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論玄義誘蒙卷中
關燈
小
中
大
世以修多羅付末田地。
末田地付舍那婆斯。
舍那婆斯付優婆掘多。
優婆掘多付富婁那。
富婁那付寝者柯。
寝者柯付迦旃延尼子。
從迦葉至寝者柯二百年。
已來無異部。
至三百年初。
迦旃延尼子去世。
便分成兩部。
一上座弟子部。
二薩婆多部。
所以分為二部者。
上座弟子但弘經以經為正。
律開遮不定。
毗昙但釋經或過本或減本。
故不正弘之。
亦不棄舍二藏也。
而薩婆多謂毗昙最勝故偏弘之。
從迦葉至掘多正弘經。
從富婁那稍棄本弘末。
故正弘毗昙。
至迦旃延大興毗昙。
上座弟子部見其棄本弘末。
四過宣令遣其改宗。
遂守宗不改。
而上座弟子部移往雪山避之。
因名雪山住部。
部執異論曰。
上座弟子部住世若幹年。
至第三百年中有小因緣分成兩部。
一說一切有部。
亦名說因部。
二雪山住部。
亦名上座弟子部。
疏雲。
從迦葉之後至三百年無有乖競。
至三百年中有少因緣分為兩部。
上座弟子部唯弘經藏不弘律論兩藏。
故上座部說雲。
佛在忉利天說阿毗昙。
爾時迦葉·阿難皆不随佛上天。
悉不聞佛說毗昙藏。
故今不弘也。
律者有開遮随有緣不定故不可依也。
毗昙則廣解諸義。
雖與經相應亦有過根本者。
經是根本無開遮增減之過。
律與毗昙是末未及本。
弘本攝末。
故唯弘經不弘餘二藏也。
事事依經以為規矩。
經中所明教正無曲故。
此部道德勝餘部也。
從迦葉已來至優波吸多。
專弘經藏相傳不異。
以複稍棄辨根本漸弘毗昙至迦旃延子等棄本取末所說與經不相符。
欲刊定之使改末歸本因執不從。
再三是正皆執不回。
因此分為異部。
又雲。
一說一切有部者。
此部明一切所知。
不過大種。
即是三有為。
三有為即三世也。
三無為。
三無為即虛空·思擇滅·非思擇滅。
诏此六種為一切。
此六皆是有故言一切有。
其說一切有義故用标部名。
故曰也。
亦名說因部者。
此部立義出所因故也。
二雪山部者。
此部見前紛诤不除不欲與同處。
遂相随入雪山住避之。
因所住處作名。
故曰也。
即是上座部轉名雪山部也。
三百年從薩婆多出一部。
名可住子弟子部。
即是舊犢子部也。
言可住子弟子部者。
有仙人名可住。
有女人是此仙人種。
故名可住子。
有阿羅漢。
是可住女人之子。
故名可住子。
此部是此羅漢之弟子故名可住子弟子也。
舍利弗是羅睺羅和上。
羅睺羅是可住子和上。
此部複是可住子之弟子。
舍利弗釋佛九分毗昙名法相毗昙。
羅睺羅弘舍利弗毗昙。
可住子弘羅睺羅所說。
此部複弘可住子所說也。
可住子弟子部文殊問經及十八部論名曰犢子部。
宗輪論亦雲犢子部。
彼疏雲。
犢子者律主姓也。
上古有仙居山靜處。
貪欲起已不知所之。
有母牛因染生子。
自後仙種皆言犢子。
即婆羅門姓也。
佛在之日有犢子外道。
歸佛出家。
如涅槃經說。
此後門徒相續不絕。
至此分部從遠襲為名言犢子。
部執疏雲。
可住弟子部。
謂羅睺羅舍利子弟子。
可住子是羅睺羅弟子。
弘舍利弗阿毗昙。
因以部分名為可住。
上古有仙名可住。
今此律主母是彼種。
從母為姓名可住子。
次三百年中從可住子部複出四部。
以嫌舍利弗毗昙不足。
更各各造論取經中義足之。
所執異故。
故成四部。
一法尚部。
即舊昙無德部也。
二賢乘部。
三正量弟子部。
有大正量羅漢。
其是弟子。
故名正量弟子部。
此三從人作名。
四名密林部。
從住處作名也。
部執異論曰。
于此第三百年中。
從可住子弟子部又出四部。
一法上部。
二賢乘部。
三正量弟子部。
四密林住部。
疏雲。
此四部釋舍利弗阿毗昙。
義有少者以經義足之。
故分異部也。
法尚部部執論雲法上部。
文殊問經雲法勝部。
十八部論雲達摩郁多梨部。
未知法尚之所出。
亦不見昙無德之名。
宗輪論亦雲法上。
彼疏雲。
法上者律主名。
有法可上名為法上。
或有法出在衆人之上名為法上。
密林部宗輪論亦雲密林山部。
彼疏雲。
密林山者近山林木蓊郁繁密。
部主居此。
名密林山。
從所居為名也。
三百年從薩婆多部複出一部。
名正地部。
有婆羅門。
是國師。
名正地部。
善解四韋陀。
出家得羅漢。
取四韋陀好語莊嚴佛經。
執義又異。
時人有信其所說。
故别為一部。
有婆羅門。
是國師。
名正地部者。
部字蓋衍文也。
部執異論雲。
于此第三百年中。
從一切有部又出一部。
名正地部。
疏雲。
有波羅門名正地。
解四韋陀論及外道諸義。
為國之師。
後厭世出家得羅漢果。
讀佛經有欠阙處。
皆将韋陀論毗伽羅論莊嚴之。
如佛口說義皆具足。
其諸弟子有信受其所說者。
别為一部。
依此羅漢立名。
故稱正地部。
在俗為國師匡正土境。
故名正地。
又佛法如地。
入佛法中又匡正佛法。
道俗皆有正地義。
故名正地部。
韋陀亦名吠陀。
此雲智論。
知此生智。
即邪智論。
韋陀有四。
一阿由。
此雲方命。
亦曰壽。
謂養生繕性。
二殊夜。
謂祭祀祈禱。
三婆磨。
謂禮儀·占蔔·兵法·軍陣。
四阿達婆。
謂異能·技數·禁咒·醫方。
三百年中。
從正地部又出一部。
名法護部。
其本是目連弟子。
得羅漢恒随目連往色界中。
有所說法皆能誦持自撰為五藏。
三藏如常。
四咒藏。
五菩薩藏。
有信其所說者。
故别成一部也。
部執異論雲。
于此第三百年中。
從正地部又出一部。
名法護部。
疏雲。
法護是人名。
此羅漢是目連弟子。
恒随目連往天上人中。
六欲天子見目連必共談說佛法。
我曾說如此咒供養如來。
或言。
如來如是說菩薩修行法門。
法護既随師遊行。
随所聞者無不誦持。
目連滅後。
法護習為五藏。
一經藏。
二律藏。
三論藏。
四咒藏。
五菩薩藏。
菩薩本因即名菩薩藏也。
于正地中複有信其所說者。
故别為一部。
三百年中從薩婆多部又出一部。
名善歲部。
迦留陀夷是其父。
及多比丘尼是母。
七歲得羅漢值佛聞法。
皆能誦持撰集佛語。
次第相對破外道為一類。
對治衆生煩惱複為一類。
時人有信其所說者。
故别為一部也。
部執異論雲。
于此第三百年中。
從說一切有部又出一部。
名善歲部。
亦名飲光弟子部。
宗輪論亦雲飲光及善歲。
彼疏雲。
飲光者波羅門姓也。
上古有仙。
身有金色。
飲弊餘光。
故言飲光。
此部教主是彼留族。
故言飲光。
此師少歲性賢有德。
因以立名。
故言善歲。
喜其少有賢行故也。
從其姓雲飲光。
從其名雲善歲。
三百年中。
從薩婆多部又出一部。
名說度部。
謂五陰從此世度至後世。
得治道乃滅。
亦名說經部。
謂唯經藏為正。
餘二皆成經耳。
部執異論雲。
至第四百年中從說一切有部又出一部。
名說度部。
亦名說經部。
疏雲。
此部明五陰從此世度至後世未得其道則五陰不滅。
故名說度。
複有人同其所說義。
故别為一部也。
亦名說經部。
唯立一藏義言唯有一經藏。
宗輪論疏雲。
經是根本。
律及毗昙還解經義。
既不出經外。
故唯一經藏。
故名說經部也。
從上座部都合有十一部。
大衆部有七部。
合成十八部。
足根本二部為二十部。
部執異論曰。
如是上座弟子部分成十一部。
一說一切有部。
二雪山住部。
三可住子弟子部。
四法上部。
五賢乘部。
六正量弟子部。
七密林住部。
八正地部。
九法護部。
十善歲部。
十一說度部。
又雲。
如是大衆部四破五破合成七部。
一大衆部。
二一說部。
三出世說部。
四灰山住部。
五得多聞部。
六分别說部。
七支提山部。
八北山住部。
今謂。
若除根本四破七部。
若并根本五破八部。
論文标列蓋互現耳。
而薩婆多傳有異世五師有同世五師。
異世五師者。
一迦葉。
二阿難。
三末田地。
四舍那婆斯。
五優婆掘多。
此五人持佛法藏各得二十餘年更相付屬名異世也。
同世五師者。
于優婆掘多世即分成五部。
一時并起名同世五師。
一昙無德。
二摩诃僧祇。
三彌沙塞。
四迦葉維。
五犢子部。
又大集經亦明五部。
法苑珠林雲。
薩婆多師資傳五卷。
梁朝揚州建安寺沙門釋僧祐撰。
按付法藏傳。
阿難者迦葉弟子。
末田地舍那婆斯并是阿難弟子。
優婆鞠多是舍那婆斯弟子也。
大集經二十三雲。
憍陳如。
我涅槃後有諸弟子。
受持如來十二部經書寫讀誦。
颠倒解義颠倒宣說。
以倒解說覆隐法藏。
以覆法故名昙摩鞠多。
憍陳如。
我涅槃後。
我諸弟子受持如來十二部經讀誦書寫。
而複讀誦書說外典受持三世及以内外破壞外道。
善能論義說一切性悉得受戒。
凡所問難悉能答對。
是故名為薩波若帝婆。
憍陳如。
我涅槃後。
我諸弟子受持如來十二部經讀誦書寫。
說無有我及以受者轉諸煩惱猶如死屍。
是故名為迦葉毗部。
憍陳如。
我涅槃後。
我諸弟子受持如來十二部經讀誦書寫。
不作地相水火風相虛空識相。
是故名為彌沙塞部。
憍陳如。
我涅槃後。
我諸弟子受持如來十二部經讀誦書寫。
皆說有我不說空相。
猶如小兒。
是故名為波蹉富羅。
憍陳如。
我涅槃後。
我諸弟子受持如來十二部經讀誦書寫廣博而遍覽五部經書。
是故名為摩诃僧祇。
善男子。
如是五部雖各别異而皆不妨諸佛法界及大涅槃。
文殊師利經·部執論·及羅什分别部論此三皆明二十部。
文殊師利問經二卷。
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羅譯。
執異論一卷。
天友菩薩造。
陳三藏真谛譯。
分别部論一卷。
羅什譯。
亦名十八部論。
所以有五部複有二十部不同者。
取其始終異執故有二十。
取其當世盛行故但說五部。
而言五部一時起者。
則與上二十部義相違。
或可見聞各異故也。
二十部中當世盛行者。
按大乘玄論教迹義。
薩婆多部·昙無德部·僧祇部·彌沙塞部·迦葉唯部也。
舍利弗問經雲。
如是衆部文後流傳若是若非。
唯餘五部。
所言五百部者。
智度論釋波若信毀品雲。
佛滅度後五百歲後。
有五百部。
不知佛意。
為解脫故執諸法有決定相。
聞畢竟空如刀傷心。
智論六十三雲。
是聲聞人着聲聞法佛法過五百歲後。
各各分别有五百部。
從是以來以求諸法決定相故。
自執其法不知佛為解脫故說法。
而堅着語言。
故聞說般若諸法畢竟空如刀傷心。
皆言決定之法。
龍樹·提婆為諸部異執失佛教意故造論破迷也。
問。
論主為并破諸部亦有不破耶。
答。
凡有四句。
一破而不取。
若是諸部所說乖大小乘經自立義者。
則破而不取。
故智度論呵迦旃延弟子雲。
三藏無此說。
摩诃衍中亦無此說。
蓋是諸論義師自作是說。
即是其事。
二取而不破。
如文殊問經雲。
十八及本二皆從大乘出。
無是亦無非。
我說未來起。
三亦破亦取。
破諸部能迷執情收取諸部所迷之教。
四不破不取。
就正道門未曾有破亦無所取。
智論四雲。
汝言。
初阿僧祇劫中。
不知當作佛不作佛。
二阿僧祇劫中。
知當作佛不自稱說。
三阿僧祇劫中。
知得作佛能為人說。
佛何處說是語。
何經中有是語。
若聲聞法三藏中說。
若摩诃衍中說。
迦旃延尼子弟子輩言。
雖佛口三藏中不說。
義理應爾。
阿毗昙鞞婆沙菩薩品中如是說。
文殊問經文出分别部品也。
三論玄義誘蒙卷中
末田地付舍那婆斯。
舍那婆斯付優婆掘多。
優婆掘多付富婁那。
富婁那付寝者柯。
寝者柯付迦旃延尼子。
從迦葉至寝者柯二百年。
已來無異部。
至三百年初。
迦旃延尼子去世。
便分成兩部。
一上座弟子部。
二薩婆多部。
所以分為二部者。
上座弟子但弘經以經為正。
律開遮不定。
毗昙但釋經或過本或減本。
故不正弘之。
亦不棄舍二藏也。
而薩婆多謂毗昙最勝故偏弘之。
從迦葉至掘多正弘經。
從富婁那稍棄本弘末。
故正弘毗昙。
至迦旃延大興毗昙。
上座弟子部見其棄本弘末。
四過宣令遣其改宗。
遂守宗不改。
而上座弟子部移往雪山避之。
因名雪山住部。
部執異論曰。
上座弟子部住世若幹年。
至第三百年中有小因緣分成兩部。
一說一切有部。
亦名說因部。
二雪山住部。
亦名上座弟子部。
疏雲。
從迦葉之後至三百年無有乖競。
至三百年中有少因緣分為兩部。
上座弟子部唯弘經藏不弘律論兩藏。
故上座部說雲。
佛在忉利天說阿毗昙。
爾時迦葉·阿難皆不随佛上天。
悉不聞佛說毗昙藏。
故今不弘也。
律者有開遮随有緣不定故不可依也。
毗昙則廣解諸義。
雖與經相應亦有過根本者。
經是根本無開遮增減之過。
律與毗昙是末未及本。
弘本攝末。
故唯弘經不弘餘二藏也。
事事依經以為規矩。
經中所明教正無曲故。
此部道德勝餘部也。
從迦葉已來至優波吸多。
專弘經藏相傳不異。
以複稍棄辨根本漸弘毗昙至迦旃延子等棄本取末所說與經不相符。
欲刊定之使改末歸本因執不從。
再三是正皆執不回。
因此分為異部。
又雲。
一說一切有部者。
此部明一切所知。
不過大種。
即是三有為。
三有為即三世也。
三無為。
三無為即虛空·思擇滅·非思擇滅。
诏此六種為一切。
此六皆是有故言一切有。
其說一切有義故用标部名。
故曰也。
亦名說因部者。
此部立義出所因故也。
二雪山部者。
此部見前紛诤不除不欲與同處。
遂相随入雪山住避之。
因所住處作名。
故曰也。
即是上座部轉名雪山部也。
三百年從薩婆多出一部。
名可住子弟子部。
即是舊犢子部也。
言可住子弟子部者。
有仙人名可住。
有女人是此仙人種。
故名可住子。
有阿羅漢。
是可住女人之子。
故名可住子。
此部是此羅漢之弟子故名可住子弟子也。
舍利弗是羅睺羅和上。
羅睺羅是可住子和上。
此部複是可住子之弟子。
舍利弗釋佛九分毗昙名法相毗昙。
羅睺羅弘舍利弗毗昙。
可住子弘羅睺羅所說。
此部複弘可住子所說也。
可住子弟子部文殊問經及十八部論名曰犢子部。
宗輪論亦雲犢子部。
彼疏雲。
犢子者律主姓也。
上古有仙居山靜處。
貪欲起已不知所之。
有母牛因染生子。
自後仙種皆言犢子。
即婆羅門姓也。
佛在之日有犢子外道。
歸佛出家。
如涅槃經說。
此後門徒相續不絕。
至此分部從遠襲為名言犢子。
部執疏雲。
可住弟子部。
謂羅睺羅舍利子弟子。
可住子是羅睺羅弟子。
弘舍利弗阿毗昙。
因以部分名為可住。
上古有仙名可住。
今此律主母是彼種。
從母為姓名可住子。
次三百年中從可住子部複出四部。
以嫌舍利弗毗昙不足。
更各各造論取經中義足之。
所執異故。
故成四部。
一法尚部。
即舊昙無德部也。
二賢乘部。
三正量弟子部。
有大正量羅漢。
其是弟子。
故名正量弟子部。
此三從人作名。
四名密林部。
從住處作名也。
部執異論曰。
于此第三百年中。
從可住子弟子部又出四部。
一法上部。
二賢乘部。
三正量弟子部。
四密林住部。
疏雲。
此四部釋舍利弗阿毗昙。
義有少者以經義足之。
故分異部也。
法尚部部執論雲法上部。
文殊問經雲法勝部。
十八部論雲達摩郁多梨部。
未知法尚之所出。
亦不見昙無德之名。
宗輪論亦雲法上。
彼疏雲。
法上者律主名。
有法可上名為法上。
或有法出在衆人之上名為法上。
密林部宗輪論亦雲密林山部。
彼疏雲。
密林山者近山林木蓊郁繁密。
部主居此。
名密林山。
從所居為名也。
三百年從薩婆多部複出一部。
名正地部。
有婆羅門。
是國師。
名正地部。
善解四韋陀。
出家得羅漢。
取四韋陀好語莊嚴佛經。
執義又異。
時人有信其所說。
故别為一部。
有婆羅門。
是國師。
名正地部者。
部字蓋衍文也。
部執異論雲。
于此第三百年中。
從一切有部又出一部。
名正地部。
疏雲。
有波羅門名正地。
解四韋陀論及外道諸義。
為國之師。
後厭世出家得羅漢果。
讀佛經有欠阙處。
皆将韋陀論毗伽羅論莊嚴之。
如佛口說義皆具足。
其諸弟子有信受其所說者。
别為一部。
依此羅漢立名。
故稱正地部。
在俗為國師匡正土境。
故名正地。
又佛法如地。
入佛法中又匡正佛法。
道俗皆有正地義。
故名正地部。
韋陀亦名吠陀。
此雲智論。
知此生智。
即邪智論。
韋陀有四。
一阿由。
此雲方命。
亦曰壽。
謂養生繕性。
二殊夜。
謂祭祀祈禱。
三婆磨。
謂禮儀·占蔔·兵法·軍陣。
四阿達婆。
謂異能·技數·禁咒·醫方。
三百年中。
從正地部又出一部。
名法護部。
其本是目連弟子。
得羅漢恒随目連往色界中。
有所說法皆能誦持自撰為五藏。
三藏如常。
四咒藏。
五菩薩藏。
有信其所說者。
故别成一部也。
部執異論雲。
于此第三百年中。
從正地部又出一部。
名法護部。
疏雲。
法護是人名。
此羅漢是目連弟子。
恒随目連往天上人中。
六欲天子見目連必共談說佛法。
我曾說如此咒供養如來。
或言。
如來如是說菩薩修行法門。
法護既随師遊行。
随所聞者無不誦持。
目連滅後。
法護習為五藏。
一經藏。
二律藏。
三論藏。
四咒藏。
五菩薩藏。
菩薩本因即名菩薩藏也。
于正地中複有信其所說者。
故别為一部。
三百年中從薩婆多部又出一部。
名善歲部。
迦留陀夷是其父。
及多比丘尼是母。
七歲得羅漢值佛聞法。
皆能誦持撰集佛語。
次第相對破外道為一類。
對治衆生煩惱複為一類。
時人有信其所說者。
故别為一部也。
部執異論雲。
于此第三百年中。
從說一切有部又出一部。
名善歲部。
亦名飲光弟子部。
宗輪論亦雲飲光及善歲。
彼疏雲。
飲光者波羅門姓也。
上古有仙。
身有金色。
飲弊餘光。
故言飲光。
此部教主是彼留族。
故言飲光。
此師少歲性賢有德。
因以立名。
故言善歲。
喜其少有賢行故也。
從其姓雲飲光。
從其名雲善歲。
三百年中。
從薩婆多部又出一部。
名說度部。
謂五陰從此世度至後世。
得治道乃滅。
亦名說經部。
謂唯經藏為正。
餘二皆成經耳。
部執異論雲。
至第四百年中從說一切有部又出一部。
名說度部。
亦名說經部。
疏雲。
此部明五陰從此世度至後世未得其道則五陰不滅。
故名說度。
複有人同其所說義。
故别為一部也。
亦名說經部。
唯立一藏義言唯有一經藏。
宗輪論疏雲。
經是根本。
律及毗昙還解經義。
既不出經外。
故唯一經藏。
故名說經部也。
從上座部都合有十一部。
大衆部有七部。
合成十八部。
足根本二部為二十部。
部執異論曰。
如是上座弟子部分成十一部。
一說一切有部。
二雪山住部。
三可住子弟子部。
四法上部。
五賢乘部。
六正量弟子部。
七密林住部。
八正地部。
九法護部。
十善歲部。
十一說度部。
又雲。
如是大衆部四破五破合成七部。
一大衆部。
二一說部。
三出世說部。
四灰山住部。
五得多聞部。
六分别說部。
七支提山部。
八北山住部。
今謂。
若除根本四破七部。
若并根本五破八部。
論文标列蓋互現耳。
而薩婆多傳有異世五師有同世五師。
異世五師者。
一迦葉。
二阿難。
三末田地。
四舍那婆斯。
五優婆掘多。
此五人持佛法藏各得二十餘年更相付屬名異世也。
同世五師者。
于優婆掘多世即分成五部。
一時并起名同世五師。
一昙無德。
二摩诃僧祇。
三彌沙塞。
四迦葉維。
五犢子部。
又大集經亦明五部。
法苑珠林雲。
薩婆多師資傳五卷。
梁朝揚州建安寺沙門釋僧祐撰。
按付法藏傳。
阿難者迦葉弟子。
末田地舍那婆斯并是阿難弟子。
優婆鞠多是舍那婆斯弟子也。
大集經二十三雲。
憍陳如。
我涅槃後有諸弟子。
受持如來十二部經書寫讀誦。
颠倒解義颠倒宣說。
以倒解說覆隐法藏。
以覆法故名昙摩鞠多。
憍陳如。
我涅槃後。
我諸弟子受持如來十二部經讀誦書寫。
而複讀誦書說外典受持三世及以内外破壞外道。
善能論義說一切性悉得受戒。
凡所問難悉能答對。
是故名為薩波若帝婆。
憍陳如。
我涅槃後。
我諸弟子受持如來十二部經讀誦書寫。
說無有我及以受者轉諸煩惱猶如死屍。
是故名為迦葉毗部。
憍陳如。
我涅槃後。
我諸弟子受持如來十二部經讀誦書寫。
不作地相水火風相虛空識相。
是故名為彌沙塞部。
憍陳如。
我涅槃後。
我諸弟子受持如來十二部經讀誦書寫。
皆說有我不說空相。
猶如小兒。
是故名為波蹉富羅。
憍陳如。
我涅槃後。
我諸弟子受持如來十二部經讀誦書寫廣博而遍覽五部經書。
是故名為摩诃僧祇。
善男子。
如是五部雖各别異而皆不妨諸佛法界及大涅槃。
文殊師利經·部執論·及羅什分别部論此三皆明二十部。
文殊師利問經二卷。
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羅譯。
執異論一卷。
天友菩薩造。
陳三藏真谛譯。
分别部論一卷。
羅什譯。
亦名十八部論。
所以有五部複有二十部不同者。
取其始終異執故有二十。
取其當世盛行故但說五部。
而言五部一時起者。
則與上二十部義相違。
或可見聞各異故也。
二十部中當世盛行者。
按大乘玄論教迹義。
薩婆多部·昙無德部·僧祇部·彌沙塞部·迦葉唯部也。
舍利弗問經雲。
如是衆部文後流傳若是若非。
唯餘五部。
所言五百部者。
智度論釋波若信毀品雲。
佛滅度後五百歲後。
有五百部。
不知佛意。
為解脫故執諸法有決定相。
聞畢竟空如刀傷心。
智論六十三雲。
是聲聞人着聲聞法佛法過五百歲後。
各各分别有五百部。
從是以來以求諸法決定相故。
自執其法不知佛為解脫故說法。
而堅着語言。
故聞說般若諸法畢竟空如刀傷心。
皆言決定之法。
龍樹·提婆為諸部異執失佛教意故造論破迷也。
問。
論主為并破諸部亦有不破耶。
答。
凡有四句。
一破而不取。
若是諸部所說乖大小乘經自立義者。
則破而不取。
故智度論呵迦旃延弟子雲。
三藏無此說。
摩诃衍中亦無此說。
蓋是諸論義師自作是說。
即是其事。
二取而不破。
如文殊問經雲。
十八及本二皆從大乘出。
無是亦無非。
我說未來起。
三亦破亦取。
破諸部能迷執情收取諸部所迷之教。
四不破不取。
就正道門未曾有破亦無所取。
智論四雲。
汝言。
初阿僧祇劫中。
不知當作佛不作佛。
二阿僧祇劫中。
知當作佛不自稱說。
三阿僧祇劫中。
知得作佛能為人說。
佛何處說是語。
何經中有是語。
若聲聞法三藏中說。
若摩诃衍中說。
迦旃延尼子弟子輩言。
雖佛口三藏中不說。
義理應爾。
阿毗昙鞞婆沙菩薩品中如是說。
文殊問經文出分别部品也。
三論玄義誘蒙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