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論玄義誘蒙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
四邪之間最為尤弊。
現在斷善。
後生惡趣。
于雲何上合有問曰二字。
蓋脫耳。
六師之語出于涅槃經也。
謂罪報粗現阇王憂惱。
有六惡臣。
各各舉己之所崇歸。
以說阇王。
速往彼處當治逆業。
今所引者。
第一月稱大臣之語也。
彼經十八雲。
時有大臣。
名曰月稱。
往至王所。
在一面立白言大王。
今有大醫。
名富蘭那。
一切知見。
得自在定。
畢竟修習清淨梵行。
常為無量無邊衆生。
演說無上涅槃之道。
為諸弟子。
說如是法。
無有黑業。
無黑業報。
無有白業。
無白業報。
無黑白業。
無黑白業報。
無有上業及以下業。
是師今在王舍城中。
唯願大王屈駕往彼。
可令是師療治身心。
餘五惡臣在第十九卷也。
四邪即上四執也。
問。
斯之紛謬起自何時。
答。
釋迦未興。
盛行天竺。
能仁既出殄斯謬計。
佛滅度後柯條更繁。
龍樹後興重加剪伐。
郭璞爾雅序雲。
并多紛謬。
百論疏上雲。
優樓迦此雲鸠鹠仙。
亦雲鸺角仙。
亦雲臭胡仙。
此人釋迦未興八▲ヒルハヨハ△百年前已出世。
而白日造論夜半遊行。
又引金七十論雲。
迦毗羅此雲赤色仙。
劫初時從空而出。
自然有四德。
又出迦毗羅·優樓迦·勒沙婆已雲。
此三師并是釋迦未興盛行天竺。
釋迦出時但值十八一切智人。
柯枝柯也。
條小枝也。
雜阿含二十三雲。
柯條葉柔軟。
詩召南甘棠雲。
蔽芾甘棠。
勿剪勿伐。
召伯所茇。
注雲。
剪剪其枝葉也。
伐伐其條幹也。
次排震旦衆師。
一研法。
二竅人。
問曰。
天竺四術既是外言。
震旦三玄應為内教。
答。
釋僧肇雲。
每讀老子莊周之書。
因而歎曰。
美即美矣。
然期神冥累之方猶未盡也。
後見淨名經欣然頂戴。
謂親友曰。
吾知所歸極矣。
遂棄俗出家。
羅什昔聞三玄與九部同極。
伯陽與牟尼抗行。
乃喟然歎曰。
老莊入玄故。
應易惑耳目。
凡夫之智。
孟浪之言。
言之似極。
而未始詣也。
推之似盡。
而未誰至也。
略陳六義明其優劣。
外但辨乎一形。
内則朗鑒三世。
外則五情未達。
内則說六通窮微。
外未即萬有而為太虛。
内說不壞假名而演實相。
外未能即無為而遊萬有。
内說不動真際建立諸法。
外存得失之門。
内冥二際于絕句之理。
外未境智兩泯。
内冥二際于絕句之理。
外未境智兩泯。
内則緣觀俱寂。
以此詳之。
短羽之于鵬翼。
坎井之于天地。
未足喻其懸矣。
秦人疑其極。
吾複何言哉。
顔氏家訓勉學曰。
莊老周易總謂三玄。
僧肇羅什之門弟也。
傳出梁高僧傳。
此之所出見于傳中。
羅什亦出梁傳。
今所引之語未知出何書。
伯陽老子之字也。
傳出史記。
莊子之齊物論雲。
夫子以為孟浪之言。
而我以為妙道之行。
唐陸德明音注雲。
孟浪一音漫瀾猶率略也。
五情未達。
眼等五情祇同泛人也。
大品經散華品雲。
不壞假名而說實相。
又實際品雲。
以不壞實際法。
立衆生于實際中。
二際謂生死涅槃是非得失等諸二法也。
絕句謂絕四句也。
莊子逍遙遊略雲。
鵬之背不知其幾▲ウコクトキニ△千裡也。
是鳥也海運則将徒南冥。
南冥▲ハウツユトハウツテ△者天池也。
水擊三千裡搏扶搖而上者九萬裡。
去以六月息者也。
蜩與鸴鸠笑之曰。
我決起而飛槍榆枋。
時則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壑以之九萬裡而南スルコトヲ為。
又秋水略雲。
陷井之蛙謂東海之鼈曰。
吾樂與。
且夫擅一鼈之水。
而跨跱陷井之樂。
此亦至矣。
東海鼈左足未入。
而右膝已絷矣。
于是逡巡而卻告之以海之無窮。
于是陷井之蛙聞之适适然驚。
規規然自失也。
秦人當東晉穆帝以來。
二秦相繼。
而前秦符姓。
後秦姚姓。
史官以前後字别之。
非自号前後。
今指肇什而曰秦人則後秦也。
問。
伯陽之道ハ道曰太虛。
牟尼之道道稱無相。
理源既一則萬流并同。
什肇抑揚乃谄于佛(此王弼舊疏以無為為道體)。
答。
伯陽之道道指虛無。
牟尼之道道超四句。
淺深既懸。
體何由一。
蓋是子佞于道。
非餘谄佛。
老子體道章雲。
無名天地之始。
有名萬物之母。
虛用章雲。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
虛而不屈。
動而愈出。
歸根章雲。
至虛極也。
守靜笃也。
虛心章雲。
道之為物唯恍。
唯忽忽兮恍。
象元章雲。
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
寂兮寒兮。
去用章雲。
天下之萬物生于有。
有生于無。
三國志魏書鐘會傳附生弼雲。
弼好論儒道。
辭才逸辨。
注易及老子。
為尚書郎。
年二十餘卒。
宋譯楞伽二雲。
如來說法離如是四句。
謂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
問。
牟尼之道道為真谛。
而體絕百非。
伯陽之道道曰杳冥。
理超四句。
彌驗體一。
奚有淺深(此梁武帝新義。
用佛經以真空為道體)。
答。
九流統攝。
七略該含。
唯辨有無。
未明絕四。
若言老教亦辨雙非。
蓋以砂糅金。
同盜牛之論(周弘政張機并斥老有雙非之義也)諸大乘經多明百非。
無量義經中。
大莊嚴菩薩與八萬菩薩。
俱同說偈。
贊世尊雲。
其身非有。
亦非無。
非因。
非緣。
非自他。
非方。
非圓。
非長短。
非出。
非沒。
非生滅。
非造。
非起。
非為作。
非坐。
非卧。
非行住。
非動。
非轉。
非間靜。
非進。
非退。
非安危。
非是。
非非。
非得失。
非彼。
非此。
非去來。
非青。
非黃。
非黃白。
非紅。
非紫種種色。
杳冥窈冥也。
杳窈同音。
今且假借耳。
老子經虛心章雲。
道之為物唯恍。
唯惚惚兮恍。
其中有象。
恍兮惚。
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
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
其中有信。
梁武帝諱衍。
字叔達。
造老子講疏。
傳詳梁書。
九流七略出于前漢書藝文志。
九流謂全身保國凡有九流。
一曰儒流。
謂順陰陽陳教化。
述唐虞之政。
宣仲尼之道也。
二曰道流。
謂守弱自卑。
陳堯舜揖讓之德。
明南面為政之術。
奉易之謙謙也。
三曰陰陽流。
謂順天曆象。
敬受民時也。
四曰法流。
謂明賞敕法。
以助禮制也。
五曰名流。
謂正名列位。
言順事成也。
六曰墨流。
謂清廟宗祀。
養老施惠也。
七曰縱橫流。
謂受命使乎。
專對權事也。
八曰雜流。
謂兼儒墨之诠。
含名法之訓。
知國大體。
事無不貫也。
九農流。
謂勸勵耕桑。
備陳食貨也。
遵其道可以安庶品。
行其事可以利國家。
為政備矣。
于民足矣。
縱先生通方之說。
古學盡善之詞。
恐類風牛。
不相及也。
七略謂劉歆總群書。
而奏其七略。
一輯略。
謂諸書之總要。
二六藝略。
謂六經也。
三諸子略。
四詩賦略。
五兵書略。
六術數略。
謂占蔔也。
七方技略。
謂醫術也。
以砂糅金。
屈原懷沙賦曰。
同糅玉石兮。
一概而相量。
涅槃經二十六曰。
如是之人以金易鍮石。
梁高僧傳羅什乃歎曰。
吾昔學小乘。
如人不識金以鍮石為妙。
盜牛之論出涅槃經。
謂道士雖盜雙非之語。
不知其旨。
譬如群賊盜牛未辨醍醐。
周弘政傳見南史。
造老子疏五卷。
張機之機當作譏。
傳亦出南史。
造老子義十一卷。
竅人第二。
問。
佛名大覺。
老曰天尊。
人同上聖。
法俱妙極。
苟欲存異。
将非杜不二之玄門。
傷得一之淵府哉(蓋是道士用三洞靈寶等經立義)答。
悉達處宮方紹金輪聖帝。
能仁出俗遂為三界法王。
老為周朝之柱史。
清虛是九流之派。
子若欲令人一法同。
何異堆阜共安明等高。
螢燭與日月齊照。
涅槃一雲。
大覺世尊将欲涅槃。
道教衆經中天尊之語非一。
寶玄經雲。
自然應化有十種号。
一号自然。
二号無極。
三号大道。
四号至尊。
五号大上。
六号老君。
七号高皇。
八号天尊。
九号玉帝。
十号陛下。
統領一切。
立君臣之道。
老子經雲。
玄之又玄衆妙門。
涅槃無名論雲。
拟議玄門。
又雲。
涅槃之道蓋是三乘之所歸。
方等之淵府。
元康疏曰。
淵池水深。
府庫财多。
三洞經靈憲經等皆道經名也。
史記老子傳雲。
周守藏室之史也。
索隐雲。
按藏室史乃周藏書室之史也。
又張湯傳雲。
老子為柱下史。
即藏室之柱下。
因以為官名。
堆與堆字同。
聚土也。
阜大陸也。
涅槃九雲。
高原堆阜水所不住。
憲窟雲。
須彌此雲妙高。
亦雲安明。
亦雲善積。
付法藏傳龍樹章雲。
無異螢火齊耀日月。
以須彌山等葶苈子。
問。
同人者五情。
異人者之神明。
迹為柱史。
本實天尊。
據實而談。
齊之一貫。
答漢書亦顯品類。
以伯陽為賢。
何晏王弼稱老未及▲コレ△聖。
設令孔是儒童。
老為迦葉。
雖同聖迹。
聖迹不同。
若圓應十方。
八相成佛。
人ヲ稱大覺。
法名出世。
小利即生人天福善。
大益即有三乘賢聖。
如斯之流為上迹也。
至如孔稱素王。
說有名儒。
老居柱史。
談無曰道。
辨▲タタ△益即無人得聖。
明利即止在世間。
如此之類為次迹矣。
不真空論雲。
物不能累其神明。
論語裡仁雲。
一以貫之。
前漢書古今人表。
以孔子為上上流。
是聖。
以老子為中上流。
是賢。
彼叙雲。
以列九等之序。
究極經傳。
繼世相次。
總備古今之略要雲。
注張晏曰。
老子玄默仲尼所師。
雖不在聖。
要為太賢。
王弼見上。
何晏亦見三國志魏書。
曹真傳附之雲。
作道德論及諸文賦。
著述凡數十篇矣。
老未及聖之語。
未詳何晏王弼之書中在何。
清淨法行經雲。
我遣三聖。
化彼震旦。
禮儀開前。
大小乘後。
迦葉菩薩往彼稱老聃。
光淨菩薩往彼名仲尼。
儒童菩薩往彼名顔回。
莊子天道雲。
以此處上帝王天子之德也。
以此處下。
玄聖素王之道也。
春秋左氏傳序雲。
說者以為。
仲尼自衛反魯。
修春秋立素王。
丘明為素臣。
注雲素空也。
謂無位而王也。
麟為王者至。
今為孔子而至。
故知。
為素王也。
孔子修春秋為素王。
故知。
丘明傳春秋。
為素臣也。
禮記儒行注雲。
儒之言優也。
和也。
言能安人。
能服人也。
折毗昙第二。
一立宗。
二破斥。
有薩衛門人。
序其宗曰。
阿毗昙者名無比法。
無漏慧根會理隔凡。
其功冠絕。
故雲無比。
超四執之外。
越三界之表。
群聖之所贊歎。
六道之所歸崇。
敢有抗言。
當屈之以理。
薩衛即薩婆多也。
冠絕者。
絕冠也。
超也。
抗舉也。
敵也。
屈治也。
服也。
問。
夫欲立理。
先須序宗源。
未知毗昙凡有幾種。
答。
部類甚多。
略明其六。
一者如來自說法相毗昙。
盛行天竺。
不傳震旦。
二者鄰極亞聖名
四邪之間最為尤弊。
現在斷善。
後生惡趣。
于雲何上合有問曰二字。
蓋脫耳。
六師之語出于涅槃經也。
謂罪報粗現阇王憂惱。
有六惡臣。
各各舉己之所崇歸。
以說阇王。
速往彼處當治逆業。
今所引者。
第一月稱大臣之語也。
彼經十八雲。
時有大臣。
名曰月稱。
往至王所。
在一面立白言大王。
今有大醫。
名富蘭那。
一切知見。
得自在定。
畢竟修習清淨梵行。
常為無量無邊衆生。
演說無上涅槃之道。
為諸弟子。
說如是法。
無有黑業。
無黑業報。
無有白業。
無白業報。
無黑白業。
無黑白業報。
無有上業及以下業。
是師今在王舍城中。
唯願大王屈駕往彼。
可令是師療治身心。
餘五惡臣在第十九卷也。
四邪即上四執也。
問。
斯之紛謬起自何時。
答。
釋迦未興。
盛行天竺。
能仁既出殄斯謬計。
佛滅度後柯條更繁。
龍樹後興重加剪伐。
郭璞爾雅序雲。
并多紛謬。
百論疏上雲。
優樓迦此雲鸠鹠仙。
亦雲鸺角仙。
亦雲臭胡仙。
此人釋迦未興八▲ヒルハヨハ△百年前已出世。
而白日造論夜半遊行。
又引金七十論雲。
迦毗羅此雲赤色仙。
劫初時從空而出。
自然有四德。
又出迦毗羅·優樓迦·勒沙婆已雲。
此三師并是釋迦未興盛行天竺。
釋迦出時但值十八一切智人。
柯枝柯也。
條小枝也。
雜阿含二十三雲。
柯條葉柔軟。
詩召南甘棠雲。
蔽芾甘棠。
勿剪勿伐。
召伯所茇。
注雲。
剪剪其枝葉也。
伐伐其條幹也。
次排震旦衆師。
一研法。
二竅人。
問曰。
天竺四術既是外言。
震旦三玄應為内教。
答。
釋僧肇雲。
每讀老子莊周之書。
因而歎曰。
美即美矣。
然期神冥累之方猶未盡也。
後見淨名經欣然頂戴。
謂親友曰。
吾知所歸極矣。
遂棄俗出家。
羅什昔聞三玄與九部同極。
伯陽與牟尼抗行。
乃喟然歎曰。
老莊入玄故。
應易惑耳目。
凡夫之智。
孟浪之言。
言之似極。
而未始詣也。
推之似盡。
而未誰至也。
略陳六義明其優劣。
外但辨乎一形。
内則朗鑒三世。
外則五情未達。
内則說六通窮微。
外未即萬有而為太虛。
内說不壞假名而演實相。
外未能即無為而遊萬有。
内說不動真際建立諸法。
外存得失之門。
内冥二際于絕句之理。
外未境智兩泯。
内冥二際于絕句之理。
外未境智兩泯。
内則緣觀俱寂。
以此詳之。
短羽之于鵬翼。
坎井之于天地。
未足喻其懸矣。
秦人疑其極。
吾複何言哉。
顔氏家訓勉學曰。
莊老周易總謂三玄。
僧肇羅什之門弟也。
傳出梁高僧傳。
此之所出見于傳中。
羅什亦出梁傳。
今所引之語未知出何書。
伯陽老子之字也。
傳出史記。
莊子之齊物論雲。
夫子以為孟浪之言。
而我以為妙道之行。
唐陸德明音注雲。
孟浪一音漫瀾猶率略也。
五情未達。
眼等五情祇同泛人也。
大品經散華品雲。
不壞假名而說實相。
又實際品雲。
以不壞實際法。
立衆生于實際中。
二際謂生死涅槃是非得失等諸二法也。
絕句謂絕四句也。
莊子逍遙遊略雲。
鵬之背不知其幾▲ウコクトキニ△千裡也。
是鳥也海運則将徒南冥。
南冥▲ハウツユトハウツテ△者天池也。
水擊三千裡搏扶搖而上者九萬裡。
去以六月息者也。
蜩與鸴鸠笑之曰。
我決起而飛槍榆枋。
時則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壑以之九萬裡而南スルコトヲ為。
又秋水略雲。
陷井之蛙謂東海之鼈曰。
吾樂與。
且夫擅一鼈之水。
而跨跱陷井之樂。
此亦至矣。
東海鼈左足未入。
而右膝已絷矣。
于是逡巡而卻告之以海之無窮。
于是陷井之蛙聞之适适然驚。
規規然自失也。
秦人當東晉穆帝以來。
二秦相繼。
而前秦符姓。
後秦姚姓。
史官以前後字别之。
非自号前後。
今指肇什而曰秦人則後秦也。
問。
伯陽之道ハ道曰太虛。
牟尼之道道稱無相。
理源既一則萬流并同。
什肇抑揚乃谄于佛(此王弼舊疏以無為為道體)。
答。
伯陽之道道指虛無。
牟尼之道道超四句。
淺深既懸。
體何由一。
蓋是子佞于道。
非餘谄佛。
老子體道章雲。
無名天地之始。
有名萬物之母。
虛用章雲。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
虛而不屈。
動而愈出。
歸根章雲。
至虛極也。
守靜笃也。
虛心章雲。
道之為物唯恍。
唯忽忽兮恍。
象元章雲。
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
寂兮寒兮。
去用章雲。
天下之萬物生于有。
有生于無。
三國志魏書鐘會傳附生弼雲。
弼好論儒道。
辭才逸辨。
注易及老子。
為尚書郎。
年二十餘卒。
宋譯楞伽二雲。
如來說法離如是四句。
謂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
問。
牟尼之道道為真谛。
而體絕百非。
伯陽之道道曰杳冥。
理超四句。
彌驗體一。
奚有淺深(此梁武帝新義。
用佛經以真空為道體)。
答。
九流統攝。
七略該含。
唯辨有無。
未明絕四。
若言老教亦辨雙非。
蓋以砂糅金。
同盜牛之論(周弘政張機并斥老有雙非之義也)諸大乘經多明百非。
無量義經中。
大莊嚴菩薩與八萬菩薩。
俱同說偈。
贊世尊雲。
其身非有。
亦非無。
非因。
非緣。
非自他。
非方。
非圓。
非長短。
非出。
非沒。
非生滅。
非造。
非起。
非為作。
非坐。
非卧。
非行住。
非動。
非轉。
非間靜。
非進。
非退。
非安危。
非是。
非非。
非得失。
非彼。
非此。
非去來。
非青。
非黃。
非黃白。
非紅。
非紫種種色。
杳冥窈冥也。
杳窈同音。
今且假借耳。
老子經虛心章雲。
道之為物唯恍。
唯惚惚兮恍。
其中有象。
恍兮惚。
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
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
其中有信。
梁武帝諱衍。
字叔達。
造老子講疏。
傳詳梁書。
九流七略出于前漢書藝文志。
九流謂全身保國凡有九流。
一曰儒流。
謂順陰陽陳教化。
述唐虞之政。
宣仲尼之道也。
二曰道流。
謂守弱自卑。
陳堯舜揖讓之德。
明南面為政之術。
奉易之謙謙也。
三曰陰陽流。
謂順天曆象。
敬受民時也。
四曰法流。
謂明賞敕法。
以助禮制也。
五曰名流。
謂正名列位。
言順事成也。
六曰墨流。
謂清廟宗祀。
養老施惠也。
七曰縱橫流。
謂受命使乎。
專對權事也。
八曰雜流。
謂兼儒墨之诠。
含名法之訓。
知國大體。
事無不貫也。
九農流。
謂勸勵耕桑。
備陳食貨也。
遵其道可以安庶品。
行其事可以利國家。
為政備矣。
于民足矣。
縱先生通方之說。
古學盡善之詞。
恐類風牛。
不相及也。
七略謂劉歆總群書。
而奏其七略。
一輯略。
謂諸書之總要。
二六藝略。
謂六經也。
三諸子略。
四詩賦略。
五兵書略。
六術數略。
謂占蔔也。
七方技略。
謂醫術也。
以砂糅金。
屈原懷沙賦曰。
同糅玉石兮。
一概而相量。
涅槃經二十六曰。
如是之人以金易鍮石。
梁高僧傳羅什乃歎曰。
吾昔學小乘。
如人不識金以鍮石為妙。
盜牛之論出涅槃經。
謂道士雖盜雙非之語。
不知其旨。
譬如群賊盜牛未辨醍醐。
周弘政傳見南史。
造老子疏五卷。
張機之機當作譏。
傳亦出南史。
造老子義十一卷。
竅人第二。
問。
佛名大覺。
老曰天尊。
人同上聖。
法俱妙極。
苟欲存異。
将非杜不二之玄門。
傷得一之淵府哉(蓋是道士用三洞靈寶等經立義)答。
悉達處宮方紹金輪聖帝。
能仁出俗遂為三界法王。
老為周朝之柱史。
清虛是九流之派。
子若欲令人一法同。
何異堆阜共安明等高。
螢燭與日月齊照。
涅槃一雲。
大覺世尊将欲涅槃。
道教衆經中天尊之語非一。
寶玄經雲。
自然應化有十種号。
一号自然。
二号無極。
三号大道。
四号至尊。
五号大上。
六号老君。
七号高皇。
八号天尊。
九号玉帝。
十号陛下。
統領一切。
立君臣之道。
老子經雲。
玄之又玄衆妙門。
涅槃無名論雲。
拟議玄門。
又雲。
涅槃之道蓋是三乘之所歸。
方等之淵府。
元康疏曰。
淵池水深。
府庫财多。
三洞經靈憲經等皆道經名也。
史記老子傳雲。
周守藏室之史也。
索隐雲。
按藏室史乃周藏書室之史也。
又張湯傳雲。
老子為柱下史。
即藏室之柱下。
因以為官名。
堆與堆字同。
聚土也。
阜大陸也。
涅槃九雲。
高原堆阜水所不住。
憲窟雲。
須彌此雲妙高。
亦雲安明。
亦雲善積。
付法藏傳龍樹章雲。
無異螢火齊耀日月。
以須彌山等葶苈子。
問。
同人者五情。
異人者之神明。
迹為柱史。
本實天尊。
據實而談。
齊之一貫。
答漢書亦顯品類。
以伯陽為賢。
何晏王弼稱老未及▲コレ△聖。
設令孔是儒童。
老為迦葉。
雖同聖迹。
聖迹不同。
若圓應十方。
八相成佛。
人ヲ稱大覺。
法名出世。
小利即生人天福善。
大益即有三乘賢聖。
如斯之流為上迹也。
至如孔稱素王。
說有名儒。
老居柱史。
談無曰道。
辨▲タタ△益即無人得聖。
明利即止在世間。
如此之類為次迹矣。
不真空論雲。
物不能累其神明。
論語裡仁雲。
一以貫之。
前漢書古今人表。
以孔子為上上流。
是聖。
以老子為中上流。
是賢。
彼叙雲。
以列九等之序。
究極經傳。
繼世相次。
總備古今之略要雲。
注張晏曰。
老子玄默仲尼所師。
雖不在聖。
要為太賢。
王弼見上。
何晏亦見三國志魏書。
曹真傳附之雲。
作道德論及諸文賦。
著述凡數十篇矣。
老未及聖之語。
未詳何晏王弼之書中在何。
清淨法行經雲。
我遣三聖。
化彼震旦。
禮儀開前。
大小乘後。
迦葉菩薩往彼稱老聃。
光淨菩薩往彼名仲尼。
儒童菩薩往彼名顔回。
莊子天道雲。
以此處上帝王天子之德也。
以此處下。
玄聖素王之道也。
春秋左氏傳序雲。
說者以為。
仲尼自衛反魯。
修春秋立素王。
丘明為素臣。
注雲素空也。
謂無位而王也。
麟為王者至。
今為孔子而至。
故知。
為素王也。
孔子修春秋為素王。
故知。
丘明傳春秋。
為素臣也。
禮記儒行注雲。
儒之言優也。
和也。
言能安人。
能服人也。
折毗昙第二。
一立宗。
二破斥。
有薩衛門人。
序其宗曰。
阿毗昙者名無比法。
無漏慧根會理隔凡。
其功冠絕。
故雲無比。
超四執之外。
越三界之表。
群聖之所贊歎。
六道之所歸崇。
敢有抗言。
當屈之以理。
薩衛即薩婆多也。
冠絕者。
絕冠也。
超也。
抗舉也。
敵也。
屈治也。
服也。
問。
夫欲立理。
先須序宗源。
未知毗昙凡有幾種。
答。
部類甚多。
略明其六。
一者如來自說法相毗昙。
盛行天竺。
不傳震旦。
二者鄰極亞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