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玄問答第六(一乘義玄卷第三中)

關燈
義抄第四卷)引善戒花嚴兩說。

    成三乘之次第。

    于南嶽大師之遺文。

    彈天台之文句也。

    慈恩大師法花玄贊之中(第四)自勘梵本。

    雲無第二第三。

    今翻之略故。

    雲無二亦無二也(雲雲)慈恩考梵箧。

    力學拔群。

    金陵探深緻解契呗葉。

    退考生公舊解。

    雲二者第二乘。

    三者第三乘(雲雲)爰知第二第三之釋。

    相傳在八宿。

    趙苑之譯。

    揚梵漢契。

    一緻今引經此文。

    正為三車之誠證耳。

    章雲。

    複信上數故名為報佛(文)意何。

    答。

    依法花明三身佛之中以文已成佛。

    複信上數名報身佛之此文心也。

     問。

    爾今此報身壽命。

    可有終盡乎。

    答。

    今此報身佛者。

    無為常住不可有終盡也。

     問。

    凡有義門者。

    必可任經論之所說。

    文外立義。

    猶難依信乎。

    經說複信上數猶可有限量之終盡。

    論言過上數量。

    誰為無終盡之壽量乎。

    依之淨影大師。

    定湧出菩薩所見之應申化來多時明真久矣也。

    此釋熱于經文。

    又順論釋。

    今雲無為常住之壽命。

    其義未明如何。

    可成申乎。

     答。

    複信上教文者。

    古今之難義。

    曩代之未決也。

    然今任金陵之贊仰。

    所存申報身之常命也。

    夫宗家之習者。

    廢四五之穿鑿。

    談一極之玄宗。

    法花乃是大乘至極之教門。

    開權顯實之旨歸也。

    十地行滿之後得。

    湛然常住之妙果也。

    所成之壽命。

    非無終之圓果哉。

    但言複信上數者。

    即說常命之證也。

    論其始終誠越補處之智力。

    詫其未來。

    又非佛智之窮盡假。

    譬于塵數。

    為顯四種之難知也。

    以定限之信數。

    非說壽量之終盡。

    故論。

    雲此文示現如來常命(雲雲)既雲常命。

    何為應化之無常哉。

    過上數量者釋善巧之說也。

    故雲無為之常住之報身。

    其旨明也。

     問。

    所答申雖有依憑。

    其義未足。

    宗緻猶闇。

    夫論塵點之久成者。

    為成父子之老少。

    顯湧出之能化。

    以信數之語。

    說息應歸真也。

    論雲示現常命者。

    成約化顯實之意故。

    義章文雲。

    釋言約化顯實故。

    爾化來多時。

    明真久矣(文)以應化久。

    顯真身之常。

    是故所顯之真身雖無為常住。

    以能顯之應壽。

    不得雲報身之常果。

    何況雲人天充滿。

    非應化者。

    是何說常擊天鼓。

    猶是随情之化用也。

    依之雖設四種不可知之釋。

    未可複信上數之經文。

    抑前出淨影之解釋立者。

    何不存會釋乎。

    攝嶺之窗前。

    雖玩一圓中之月。

    淨影之苑中。

    勿忘九重觀之花。

    爾者融會多多違文。

    成申一家義宗乎。

     答。

    欲知此義。

    善可見論文。

    所謂以三身之果德。

    解一會之經文。

    付出釋代官之文。

    解應化之菩提。

    以塵點實成之說。

    為報佛之菩提。

    而十地行滿以後。

    證常住涅槃。

    若以湧出之能化者。

    顯應身之壽者。

    以塵默之實證。

    湣伽耶之近成。

    既背天親之料簡。

    何葉妙經之旨趣。

    是故雖置信數之語。

    但是善巧之言辭也。

    非施權之方便。

    若強執數量之言。

    謂定數之劫限者。

    設雖聞無為之語。

    不葉真如之無為。

    雖施湛然之說。

    還為池水盈滿。

    何守文字之指。

    忘義實因哉。

    主顯湧出之能化者。

    本為開常命之實。

    有千界地湧事。

    明菩薩之能化說。

    後段之正經。

    是以舉菩薩所見之無障礙用。

    成常住之圓果。

    亦非以應用土。

    名報佛之淨土也。

    但于淨影之所釋者。

    雖非全同。

    亦非為違文。

    以應用土。

    顯報佛常命。

    二師大綱是同。

    但于信數之一句。

    料簡少異耳。

    淨影以應用久成之。

    同無障礙用之釋。

    嘉祥以四不可知釋成之。

    非談無障礙用之義邊。

    然于實成之報佛。

    傍以應用之長久助顯之。

    以伽耶之近成為應化。

    今教開之。

    是謂開權之謂也。

    湧出之能化。

    屬真身之常命。

    是謂顯實之談也。

    于顯實之中。

    以湛然之常命為正。

    宗門湧出之能化助顯之。

    二師所釋。

    自本不違。

    何勞會釋乎。

     問。

    佛性法性體義同異如何。

    答。

    法性者。

    是佛性之異名也。

    問。

    爾引何文證乎。

    答。

    身子我言等。

    同入法性。

    雲何如來以小乘法。

    而見濟度。

    又方便品初明佛知見即是佛性(文)問。

    且付身子尊者。

    語有疑難。

    夫此文說小乘之昔疑也。

    若爾亦是小乘所解之法性。

    單空偏真真谛理也。

    今所論佛性者。

    真如法身之異名。

    如來藏性之理實也。

    若以彼小乘之法性。

    為今佛性者。

    那非凡魚目為夜光采瓦礫謂黃金乎。

    爾此文難消如何。

    可答申乎。

     答。

    三乘雖異。

    同依真如之一法。

    凡有斷證無。

    不由佛性之真理。

    三獸渡河。

    三島出網。

    盡此謂欤。

    觀中道有三人者。

    涅槃之誠說得實相。

    有三人者中論之格言也。

    設雖小乘之悟解。

    甯非般若之氣分乎。

    加之今正案之身子入法性有三時(辟喻品義疏)今且取第三時。

    以大乘經正明中道佛性。

    身子曆聞。

    大品及方等疏經明三乘人同入法性。

    此即中道佛性。

    非小乘教空無我理也。

    今宗家明義門。

    多有傍正之意。

    若論正意者。

    可存中道佛性。

    若論傍義者。

    亦兼小乘之法性也。

    會入大故。

    得是般若之氣分故。

    故以身子所解之法性。

    即雲佛性之異名也。

     雲何名會三歸一乎。

    答。

    昔開一乘為三乘。

    謂指大乘因。

    為小乘之果也。

    今還指小乘究竟之果。

    即是大乘所行之因。

    雲是其會三歸一義也。

    故章雲會三歸一釋會。

    彼三行歸一佛乘(文)問。

    引何文證會三歸一義欤。

    答。

    引法花藥草品之文故。

    章雲故雲。

    汝等所行是菩薩道(文)問。

    依大親論文。

    案藥草品此說。

    是種子無上之文也。

    非會三歸一之意。

    夫種子無上者。

    過去結緣之昔所發之菩提心也。

    故論文解種子無上雲。

    汝等所行是菩薩道者。

    謂發菩提心。

    退已還發前所修行。

    善根不滅。

    同後得果故(文)疏解此文雲。

    今即凡前後菩提心為種子無上(文)既取菩提心種子。

    為種子無上。

    不取小乘善根。

    然今會小果為菩薩道。

    其旨遙異也。

    若依彼文成會三歸一者。

    專違論之旨趣。

    既背四依之定通。

    誰信一家之解釋乎。

     答。

    今此文雲。

    汝等所行是菩薩道者。

    正會聲聞小行。

    行菩薩道也。

    經目雲于一佛乘分别說三(雲雲)本開一佛乘為三乘道明也。

    今明開會義之時。

    合三乘為一乘。

    其理亦成故。

    知汝等所行是菩薩道之文。

    正會三歸一之誠證也。

    淨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