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論玄義誘蒙卷中
關燈
小
中
大
空無所依。
三世諸佛為六道衆生心有所著故出世說經。
四依開士為大小學人心有所依故出世造論。
故有依有得為生死之本。
無住無著為經論大宗。
法華方便品雲。
舍利弗。
吾從成佛已來。
種種因緣種種譬喻廣演言教。
無數方便引導衆生。
令離諸着。
淨名經四句佛國品寶積長者歎佛偈也。
難曰。
若内外并冥。
佛經何故說大小兩教。
答。
法華雲。
是法不可示。
言辭相寂滅。
如來于無名相中強名相說。
故有大小教門。
欲令衆生因此名相悟無名相。
而封教之徒聞說大小更生染着。
是故造論破斯執情還令了悟本來寂滅。
故四依出世為如佛也。
法華方便品雲。
我及十方佛乃能知是事。
是法不可示。
言辭相寂滅。
涅槃經六雲。
有四種人能護正法安樂人天。
猶如如來。
又雲。
如是四人即名如來。
何以故。
是人能解如來密語及能說故。
問。
此論名為正觀。
正有幾種。
答。
天無兩日。
土無二王。
教有多門理唯一正。
是故上來破斥四宗。
華嚴雲。
文殊法常爾。
法王唯一法。
一切無畏人一道出生死。
但欲出處衆生。
于無名相法強名相說。
令禀學之徒因而得悟。
故開二正。
一者體正。
二者用正。
非真非俗名為體正。
真之與俗目為用正。
所以然者。
諸法實相言忘慮絕。
未曾真俗。
故名之為體。
絕諸偏邪。
目之為正。
故言體正。
所言用正者。
體絕名言物無由悟。
雖非有無強說真俗。
故名為用。
此真之與俗亦不偏邪。
目之為正。
故名用正也。
禮記坊記曰。
天無二日。
土無二王。
家無二主。
尊無二上。
示民有君臣之别也。
華嚴菩薩明難品雲。
賢首菩薩以偈答曰。
文殊法常爾。
法王唯一法。
一切無礙人一道出生死等。
問。
既雲真俗則是二邊。
何名為正。
答。
如因緣假有目之為俗。
然假有不可言其定有。
假有不可言其定無。
此之假有遠離二邊。
故名為正。
俗有既爾。
真無亦爾。
假無不可定無。
假無不可定有。
遠離二邊故目之為正。
問。
何故辨體用二正耶。
答。
像末鈍根多堕偏邪。
四依出世匡正佛法。
故明用正。
既識正教便悟正理。
則有體正。
但正有三種。
一對偏病目之為正。
名對偏正。
二盡淨于偏名之為正。
謂盡偏正也。
三偏病既去正亦不留。
非偏非正。
不知何以美之。
強歎為正。
謂絕待正也。
在正既然。
觀論亦爾。
因于體正發生正觀。
名為體觀。
藉二谛用生二谛觀名為用觀。
故觀具二也。
觀辨于心為衆生故如實說體。
名為體論。
若說于用。
名之為用論。
故論具二也。
正既有對偏·盡偏·絕待。
觀論亦然。
類前可知。
于三種正對偏·盡偏是用正也。
第三絕待是體正也○上來通序大歸自下别釋衆品也。
或玄文始終通序大歸。
至疏别釋衆品。
若依此義。
經論相資已下諸門當為法正别科耳。
次明經論相資。
大品經雲。
雖生死道長衆生性多。
菩薩應如是正憶念。
生死邊如虛空。
衆生性邊亦如虛空。
此中無生死往來亦無解脫者。
然既無生死亦無涅槃。
則知亦無衆生及以于佛。
甯有經之與論耶。
故内外并冥緣觀俱寂。
然雖非生死·涅槃。
而于衆生成生死。
故大品雲。
諸法·無所有如是有。
既有衆生故有諸佛。
既有諸佛便有教門。
既有諸佛教門則有菩薩之論。
諸佛為衆生失道是故說經。
菩薩為衆生迷經是故造論。
然經有通别。
在論亦爾。
所言經通者。
通為息衆生颠倒。
通為開顯道門。
所言論通者。
諸聖弟子造一切論亦通為息迷教之病由明正道。
所言經别者。
赴大小二緣說大小兩教。
所言論别者。
為破大小兩迷申大小兩教故有大小二論也。
然就經論之中具有能所之義。
經以二智為能說二谛為所說。
論以二慧為能說言教為所說。
斯則經論各有能所也。
自下有十三門。
是其第一門也。
大品夢行品雲。
複次須菩提。
菩薩摩诃薩行六波羅蜜時。
當作是念。
雖生死道長衆生性多。
爾時應如是正憶念。
生死邊如虛空。
衆生性邊亦如虛空。
是中實無生死往來亦無解脫者。
須菩提。
菩薩摩诃薩作如是行。
能具足六波羅蜜近一切種智。
又遍學品雲。
須菩提白佛言。
世尊。
何等是有法。
何等是無法。
佛告須菩提。
二者是有法。
不二者是無法。
世尊何等是二。
佛言。
色相是二。
受想行識是二。
眼相乃至意相是二。
色相乃至法相是二。
檀那波羅蜜乃至佛相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相有為無為性相是二。
須菩提一切相皆是二。
一切皆是有法。
适有有法便有生死。
适有生死不得離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等。
大乘玄論二智義雲。
通而言之。
則智為慧。
指慧為智。
雖廣略不同體無異。
因果差别者。
慧名既劣宜在因中。
智則決定故居果地也。
次明經論能所絞絡。
有四句不同。
一者經能為論所。
二者經所為論能。
三者論能為經所。
四者論所為經能。
經能為論所者。
如來二智即是論主所悟故。
法華明。
今昔兩教為直往菩薩及回小向大之人并令悟入佛慧。
故湧出品雲。
是諸衆生始見我身聞我所說。
即便信受入如來慧。
此明昔教為直往菩薩入佛慧也。
次雲。
除先修習學小乘者。
我今亦令得聞是經入于佛慧。
此明今教回小之人入于佛慧。
故今昔兩教同明為入佛慧。
則知佛慧是所悟也。
次明經所為論能者。
經所即是二谛。
能發生論主二慧故。
佛之二谛為能生。
論主二慧為所生也。
次明論能為經所者。
論主二慧由經發生也。
次明論所為經能者。
論主言教能申佛二谛也。
次會四句為二句。
經若能若所并是能資。
論若能若所皆是所資。
又論若能若所悉為能申。
經若能若所悉是為所申。
故合成一能一所也。
次泯一句以歸無句。
以能而為所則能非定能。
以所而為能則所非定所。
以能非定能是則非能。
所非定所是則非所。
故非能非所非經非論非佛非菩薩。
不知何以目之。
故稱正法強名中實也。
問。
能非定能是則非能。
所非定所是則非所。
出何文耶。
答。
中論然可然品雲。
若法因待成。
是法還成待。
今則無因待。
亦無所成法。
即其證也。
第二門也。
付法藏傳龍樹章雲。
金銀絞絡。
法華湧出品雲。
此諸衆生始見我身聞我所說。
即皆信受入如來慧除先修習學小乘者。
我今亦令得聞是經入于佛慧。
次别明造論緣起。
然所以造論者如上所明。
如來為失道故說經。
論主為迷經故造論。
為失道故說經。
此是根本失。
論主為迷經故造論。
此是枝末失。
又佛為失道者說經。
此失謂一往失。
論主為迷經故造論。
此失即失中更起失。
所以然者。
以其迷道此是一失。
如來說經為令入道。
而複迷經故是失中失也。
一往之失。
謂利根人聞經即悟。
失中之失。
謂鈍根人也。
問。
何等是迷經之人。
答。
即是諸部異執。
言諸部異執者。
或二部或五部或十八部或二十部或五百部。
第三門也。
如上所明者。
謂如來于無名相中強名相說。
故有大小教門。
欲令衆生因此名相悟無名相。
而封教之徒聞說大小更生染着。
是故造論破斯執情還令了悟本來寂滅。
故四依出世為如佛也。
言二部者。
如來二月十五日入涅槃。
諸聖弟子四月十五日于王舍城祇阇崛山中結集三藏。
爾時即有二部名字。
一上座部。
謂迦葉為上座。
迦葉上陳如一夏。
為佛以法付囑迦葉名上座部也。
迦葉所領但有五百人。
依智度論則有千人。
二大衆部即界外大衆。
乃有萬數。
婆師波羅漢為主。
此雲淚出。
常悲苦衆生而淚堕也。
即五比丘中之一人而年大迦葉。
教授界外大衆。
所以有二衆。
迦葉有五百羅漢前入界内結集三藏。
後多人來結集三藏。
迦葉并不許之。
有二因緣。
一者五百皆聰明人故。
二者已羯磨竟故。
依智度論。
阿阇世王但設千人食。
故餘人來不得。
結集三藏出于菩薩處胎經·大論·阿育王傳·付法藏傳·諸律等。
迦葉上陳如一夏者。
十二遊經雲。
佛成道第三年始度五人。
第四年化大迦葉及三兄弟。
第五年化目連身子。
迦葉所領等者。
除智論外皆雲五百。
智論二雲。
爾時大迦葉選得千人。
除去阿難盡皆阿羅漢等。
婆師波亦雲跋提。
即五比丘中之第三也。
部執異論疏雲。
一大衆部。
二上座弟子部。
大衆部者。
本梵音摩诃僧祇。
此翻大衆。
是初結集時婆師波所教授界外大衆。
還是此徒黨自為一部。
存本名故稱大衆部。
二上座弟子部者。
本梵音名梯毗梨。
此翻為上座弟子部。
即結集時迦葉所教授界内諸阿羅漢相傳承習。
并迦葉弟子。
故稱上座弟子部。
智度論二雲。
問曰。
是時有如是等無數阿羅漢。
何以止選取千人不多取耶。
答曰。
頻婆沙羅王得道。
八萬四千官屬亦各得道。
是時王教敕宮中。
常設飯食供養千人。
阿阇世王不斷是法。
爾時大迦葉思惟言。
若我等常乞食者。
當有外道強來難問廢阙法事。
今王舍城常設飯食供給千人。
是中可住結集經藏。
以是故選取千人不得多取。
羯磨此雲業。
亦翻所作也。
從是以來至佛滅度後百一十六年。
但有二部名字未有異執。
百一十六年外有舶主兒。
名摩诃提婆。
端正聰明作三逆罪後入佛法。
凡有二事。
一者取諸大乘經内三藏中釋之。
諸阿羅漢結集法藏時已簡除此義。
而大衆部用此義。
上座部不用之。
因爾起诤遂成二部。
二者摩诃提婆自作偈言。
餘人染污衣。
無明疑他度。
聖道言所顯。
是諸佛正教。
以此一偈安置戒後。
布薩誦戒竟亦誦此一偈。
此偈有五事。
一餘人染污衣者。
提婆不淨出污衣。
而诳弟子言。
我是阿羅漢。
實無不淨。
但是天魔女以不淨污羅漢衣。
故雲餘人染污衣。
然此一語有虛有實。
其實是凡夫。
诳弟子說如上事。
是故為虛。
魔女實能以不淨污羅漢衣。
是故為實。
其衆诤其所說。
或虛或實。
故分二部。
二雲無明者。
然羅漢乃無三界受生無明。
而有無知習氣無明。
故雲無明。
時衆或言羅漢有無明。
或言無無明。
因此起诤。
故分二部。
三雲疑者。
須陀洹果乃于三解脫門無疑。
而于外事有疑。
故雲疑也。
四他度者。
鈍根初果而不自知得初果。
問善知識。
善知識為說于三寶四谛。
無疑是初果相。
其自觀察方知得初果。
故雲他度。
五聖道言所顯者。
然得聖道時亦有言所顯。
如身子當口誦偈時即得初果。
故雲言所顯。
時衆诤此五義。
或是或非。
故成二部也。
問。
此二部執何義異耶。
答。
義異乃多。
今略明其一。
大衆部執生死涅槃皆是假名。
上座部執生死涅槃皆是真實。
部執異論雲。
過百年後更六十年。
有一大國。
名波吒梨弗多羅。
王名阿輸柯王。
閻浮提有大白蓋覆一天下。
如是時中大衆破散。
破散大衆凡有四種。
一大國衆。
二外道衆。
三多聞衆。
四大德衆。
此四大衆共說外道所立五種因緣。
五因緣者。
如彼偈說。
餘人染污衣無明疑他度聖道言所顯是諸佛正教。
思擇此五處分成兩部。
一大衆部。
二上座弟子部。
論雲過一百年更六十年。
今雲一百一十六年。
未知何是。
摩诃提婆因緣。
檢舊譯諸論未得之。
新婆沙九十九雲。
昔末土羅國有一商主。
少娉妻室。
生一男兒。
顔容端正。
與字大天。
未久之間。
商主持寶遠适他國。
展轉貿易經久不還。
其子長大染穢于母。
後聞父還心既怖懼。
與母設計遂殺其父。
彼既造一無間業已。
事漸彰露。
便将
三世諸佛為六道衆生心有所著故出世說經。
四依開士為大小學人心有所依故出世造論。
故有依有得為生死之本。
無住無著為經論大宗。
法華方便品雲。
舍利弗。
吾從成佛已來。
種種因緣種種譬喻廣演言教。
無數方便引導衆生。
令離諸着。
淨名經四句佛國品寶積長者歎佛偈也。
難曰。
若内外并冥。
佛經何故說大小兩教。
答。
法華雲。
是法不可示。
言辭相寂滅。
如來于無名相中強名相說。
故有大小教門。
欲令衆生因此名相悟無名相。
而封教之徒聞說大小更生染着。
是故造論破斯執情還令了悟本來寂滅。
故四依出世為如佛也。
法華方便品雲。
我及十方佛乃能知是事。
是法不可示。
言辭相寂滅。
涅槃經六雲。
有四種人能護正法安樂人天。
猶如如來。
又雲。
如是四人即名如來。
何以故。
是人能解如來密語及能說故。
問。
此論名為正觀。
正有幾種。
答。
天無兩日。
土無二王。
教有多門理唯一正。
是故上來破斥四宗。
華嚴雲。
文殊法常爾。
法王唯一法。
一切無畏人一道出生死。
但欲出處衆生。
于無名相法強名相說。
令禀學之徒因而得悟。
故開二正。
一者體正。
二者用正。
非真非俗名為體正。
真之與俗目為用正。
所以然者。
諸法實相言忘慮絕。
未曾真俗。
故名之為體。
絕諸偏邪。
目之為正。
故言體正。
所言用正者。
體絕名言物無由悟。
雖非有無強說真俗。
故名為用。
此真之與俗亦不偏邪。
目之為正。
故名用正也。
禮記坊記曰。
天無二日。
土無二王。
家無二主。
尊無二上。
示民有君臣之别也。
華嚴菩薩明難品雲。
賢首菩薩以偈答曰。
文殊法常爾。
法王唯一法。
一切無礙人一道出生死等。
問。
既雲真俗則是二邊。
何名為正。
答。
如因緣假有目之為俗。
然假有不可言其定有。
假有不可言其定無。
此之假有遠離二邊。
故名為正。
俗有既爾。
真無亦爾。
假無不可定無。
假無不可定有。
遠離二邊故目之為正。
問。
何故辨體用二正耶。
答。
像末鈍根多堕偏邪。
四依出世匡正佛法。
故明用正。
既識正教便悟正理。
則有體正。
但正有三種。
一對偏病目之為正。
名對偏正。
二盡淨于偏名之為正。
謂盡偏正也。
三偏病既去正亦不留。
非偏非正。
不知何以美之。
強歎為正。
謂絕待正也。
在正既然。
觀論亦爾。
因于體正發生正觀。
名為體觀。
藉二谛用生二谛觀名為用觀。
故觀具二也。
觀辨于心為衆生故如實說體。
名為體論。
若說于用。
名之為用論。
故論具二也。
正既有對偏·盡偏·絕待。
觀論亦然。
類前可知。
于三種正對偏·盡偏是用正也。
第三絕待是體正也○上來通序大歸自下别釋衆品也。
或玄文始終通序大歸。
至疏别釋衆品。
若依此義。
經論相資已下諸門當為法正别科耳。
次明經論相資。
大品經雲。
雖生死道長衆生性多。
菩薩應如是正憶念。
生死邊如虛空。
衆生性邊亦如虛空。
此中無生死往來亦無解脫者。
然既無生死亦無涅槃。
則知亦無衆生及以于佛。
甯有經之與論耶。
故内外并冥緣觀俱寂。
然雖非生死·涅槃。
而于衆生成生死。
故大品雲。
諸法·無所有如是有。
既有衆生故有諸佛。
既有諸佛便有教門。
既有諸佛教門則有菩薩之論。
諸佛為衆生失道是故說經。
菩薩為衆生迷經是故造論。
然經有通别。
在論亦爾。
所言經通者。
通為息衆生颠倒。
通為開顯道門。
所言論通者。
諸聖弟子造一切論亦通為息迷教之病由明正道。
所言經别者。
赴大小二緣說大小兩教。
所言論别者。
為破大小兩迷申大小兩教故有大小二論也。
然就經論之中具有能所之義。
經以二智為能說二谛為所說。
論以二慧為能說言教為所說。
斯則經論各有能所也。
自下有十三門。
是其第一門也。
大品夢行品雲。
複次須菩提。
菩薩摩诃薩行六波羅蜜時。
當作是念。
雖生死道長衆生性多。
爾時應如是正憶念。
生死邊如虛空。
衆生性邊亦如虛空。
是中實無生死往來亦無解脫者。
須菩提。
菩薩摩诃薩作如是行。
能具足六波羅蜜近一切種智。
又遍學品雲。
須菩提白佛言。
世尊。
何等是有法。
何等是無法。
佛告須菩提。
二者是有法。
不二者是無法。
世尊何等是二。
佛言。
色相是二。
受想行識是二。
眼相乃至意相是二。
色相乃至法相是二。
檀那波羅蜜乃至佛相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相有為無為性相是二。
須菩提一切相皆是二。
一切皆是有法。
适有有法便有生死。
适有生死不得離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等。
大乘玄論二智義雲。
通而言之。
則智為慧。
指慧為智。
雖廣略不同體無異。
因果差别者。
慧名既劣宜在因中。
智則決定故居果地也。
次明經論能所絞絡。
有四句不同。
一者經能為論所。
二者經所為論能。
三者論能為經所。
四者論所為經能。
經能為論所者。
如來二智即是論主所悟故。
法華明。
今昔兩教為直往菩薩及回小向大之人并令悟入佛慧。
故湧出品雲。
是諸衆生始見我身聞我所說。
即便信受入如來慧。
此明昔教為直往菩薩入佛慧也。
次雲。
除先修習學小乘者。
我今亦令得聞是經入于佛慧。
此明今教回小之人入于佛慧。
故今昔兩教同明為入佛慧。
則知佛慧是所悟也。
次明經所為論能者。
經所即是二谛。
能發生論主二慧故。
佛之二谛為能生。
論主二慧為所生也。
次明論能為經所者。
論主二慧由經發生也。
次明論所為經能者。
論主言教能申佛二谛也。
次會四句為二句。
經若能若所并是能資。
論若能若所皆是所資。
又論若能若所悉為能申。
經若能若所悉是為所申。
故合成一能一所也。
次泯一句以歸無句。
以能而為所則能非定能。
以所而為能則所非定所。
以能非定能是則非能。
所非定所是則非所。
故非能非所非經非論非佛非菩薩。
不知何以目之。
故稱正法強名中實也。
問。
能非定能是則非能。
所非定所是則非所。
出何文耶。
答。
中論然可然品雲。
若法因待成。
是法還成待。
今則無因待。
亦無所成法。
即其證也。
第二門也。
付法藏傳龍樹章雲。
金銀絞絡。
法華湧出品雲。
此諸衆生始見我身聞我所說。
即皆信受入如來慧除先修習學小乘者。
我今亦令得聞是經入于佛慧。
次别明造論緣起。
然所以造論者如上所明。
如來為失道故說經。
論主為迷經故造論。
為失道故說經。
此是根本失。
論主為迷經故造論。
此是枝末失。
又佛為失道者說經。
此失謂一往失。
論主為迷經故造論。
此失即失中更起失。
所以然者。
以其迷道此是一失。
如來說經為令入道。
而複迷經故是失中失也。
一往之失。
謂利根人聞經即悟。
失中之失。
謂鈍根人也。
問。
何等是迷經之人。
答。
即是諸部異執。
言諸部異執者。
或二部或五部或十八部或二十部或五百部。
第三門也。
如上所明者。
謂如來于無名相中強名相說。
故有大小教門。
欲令衆生因此名相悟無名相。
而封教之徒聞說大小更生染着。
是故造論破斯執情還令了悟本來寂滅。
故四依出世為如佛也。
言二部者。
如來二月十五日入涅槃。
諸聖弟子四月十五日于王舍城祇阇崛山中結集三藏。
爾時即有二部名字。
一上座部。
謂迦葉為上座。
迦葉上陳如一夏。
為佛以法付囑迦葉名上座部也。
迦葉所領但有五百人。
依智度論則有千人。
二大衆部即界外大衆。
乃有萬數。
婆師波羅漢為主。
此雲淚出。
常悲苦衆生而淚堕也。
即五比丘中之一人而年大迦葉。
教授界外大衆。
所以有二衆。
迦葉有五百羅漢前入界内結集三藏。
後多人來結集三藏。
迦葉并不許之。
有二因緣。
一者五百皆聰明人故。
二者已羯磨竟故。
依智度論。
阿阇世王但設千人食。
故餘人來不得。
結集三藏出于菩薩處胎經·大論·阿育王傳·付法藏傳·諸律等。
迦葉上陳如一夏者。
十二遊經雲。
佛成道第三年始度五人。
第四年化大迦葉及三兄弟。
第五年化目連身子。
迦葉所領等者。
除智論外皆雲五百。
智論二雲。
爾時大迦葉選得千人。
除去阿難盡皆阿羅漢等。
婆師波亦雲跋提。
即五比丘中之第三也。
部執異論疏雲。
一大衆部。
二上座弟子部。
大衆部者。
本梵音摩诃僧祇。
此翻大衆。
是初結集時婆師波所教授界外大衆。
還是此徒黨自為一部。
存本名故稱大衆部。
二上座弟子部者。
本梵音名梯毗梨。
此翻為上座弟子部。
即結集時迦葉所教授界内諸阿羅漢相傳承習。
并迦葉弟子。
故稱上座弟子部。
智度論二雲。
問曰。
是時有如是等無數阿羅漢。
何以止選取千人不多取耶。
答曰。
頻婆沙羅王得道。
八萬四千官屬亦各得道。
是時王教敕宮中。
常設飯食供養千人。
阿阇世王不斷是法。
爾時大迦葉思惟言。
若我等常乞食者。
當有外道強來難問廢阙法事。
今王舍城常設飯食供給千人。
是中可住結集經藏。
以是故選取千人不得多取。
羯磨此雲業。
亦翻所作也。
從是以來至佛滅度後百一十六年。
但有二部名字未有異執。
百一十六年外有舶主兒。
名摩诃提婆。
端正聰明作三逆罪後入佛法。
凡有二事。
一者取諸大乘經内三藏中釋之。
諸阿羅漢結集法藏時已簡除此義。
而大衆部用此義。
上座部不用之。
因爾起诤遂成二部。
二者摩诃提婆自作偈言。
餘人染污衣。
無明疑他度。
聖道言所顯。
是諸佛正教。
以此一偈安置戒後。
布薩誦戒竟亦誦此一偈。
此偈有五事。
一餘人染污衣者。
提婆不淨出污衣。
而诳弟子言。
我是阿羅漢。
實無不淨。
但是天魔女以不淨污羅漢衣。
故雲餘人染污衣。
然此一語有虛有實。
其實是凡夫。
诳弟子說如上事。
是故為虛。
魔女實能以不淨污羅漢衣。
是故為實。
其衆诤其所說。
或虛或實。
故分二部。
二雲無明者。
然羅漢乃無三界受生無明。
而有無知習氣無明。
故雲無明。
時衆或言羅漢有無明。
或言無無明。
因此起诤。
故分二部。
三雲疑者。
須陀洹果乃于三解脫門無疑。
而于外事有疑。
故雲疑也。
四他度者。
鈍根初果而不自知得初果。
問善知識。
善知識為說于三寶四谛。
無疑是初果相。
其自觀察方知得初果。
故雲他度。
五聖道言所顯者。
然得聖道時亦有言所顯。
如身子當口誦偈時即得初果。
故雲言所顯。
時衆诤此五義。
或是或非。
故成二部也。
問。
此二部執何義異耶。
答。
義異乃多。
今略明其一。
大衆部執生死涅槃皆是假名。
上座部執生死涅槃皆是真實。
部執異論雲。
過百年後更六十年。
有一大國。
名波吒梨弗多羅。
王名阿輸柯王。
閻浮提有大白蓋覆一天下。
如是時中大衆破散。
破散大衆凡有四種。
一大國衆。
二外道衆。
三多聞衆。
四大德衆。
此四大衆共說外道所立五種因緣。
五因緣者。
如彼偈說。
餘人染污衣無明疑他度聖道言所顯是諸佛正教。
思擇此五處分成兩部。
一大衆部。
二上座弟子部。
論雲過一百年更六十年。
今雲一百一十六年。
未知何是。
摩诃提婆因緣。
檢舊譯諸論未得之。
新婆沙九十九雲。
昔末土羅國有一商主。
少娉妻室。
生一男兒。
顔容端正。
與字大天。
未久之間。
商主持寶遠适他國。
展轉貿易經久不還。
其子長大染穢于母。
後聞父還心既怖懼。
與母設計遂殺其父。
彼既造一無間業已。
事漸彰露。
便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