者大乘藏。

    地持論雲。

    十一部經名聲聞藏。

    方等大乘名菩薩藏。

    正觀論雲。

    前為聲聞說生滅法。

    次為菩薩說無生滅法。

    以經論驗之。

    唯有二藏無五時矣。

    大品無作品雲。

    爾時諸天子虛空中立。

    發大音聲踴躍歡喜。

    以漚缽羅華·波頭摩華·拘物頭華·分陀利華而散佛上。

    作如是言。

    我等于閻浮提見第二法輪轉。

    是中無量百千天子得無生法忍。

    大論六十五雲。

    初轉法輪八萬諸天得無生法忍。

    阿若憍陳如一人得初道。

    今無量諸天得無生法忍。

    是故說第二法輪轉今轉法輪似如初轉。

    法華譬喻品雲。

    昔于波羅奈轉四谛法輪。

    分别說諸法五衆之生滅。

    今複轉最妙無上大法輪。

    是法甚深奧少有能信者。

    是諸天所說偈頌也。

    涅槃十四雲。

    善男子。

    是諸大衆複有二種。

    一者求小乘。

    二者求大乘。

    我于昔日波羅奈城為諸聲聞轉法輪。

    今始于此拘屍那城為諸菩薩轉大法輪。

    智論第一百雲。

    佛法皆是一種一味。

    所謂苦盡解脫門。

    此解脫味有二種。

    一者但自為身。

    二者兼為一切衆生。

    雖俱求一解脫門。

    而有自利利人之異。

    是故有大小乘差别。

    為是二種人故。

    佛口所說以文字語言分為二種。

    三藏是聲聞法。

    摩诃衍是大乘法。

    地持論三曰。

    十二部經。

    唯方廣部是菩薩藏。

    餘十一部是聲聞藏。

    正觀論觀因緣品雲。

    佛欲斷如是等諸邪見令知佛法故。

    先于聲聞法中說十二因緣。

    又為已習行有大心堪受深法者。

    以大乘法說因緣相。

    所謂一切法不生不滅不一不異等。

    畢竟空無所有。

     問。

    若乃皆是菩薩藏者。

    華嚴·波若·法華·涅槃此四何異。

    答。

    須識四句。

    衆經煥然。

    一但教菩薩不化聲聞。

    謂華嚴經也。

    二但化聲聞不教菩薩。

    謂三藏教也。

    三顯教菩薩密化二乘。

    大品以上法華之前諸大乘教也。

    命小乘人說于大法。

    謂顯教菩薩密示此法。

    以為己任。

    如付窮子财。

    謂密化聲聞也。

    四顯教聲聞顯教菩薩。

    法華教也。

    菩薩聞是法疑網皆已除化菩薩也。

    千二百羅漢悉亦當作佛化二乘也。

    四句之中三義。

    屬菩薩藏内開之。

    但化二乘為三藏教矣。

    法華信解品雲。

    爾時長者有疾自知将死不久。

    語窮子言。

    我今多有金銀珍寶倉庫盈溢。

    其中多少所應取與汝悉知之。

    宜加用心。

    無令漏失。

    爾時窮子既受教敕領知衆物金銀珍寶及諸庫藏。

    而無希取一餐之意。

    複經少時。

    父知子意漸已通泰成就大志自鄙先心等。

    又雲。

    我等又因如來智慧為諸菩薩開示演說。

    而自于此無有志願等。

    斯乃四大聲聞領大品中佛命轉說般若之語也。

    方便品雲。

    菩薩聞是法疑網皆已除。

    千二百羅漢悉亦當作佛。

     次别難五時。

    問。

    若立五時。

    有何過耶。

    答。

    五時之說非但無文亦複害理。

    若言第一名三乘别教。

    是義不然。

    依毗昙宗。

    三乘則同見四谛然後得道。

    就成實義。

    但會一滅方乃成聖。

    據大乘宗。

    同契無生然後隔凡。

    是則初教亦通。

    何以言别。

    三乘同見四谛得道毗昙諸論其說如是。

    成實論一時品雲。

    行者不得諸谛惟有一谛。

    謂見苦滅名初得道。

    以見法等諸因緣故。

    行者從暖等法漸次見谛。

    滅谛最後見滅谛故名為得道。

    斷過品雲。

    滅智能斷煩惱。

    見一谛品雲。

    以一谛得道。

    所謂為滅。

    又雲。

    見滅谛故苦想具足。

    苦想具足故愛等結斷。

     次雲大品是三乘通教。

    是亦不然。

    釋論雲。

    般若不屬二乘但屬菩薩。

    若大品是三乘通教則應通屬。

    何故不屬二乘。

    問。

    若依釋論。

    明波若但屬菩薩。

    在經何故勸三乘同學波若。

    答。

    波若有二種。

    一者摩诃波若。

    此雲大慧。

    蓋是菩薩所得。

    故不屬二乘。

    若以實相之境名為波若。

    則三乘同觀。

    故勸三乘令并學之經師不體二種之說。

    便謂波若是三乘通教。

    智論四十三雲。

    般若不屬佛。

    不屬聲聞辟支佛。

    不屬凡夫。

    但屬菩薩。

    大品經勸學品雲。

    須菩提。

    善男子善女人欲學聲聞地。

    亦當應聞般若波羅蜜持誦讀正憶念如說行。

    欲學辟支佛地。

    亦當應聞般若波羅蜜持誦讀正憶念如說行。

    欲學菩薩地。

    亦當應聞般若波羅蜜持誦讀正憶念如說行。

    何以故。

    般若波羅蜜中廣說三乘。

    是中菩薩摩诃薩聲聞辟支佛當學。

    智論四十一雲。

    般若波羅蜜有二種。

    一者共聲聞·菩薩合說。

    二者但與諸法身菩薩說。

    又雲。

    般若波羅蜜中說諸法實相。

    即是無餘涅槃。

    三乘人皆為無餘涅槃故精進習行。

     次雲淨名是抑揚教者。

    是亦不然。

    大品呵二乘為癡狗。

    淨名貶聲聞為敗根。

    挫小既齊揚大不二。

    何得以大品為通教淨名為抑揚。

    大品魔事品雲。

    須菩提。

    譬如狗不從大家求食反從作務者索。

    須菩提。

    當來世間善男子善女人棄深般若而攀枝葉聲聞·辟支佛所應行經。

    當知是為菩薩魔事。

    淨名不思議品。

    大迦葉謂舍利弗雲。

    我等何為永絕其根于此大乘已如敗種等。

     次法華為同歸應無所疑。

    但在五時之說雖辨同歸未明常住。

    而天親之論釋法華初分有七處佛性之文。

    解後段壽量品辨三身之說。

    斯乃究竟無餘。

    不應謂為不了之教。

    法華玄論一雲。

    晚見法華論。

    明佛性義有七文。

    今略引二。

    初釋方便品唯佛與佛究竟諸法實相雲。

    諸法實相者。

    謂如來藏法身之體不變故。

    佛性亦名如來藏。

    故雲。

    隐名如來藏。

    顯名為法身。

    大經雲。

    我者即是如來藏義。

    次第二文釋法師品雲。

    知佛性水不違得成三菩提。

    此序方便品意竟。

    今謂。

    餘五文他日當檢。

    又大乘玄佛性義雲。

    法華論雲。

    七處明正因性。

    今略出四處。

    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

    此明自性住佛性。

    又雲。

    同入法性。

    此是佛性之異名。

    又雲。

    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論釋知見明佛性。

    普賢菩薩及授惡人記有正因性故。

    今謂。

    餘三文他日當檢。

    檢尋法華論。

    未見七處明正因性之文。

    法華論雲。

    示現成大菩提無上故。

    示現三種佛菩提。

    一者應化佛菩提。

    随所應見而示現故。

    如經皆謂如來出釋氏宮。

    去伽耶城不遠坐于道場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二者報佛菩提。

    十地行滿足得常涅槃證故。

    如經。

    善男子。

    我實成佛以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故。

    三者法佛菩提。

    謂如來藏性淨涅槃常恒清涼不變義故。

    如經。

    如來如實知見三界之相。

    乃至不如三界見于三界故。

    三界相者。

    謂衆生界即涅槃界。

    不離衆生界有如來藏故。

    無有生死若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