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劄記

關燈
!”(《三國志·費詩傳》) 糜芳:“為南郡太守,與關羽共事,而私好攜貳(私人關系不和),叛迎孫權。

    ”(《三國志·麋竺傳》) 士仁:“與羽有隙,叛迎孫權。

    ”(《三國志·楊戲傳》) 劉封、孟達:二人鎮守上庸,關羽在襄樊之戰中請二人發兵相救,二人坐視不救。

     廖立:在丞相掾李邵、蔣琬面前評論關羽“怙恃勇名,作軍無法,直以意突耳(憑恃英勇的名聲,帶兵沒有章法,簡直是主觀蠻幹。

    ”)(《三國志·廖立傳》) 潘:“亦與關羽不穆(不和)。

    ”(《三國志楊戲傳》) 關羽長期鎮守荊州,以上蜀漢的文武官員都是在荊州及其周邊者,幾乎多數與其不和。

     關羽與同僚的關系雖然很緊張,與士卒的關系卻是比較和諧的。

    《三國志·張飛傳》說:“羽善待卒伍而驕于士大夫,飛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

    ”二人正好相反。

    小說有關羽憐恤和寬恕逃兵的情節,就是從此演繹而來的。

     □青龍偃月刀 《三國演義》說關羽使用的武器是青龍偃月刀,在關帝廟的塑像,壁畫以及年畫、戲曲舞台上,常見此刀。

    偃月,是半弦月,此刀刃部為半月形,刀上鑄有青龍,故稱青龍偃月刀。

     這種長柄大刀出現于唐宋時代,用于儀仗,并非實戰所用,因而關羽不可能使用這種刀。

    漢末三國時,武将多有帶鞘的佩刀,作防身之用。

    “單刀赴會”的刀,即指佩刀而言。

     關于關羽斬顔良的情形,《三國志·關羽傳》說:“刺良于萬衆之中,斬其首還。

    ”有的學者據此認為;既說“刺”,又說“斬”(斬,截斷也。

    斬首,是截斷其首級),他用的應該是劍。

     但當時在戰場上通用的是矛、戟之類的長柄武器,而劍之為物,又短又輕,如果關羽揮劍馳騁于千軍萬馬之中,與衆多的又長又重的矛、戟相對抗,是難以抵擋的,所以用的應該是矛、戟之類的武器,即可刺,又可以用之截斷首級。

     □赤兔馬 三國時期有幾匹名馬:曹操的絕影,劉備的的盧,呂布的赤兔,史籍皆有著錄。

    關于赤兔馬,《三國志·呂布傳》說:“布有良馬曰赤兔。

    ”《曹瞞傳》說:“時人語曰:‘人中有呂布,馬中有赤兔。

    ’可見此馬在當時是大大的有名。

    但後來這匹馬的下落如何,史書上卻沒有記載。

     《三國演義》說:呂布的部将侯成盜了它獻與曹操,曹操又把它送與關羽,關羽騎着它“千裡走單騎”,後來關羽敗走麥城,被東吳潘璋的部将馬忠擒獲,馬忠得了赤兔馬獻與孫權,孫權賜與馬忠為坐騎,其馬數日不食草料而死。

    所有這些情節都是虛構的。

     其實,呂布在初平三年(公元192)出關,關羽在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敗亡,其間經過二十七年,這匹馬應該有30歲左右了。

    馬的壽命一般隻有十幾年,即或它不死于戰陣,也早就老死了,怎能被馬忠所獲?何況關羽騎赤兔馬,不過是小說家之言,是毫無史實根據的。

     □關羽亡命 《三國志·關羽傳》說關羽“亡命奔涿郡(郡治涿縣,今河北涿州市)”那麼,他作為山西人,為什麼亡命到了河北呢?史書并沒有交待。

     在《三國演義》成書之前,早就有了一些說法。

    《三國志平話》說:關羽自叙:“因本縣官虐民不公,吾殺之。

    ”元曲《劉關張桃園三結義》(無名氏撰)說:蒲州(今山西永濟)州尹臧一貴欲謀自立,關羽殺之而逃亡。

    而據《三國演義》關羽自述說:“因本處勢豪仗勢淩人,被吾殺了。

    ” 在民間傳說中,也有許多說法。

    如說:關羽年輕時,以打鐵為生,在路上遇見母女倆啼哭,經盤問知是女兒被惡霸呂熊看中,欲強占為妾,關羽抱打不平,殺死呂熊,推車販糧到涿縣。

    而京劇《斬熊虎》(一名《關公出世》)則說:蒲州惡霸熊虎父子勾結縣令,強占士人張繼昌之女鸾嬌,關羽殺死熊虎及縣令逃走。

    還有傳說:關羽的同窗好友李生的未過門的媳婦被呂熊搶去,關羽殺之。

     總之,關于關羽亡命的緣由,說法各異,但都是後來的傳說或文藝創作,都沒有什麼史實根據。

    小說參考了民間傳說,并結合了史籍上記載的關羽與杜氏的事改編而成,改為關羽為個人的情仇而殺人亡命,這樣情節會更生動一些。

     □關羽的出身 《三國志·關羽傳》說:“關羽,字雲長,本字長生,河東解人也。

    ” 河東,郡名,治安邑,在今山西夏縣西北10公裡。

    解縣治所在今山西運城市西南解州鎮。

    關羽的故裡,在今運城市西南10公裡的常平村。

    那裡有關羽祖祠,始建于金代,現存建築為清代重修。

    運城市和解州鎮都有關帝廟,解州關帝廟始建于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已有1400多年曆史。

    運城關帝廟則為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所建,距今近500年。

     關羽的家世,史籍缺載。

    據說在清康熙年間,解州有人在掘井時,掘到了關羽祖墓的墓碑,上面镌刻着關羽的家世。

    有一個名叫朱旦的地方官員據此寫了一篇《關侯祖墓碑記》,說是關羽的祖父叫關審,父親叫關毅。

    至于關家的家境如何,則無從稽考了。

    有的傳說關羽青年時打過鐵,還有的說他賣過豆腐或賣過糧食,都沒有什麼史實的根據。

     小說《三國猛将———關羽》定位為:關羽生于一個沒落的大戶人家,青年時遭逢亂世,沒有生計,以打魚為生。

    當然這也是估計,但并不是瞎估計,而是有一定理由的。

    第一,如果上述朱旦的碑記屬實,則關家既然能立廟樹碑,那就不是寒門微族,而應該是一個大戶人家。

    第二,傳說關羽做過小生意維持生活,表明這個大戶已經沒落了。

    第三,據史書記載:赤壁之戰那年,關羽為劉備主管水軍,以後又長期鎮守荊州,帶領一支有相當規模的水軍,戰鬥在江漢之上,還取得了“水淹七軍”的勝利,表明關羽是熟知水性的,說他青年時打過魚,似比打鐵,賣豆腐等更貼切一些。

     □溫酒斬華雄 溫酒斬華雄,被說成是關羽出世以來第一件露臉的事。

    故事見于《三國演義》,說的是:關東十八路諸侯起兵讨董卓,各領兵将在洛陽外圍駐紮,平原相劉備帶領關、張等人也随北平太守公孫瓒來了。

     聯軍的先鋒官孫堅直抵汜水關(即虎牢關,今河南荥陽市西北汜水鎮)挑戰,被董卓手下的骁騎校尉華雄打敗。

    華雄又下關挑戰,連斬關東二将。

     聯軍的盟主袁紹無計可施,關羽主動請戰,袁紹和袁術因為他是馬弓手,職位太低,恐被諸侯所笑,不同意他出戰。

    隻是曹操支持他出戰,教斟上熱酒一杯,與關羽壯行,關羽未飲,提刀上馬而去。

    不大的功夫,便回來了,提華雄首級,擲于地上,其酒尚溫。

    但這件事,是毫無史實根據的。

     據史書記載:初平元年(公元190),關東州郡起兵讨董卓,當時公孫瓒還在幽州(治薊縣,今北京城西南),并沒有前來會合。

    劉備這時還沒有依附公孫瓒,大約還在下密(今山東昌邑東)為縣丞,或在高唐(今山東禹城西南)為縣尉,縣令,他不會随公孫瓒到洛陽外圍來,跟随劉備的關羽也不會在這裡斬了華雄。

     事實上,斬了華雄的是破虜将軍孫堅。

    據《三國志·孫破虜讨逆傳》和《英雄記》:當時孫堅屯兵于陽人(今河南汝陽臨汝鎮西),董卓派遣大将胡轸和呂布、華雄等攻打孫堅。

    呂布與胡轸不和,而胡轸是主帥,呂布竟故意搗亂,使軍中自相驚擾,士卒散亂,孫堅率軍追擊,斬了華雄。

    本來是孫堅斬了華雄,《三國演義》卻移植在關羽名下,反把孫堅寫成是華雄的手下敗将,這對孫堅太不公平了。

     □張翼德 張飛,《三國志》說他“字益德”,《三國演義》卻寫作翼德。

    不過,這并非《三國演義》的獨出心裁,而是有一定根據的。

    把張飛的字寫成翼德,最早見于北魏郦道元的《水經注》,比《三國志》的成書晚200多年,所以當以《三國志》為準。

     古人的名和字有連帶的意義。

    關羽字雲長、曹操字孟德、諸葛亮字孔明等等,其涵義皆有關聯:羽和雲長:烏兒振其羽翼,翺翔于長空雲海之中;操和孟德:操,操守,與道德義同,孟是排行老大;亮與明義同,孔乃大也、甚也。

    至于飛與益德的關聯,恐怕飛有飛黃騰達之義,表明人在這個時候更應加強道德修養。

    當然,說張飛字翼德,飛和翼也有關聯,但其原字是益而不是翼,古人用字可以同聲相假,所以翼不過是益的假借字而已。

     □三戰呂布 “劉關張三英戰呂布”也是《三國演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