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劄記

關燈
個重要原因,是為了“保護二皇嫂”,但這是與史實不符的。

    根據史書記載:劉備到徐州後,屯兵小沛,命關羽守下邳。

    劉備的妻子應該随劉備住在小沛,而不是住在下邳。

    曹兵進攻小沛時,劉備戰敗逃走,妻子在小沛被俘,而不是随關羽在下邳投降的。

    也就是說,關羽在投降時,身邊并沒有什麼“二皇嫂”。

     劉備的妻子很多,這次被擄的是哪位夫人,史書上沒有寫明,我們就不清楚了。

    下落如何,我們也不知道,以後也沒有歸還的記載。

     《三國演義》說陷入曹營的是甘、糜二夫人,如果我們根據史書考察一下,甘夫人是始終跟随劉備的,以後随劉備到荊州,生下了後主劉禅,她的下落很分明,所以這次被擄去的,不應該包括她在内。

    至于糜夫人,則在這次徐州戰役以後,便不見記載了,很可能在這次被曹兵擄去了。

     《三國演義》說她在赤壁之戰前死于長阪坡,并無史實根據。

    她是在小沛一帶與劉備失散而被擄的,與關羽的投降并沒有什麼關系。

     □曹操善待關羽 關羽投降後,曹操對他非常重視,“拜為偏将軍,禮之甚厚。

    ”(《三國志·關羽傳》)《演義》和戲曲說: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馬獻金,下馬獻銀,又賜美女十人,錦袍,赤兔馬等等,都是從“禮之甚厚”這句話衍化而來的。

     本傳又說:曹操很欽佩關羽的為人,而觀察到他的心神沒有久留之意,便派張遼去探測關羽的心意。

    關羽歎息着說:“我非常清楚,曹公待我甚厚。

    但我受到劉将軍厚恩,誓共生死,不可背之。

    我終究是不會留在這裡的,應當立功報效曹公,然後才能離開。

    ”《傅子》還記載說:張遼想把關羽的話奏報給曹操,又怕曹操因此會殺了關羽;不奏報吧,又不合于事君之道;便歎息着說:“(曹)公,君父也;羽,兄弟耳!”便如實地向曹操奏報了。

    而曹操非但沒有殺關羽,反而說:“事君不忘其本,天下義士也。

    ” 本傳又記載:後來關羽逃離曹營,去尋找劉備時,左右之人想要去追,曹操卻說:“彼各為其主,勿追也。

    ”為《三國志》作注的南朝史學家裴松之稱贊曹操說:“曹公知羽不留而心嘉其志,去不遣追(關羽離去而不派兵去追)以成(成全)其義,自非有王霸之度,孰能至于此乎?斯實曹公之休美(美德)。

    ” 關于關羽投降後關、曹二人的心态和言論,小說基本上是全據上述的史書記載。

     □義釋曹操 “義釋曹操”的故事,見于《三國演義》。

    大意說:火燒戰船,曹兵潰敗。

    諸葛亮調遣各路兵馬,堵截曹操的敗兵。

    關羽主動請纓,去華容道攔截曹操,行前立下了軍令狀。

    關羽走後,劉備表示擔心關羽念及舊恩,把曹操放走了。

     諸葛亮說:“我夜觀乾(天)象,曹賊未合身亡,留這人情教雲長做了,亦是美事。

    ”關羽到了華容道,果然截住了曹操。

    曹操訴說了昔日的恩義,關羽不忍,終于把他放了。

    關羽回營,諸葛亮做出要将他斬首的樣子,劉備求情,才把他饒了。

     這事不見史書記載,純屬虛構。

    上面說過:關羽在随劉備寄居許都時,曾向劉備提出要殺死曹操,劉備未從。

    後來關羽投降曹操,曹操待之甚厚,關羽為報答曹操,斬顔良立了一功。

    在赤壁戰前,劉備被曹操打得慘敗,逃至夏口,關羽仍然埋怨劉備當初沒有殺了曹操。

    可見根據關羽在赤壁戰前對曹操的這種思想感情,他怎麼能在火燒戰船之後放走曹操呢? 這個故事既缺乏科學性,在情理上也是說不通的。

    首先,諸葛亮明知關羽會放走曹操,卻偏偏派他去華容道攔截,說什麼夜觀天象,曹操命不該死,才送與關羽作人情。

    這是古代“死生有命”的迷信觀念,本來毫無科學性,諸葛亮卻以此為根據,有意識地把最大的敵人曹操放走了,他的原則性在哪裡?原則是可以拿來做人情的嗎?其次,《三國演義》在這裡宣揚的關羽的“義氣”,也是大成問題的。

    當時曹劉兩家是你死我活的死對頭,關羽放走了曹操,在這件事上就是背叛了劉備,有何“義氣”可言? 總之,這個故事很離奇,簡直是莫名其妙,既宣揚了“天命論”,又把“義氣”說成是至高無上,可以超越一切的道德準則,把人引入了重私恩、重感情、輕原則、輕立場的誤區,從宇宙觀,政治觀和倫理觀等不同角度來衡量,都是不可取的。

     □劉備與諸葛亮的關系 關于劉備和諸葛亮的關系,劉備曾說過:“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三國志·諸葛亮傳》)因而後人多認為,這君臣二人是“魚水”關系。

    按照《三國演義》的描寫:劉備對于智慧超群、有雄才大略的諸葛亮非常信任,遇有軍政大事無不請他出謀劃策,簡直是言聽計從,奉若神明。

    但事實究竟如何呢?古今的學者對各種史料進行了研究,從一些蛛絲馬迹來看,好像事實未必如此,從而提出了許多疑點。

     第一,赤壁之戰之後,劉備西進益州,并沒有把諸葛亮帶在身邊,而是帶去了法正和龐統,作為主要謀士。

    後期才調諸葛亮率兵入川,和劉備在成都城下會師,并沒有起到多大的參謀作用。

     第二,奪取漢中的戰争,以法正為謀士,諸葛亮卻留在後方做後勤工作。

     第三,劉備非常信任關羽,把鎮守荊州的重任交給了他,終于導緻了慘敗的結局。

    如果當時劉備調關羽入川,而把諸葛亮和趙雲等留在荊州,後果可能不會如此。

     第四,關羽失荊州後,劉備大舉伐吳,也沒有把諸葛亮帶在身邊,似乎也沒有理會他的意見。

    在火燒連營、一敗塗地之後,諸葛亮感歎地說:“如果法孝直還在(注:法正已于兩年前逝世),就能夠制約主上,不讓他東行;即或還是要東行,也必然不會慘敗的。

    ”(《三國志·法正傳》)從諸葛亮的這番無可奈何的言論中,我們發現,劉備和法正的關系才稱得起是言聽計從,諸葛亮算了什麼! 第五,劉備和諸葛亮在戰略思想上有分岐。

    諸葛亮始終堅持自己在《隆中對》中的基本戰略方針:跨有荊、益兩州,西和諸戎、南撫夷越、東結好孫權、北伐曹操、複興漢室。

    其中維護孫劉聯盟,是最關鍵的内容。

    而劉備是個急功近利的機會主義者,缺乏明确的戰略思想,隻追求割據一方,稱王稱帝,對諸葛亮的聯吳思想不太重視,這可能是他在用兵上不太信任諸葛亮的根本原因。

     明清之際的大思想家王夫之(1619年~1692年)在其史學名著《讀通鑒論》中,對于劉備和諸葛亮的關系有很深刻的分析,擇要譯述如下。

     “諸葛公之心,是一定要存漢的,一定要滅曹的。

    不交結東吳,則要受東吳的牽制難以興起北伐之師。

    ……而先主的心志則與此不同了。

    先主開始時想自強,後來則想自立為王,這種雄心不改,便與關羽合拍了。

    所以他信任諸葛亮不如信任關羽,而且不如孫權之信任子瑜(諸葛亮之兄諸葛瑾)。

    懷疑諸葛亮與東吳的交誼太深,而且還懷疑他與子瑜相勾結……。

    先主不死,吳不止,北出祁山的軍隊也不能走出來啊……” □關羽與諸葛亮的關系 關羽與諸葛亮的關系,史書上披露甚少,隻有一些零星的記載。

    據《三國志·諸葛亮傳》: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後“與亮情好日密,關羽、張飛等不悅”,于是劉備談出了“魚水”之論。

    這是關羽對諸葛亮的嫉妒,是早期的事。

     不過,像關羽那樣驕傲自負的人,估計在以後也不會太服諸葛亮的。

    根據上引王夫之的分析,劉備與關羽關系最鐵,信任關羽勝過諸葛亮,又懷疑諸葛亮與其在東吳做官的哥哥諸葛瑾會勾結起來,那麼,關羽在其中必然會做一些手腳,史籍雖無明文記載,卻是情理中事。

    小說在這方面有一些展開性的描寫,根據就在于此。

     馬超歸附劉備後,關羽對馬超有些嫉妒,所以給諸葛亮寫信,問馬超的才能可以和誰相比。

    諸葛亮知道關羽“護前”(驕傲護短),回信說馬超很了不起,但還不如你美髯公絕論逸群。

    關羽“省書大悅,以示賓客。

    ”(《三國志·關羽傳》) 又據《三國志·黃忠傳》和《費詩傳》:劉備作了漢中王,任命關羽為前将軍,想用黃忠做後将軍,諸葛亮怕關羽“不悅”,覺得不太合适,還是劉備派費詩為使者,說服了關羽。

    人們讀史至此,也許要責怪諸葛亮滑頭,沒有原則性,但關羽是劉備手下的大紅人,又如此桀骜不馴,諸葛亮不和點稀泥,又有什麼辦法呢?千載之後,我們猶可以想見諸葛亮的不得已的苦衷! □義釋黃忠 黃忠是蜀漢的名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