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論玄義誘蒙卷中
關燈
小
中
大
若出者。
謂常恒清涼不變義故等。
次涅槃為常住教者。
然常與無常皆是對治用門。
若論涅槃。
體絕百非理超四句。
舊宗但得用門未識其體。
故亦失旨也。
涅槃二十一雲。
如來涅槃非有非無。
非有為非無為。
非有漏非無漏。
非色非不色。
非名非不名。
非相非不相。
非有非不有。
非物非不物。
非因非果。
非待非不待。
非明非暗。
非出非不出。
非常非不常。
非斷非不斷。
非始非終。
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
非陰非不陰。
非入非不入。
非界非不界。
非十二因緣非不十二因緣。
如是等法甚深微密等。
又二十二雲。
如來非天非非天。
非人非非人。
非鬼非非鬼非地獄畜生餓鬼非非地獄畜生餓鬼。
非衆生非非衆生。
非法非非法。
非色非非色。
非長非非長。
非短非非短。
非相非非相。
非心非非心。
非有漏非無漏。
非有為非無為。
非常非無常。
非幻非非幻。
非名非非名。
非定非非定。
非有非非有。
非無非非無。
非說非非說。
非如來非不如來等。
又二十七雲。
善男子。
佛性者亦色。
非色非色非非色。
亦相。
非相非相非非相。
亦一。
非一非一非非一。
非常非斷。
非非常非非斷。
亦有亦無。
非有非無。
亦盡亦非盡。
非盡。
非非盡。
亦因亦果。
非因非果。
亦義。
非義非義非非義。
亦字。
非字非字非非字。
亦苦亦樂。
非苦非樂。
亦我。
非我非我非非我。
亦空。
非空非空非非空。
次難二谛。
迷失二谛凡有三人。
一毗昙執定性之有迷于假有。
故失世谛。
亦不知假有宛然而無所有。
複失一真空。
二者學大乘者名方廣道人。
執于邪空不知假有。
故失世谛。
既執邪空迷于正空亦喪真矣。
三者即世所行雖具知二谛。
或言一體或言二體。
立二不成複喪真俗也。
智論一雲。
更有佛法中方廣道人言。
一切法不生不滅空無所有。
譬如兔角龜毛常無。
中論疏二曰。
開善謂真俗一體。
故名為一。
龍光謂真俗異體。
故名言異。
今俱斥之。
故雲不一不異。
問。
真俗一體此有何過。
答。
若俗與真一真。
真俗亦真。
若真與俗一俗。
俗真亦俗。
若真真俗不真。
則俗與真異。
若俗俗真不俗。
則真與俗異。
故二途并塞一體不成。
問。
一既有過。
異應無咎。
答。
經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若言各體。
相即便壞。
若有相即。
便二體不成。
故進退無通異義亦屈。
然五時不立真俗又傾。
大乘之宗言将何寄。
大品習應品雲。
舍利弗。
非色異空。
非空異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亦如是。
顯正第二。
自上已來破外道·毗昙·成實·大乘。
從此已後序前四宗斥于三論。
故通其邪難顯明正理。
上既遍斥四宗。
于時群難競起鹹疑。
龍樹非是正師。
所造之論應為邪法。
是故此章次明顯正義。
正義雖多略标二種。
一明人正。
次顯法正。
言人正者。
楞伽經。
大慧菩薩問。
世尊滅度後是法何人持。
佛說偈答。
于我滅度後。
南天大國中有大德比正。
名龍樹菩薩。
住初歡喜地。
為人說大乘能破有無見。
往生安養國。
次摩耶經雲。
摩耶問阿難曰。
佛滅度後何人持法。
阿難答曰。
如來正法五百年。
第一百年優婆掘多說法教化住持正法。
次二百年屍羅難陀比丘于閻浮提度十億人。
次三百年青蓮華眼比丘說法教化度半億人。
次四百年間牛口比丘演說法要度一萬人。
第五百年寶天比丘度二萬人。
八萬衆生發菩提心正法便滅。
六百年間九十六種邪見競興破滅佛法。
馬鳴比丘摧此外道。
七百年間有一比丘名曰龍樹。
善巧說法然正法炬滅邪見幢。
尋大小乘經。
親記龍樹破邪顯正。
今内外并呵大小俱斥。
何所疑哉。
又馬鳴龍樹佛有誠記。
尚複生疑。
法勝诃梨無經所印。
雲何辄受。
魏譯楞伽九雲。
如來滅世後誰持為我說。
如來滅度後未來當有人。
大慧。
汝谛聽。
有人持我法。
于南大國中有大德比丘。
名龍樹菩薩。
能破有無見為人說我乘大乘無上法。
證得歡喜地往生安樂國。
大慧問辭在第一卷。
雖有多問無何人持之語也。
摩诃摩耶經下雲。
時摩诃摩耶即問阿難。
汝于往昔侍佛以來聞世尊說。
如來正法幾時當滅。
阿難垂淚而便答言。
我于往昔曾聞世尊說于當來法滅之後事。
雲佛涅槃後摩诃迦葉共阿難結集法藏。
悉事畢已摩诃迦葉于狼迹山中入滅盡定。
我亦應當而得果證次第随後入般涅槃。
當以正法付優婆掬多。
善說法要如富樓那廣度之衆。
又複勸化阿輸迦王。
令于佛法得固正信以佛舍利廣起八萬四千諸塔。
二百歲已。
屍羅難陀比丘善說法要。
于閻浮提度十二億人。
三百歲已。
青蓮華眼比丘善說法要度半億人。
四百歲已。
牛口比丘善說法要度十萬人。
五百歲。
寶天比丘善說法要度二萬人。
八萬衆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正法于此便就滅盡。
六百歲已。
九十六種外道等邪見競興破滅佛法。
有一比丘。
名曰馬鳴。
善說法要降伏一切諸外道輩。
七百歲已。
有一比丘。
名曰龍樹。
善說法要滅邪見幢然正法炬。
八百歲後。
諸比丘等樂好衣服縱逸嬉戲。
百千人中或有一兩得道果者。
千五百歲後。
一切經藏皆悉入龍宮佛法滅盡。
問。
法勝乃未見誠文。
诃梨亦有明據。
阿含經雲。
實名四谛。
是故比丘當成四谛。
佛垂此敕懸鑒有在。
逮茲像末允屬诃梨。
為成是法故造斯論。
纮宗若斯。
豈虛構哉。
答。
蓋是指像末。
豈别主诃梨。
故非所據也。
增一阿含四谛品解四谛竟結雲。
如是比丘。
有此四谛。
實有不虛。
世尊所說。
故名為谛。
諸有衆生二足·三足·四足·欲者·色者·無色者·有想者·無想者如來最上。
然成此四谛。
故名為四谛。
又雲。
若有四部之衆不得此谛不覺不知便随五道。
是故諸比丘當作方便成此四谛。
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纮當作欲也。
顯法正第二。
問。
龍樹著述部類甚多。
三論偏空似非究竟。
答。
僧睿昔在什公門下為翻譯之宗。
其論序雲。
夫百梁之構興則鄙茅茨之仄陋。
睹斯論之纮博則知偏悟之鄙倍。
故偏主小乘正歸此論。
又如前雲。
天竺十六大國方八千裡。
有向化之緣并為委誠龍樹為無相佛。
敢預學者之徒無不玩味斯論以為喉衿。
若是偏空。
豈為諸國所重。
又羅什本執小乘因此論而回轍正觀。
厥後衆師藉斯文而曉迷。
以此詳之。
蓋是究竟無餘之說。
論序謂中論序也。
纮博本作宏曠。
鄙倍本作鄙俗。
按前漢書武帝本紀雲。
元鼎三年春起柏梁台。
注服虔曰。
用百頭梁作台。
因名焉。
師古曰。
三輔舊事雲。
以香柏為之。
今書字皆作柏。
服說非。
以茅覆屋曰茨。
墨子雲。
茅茨不剪。
仄陋卑隘也。
前謂前所引之中論序也。
其語稍增與本不同。
故雲如雲也。
彼序曰。
雲天竺諸國敢預學者之流無不玩味此論以為喉衿。
其染翰申釋者甚亦不少。
疏雲。
喉衿宗要事也。
喉為内要。
衿為外要。
故以喻焉。
天竺十六大國者。
長阿含五雲。
鴦伽國·摩竭國·迦屍國·居薩羅國·跋祇國·末羅國·支提國·跋沙國·居樓國·般阇羅國·阿濕波國·阿般提國·婆蹉國·蘇羅婆國·乾陀羅國·劍浮沙國。
按西域記。
五印度之境周九萬餘裡。
今雲方八千裡者。
蓋十六大國中龍樹向化分域也。
梁高僧傳雲。
什進到沙勒國時。
有莎車王子參軍王子兄弟二人。
委國請從而為沙門。
兄字須耶利蘇摩。
蘇摩才技絕倫專以大乘為化。
其兄及諸學者皆共師焉。
什亦宗而奉之。
親好彌至。
蘇摩後為什說阿耨達經。
什聞陰界諸入皆空無相怪而問曰。
此經更有何義而皆破壞諸法。
答曰。
眼等諸法非真實有。
什既執有眼根。
彼據因成無實。
于是研核大小往複移時。
什方知理有所歸遂專務方等。
乃歎曰。
吾昔學小乘。
如人不識金以鍮石為妙。
因廣求義要受誦中百二論及十二門等。
問。
若内外并呵大小俱斥。
此論宗旨何所依據耶。
答。
若心存内外情寄大小。
則堕在偏邪失于正理。
既失正理則正觀不生。
若正觀不生則斷常不滅。
若斷常不滅則苦輪常運。
以内外并冥大小俱寂始名正理。
悟斯正理則發生正觀。
正觀若生則戲論斯滅。
戲論斯滅則苦輪便壞。
三論大宗其意若此。
蓋乃總衆教之旨歸統群聖之靈府。
味道之流豈不栖馮斯趣耶。
旨通作指。
郭璞爾雅序雲。
诂訓之指歸。
邢昺疏雲。
指歸謂指意歸鄉也。
莊子德充符雲。
不可入于靈府。
郭象雲。
靈府者精神之宅也。
至足者不以憂患驚身。
故曰不可入于靈府。
問。
若内外并除大小俱斥乃為斷見。
何名正宗。
答。
既内外并冥則斷常斯寂。
二邊既舍。
甯非正宗耶。
難白。
夫有斷有常。
故名之為有。
無斷無常目之為無。
既其是無。
何由離斷。
答。
既斷常斯寂。
則有無等皆離。
不應更複謂染于無。
難曰。
雖有此通終不勉難。
夫有有有無。
名之為有。
無有無無。
始是大無。
既其堕無。
何由離斷。
答。
本對有病。
是故說無。
有無若消。
空藥亦廢。
則知聖道未曾有無。
何所滞耶。
難曰。
是有是無名為兩是。
非有非無名為兩非。
既堕是非。
還同儒墨。
答。
本非二是。
故有雙非。
二是既忘。
雙非亦息。
故知非是亦複非非。
莊子齊物論雲。
道隐于小成言隐于榮華。
故有儒墨之是非。
林希逸雲。
小成小見也。
一偏之見也。
因人之偏見而後此道晦而不明。
榮華者。
自相誇诩以求名譽也。
難曰。
非是非非。
還堕二非。
何由勉非。
答。
二是生乎夢虎。
兩非還見空華。
則知本無所是今亦無非。
善見律十二明四種夢。
其第一雲。
眠時夢見山崩或飛騰虛空。
或見虎狼獅子賊逐。
此是四大不和夢。
虛不實。
魏譯楞伽二雲。
猶如虛空華有無不可得。
難曰。
若無是無非。
亦不邪不正。
何故建篇章稱破邪顯正。
答。
夫有非有是此則為邪。
無是無非乃名為正。
所以命篇辨破邪顯正。
難曰。
既有邪可破有正可顯。
則心存取舍。
何謂無依。
答。
為息于邪強名為正。
在邪既息。
則正亦不留。
故心無所著。
難曰。
若邪正并冥。
豈非空見。
答。
正觀論雲。
大聖說空法為離諸見故。
若複見有空諸佛所不化。
如水能滅火。
今水還出火當用何滅。
斷常為火。
空能滅之。
若複着空即無藥可滅也。
正觀論四句觀行品偈頌也。
長行雲。
若人于空複生見者。
是人不可化。
譬如有病須服藥可治若藥複為病則不可治。
如火從薪出以水可滅。
若從水生為用何滅。
如空是水。
能滅諸煩惱火。
有人罪重貪着心深智慧鈍故。
于空生見。
或謂有空或謂無空。
因有無還起煩惱。
若以空化此人者。
則言我之智是空若離是空則無涅槃道。
難曰。
既着空病。
何故不服有藥而言息化。
答。
若以有化還複滞有。
乃至忘言便複着斷。
如此之流何由可化。
問。
心有所著有何過耶。
答。
若有所著便有所縛。
不得解脫生老病死憂悲苦惱。
故法華雲。
我以無數方便引導衆生令離諸着。
淨名雲。
不着世間如蓮華。
常善入于空寂行達諸法相無挂礙。
稽首如
謂常恒清涼不變義故等。
次涅槃為常住教者。
然常與無常皆是對治用門。
若論涅槃。
體絕百非理超四句。
舊宗但得用門未識其體。
故亦失旨也。
涅槃二十一雲。
如來涅槃非有非無。
非有為非無為。
非有漏非無漏。
非色非不色。
非名非不名。
非相非不相。
非有非不有。
非物非不物。
非因非果。
非待非不待。
非明非暗。
非出非不出。
非常非不常。
非斷非不斷。
非始非終。
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
非陰非不陰。
非入非不入。
非界非不界。
非十二因緣非不十二因緣。
如是等法甚深微密等。
又二十二雲。
如來非天非非天。
非人非非人。
非鬼非非鬼非地獄畜生餓鬼非非地獄畜生餓鬼。
非衆生非非衆生。
非法非非法。
非色非非色。
非長非非長。
非短非非短。
非相非非相。
非心非非心。
非有漏非無漏。
非有為非無為。
非常非無常。
非幻非非幻。
非名非非名。
非定非非定。
非有非非有。
非無非非無。
非說非非說。
非如來非不如來等。
又二十七雲。
善男子。
佛性者亦色。
非色非色非非色。
亦相。
非相非相非非相。
亦一。
非一非一非非一。
非常非斷。
非非常非非斷。
亦有亦無。
非有非無。
亦盡亦非盡。
非盡。
非非盡。
亦因亦果。
非因非果。
亦義。
非義非義非非義。
亦字。
非字非字非非字。
亦苦亦樂。
非苦非樂。
亦我。
非我非我非非我。
亦空。
非空非空非非空。
次難二谛。
迷失二谛凡有三人。
一毗昙執定性之有迷于假有。
故失世谛。
亦不知假有宛然而無所有。
複失一真空。
二者學大乘者名方廣道人。
執于邪空不知假有。
故失世谛。
既執邪空迷于正空亦喪真矣。
三者即世所行雖具知二谛。
或言一體或言二體。
立二不成複喪真俗也。
智論一雲。
更有佛法中方廣道人言。
一切法不生不滅空無所有。
譬如兔角龜毛常無。
中論疏二曰。
開善謂真俗一體。
故名為一。
龍光謂真俗異體。
故名言異。
今俱斥之。
故雲不一不異。
問。
真俗一體此有何過。
答。
若俗與真一真。
真俗亦真。
若真與俗一俗。
俗真亦俗。
若真真俗不真。
則俗與真異。
若俗俗真不俗。
則真與俗異。
故二途并塞一體不成。
問。
一既有過。
異應無咎。
答。
經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若言各體。
相即便壞。
若有相即。
便二體不成。
故進退無通異義亦屈。
然五時不立真俗又傾。
大乘之宗言将何寄。
大品習應品雲。
舍利弗。
非色異空。
非空異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亦如是。
顯正第二。
自上已來破外道·毗昙·成實·大乘。
從此已後序前四宗斥于三論。
故通其邪難顯明正理。
上既遍斥四宗。
于時群難競起鹹疑。
龍樹非是正師。
所造之論應為邪法。
是故此章次明顯正義。
正義雖多略标二種。
一明人正。
次顯法正。
言人正者。
楞伽經。
大慧菩薩問。
世尊滅度後是法何人持。
佛說偈答。
于我滅度後。
南天大國中有大德比正。
名龍樹菩薩。
住初歡喜地。
為人說大乘能破有無見。
往生安養國。
次摩耶經雲。
摩耶問阿難曰。
佛滅度後何人持法。
阿難答曰。
如來正法五百年。
第一百年優婆掘多說法教化住持正法。
次二百年屍羅難陀比丘于閻浮提度十億人。
次三百年青蓮華眼比丘說法教化度半億人。
次四百年間牛口比丘演說法要度一萬人。
第五百年寶天比丘度二萬人。
八萬衆生發菩提心正法便滅。
六百年間九十六種邪見競興破滅佛法。
馬鳴比丘摧此外道。
七百年間有一比丘名曰龍樹。
善巧說法然正法炬滅邪見幢。
尋大小乘經。
親記龍樹破邪顯正。
今内外并呵大小俱斥。
何所疑哉。
又馬鳴龍樹佛有誠記。
尚複生疑。
法勝诃梨無經所印。
雲何辄受。
魏譯楞伽九雲。
如來滅世後誰持為我說。
如來滅度後未來當有人。
大慧。
汝谛聽。
有人持我法。
于南大國中有大德比丘。
名龍樹菩薩。
能破有無見為人說我乘大乘無上法。
證得歡喜地往生安樂國。
大慧問辭在第一卷。
雖有多問無何人持之語也。
摩诃摩耶經下雲。
時摩诃摩耶即問阿難。
汝于往昔侍佛以來聞世尊說。
如來正法幾時當滅。
阿難垂淚而便答言。
我于往昔曾聞世尊說于當來法滅之後事。
雲佛涅槃後摩诃迦葉共阿難結集法藏。
悉事畢已摩诃迦葉于狼迹山中入滅盡定。
我亦應當而得果證次第随後入般涅槃。
當以正法付優婆掬多。
善說法要如富樓那廣度之衆。
又複勸化阿輸迦王。
令于佛法得固正信以佛舍利廣起八萬四千諸塔。
二百歲已。
屍羅難陀比丘善說法要。
于閻浮提度十二億人。
三百歲已。
青蓮華眼比丘善說法要度半億人。
四百歲已。
牛口比丘善說法要度十萬人。
五百歲。
寶天比丘善說法要度二萬人。
八萬衆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正法于此便就滅盡。
六百歲已。
九十六種外道等邪見競興破滅佛法。
有一比丘。
名曰馬鳴。
善說法要降伏一切諸外道輩。
七百歲已。
有一比丘。
名曰龍樹。
善說法要滅邪見幢然正法炬。
八百歲後。
諸比丘等樂好衣服縱逸嬉戲。
百千人中或有一兩得道果者。
千五百歲後。
一切經藏皆悉入龍宮佛法滅盡。
問。
法勝乃未見誠文。
诃梨亦有明據。
阿含經雲。
實名四谛。
是故比丘當成四谛。
佛垂此敕懸鑒有在。
逮茲像末允屬诃梨。
為成是法故造斯論。
纮宗若斯。
豈虛構哉。
答。
蓋是指像末。
豈别主诃梨。
故非所據也。
增一阿含四谛品解四谛竟結雲。
如是比丘。
有此四谛。
實有不虛。
世尊所說。
故名為谛。
諸有衆生二足·三足·四足·欲者·色者·無色者·有想者·無想者如來最上。
然成此四谛。
故名為四谛。
又雲。
若有四部之衆不得此谛不覺不知便随五道。
是故諸比丘當作方便成此四谛。
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纮當作欲也。
顯法正第二。
問。
龍樹著述部類甚多。
三論偏空似非究竟。
答。
僧睿昔在什公門下為翻譯之宗。
其論序雲。
夫百梁之構興則鄙茅茨之仄陋。
睹斯論之纮博則知偏悟之鄙倍。
故偏主小乘正歸此論。
又如前雲。
天竺十六大國方八千裡。
有向化之緣并為委誠龍樹為無相佛。
敢預學者之徒無不玩味斯論以為喉衿。
若是偏空。
豈為諸國所重。
又羅什本執小乘因此論而回轍正觀。
厥後衆師藉斯文而曉迷。
以此詳之。
蓋是究竟無餘之說。
論序謂中論序也。
纮博本作宏曠。
鄙倍本作鄙俗。
按前漢書武帝本紀雲。
元鼎三年春起柏梁台。
注服虔曰。
用百頭梁作台。
因名焉。
師古曰。
三輔舊事雲。
以香柏為之。
今書字皆作柏。
服說非。
以茅覆屋曰茨。
墨子雲。
茅茨不剪。
仄陋卑隘也。
前謂前所引之中論序也。
其語稍增與本不同。
故雲如雲也。
彼序曰。
雲天竺諸國敢預學者之流無不玩味此論以為喉衿。
其染翰申釋者甚亦不少。
疏雲。
喉衿宗要事也。
喉為内要。
衿為外要。
故以喻焉。
天竺十六大國者。
長阿含五雲。
鴦伽國·摩竭國·迦屍國·居薩羅國·跋祇國·末羅國·支提國·跋沙國·居樓國·般阇羅國·阿濕波國·阿般提國·婆蹉國·蘇羅婆國·乾陀羅國·劍浮沙國。
按西域記。
五印度之境周九萬餘裡。
今雲方八千裡者。
蓋十六大國中龍樹向化分域也。
梁高僧傳雲。
什進到沙勒國時。
有莎車王子參軍王子兄弟二人。
委國請從而為沙門。
兄字須耶利蘇摩。
蘇摩才技絕倫專以大乘為化。
其兄及諸學者皆共師焉。
什亦宗而奉之。
親好彌至。
蘇摩後為什說阿耨達經。
什聞陰界諸入皆空無相怪而問曰。
此經更有何義而皆破壞諸法。
答曰。
眼等諸法非真實有。
什既執有眼根。
彼據因成無實。
于是研核大小往複移時。
什方知理有所歸遂專務方等。
乃歎曰。
吾昔學小乘。
如人不識金以鍮石為妙。
因廣求義要受誦中百二論及十二門等。
問。
若内外并呵大小俱斥。
此論宗旨何所依據耶。
答。
若心存内外情寄大小。
則堕在偏邪失于正理。
既失正理則正觀不生。
若正觀不生則斷常不滅。
若斷常不滅則苦輪常運。
以内外并冥大小俱寂始名正理。
悟斯正理則發生正觀。
正觀若生則戲論斯滅。
戲論斯滅則苦輪便壞。
三論大宗其意若此。
蓋乃總衆教之旨歸統群聖之靈府。
味道之流豈不栖馮斯趣耶。
旨通作指。
郭璞爾雅序雲。
诂訓之指歸。
邢昺疏雲。
指歸謂指意歸鄉也。
莊子德充符雲。
不可入于靈府。
郭象雲。
靈府者精神之宅也。
至足者不以憂患驚身。
故曰不可入于靈府。
問。
若内外并除大小俱斥乃為斷見。
何名正宗。
答。
既内外并冥則斷常斯寂。
二邊既舍。
甯非正宗耶。
難白。
夫有斷有常。
故名之為有。
無斷無常目之為無。
既其是無。
何由離斷。
答。
既斷常斯寂。
則有無等皆離。
不應更複謂染于無。
難曰。
雖有此通終不勉難。
夫有有有無。
名之為有。
無有無無。
始是大無。
既其堕無。
何由離斷。
答。
本對有病。
是故說無。
有無若消。
空藥亦廢。
則知聖道未曾有無。
何所滞耶。
難曰。
是有是無名為兩是。
非有非無名為兩非。
既堕是非。
還同儒墨。
答。
本非二是。
故有雙非。
二是既忘。
雙非亦息。
故知非是亦複非非。
莊子齊物論雲。
道隐于小成言隐于榮華。
故有儒墨之是非。
林希逸雲。
小成小見也。
一偏之見也。
因人之偏見而後此道晦而不明。
榮華者。
自相誇诩以求名譽也。
難曰。
非是非非。
還堕二非。
何由勉非。
答。
二是生乎夢虎。
兩非還見空華。
則知本無所是今亦無非。
善見律十二明四種夢。
其第一雲。
眠時夢見山崩或飛騰虛空。
或見虎狼獅子賊逐。
此是四大不和夢。
虛不實。
魏譯楞伽二雲。
猶如虛空華有無不可得。
難曰。
若無是無非。
亦不邪不正。
何故建篇章稱破邪顯正。
答。
夫有非有是此則為邪。
無是無非乃名為正。
所以命篇辨破邪顯正。
難曰。
既有邪可破有正可顯。
則心存取舍。
何謂無依。
答。
為息于邪強名為正。
在邪既息。
則正亦不留。
故心無所著。
難曰。
若邪正并冥。
豈非空見。
答。
正觀論雲。
大聖說空法為離諸見故。
若複見有空諸佛所不化。
如水能滅火。
今水還出火當用何滅。
斷常為火。
空能滅之。
若複着空即無藥可滅也。
正觀論四句觀行品偈頌也。
長行雲。
若人于空複生見者。
是人不可化。
譬如有病須服藥可治若藥複為病則不可治。
如火從薪出以水可滅。
若從水生為用何滅。
如空是水。
能滅諸煩惱火。
有人罪重貪着心深智慧鈍故。
于空生見。
或謂有空或謂無空。
因有無還起煩惱。
若以空化此人者。
則言我之智是空若離是空則無涅槃道。
難曰。
既着空病。
何故不服有藥而言息化。
答。
若以有化還複滞有。
乃至忘言便複着斷。
如此之流何由可化。
問。
心有所著有何過耶。
答。
若有所著便有所縛。
不得解脫生老病死憂悲苦惱。
故法華雲。
我以無數方便引導衆生令離諸着。
淨名雲。
不着世間如蓮華。
常善入于空寂行達諸法相無挂礙。
稽首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