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乘義私記

關燈
者見之疑。

    今昔佛乘雖俱是而權實定異。

    的約今教論之。

    昔權教佛乘即無。

    何雲佛乘是有故不索耶。

    為決此疑故明乘障。

    通障有三重。

    一運出義。

    謂出世法運出生死。

    以貪着生死為障。

    此義共二乘。

    二乘亦出分段生死故。

    二是大白牛車高廣義。

    即以狹劣為障。

    不共二乘唯在大乘。

    三是無所得六度。

    應在地上故雲出世。

    或通十住無生法忍。

    或複通攝十信學無所得也。

    此約大乘簡初發心有所得行。

    即以三界二乘乃至初心有所得為障。

    障既随義階級。

    乘亦随義階級不同。

    而但于一大乘法上随義有三重障。

    亦但于一大乘中随義淺深具不具異。

    與佛乘唯有。

    此是攝上意也。

    次言後生者。

    障既不同。

    乘亦有近遠。

    小乘但以分段為障。

    在正使限域近門外。

    大白牛車以二乘為障故。

    即在習氣無知遠門外也。

    此即乘障不同故乘所在亦異。

    由此應言乘障問答正屬第三義。

    先舉法也。

    譬中雲約三車譬明之也。

    此料簡尤佳矣。

    此中以四住煩惱為正使。

    以不染污無知為習氣。

    不論無明住地。

    若約五住具論正使。

    終至金剛心也。

    今且以二乘所斷名為正使。

    菩薩所斷名為習氣。

    習氣細故。

    即與無明住細惑合論為習氣無知也。

    又義即以無明住地名為習氣。

    且以粗惑名為正使。

    從無始來随逐衆生受生死故。

    以無明住地微細之惑說為習氣。

    以正使盡後細惑猶在。

    義當粗者家餘習。

    故約相說名習氣。

    實是根本非習氣也。

    已上明菩薩無索車義竟。

     玄雲。

    問何時索車耶(至)待法華方索也(文)此中約小乘人索車問其時也。

    問意雲。

    為聞法華方索。

    為未聞已索也。

    答中。

    舊中。

    舊經師雲。

    未聞法華前已索也。

    言又難者。

    今章家難舊經師義也。

    上無難而發初置。

    又言者有三義。

    一雲。

    此文與法花玄索車義中明時節同。

    彼文雲。

    評雲略開三顯一。

    為動執生疑也。

    何得未聞法華已動執耶。

    又難。

    未說法花應雲于自智生疑為是究竟為是行道耶。

    豈待法花方有此唱。

    又雲初聞佛所說心中大驚疑。

    若前已執動。

    何今而始驚疑耶(略取意)竊見之。

    今又是取彼之言也。

    故略初難而越記第二難。

    即以又言顯更有多難也(已上一義)二雲。

    上述舊說為以今難。

    以簡于舊說故置又言也(已上二義)三雲。

    上已難舊經師菩薩有索車義已。

    今又難舊經師索車時。

    故雲又也(三義)第三義勝也。

    問。

    經中身子舊疑雲欲以問世尊為失為不失。

    豈非未聞法華已生疑耶。

    答。

    法華玄舉此問雲。

    文已釋之。

    此文不明理中無三。

    聞教有三。

    但保執昔教謂永失大乘。

    亦見如來諸勝功德而怅快遲回。

    或恐不失。

    是故緻有此歎耳(雲雲)問。

    文已釋之者。

    當義疏矣。

    然義疏釋雲。

    自教而觀應是永失。

    自理而觀應由不失。

    故怅快遲回。

    意由未決。

    故雲為失為不失(文)此釋但雲理教不雲見佛勝功德。

    爾二釋相違欤。

    答。

    義疏次上文引瑤法師注雲。

    已見同歸之理雲。

    今謂不然。

    若身子利根。

    玄知理教同異者。

    亦應玄鑒理教權實。

    又既知理一教三者。

    未說法花執根已動。

    略說之言更動何執。

    而又何雲初聞佛所說心中大驚疑(乃至)今所釋者。

    蓋是知法性空理同耳。

    非知一乘理同也(文)意雲。

    瑤公以同歸為理。

    大師以空理為理故。

    身子但以空理同恐由不失。

    良由見佛勝德生欣樂心故。

    強以空理為不失由也。

    不同瑤公未聞法花已知同歸之道理而以三教疑之也。

    問。

    舊雲。

    羅漢以死生智見未來猶有生死。

    故有索也。

    其義可爾。

    如何遮之。

    答。

    二乘神通粗淺。

    不能知微細變易。

    如生得天眼雖在色界而不見中有色也。

    此義甚易。

    不須劬勞之。

     壽量果第三 玄雲。

    次論一乘(乃至)何事非常(文)上已問答辨常無常義。

    引成論說。

    已以經論四文破非常竟。

    今此重明常無常者。

    上分别正因緣因。

    辨正因義便明常果也。

    今明一乘果辨三身差别。

    文勢各異。

    又上有義雖明常住。

    但是覆相辨常。

    是中根義也。

    今直雲未明常住。

    正至下根義也。

    言又難者。

    一義雲。

    以難簡有人故雲又也。

    一義雲。

    上已引經論破無常義。

    故雲又難也。

    一義雲。

    次上難舊經師。

    今又難有人也。

    五百者是五百由旬。

    即三界二乘為五百。

    雖表二乘而義在變易也。

    故法花玄二雲。

    若未免二死則未度五百由旬(雲雲)二乘執變易分齊以為自乘果故也。

    意雲。

    佛度二種生死故是常住也。

    若汝言度五百而未常者。

    亦應反對雲未度五百即應是常。

    此義定無。

    以生死無常故。

    若汝言未度生死是非常者。

    今則雲佛已度生死故是常也。

    若為成無常義故雲此經中佛未度五百故。

    經雖說度五百。

    而汝強違經言未度者。

    昔小乘教明度三界。

    亦應小乘佛未度三界。

    若汝許昔小乘教雲度三百故佛實度者。

    今教亦應如經說度五百也。

    若順經許五百者。

    則已免三相。

    謂生老死也。

    分段大期生老死已度。

    變易刹那生滅亦過。

    何事猶非常耳。

    難殺已竟。

     玄雲。

    今所釋者(至)明法身佛(雲雲)此明章家正義。

    壽量品中具明三身。

    此舉經說。

    次舉法花論顯之。

    十無上中第八成大菩提無上者。

    即三佛也。

    論正文雲。

    一者應化佛菩提。

    随所應見而為示現故。

    如經皆謂如來出釋氏宮去伽耶城不遠坐于道場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二者示現報佛菩提。

    十地行滿足得常涅槃證故。

    如經善男子我實成佛以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故。

    三者示現法佛菩提。

    謂如來藏性淨涅槃常恒清涼不變義故。

    如經如來如實知見三界之相(乃至)不如三界見于三界故(文)三身雖俱有常住。

    而今具舉三身者。

    以法報二身為常住也。

    以離生老死無常轉變故雲報佛雲得常涅槃證故也。

    法身雲常恒清涼不變義故也。

    問經言實成者。

    為顯湧出菩薩之能化佛故。

    淨影雲。

    當知彼說湧出菩薩不見之應過倍數劫息應歸真(略抄)良以經說佛壽雲複倍上數。

    豈是湛然常住耶。

    答。

    論雲所成壽命複倍上數者。

    此文示現如來常命。

    善巧方便顯多數。

    過上數量不可數知故(文)法花玄二雲。

    證常之時尚非補處所知。

    今言複倍上數者。

    證常已後此豈可知。

    又倍上數者。

    欲叙佛無始終義也。

    又雲。

    明行菩薩道時所得壽命等今不盡。

    況得佛壽而可盡耶。

    如在太子之位資财猶尚未渴。

    況登天子之位俸祿可盡耶(文)(俸奉字通用也。

    正可奉字欤)又雲。

    三者愈影再思已決也。

    故法華論雲。

    複倍上數者。

    示現如來常命。

    方便顯多數過上數不可知故也。

    餘見此文悲喜交至(文)論疏釋巧方便雲。

    上明四種數。

    一世界不可知。

    二末世界為塵不可知。

    三将塵數劫劫不可知。

    四明佛壽複過上三數不可知。

    今是第五數。

    複前四籌數不可知故。

    所以為常。

    言巧方便者。

    歎如來有善巧方便能作如此多數盡上數量不可得知以顯壽。

    以數不可知故所以為常(文)善巧者隻是巧辨。

    非如施權方便也。

    問。

    淨影雲。

    問曰。

    若言前盡恒沙未來倍數。

    是應非真。

    何故論中說為報佛。

    釋言。

    約化顯實故耳。

    化來多時明真久矣(雲雲)意舉湧出能化約之顯真身雲也。

    爾尤葉論意。

    答師說雲。

    淨影嘉祥二師釋大同。

    謂法花具明真應常無常。

    以常在靈山佛即畢竟不滅。

    又俱明化久。

    然異光宅等義也。

    又釋法華論意雲。

    以多數顯常住義也。

    其旨既同。

    不可劬勞(雲雲)又先德相傳多雲。

    二師釋旨異也。

    嘉祥直雲常住真身。

    淨影雲約化顯實。

    正說應化佛雲過倍數劫也(雲雲)今案。

    大同少異也。

    故先德二意各存深旨。

    俱不乖背。

    然得大旨不領少異者。

    應言義家之大将也。

    以論文解真身常命之中義勢小異也。

    嘉祥又雲。

    天人所見常擊天鼓者。

    顯常土無障礙用。

    無障礙者即十地菩薩所在實報名無障礙報土也(見法花論疏并仁王般若疏)即當淨影釋人天所見明知是應也。

    又淨影雲。

    若論真身畢竟無盡(雲雲)即明法花說真身常住也。

    豈但假說耶。

    複何指餘經論說常住明法花意耶。

    但是法花明法報二身壽命常住無盡也。

    然小異者。

    複倍上數之一句耳。

    淨影意雲。

    佛以善巧舉應用久用顯真身常命。

    嘉祥意。

    佛以善巧說塵數譬之倍數顯真身常命。

    此句不取無障礙用。

    長久可知。

    故取一句配兩義。

    其意雖異。

    至真應并明以數顯常者其義全同。

    故于此中不如雲二師意是大同也。

     玄雲。

    但三身不同(至)化地前名化身(文)上偏法花一部中壽量品意明三身耳。

    此凡明諸部中三身不同也。

    略舉二說。

    謂法華論攝大乘論耳。

    諸餘經論付之自顯也。

    法華論雲謂如來藏性淨涅槃者。

    章家以為佛性也。

    勝鬘經說隐名如來藏故。

    論雲十地行滿足得常涅槃證者。

    章家以為修行顯佛性也。

    由十地因所得涅槃。

    即顯佛性以為報身也。

    言若攝大乘論所明等者。

    以勝鬘所說對顯論意也。

    勝鬘經雲。

    若于無量煩惱藏所纏如來藏不疑惑者。

    于出無量煩惱藏法身亦無疑惑(文)攝論意以此勝鬘所說二種合名法身。

    即此攝論就應身為二。

    一化菩薩名報身。

    報身即應身異名故。

    攝論但雲應身也。

    二者化二乘名化身。

    言或雲化地上等者。

    唯化地上名應身。

    化地前三乘皆名化身也。

    問。

    法身且爾。

    應化二身份别既有二義。

    為攝論中自作兩釋。

    為章家二義耶。

    答。

    論中未見分明。

    但應是章家二釋也。

    問。

    初釋雲化菩薩名報身者。

    地前地上皆明應身耶。

    答。

    爾也。

    問。

    攝論十三雲。

    若離應身。

    登地菩薩善根則不得成就。

    故須應身(文)寶窟上卷雲。

    攝論雲地前見化佛登地見應身者。

    是良為真如相應名為應身。

    應身有二。

    一内與真如相應。

    二外應住淨土(雲雲)準此等文。

    唯登地上方見應身也。

    又論十四雲。

    無量菩薩修道轉依。

    如菩薩數量應身亦爾(文)轉依者滅妄識顯真如。

    在初地已上。

    明知為十地所見也。

    亦此說契心地觀經等說。

    而何地前菩薩見報身佛耶。

    答。

    寶窟是二釋中一意耳。

    攝論十三卷雲若離化身聲聞緣覺所有善根不得成就(雲雲)為登地須應身者。

    且約内應身。

    故統略雲。

    初地見應身者是内應身(雲雲)或且約正舉登地。

    理實兼地前也。

    論雲修道轉依者。

    修道者通地前。

    轉依在初地已上。

    或可雲修道轉依正在地上。

    若通言之亦通地前。

    從初發心皆學三性故。

    轉依者轉依他起得真實也。

    言地前見應身。

    雖異心地經。

    亦契金光明應身者謂地前身說。

    又會同性經報身居淨土等也。

    既許三身不同。

    異說何咎耶。

    問。

    後釋複雲何。

    謂論雲。

    若離化身。

    下願衆生謂聲聞緣覺所有善根不得成就(文)明知化身化二乘。

    非地前菩薩所見。

    地前菩薩見應身也。

    答。

    一具文雲。

    地中菩薩善根亦因化身成就(正依登地所見名應身。

    文有此義也。

    然言化他身)此種性解行地名地中也。

    謂登地為上。

    二乘為下。

    以種性解行為地中欤。

    或以地前類同二乘。

    未證真如故。

    故且舉二乘也。

    雖有二釋前釋為正。

    諸文多爾故。

     玄雲。

    地論法華論(至)不體其意(文)此欲會通經論異說。

    先舉三部論其同異。

    地論第三雲。

    一切佛者有三種佛。

    一應身佛。

    二報身佛。

    三法身佛(文)雖舉三佛不解釋之。

    又論雲。

    以大神通力見諸佛者。

    以勝神通力見色身佛。

    大願力者。

    以内正願力見法身佛(文)此文但明二身。

    即真應二身也。

    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