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玄問答第六(一乘義玄卷第三中)

關燈
化菩薩身名應身義有者。

    可雲開迹。

    以應化兩身俱是化他之迹故乎。

    但言二身為化他德者。

    菩薩證真如。

    能見内應身佛。

    且望菩薩所見義邊。

    假名化他德。

    又真如相應智。

    有大悲之義故。

    簡法性身佛。

    無名無相之真空理。

    且為化他德也。

    非謂本迹之中迹身之所攝。

    而何違明釋文。

    強依相傳之一言乎。

     答。

    宗家意。

    立内外兩應。

    任經論師所說也。

    然考論之全文。

    具明二種之應身。

    如言此身。

    與請功德法相應故名法身(雲雲)(第十四文)既雲此身與請功德相應(雲雲)其相應功德即是内應身佛也。

    又雲法身是料德應身。

    是智德化身是息德(文同卷)又雲。

    次此複證得佛地時○至果方究竟故。

    悉與法身相應(雲雲同卷)此等文良是明内應身也。

    或複雲菩薩于諸佛淨土中。

    自聽受法樂。

    為他說法亦受法樂○若無應身。

    則無此二受用法樂(雲雲十三)此是說外應身也。

    或又雲如來自圓德及利益。

    諸菩薩此二事與如來恒不相離。

    此二事即是應身故(等文十七)此文并說二種之應身也。

    而或又偏說外應身為應身。

    又以如如智屬法身(文十三)今章文正依此義也。

    或專說内應身為應身。

    統略文正任此文也。

    其章文雲。

    或當譯人不體其意。

    是一往判諸論相違也。

    更說三身四身。

    本迹開合等意。

    會通其說文。

    是知經論往往明義成文。

    然考攝論一部。

    于應身中。

    内應外應。

    兩義共明之耳。

    法花論疏下雲。

    攝論明應身。

    與真如相應即是此論報身(文)法花論疏又雲。

    又攝論及同性經。

    淨土中化諸菩薩名曰應身(文)法花玄九雲。

    法花論開本為二身。

    合迹為一身。

    攝論開迹為二身。

    合本為一身(取意)統略雲。

    問攝論雲。

    照用皆是應身。

    與金光明相違。

    雲何會釋。

    答○經合本開迹者。

    如如智即應身。

    如如境即法身。

    合此二種皆名法身。

    故經言合本。

    而有應化。

    兩用應身。

    化菩薩化身。

    化二乘故。

    是開迹論本合迹者。

    以如如境為法身。

    如如智為應身。

    故開本也。

    合迹者應身已外皆名化身(文)(應身已外。

    皆名化身釋。

    猶不心得之)。

     問。

    攝論所說三身如何。

    答(如前)問。

    爾其應身者。

    唯化菩薩之身欤。

    答。

    有内外兩應(雲雲)。

     問。

    案章現文。

    唯是故外應身為應身也。

    故雲就應身中。

    自開為二。

    化菩薩名報身化二乘名化身(等文)不論真如。

    相應之内應身乎。

    加之法花玄中。

    判攝論說。

    為開迹合本之三身。

    法花論疏明攝論同性經意。

    雲諸菩薩名曰應身。

    而何今答申通内外兩應乎。

     答。

    凡宗家之習。

    明義門多用傍正之意也。

    是以以化菩薩身。

    名應身者。

    是一往之傍義也。

    故考實義時。

    可雲通二種應身也。

     攝論所說。

    三身如何。

    答(如前)問。

    爾者十地菩薩。

    可見内應身佛乎。

    答。

    可見之也。

     問。

    十地菩薩。

    何見内應身佛乎。

    夫内應身者。

    究竟法身。

    是唯佛與佛之境界。

    非化他利物之化用。

    十地因位。

    分何能得見乎。

    若許見之者。

    與外應身義有何差别乎。

     答。

    地上菩薩。

    無生悟開能證真如法身。

    故能見真如相應佛也。

    故法花統略雲(塔品)今攝論雲。

    初地見應身者○初地已上見真如故。

    應身與真如相應者。

    即是内應身(等文)意顯也。

     寶窟上雲。

    攝論雲。

    地前見化佛。

    登地見應身者。

    是良為與真如相應。

    名為應身。

    與有二一内應與真如相應住真如。

    經土二外應住淨土。

    奇特相好教菩薩也。

    地前未見真如。

    但見八相成道。

    故言見化身(文)。

     此文明外應。

    亦是真如相應之義也。

    又真如相應。

    隻是内應也。

    但凡外化用義。

    望所化菩薩為外應也。

     統略雲。

    今言分身為應身者。

    此是外應身位通上下(雲雲)仙光院盡法身唯佛見者。

    就究竟見義也(雲雲)略述五。

     此釋花玄雲。

    經雲隐名如來藏。

    顯名法身。

    唯佛能見十地不睹(雲雲)準法身義。

    内應亦爾。

    若約究竟。

    唯佛能證能見。

    若論随分十地亦得亦能見之。

     章雲。

    以此文詳之。

    則唯有三車(文)心何。

     答。

    征四車義引八文。

    今是第一文也。

    謂如來但以一佛乘故。

    為衆生說法。

    無有餘乘。

    若二若三(文)即以此文證之。

    唯有三車。

    非四車雲此文意也。

    問。

    爾以此文證。

    三車義方何。

     答。

    今此文意者。

    唯有第一佛乘。

    無有第二緣覺乘。

    第三耳耳乘。

    此則破二明一義正明三車之文也。

     問。

    此文更非三車之證據。

    正是四乘之誠說也。

    無二之言。

    明無聲聞緣覺二乘。

    重雲無三兼顯無權大之别乘。

    故知以一乘為真實。

    是三之外一乘也。

    豈非四乘義乎。

    依之淨影大師(一乘義)以破權大釋。

    無三之句。

    才今引此文。

    證三車假文義翻覆。

    然經但雲無二無三。

    何加言雲無第二第三乎。

    爾者何可成申乎。

     答。

    三車四車诤論紛倫由來久。

    八證六文轉勢不同義家方。

    然今正申三車之義門。

    廢四乘之傍說。

    所言無二無三者。

    隻是第二第三也。

    此文正存唯一佛乘。

    廢聲聞緣覺之權乘。

    于大乘之中。

    無複分權實之乘也。

    依之普門品之中。

    别佛乘為第一。

    次緣覺聲聞如次為第二第三也。

    文理俱明何強可疑此義乎。

     問。

    所答申猶未明。

    别三乘次第。

    或自勝至劣。

    或始劣終勝。

    非強嫌之俱。

    可許此說。

    但至今此文者。

    不見别名次第。

    依何理定雲破二明一之文乎。

    依之或雲。

    于一乘道随宜說三。

    或雲于一佛乘分别說三量。

    複據次第乎。

    加之佛乘分權實。

    淨影釋文既明也。

    牛車通權實。

    金陵自義在傍。

    若爾無定文。

    并無權實之三雲耳。

    雖引普門說。

    未足為證據。

    爾正于此文可成第二第三之義門也。

     答。

    無二無三之文。

    諸師異釋。

    雖有第二第三之語。

    可任三百餘遍之講說也。

    晉門别三乘。

    潤色在當部之中。

    花嚴三十五辨三乘證據亘傍經。

    加之龍樹菩薩十住毗婆娑。

    堅意菩薩寶性論等。

    别三乘次第并同之。

    何況天親涅槃論。

    正雲第二第三乘法名之為濁(雲雲)。

     對一乘之清淨雲。

    第二第三乘也。

    西大寺玄睿師(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