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劄記
關燈
小
中
大
三國志》把他的傳記與關羽、張飛、馬超、趙雲并列地編入一卷中,《三國演義》稱這五個人為“五虎将”。
《三國演義》有“關雲長義釋黃漢升”的情節,說的是赤壁之戰後,劉備南征荊州四郡,取了零陵、桂陽、武陵三郡之後,命關羽攻取長沙郡。
長沙太守韓玄命老将黃忠與關羽交戰,關羽欲用拖刀計斬之,而因為黃忠馬失前蹄,落下馬來,關羽不忍心殺他,饒了他一命。
次日又戰,黃忠為了報答關羽的不殺之恩,用“百步穿楊”的箭法射了他的盔纓,而沒有傷及要害。
兩個人的交戰情況都被韓玄看到,回營後欲斬黃忠,虧得大将魏延救下黃忠,殺了韓玄,二人投降了關羽。
這個情節于史無據,為《三國演義》所虛構。
根據史書,我們隻知道,劉備南征荊州四郡,帶去了諸葛亮與趙雲,卻沒有帶去關羽的記載。
看來關羽和黃忠并沒有在長沙郡交過手,當然也就沒有“義釋黃忠”的事了。
另據《三國志·黃忠傳》:當時黃忠鎮守攸縣(今湖南茶陵西北),劉備兵到長沙,韓玄投降,黃忠也随着投降了,韓玄何嘗死于魏延之手? 事隔多年之後,關羽鎮守荊州時,黃忠在定軍山斬了曹魏大将夏侯淵,聲威大震。
不久劉備做了漢中王,任命關羽為前将軍,黃忠為後将軍,當前部司馬費詩到荊州去宣達王命時,關羽憤怒地說:“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不肯拜受官職。
虧得費詩義正辭嚴地進行開導,關羽才感悟而拜受(見《三國志·費詩傳》)。
可見關羽很看不起黃忠,他們并沒有在戰場上互相放過一把的生死之交。
□單刀赴會 “關雲長單刀赴會”也是一個脍炙人口的故事,它在宋元時期便廣為流傳,《三國志平話》和宋元戲曲都有此内容,元曲大家關漢卿有《關大王單刀赴會》一劇。
這些作品都從尊蜀貶吳的立場出發,對史實作了許多改動。
《三國演義》又在此基礎上作了進一步加工。
說的是:劉備取得益州以後,東吳要索回荊州,雙方争奪荊州的鬥争激烈起來。
魯肅和關羽各帶重兵,在陸口(今湖北嘉魚西南)一帶對峙,大戰有一觸即發之勢。
魯肅思得一計,在陸口寨外臨江亭上邀關羽赴會,暗中伏下刀斧手,伺機殺之。
屆時關羽隻帶親兵十餘人,由周倉杠着大刀,單刀赴會。
由于關羽事先有所準備,會後才脫了險。
從評話、宋元戲曲直到《三國演義》以至近代戲曲,都突出了關羽單刀孤膽、機智勇敢的凜然正氣,而魯肅在他的反襯之下,卻成為一個尴尬被動,窩窩囊囊的人物了。
但按照《三國志·魯肅傳》和韋曜《吳書》的記載,并不是關羽到魯肅那裡去赴會,而是魯肅到關羽那裡去赴會,“單刀赴會”的孤膽英雄不是關羽,而是魯肅。
所謂“單刀”,并不是關雲長的青龍偃月刀,而是赴會的将軍們(雙方各有數人)各帶一把佩刀。
赴會的地點不是陸口,而是益陽。
當時關羽和魯肅的軍隊在益陽(今湖南益陽市)相拒。
小說的描述,就是本之于史書。
《三國志·魯肅傳》還記載說:當魯肅在會上責備蜀漢方面不歸還荊州時,坐上有人大聲地插話辯解,被關羽叱退。
這個插話的人,在史書上沒有留下名子,《三國演義》上說是周倉。
這當然是沒有根據的,因為上面說過:周倉是一個虛拟的人物,根本就不見史書的記載。
小說把這個插話的人寫成趙累,盡管也不是實錄,但曆史上确有此人。
他是關羽手下的将軍,關羽敗走麥城時,他也被吳人俘獲了,後來下落不明。
□呂蒙之死 據《三國演義》所寫,關羽死後,孫權因為在荊州的勝利,設宴大會諸侯慶功,置呂蒙于上位。
忽然關羽附體于呂蒙,大罵孫權和呂蒙,呂蒙當即七竅流血而暴亡。
這不符合史實,實際上呂蒙之死與關羽的追魂奪命毫無關系。
根據《三國志·呂蒙傳》記載;呂蒙在白衣渡江以前向孫權上書,自稱常常有病,要求“以治疾為名”,把自己調回建業,可見他是一個老病号了。
關羽敗死不久,呂蒙也因為舊病發作醫治無效而死亡。
這在時間上隻是一個偶合,如果說其中有什麼因果關系的話,那是因為呂蒙在讨伐關羽的過程中過于勞累了,心力交瘁引起舊病複發和轉劇而導緻死亡。
呂蒙死時42歲,如果關羽活了60歲,他小于關羽18歲。
□水淹七軍 關羽進攻襄樊不久,就發生了“水淹七軍”的事件。
《三國演義》描述此事說:時值八月秋天,連日大雨不止。
關羽把軍隊移于高阜處,差人堰住各處水口。
在一個風雨大作的夜裡,命人放水淹了魏将于禁的七軍,于禁投降,龐德奮戰被擒,誓不投降,引頸受刑,壯烈而死。
總的看來,《三國演義》所述,大的輪廓尚符合史實,而情節間有出入。
最大的出入是,綜合《三國志》各傳的記載,水淹七軍是由于漢水突然上漲所緻,魏軍是遭受了自然災害,并不是關羽有預謀的決堰所緻。
當然,關羽多年鎮守荊州,熟悉江漢一帶的地理、氣候、水文等情況,在高處紮營,避免了水患,又利用漢水暴漲的時機消滅了敵人;而于禁等沒有這方面的知識與經驗,紮營于低處,又缺乏警惕性,沒有防禦天災,導緻了戰争的失敗。
從這個角度看,雙方的勝負也并非完全取決于天災,也包含着人謀的作用,也有一個軍事指揮者的主觀能動性問題。
但因為天災而水淹七軍和因為關羽的事先謀劃而水淹七軍,從性質上說畢竟是兩回事。
對于關羽來說,在一定程度上是僥幸成功;而對于于禁來說,則具有一定的不可抗拒的客觀因素。
□進攻襄樊 關羽進攻襄樊,是他失敗的一個起點。
但此事的真實背景,我們至今仍不清楚。
主要的問題是:關羽發動這場戰争,是他個人因頭腦發熱而冒進,還是有劉備的命令?我們遍查史書,找不到劉備發号施令的記載,也沒有諸葛亮等權威人士的表态,連一絲一毫的蛛絲馬迹也沒有。
如果說,這是關羽的個人行動吧?這麼重大的事,他怎能一個人就作了主?而我們翻閱史書,自從關羽發動了荊州戰争,始終沒見西川方面派來一兵一卒支援,也沒有任何動靜,隻是任其自生自滅,最後使關羽落得個失地授首,含恨而終。
而在荊州失守,關羽敗亡之後,劉備才積極動作起來,帶着滿腔悲憤,親率大軍東進伐吳,首尾連營七百裡,場面堪稱壯觀。
但令我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你劉備和諸葛亮早幹什麼了? 從當時的形勢看,關羽出兵襄樊是不合時宜的。
第一,從蜀漢整體的情況看,劉備剛剛從曹操手中取得漢中、上庸等地區,軍隊需要休整,後方和新占領區需要鞏固,不宜馬上再發動大規模的戰争了。
第二,從荊州的形勢看,當時東吳全吞荊州之心未死,随時都有前來奪取荊州的危險,蜀漢方面應該以主要的精力來鞏固荊州的防務,防備吳人的進攻,而不應該貿然北進,另辟戰場。
第三,從曹魏的情況看,當時雖然遇到了一定的麻煩,如在朝廷上東漢老臣中仍有一些反曹勢力在窺測時機,地方上發生了以侯音、孫狼等人為代表的叛亂等等,但其實力仍很強大,并沒有出現土崩瓦解之勢。
我們實在不明白,這麼明顯的問題,蜀漢方面的當權人物和有識之士(包括劉備、諸葛亮)為什麼沒有估計到而阻止這場戰争的發動呢? 劉備死後,後主襲位,諸葛亮輔政。
當時有一個名叫廖立的人,出任長水校尉。
他覺得自己是大材小用了,心中很不滿意,便在丞相掾李邵、蔣琬面前發了一頓牢騷,批評了蜀漢方面的一些人和事,态度雖然過激,卻不乏真知灼見。
關于關羽失荊州問題,他說:“後(先帝)至漢中,使關侯身死無孓遺……是羽怙恃勇名,作軍無法,直以意突(主觀蠻幹)耳,故前後數喪師衆也。
”這條資料很珍貴,我們今天來研究當年關羽進攻襄樊和失荊州的責任問題,這幾乎是僅存的原始資料了,但可惜它也具有模糊性。
從“後(先帝)至漢中,使關侯身死無孓遺”一句來看,似乎關羽進攻襄樊為劉備所“使”,荊州之失與關羽之死,劉備應該負責任;而從後面的話來看,又似乎是關羽一意孤行的結果。
當然,再結合前面的一句話來看,劉備也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總之,關羽發動這場戰争的真實背景,至今仍是一個曆史之謎。
小說把它寫成是關羽的一意孤行,但又向劉備作了報告,而劉備卻沒有重視起來,既沒有遙控指揮,又沒有給予多少支援,這也隻是根據傳世史料的一種推測而已,也許是“雖不中,亦不遠”吧?
《三國演義》有“關雲長義釋黃漢升”的情節,說的是赤壁之戰後,劉備南征荊州四郡,取了零陵、桂陽、武陵三郡之後,命關羽攻取長沙郡。
長沙太守韓玄命老将黃忠與關羽交戰,關羽欲用拖刀計斬之,而因為黃忠馬失前蹄,落下馬來,關羽不忍心殺他,饒了他一命。
次日又戰,黃忠為了報答關羽的不殺之恩,用“百步穿楊”的箭法射了他的盔纓,而沒有傷及要害。
兩個人的交戰情況都被韓玄看到,回營後欲斬黃忠,虧得大将魏延救下黃忠,殺了韓玄,二人投降了關羽。
這個情節于史無據,為《三國演義》所虛構。
根據史書,我們隻知道,劉備南征荊州四郡,帶去了諸葛亮與趙雲,卻沒有帶去關羽的記載。
看來關羽和黃忠并沒有在長沙郡交過手,當然也就沒有“義釋黃忠”的事了。
另據《三國志·黃忠傳》:當時黃忠鎮守攸縣(今湖南茶陵西北),劉備兵到長沙,韓玄投降,黃忠也随着投降了,韓玄何嘗死于魏延之手? 事隔多年之後,關羽鎮守荊州時,黃忠在定軍山斬了曹魏大将夏侯淵,聲威大震。
不久劉備做了漢中王,任命關羽為前将軍,黃忠為後将軍,當前部司馬費詩到荊州去宣達王命時,關羽憤怒地說:“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不肯拜受官職。
虧得費詩義正辭嚴地進行開導,關羽才感悟而拜受(見《三國志·費詩傳》)。
可見關羽很看不起黃忠,他們并沒有在戰場上互相放過一把的生死之交。
□單刀赴會 “關雲長單刀赴會”也是一個脍炙人口的故事,它在宋元時期便廣為流傳,《三國志平話》和宋元戲曲都有此内容,元曲大家關漢卿有《關大王單刀赴會》一劇。
這些作品都從尊蜀貶吳的立場出發,對史實作了許多改動。
《三國演義》又在此基礎上作了進一步加工。
說的是:劉備取得益州以後,東吳要索回荊州,雙方争奪荊州的鬥争激烈起來。
魯肅和關羽各帶重兵,在陸口(今湖北嘉魚西南)一帶對峙,大戰有一觸即發之勢。
魯肅思得一計,在陸口寨外臨江亭上邀關羽赴會,暗中伏下刀斧手,伺機殺之。
屆時關羽隻帶親兵十餘人,由周倉杠着大刀,單刀赴會。
由于關羽事先有所準備,會後才脫了險。
從評話、宋元戲曲直到《三國演義》以至近代戲曲,都突出了關羽單刀孤膽、機智勇敢的凜然正氣,而魯肅在他的反襯之下,卻成為一個尴尬被動,窩窩囊囊的人物了。
但按照《三國志·魯肅傳》和韋曜《吳書》的記載,并不是關羽到魯肅那裡去赴會,而是魯肅到關羽那裡去赴會,“單刀赴會”的孤膽英雄不是關羽,而是魯肅。
所謂“單刀”,并不是關雲長的青龍偃月刀,而是赴會的将軍們(雙方各有數人)各帶一把佩刀。
赴會的地點不是陸口,而是益陽。
當時關羽和魯肅的軍隊在益陽(今湖南益陽市)相拒。
小說的描述,就是本之于史書。
《三國志·魯肅傳》還記載說:當魯肅在會上責備蜀漢方面不歸還荊州時,坐上有人大聲地插話辯解,被關羽叱退。
這個插話的人,在史書上沒有留下名子,《三國演義》上說是周倉。
這當然是沒有根據的,因為上面說過:周倉是一個虛拟的人物,根本就不見史書的記載。
小說把這個插話的人寫成趙累,盡管也不是實錄,但曆史上确有此人。
他是關羽手下的将軍,關羽敗走麥城時,他也被吳人俘獲了,後來下落不明。
□呂蒙之死 據《三國演義》所寫,關羽死後,孫權因為在荊州的勝利,設宴大會諸侯慶功,置呂蒙于上位。
忽然關羽附體于呂蒙,大罵孫權和呂蒙,呂蒙當即七竅流血而暴亡。
這不符合史實,實際上呂蒙之死與關羽的追魂奪命毫無關系。
根據《三國志·呂蒙傳》記載;呂蒙在白衣渡江以前向孫權上書,自稱常常有病,要求“以治疾為名”,把自己調回建業,可見他是一個老病号了。
關羽敗死不久,呂蒙也因為舊病發作醫治無效而死亡。
這在時間上隻是一個偶合,如果說其中有什麼因果關系的話,那是因為呂蒙在讨伐關羽的過程中過于勞累了,心力交瘁引起舊病複發和轉劇而導緻死亡。
呂蒙死時42歲,如果關羽活了60歲,他小于關羽18歲。
□水淹七軍 關羽進攻襄樊不久,就發生了“水淹七軍”的事件。
《三國演義》描述此事說:時值八月秋天,連日大雨不止。
關羽把軍隊移于高阜處,差人堰住各處水口。
在一個風雨大作的夜裡,命人放水淹了魏将于禁的七軍,于禁投降,龐德奮戰被擒,誓不投降,引頸受刑,壯烈而死。
總的看來,《三國演義》所述,大的輪廓尚符合史實,而情節間有出入。
最大的出入是,綜合《三國志》各傳的記載,水淹七軍是由于漢水突然上漲所緻,魏軍是遭受了自然災害,并不是關羽有預謀的決堰所緻。
當然,關羽多年鎮守荊州,熟悉江漢一帶的地理、氣候、水文等情況,在高處紮營,避免了水患,又利用漢水暴漲的時機消滅了敵人;而于禁等沒有這方面的知識與經驗,紮營于低處,又缺乏警惕性,沒有防禦天災,導緻了戰争的失敗。
從這個角度看,雙方的勝負也并非完全取決于天災,也包含着人謀的作用,也有一個軍事指揮者的主觀能動性問題。
但因為天災而水淹七軍和因為關羽的事先謀劃而水淹七軍,從性質上說畢竟是兩回事。
對于關羽來說,在一定程度上是僥幸成功;而對于于禁來說,則具有一定的不可抗拒的客觀因素。
□進攻襄樊 關羽進攻襄樊,是他失敗的一個起點。
但此事的真實背景,我們至今仍不清楚。
主要的問題是:關羽發動這場戰争,是他個人因頭腦發熱而冒進,還是有劉備的命令?我們遍查史書,找不到劉備發号施令的記載,也沒有諸葛亮等權威人士的表态,連一絲一毫的蛛絲馬迹也沒有。
如果說,這是關羽的個人行動吧?這麼重大的事,他怎能一個人就作了主?而我們翻閱史書,自從關羽發動了荊州戰争,始終沒見西川方面派來一兵一卒支援,也沒有任何動靜,隻是任其自生自滅,最後使關羽落得個失地授首,含恨而終。
而在荊州失守,關羽敗亡之後,劉備才積極動作起來,帶着滿腔悲憤,親率大軍東進伐吳,首尾連營七百裡,場面堪稱壯觀。
但令我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你劉備和諸葛亮早幹什麼了? 從當時的形勢看,關羽出兵襄樊是不合時宜的。
第一,從蜀漢整體的情況看,劉備剛剛從曹操手中取得漢中、上庸等地區,軍隊需要休整,後方和新占領區需要鞏固,不宜馬上再發動大規模的戰争了。
第二,從荊州的形勢看,當時東吳全吞荊州之心未死,随時都有前來奪取荊州的危險,蜀漢方面應該以主要的精力來鞏固荊州的防務,防備吳人的進攻,而不應該貿然北進,另辟戰場。
第三,從曹魏的情況看,當時雖然遇到了一定的麻煩,如在朝廷上東漢老臣中仍有一些反曹勢力在窺測時機,地方上發生了以侯音、孫狼等人為代表的叛亂等等,但其實力仍很強大,并沒有出現土崩瓦解之勢。
我們實在不明白,這麼明顯的問題,蜀漢方面的當權人物和有識之士(包括劉備、諸葛亮)為什麼沒有估計到而阻止這場戰争的發動呢? 劉備死後,後主襲位,諸葛亮輔政。
當時有一個名叫廖立的人,出任長水校尉。
他覺得自己是大材小用了,心中很不滿意,便在丞相掾李邵、蔣琬面前發了一頓牢騷,批評了蜀漢方面的一些人和事,态度雖然過激,卻不乏真知灼見。
關于關羽失荊州問題,他說:“後(先帝)至漢中,使關侯身死無孓遺……是羽怙恃勇名,作軍無法,直以意突(主觀蠻幹)耳,故前後數喪師衆也。
”這條資料很珍貴,我們今天來研究當年關羽進攻襄樊和失荊州的責任問題,這幾乎是僅存的原始資料了,但可惜它也具有模糊性。
從“後(先帝)至漢中,使關侯身死無孓遺”一句來看,似乎關羽進攻襄樊為劉備所“使”,荊州之失與關羽之死,劉備應該負責任;而從後面的話來看,又似乎是關羽一意孤行的結果。
當然,再結合前面的一句話來看,劉備也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總之,關羽發動這場戰争的真實背景,至今仍是一個曆史之謎。
小說把它寫成是關羽的一意孤行,但又向劉備作了報告,而劉備卻沒有重視起來,既沒有遙控指揮,又沒有給予多少支援,這也隻是根據傳世史料的一種推測而已,也許是“雖不中,亦不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