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劄記
關燈
小
中
大
很熱鬧的一個情節。
說的是華雄被斬後,董卓又起兵二十萬。
董卓與呂布等守虎牢關(即汜水關),袁紹派八路諸侯往虎牢關迎敵。
在交戰中,呂布英勇無敵,八路諸侯都戰不過他,公孫瓒還險些喪命,被張飛救下。
張飛酣戰呂布,戰了三十回合,也戰不倒呂布。
劉備也來助戰,三個人大戰呂布,呂布招架不住,退回關去。
“三戰呂布”的情節形成較早,在《三國志平話》中就有此内容,元曲作家武漢臣與鄭光祖都有《虎牢關三戰呂布》的劇目,當是本之于《三國平話》,而《三國演義》又根據這些資料敷陳渲染而成。
但這件事在史實上是毫無根據的,正如上面所說,這時劉、關、張并不在洛陽外圍的前線上,當然不可能和呂布交手了。
如果說:“溫酒斬華雄”的故事是移花接木,那麼“三戰呂布”的故事便純屬子虛烏有了。
□關羽與杜氏 如果說:古今戲曲舞台上所上演的關羽與貂蟬的故事純屬子虛烏有,并無史實根據的話,那麼關羽與秦宜祿之妻杜氏的故事,則是有史實為根據的。
據《三國志·裴松之注》引《蜀記》、《魏氏春秋》和《獻帝紀》等書記載:秦宜祿,新興(今山西忻州市)人,是呂布的部下。
下邳(今江蘇睢甯西北)被曹操與劉備包圍時,呂布派他出城赴壽春(今安徽壽縣)向袁術求救,其妻杜氏留在下邳城中。
秦宜祿到壽春,袁術把他留下,為他娶了一個漢朝宗室之女為妻。
關羽啟禀曹操,要求在城破之後,把杜氏賜給自己為妻,曹操答應了。
及至下邳快要被攻破時,關羽又屢次啟禀曹操,重申這個要求。
曹操見關羽如此傾情于杜氏,懷疑杜氏定有異色。
及至城破之後,曹操首先派人把杜氏接來,見她果然生得異常美貌,便把她留在自己的房中了,關羽聞知,“心不自安。
”後來袁術敗死,秦宜祿回來投降了曹操,被任命為縣(今安徽宿州市西南)縣長。
再後來劉備叛離曹操,敗走小沛,在逃亡途中路過縣,見到秦宜祿,對他說:“曹操奪去了你的妻子,你卻做了他的縣長,怎麼這樣愚蠢呢!還是随我走吧!”秦宜祿跟随劉備走了數裡,又後悔了,想要回去,張飛在一怒之下把他殺了。
秦宜祿留下一子,名叫秦朗,小字阿蘇,字元明,随杜氏被蓄養于曹操宮中。
曹操常在坐席中對賓客說:“世上有像我這樣疼愛養子的嗎?”秦朗後來成為魏國的名将,甚得魏明帝(曹操之孫)的寵信。
小說采用了以上的基本史實,并參照了關羽與貂蟬的傳說,加工改編而成。
□過五關斬六将 美髯公千裡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将的故事,一直脍炙人口,為人們所津津樂道,也是戲曲、曲藝、年畫、寺廟壁畫中常見的題材。
這個故事見于《三國演義》,其情節有的出自《三國志平話》,有的則是在此基礎上的改編與虛構,并無史實根據。
元曲有無名氏的《灞陵橋曹操賜袍》一劇,亦名《關雲長千裡獨行》,本事也出于《三國志平話》,可能也為《三國演義》所借鑒。
關于關羽投歸劉備的時間與地點,史書上有不同的記載。
據《三國志·先主傳》說:建安五年(公元200年)7月,曹操正與袁紹相拒于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汝南黃巾軍劉辟等叛曹操應袁紹,袁紹派劉備率軍到汝南(郡名,治平輿,今河南平輿北)與劉辟等會合,在許都以南開辟了第二戰場,對曹操形成了南北夾擊的形勢。
關羽就是在這種背景下,脫離了曹營,到汝南投歸了劉備。
《三國演義》就是采用了這種說法。
但《關羽傳》卻說:他在斬顔良之後,在劉備還沒有到汝南之前,便在官渡前線上“奔先主于袁軍。
”《武帝紀》的記載也和《關羽傳》一緻,說時間是在建安五年的四月,比劉備到汝南的時間早了三個月。
《資治通鑒》采用了這種說法,也說關羽在四月“奔劉備于袁軍。
” 兩相對比之下,還是這種說法比較合乎情理,當時曹操屯兵官渡,袁紹屯兵陽武(今河南原陽東南),兩軍隔河對峙,相距不遠。
劉備随袁紹屯于陽武,關羽随曹操屯于官渡,是關羽投歸劉備的最近距離和最佳時機,他是不會錯過這個時機而舍近求遠的。
那麼,關羽既是在官渡前線就近投歸了劉備,并沒有跋涉千裡,當然也無須過關斬将了。
《三國演義》說被斬的六将是孔秀、孟坦、韓福、卞喜、王植和秦琪,而這幾個人都不見史書記載,連名字也是虛構的。
他們的出場隻有一個任務,就是挨關老爺一刀。
□古城會·斬蔡陽 “古城會·斬蔡陽”,也是脍炙人口的故事,出于《三國演義》,是在《三國志平話》的基礎上改編的。
講的是:關羽離開曹營,在滑州(今河南滑縣)地面的黃河渡口斬了守将秦琪,而這秦琪是曹營大将蔡陽的外甥。
蔡陽十分憤怒,在後面緊緊追趕。
關羽走到古城,原來守城者是張飛。
張飛以為關羽既已投降了曹操,現在定是來攻城的,随即出城大戰關羽。
恰在這時,蔡陽的兵馬随後趕到,關羽為表明心迹,斬了蔡陽,張飛這才打消了懷疑,迎接二嫂和關羽入城。
上面已經談過,關羽是從官渡前線上投奔劉備的,因而并沒有千裡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将之事,當然也就沒有古城會斬蔡陽之事了。
而且張飛與劉備分散,占據古城之事也不見史書記載。
我國境内稱為古城的地方很多,據說這個“古城”是在今河南确山縣北、西北距駐馬店18裡。
商務印書館在1931年出版的《古今地名大辭典》說:“三國關羽保二夫人辭曹歸劉,時張飛駐古城,即此。
”這是根據《三國演義》和傳說的說法附會的,并沒有史實的根據。
斬蔡陽,也被說成是關羽一生中很光彩的一件事。
但根據史書記截:斬蔡陽的不是關羽,而是劉備。
據《三國志·先主傳》,建安六年(公元201年),劉備以南連荊州劉表為名,脫離了袁紹,到汝南與黃巾軍龔都等部會合,“衆數萬人。
曹公遣蔡陽擊之,為先主所殺。
”蔡陽,史書上又寫作蔡揚、蔡楊。
關于他的事迹,史書上再沒有其它記載。
隻因為《三國演義》說他挨了關老爺一刀,才在民間成為廣為人知的“曆史名人”了。
□關于周倉 《三國演義》說關羽在千裡走單騎到達古城之前,收了一員大将:周倉。
并說周倉是關西(泛指函谷關或潼關以西地區)人,“兩臂有千斤之力”、“形容甚偉”。
原在黃巾軍張寶部下為将,張寶死後,嘯聚山林。
久慕關羽盛名,因而投歸于帳下。
民間有關周倉的傳說故事甚多,《三國演義》中常提到他跟随關羽活動,戲曲中常見他為關羽扛大刀,是關羽的貼身跟班。
在各地的關帝廟中,都少不了他的塑像。
《三國演義》還說他最後死在麥城。
在今湖北當陽東麥城遺址附近有一座不大的周倉墓,墓碑上刻:“漢武烈侯周将軍諱倉之墓”。
但周倉純屬傳說人物,在史籍中絕無記載,所謂“周倉墓”也是附會而成的。
因而在小說中,并沒有把這個人寫進去。
□關羽與張遼 張遼原為并州刺史丁原的部下,後又歸屬董卓和呂布,呂布失敗後,投降了曹操,成為曹操手下的名将,與樂進、李典、張、徐晃等齊名。
張遼與關羽屬于不同的陣營,為什麼會成為朋友呢? 《三國演義》說:呂布失敗時,張遼被擒了,曹操要殺他,多虧劉備和關羽苦苦的講情,才得以不死。
因為關羽對張遼有這種特殊的恩義,二人才成為朋友。
但據《三國志·張遼傳》記載:曹操在下邳擊敗呂布,張遼率領其衆投降,拜中郎将,賜爵關内侯。
并沒有曹操要殺張遼,劉備、關羽為之求情的内容,再查劉備和關羽的傳記,也沒有這種記載。
根據史書上所透露的信息來推測,大約是呂布到下邳投靠劉備時,關羽和張遼結交的。
以後劉備随曹操住在許都,以及關羽投降曹操期間,二人應多有來往。
關羽是河東郡解縣(今山西運城市)人,張遼為雁門郡馬邑(今山西朔縣)人,同屬并州。
古人重“州裡”,同州之人也算是老鄉,比一般人要親近些。
關于關羽與張遼互相過往的具體情況,史書上隻記了二人同解白馬之圍和曹操命張遼探測關羽口氣的兩件事,《三國演義》又有土山勸降的情節,為史籍所無。
小說有關關羽和張遼過往的多處描寫,基本上是本于史書,有的參照了《三國演義》(如土山勸降),但基本上還是忠于史實的。
□關于“保皇嫂” 如上所述,《三國志平話》和《三國演義》所編造的關羽投降的一
說的是華雄被斬後,董卓又起兵二十萬。
董卓與呂布等守虎牢關(即汜水關),袁紹派八路諸侯往虎牢關迎敵。
在交戰中,呂布英勇無敵,八路諸侯都戰不過他,公孫瓒還險些喪命,被張飛救下。
張飛酣戰呂布,戰了三十回合,也戰不倒呂布。
劉備也來助戰,三個人大戰呂布,呂布招架不住,退回關去。
“三戰呂布”的情節形成較早,在《三國志平話》中就有此内容,元曲作家武漢臣與鄭光祖都有《虎牢關三戰呂布》的劇目,當是本之于《三國平話》,而《三國演義》又根據這些資料敷陳渲染而成。
但這件事在史實上是毫無根據的,正如上面所說,這時劉、關、張并不在洛陽外圍的前線上,當然不可能和呂布交手了。
如果說:“溫酒斬華雄”的故事是移花接木,那麼“三戰呂布”的故事便純屬子虛烏有了。
□關羽與杜氏 如果說:古今戲曲舞台上所上演的關羽與貂蟬的故事純屬子虛烏有,并無史實根據的話,那麼關羽與秦宜祿之妻杜氏的故事,則是有史實為根據的。
據《三國志·裴松之注》引《蜀記》、《魏氏春秋》和《獻帝紀》等書記載:秦宜祿,新興(今山西忻州市)人,是呂布的部下。
下邳(今江蘇睢甯西北)被曹操與劉備包圍時,呂布派他出城赴壽春(今安徽壽縣)向袁術求救,其妻杜氏留在下邳城中。
秦宜祿到壽春,袁術把他留下,為他娶了一個漢朝宗室之女為妻。
關羽啟禀曹操,要求在城破之後,把杜氏賜給自己為妻,曹操答應了。
及至下邳快要被攻破時,關羽又屢次啟禀曹操,重申這個要求。
曹操見關羽如此傾情于杜氏,懷疑杜氏定有異色。
及至城破之後,曹操首先派人把杜氏接來,見她果然生得異常美貌,便把她留在自己的房中了,關羽聞知,“心不自安。
”後來袁術敗死,秦宜祿回來投降了曹操,被任命為縣(今安徽宿州市西南)縣長。
再後來劉備叛離曹操,敗走小沛,在逃亡途中路過縣,見到秦宜祿,對他說:“曹操奪去了你的妻子,你卻做了他的縣長,怎麼這樣愚蠢呢!還是随我走吧!”秦宜祿跟随劉備走了數裡,又後悔了,想要回去,張飛在一怒之下把他殺了。
秦宜祿留下一子,名叫秦朗,小字阿蘇,字元明,随杜氏被蓄養于曹操宮中。
曹操常在坐席中對賓客說:“世上有像我這樣疼愛養子的嗎?”秦朗後來成為魏國的名将,甚得魏明帝(曹操之孫)的寵信。
小說采用了以上的基本史實,并參照了關羽與貂蟬的傳說,加工改編而成。
□過五關斬六将 美髯公千裡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将的故事,一直脍炙人口,為人們所津津樂道,也是戲曲、曲藝、年畫、寺廟壁畫中常見的題材。
這個故事見于《三國演義》,其情節有的出自《三國志平話》,有的則是在此基礎上的改編與虛構,并無史實根據。
元曲有無名氏的《灞陵橋曹操賜袍》一劇,亦名《關雲長千裡獨行》,本事也出于《三國志平話》,可能也為《三國演義》所借鑒。
關于關羽投歸劉備的時間與地點,史書上有不同的記載。
據《三國志·先主傳》說:建安五年(公元200年)7月,曹操正與袁紹相拒于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汝南黃巾軍劉辟等叛曹操應袁紹,袁紹派劉備率軍到汝南(郡名,治平輿,今河南平輿北)與劉辟等會合,在許都以南開辟了第二戰場,對曹操形成了南北夾擊的形勢。
關羽就是在這種背景下,脫離了曹營,到汝南投歸了劉備。
《三國演義》就是采用了這種說法。
但《關羽傳》卻說:他在斬顔良之後,在劉備還沒有到汝南之前,便在官渡前線上“奔先主于袁軍。
”《武帝紀》的記載也和《關羽傳》一緻,說時間是在建安五年的四月,比劉備到汝南的時間早了三個月。
《資治通鑒》采用了這種說法,也說關羽在四月“奔劉備于袁軍。
” 兩相對比之下,還是這種說法比較合乎情理,當時曹操屯兵官渡,袁紹屯兵陽武(今河南原陽東南),兩軍隔河對峙,相距不遠。
劉備随袁紹屯于陽武,關羽随曹操屯于官渡,是關羽投歸劉備的最近距離和最佳時機,他是不會錯過這個時機而舍近求遠的。
那麼,關羽既是在官渡前線就近投歸了劉備,并沒有跋涉千裡,當然也無須過關斬将了。
《三國演義》說被斬的六将是孔秀、孟坦、韓福、卞喜、王植和秦琪,而這幾個人都不見史書記載,連名字也是虛構的。
他們的出場隻有一個任務,就是挨關老爺一刀。
□古城會·斬蔡陽 “古城會·斬蔡陽”,也是脍炙人口的故事,出于《三國演義》,是在《三國志平話》的基礎上改編的。
講的是:關羽離開曹營,在滑州(今河南滑縣)地面的黃河渡口斬了守将秦琪,而這秦琪是曹營大将蔡陽的外甥。
蔡陽十分憤怒,在後面緊緊追趕。
關羽走到古城,原來守城者是張飛。
張飛以為關羽既已投降了曹操,現在定是來攻城的,随即出城大戰關羽。
恰在這時,蔡陽的兵馬随後趕到,關羽為表明心迹,斬了蔡陽,張飛這才打消了懷疑,迎接二嫂和關羽入城。
上面已經談過,關羽是從官渡前線上投奔劉備的,因而并沒有千裡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将之事,當然也就沒有古城會斬蔡陽之事了。
而且張飛與劉備分散,占據古城之事也不見史書記載。
我國境内稱為古城的地方很多,據說這個“古城”是在今河南确山縣北、西北距駐馬店18裡。
商務印書館在1931年出版的《古今地名大辭典》說:“三國關羽保二夫人辭曹歸劉,時張飛駐古城,即此。
”這是根據《三國演義》和傳說的說法附會的,并沒有史實的根據。
斬蔡陽,也被說成是關羽一生中很光彩的一件事。
但根據史書記截:斬蔡陽的不是關羽,而是劉備。
據《三國志·先主傳》,建安六年(公元201年),劉備以南連荊州劉表為名,脫離了袁紹,到汝南與黃巾軍龔都等部會合,“衆數萬人。
曹公遣蔡陽擊之,為先主所殺。
”蔡陽,史書上又寫作蔡揚、蔡楊。
關于他的事迹,史書上再沒有其它記載。
隻因為《三國演義》說他挨了關老爺一刀,才在民間成為廣為人知的“曆史名人”了。
□關于周倉 《三國演義》說關羽在千裡走單騎到達古城之前,收了一員大将:周倉。
并說周倉是關西(泛指函谷關或潼關以西地區)人,“兩臂有千斤之力”、“形容甚偉”。
原在黃巾軍張寶部下為将,張寶死後,嘯聚山林。
久慕關羽盛名,因而投歸于帳下。
民間有關周倉的傳說故事甚多,《三國演義》中常提到他跟随關羽活動,戲曲中常見他為關羽扛大刀,是關羽的貼身跟班。
在各地的關帝廟中,都少不了他的塑像。
《三國演義》還說他最後死在麥城。
在今湖北當陽東麥城遺址附近有一座不大的周倉墓,墓碑上刻:“漢武烈侯周将軍諱倉之墓”。
但周倉純屬傳說人物,在史籍中絕無記載,所謂“周倉墓”也是附會而成的。
因而在小說中,并沒有把這個人寫進去。
□關羽與張遼 張遼原為并州刺史丁原的部下,後又歸屬董卓和呂布,呂布失敗後,投降了曹操,成為曹操手下的名将,與樂進、李典、張、徐晃等齊名。
張遼與關羽屬于不同的陣營,為什麼會成為朋友呢? 《三國演義》說:呂布失敗時,張遼被擒了,曹操要殺他,多虧劉備和關羽苦苦的講情,才得以不死。
因為關羽對張遼有這種特殊的恩義,二人才成為朋友。
但據《三國志·張遼傳》記載:曹操在下邳擊敗呂布,張遼率領其衆投降,拜中郎将,賜爵關内侯。
并沒有曹操要殺張遼,劉備、關羽為之求情的内容,再查劉備和關羽的傳記,也沒有這種記載。
根據史書上所透露的信息來推測,大約是呂布到下邳投靠劉備時,關羽和張遼結交的。
以後劉備随曹操住在許都,以及關羽投降曹操期間,二人應多有來往。
關羽是河東郡解縣(今山西運城市)人,張遼為雁門郡馬邑(今山西朔縣)人,同屬并州。
古人重“州裡”,同州之人也算是老鄉,比一般人要親近些。
關于關羽與張遼互相過往的具體情況,史書上隻記了二人同解白馬之圍和曹操命張遼探測關羽口氣的兩件事,《三國演義》又有土山勸降的情節,為史籍所無。
小說有關關羽和張遼過往的多處描寫,基本上是本于史書,有的參照了《三國演義》(如土山勸降),但基本上還是忠于史實的。
□關于“保皇嫂” 如上所述,《三國志平話》和《三國演義》所編造的關羽投降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