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玄問答第五(佛性義玄卷第三之上)
關燈
小
中
大
心為理外也。
故玄上文雲。
經言複次道有二種。
一外。
二内○聲聞菩提無常無樂。
諸佛菩薩所有菩提。
常樂我淨(雲雲)又雲。
一切諸法有生滅者。
皆是理外○若一切諸法無生滅者。
皆是理内○故今明發心悟不生不滅如般若中所辨。
名為内道(雲雲)明知理内但是般若無相妙理。
諸佛菩薩與此心起上品邪見身。
無一豪善法。
雖遇涅槃之教門。
現無發心之理。
說涅槃之利益之除一闡提者。
即此謂也。
今對此人雲善根人者。
隻是不斷善根之人悉是也。
何以闡提無等之文證。
理内理外之佛性有無乎。
答。
誠付無所得心明理内理外。
以諸佛菩薩悟名理内以二乘有相心悉為理外也。
然理内理外者。
即内道外道之異名也。
以理内名内道。
以理外名外道。
以其二乘及凡夫之善行無所得理之外故。
呵之屬外道也。
闡提及善根相對可類之。
以大乘善根名善根。
其凡夫人等無此善根。
且屬闡提人。
可非謂實是斷善之闡提可故。
玄上文雲經言。
次道有二種。
一外二内。
外道道者。
無常無樂。
内道道者。
有常有樂○聲聞菩提無常無樂。
諸佛菩薩所有菩提常樂我淨(道與菩提因果異也○)又若言一切諸法。
有生滅者。
皆是理外悉屬外道。
若一切法無生滅者。
皆是理内。
即屬内道故。
今明發心悟不生不滅。
如般若中所辨名為内道(文)。
玄雲。
理外若無。
理内則有。
理内若無。
理外則有。
或時言内外俱有。
或時說内外俱無。
故經雲闡提人有善根。
無善根人。
有闡提人。
無二人俱有。
二人俱無(文)問。
大經中說。
十地菩薩惠眼見故。
見佛性不了(雲雲)此為因位。
窮極法雲地菩薩乎。
答。
地前菩薩也。
問。
經文雲惠眼見故。
見不了了佛眼見故則了了(雲雲)此對佛果位。
明因位所見。
明知十地窮學猶未了了見佛性雲也。
抑有何故解雲地前乎。
答。
此是相傳說禀承義也。
是地前未得真悟菩薩故。
見性不明也。
還以見性不明雲地前菩薩欤。
問。
因果相對難。
彌難避如何。
問。
華嚴經中。
初發心時便成正覺(文)是地前初心住欤。
答。
真悟十地即初地發心也(涅槃所明地前花嚴所明真悟)問。
初發心時便成正覺之文者。
十地品次初發心品之前。
有梵行品之文也。
未至他化天宮。
說十地住位未開之文也。
彼經自明菩薩一地普枌說地功德之旨也。
故于初發心。
一念即得佛果功德雲也。
何忽以此為觀喜地證位乎。
答。
玄雲。
因中開為十地。
乃至如初地先開為十回向。
乃至十信等斯則初地為始。
十地為終(雲雲)準此釋文。
十地為本。
論其因位其十信等。
并是學十地之方便也。
故說初發心功德。
即明初地相雲也。
玄雲○一切衆生所有佛性。
十住菩薩以何等眼。
不了了見佛。
以何眼而了了見也。
性品答見有二種。
一者十地。
或言十住。
名為惠見。
舉殊喻釋。
二者外道凡夫名為信見。
或如羊角。
或如大聚等。
師子吼品明惠見故。
見不了了佛。
以何眼而了了見也。
性品答見有二種。
一者十地。
或言十佛眼。
見故則了了。
經文如此判釋。
多言十住菩薩。
方見佛性。
猶如羅系。
九住以還。
未見佛性。
但華嚴經雲。
初發心時便成正覺。
若如此者。
初發心時。
即見佛性故。
一師雲涅槃所明。
十地應是地前未得。
真悟菩薩故見性不明。
而華嚴所明十地。
從佛智惠出。
此是真悟菩薩故。
雲初發心時便成正覺。
但地論師據行位。
判行通住别。
涅槃辨位别義故。
菩薩位智猶未極故。
十地菩薩見性不明九地猶未見。
華嚴明行通義故。
雲初發心時便成正覺也(文)(今案兼取地論師義耳)。
一師者。
興皇朗和尚也。
今考二谛義。
及中論疏初卷雲。
得此意者解一師意(雲雲)今涅槃義明正義。
雲今時一師每以涅槃經為證(雲雲)又法品疏雲。
一師相承開之為五(雲雲)仙光解此文。
雲一師者古舊三論師等(雲雲)此似非興皇師也。
問。
涅槃經雲。
發心畢竟二不别。
及華嚴初發心時即是佛故。
并為十信初心也。
今何以初發心時便成正覺文。
意真悟十地簡地前(雲雲)答。
可劬勞之。
百論序疏。
證十信初是天塵想雲。
涅槃經雲發心畢竟二不别如是。
二心先心難。
華嚴經雲初發心時即是佛故(花嚴第十卷文也。
花玄四明一念
故玄上文雲。
經言複次道有二種。
一外。
二内○聲聞菩提無常無樂。
諸佛菩薩所有菩提。
常樂我淨(雲雲)又雲。
一切諸法有生滅者。
皆是理外○若一切諸法無生滅者。
皆是理内○故今明發心悟不生不滅如般若中所辨。
名為内道(雲雲)明知理内但是般若無相妙理。
諸佛菩薩與此心起上品邪見身。
無一豪善法。
雖遇涅槃之教門。
現無發心之理。
說涅槃之利益之除一闡提者。
即此謂也。
今對此人雲善根人者。
隻是不斷善根之人悉是也。
何以闡提無等之文證。
理内理外之佛性有無乎。
答。
誠付無所得心明理内理外。
以諸佛菩薩悟名理内以二乘有相心悉為理外也。
然理内理外者。
即内道外道之異名也。
以理内名内道。
以理外名外道。
以其二乘及凡夫之善行無所得理之外故。
呵之屬外道也。
闡提及善根相對可類之。
以大乘善根名善根。
其凡夫人等無此善根。
且屬闡提人。
可非謂實是斷善之闡提可故。
玄上文雲經言。
次道有二種。
一外二内。
外道道者。
無常無樂。
内道道者。
有常有樂○聲聞菩提無常無樂。
諸佛菩薩所有菩提常樂我淨(道與菩提因果異也○)又若言一切諸法。
有生滅者。
皆是理外悉屬外道。
若一切法無生滅者。
皆是理内。
即屬内道故。
今明發心悟不生不滅。
如般若中所辨名為内道(文)。
玄雲。
理外若無。
理内則有。
理内若無。
理外則有。
或時言内外俱有。
或時說内外俱無。
故經雲闡提人有善根。
無善根人。
有闡提人。
無二人俱有。
二人俱無(文)問。
大經中說。
十地菩薩惠眼見故。
見佛性不了(雲雲)此為因位。
窮極法雲地菩薩乎。
答。
地前菩薩也。
問。
經文雲惠眼見故。
見不了了佛眼見故則了了(雲雲)此對佛果位。
明因位所見。
明知十地窮學猶未了了見佛性雲也。
抑有何故解雲地前乎。
答。
此是相傳說禀承義也。
是地前未得真悟菩薩故。
見性不明也。
還以見性不明雲地前菩薩欤。
問。
因果相對難。
彌難避如何。
問。
華嚴經中。
初發心時便成正覺(文)是地前初心住欤。
答。
真悟十地即初地發心也(涅槃所明地前花嚴所明真悟)問。
初發心時便成正覺之文者。
十地品次初發心品之前。
有梵行品之文也。
未至他化天宮。
說十地住位未開之文也。
彼經自明菩薩一地普枌說地功德之旨也。
故于初發心。
一念即得佛果功德雲也。
何忽以此為觀喜地證位乎。
答。
玄雲。
因中開為十地。
乃至如初地先開為十回向。
乃至十信等斯則初地為始。
十地為終(雲雲)準此釋文。
十地為本。
論其因位其十信等。
并是學十地之方便也。
故說初發心功德。
即明初地相雲也。
玄雲○一切衆生所有佛性。
十住菩薩以何等眼。
不了了見佛。
以何眼而了了見也。
性品答見有二種。
一者十地。
或言十住。
名為惠見。
舉殊喻釋。
二者外道凡夫名為信見。
或如羊角。
或如大聚等。
師子吼品明惠見故。
見不了了佛。
以何眼而了了見也。
性品答見有二種。
一者十地。
或言十佛眼。
見故則了了。
經文如此判釋。
多言十住菩薩。
方見佛性。
猶如羅系。
九住以還。
未見佛性。
但華嚴經雲。
初發心時便成正覺。
若如此者。
初發心時。
即見佛性故。
一師雲涅槃所明。
十地應是地前未得。
真悟菩薩故見性不明。
而華嚴所明十地。
從佛智惠出。
此是真悟菩薩故。
雲初發心時便成正覺。
但地論師據行位。
判行通住别。
涅槃辨位别義故。
菩薩位智猶未極故。
十地菩薩見性不明九地猶未見。
華嚴明行通義故。
雲初發心時便成正覺也(文)(今案兼取地論師義耳)。
一師者。
興皇朗和尚也。
今考二谛義。
及中論疏初卷雲。
得此意者解一師意(雲雲)今涅槃義明正義。
雲今時一師每以涅槃經為證(雲雲)又法品疏雲。
一師相承開之為五(雲雲)仙光解此文。
雲一師者古舊三論師等(雲雲)此似非興皇師也。
問。
涅槃經雲。
發心畢竟二不别。
及華嚴初發心時即是佛故。
并為十信初心也。
今何以初發心時便成正覺文。
意真悟十地簡地前(雲雲)答。
可劬勞之。
百論序疏。
證十信初是天塵想雲。
涅槃經雲發心畢竟二不别如是。
二心先心難。
華嚴經雲初發心時即是佛故(花嚴第十卷文也。
花玄四明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