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令狐愚密謀反叛 王淩賊自裁吞釘
關燈
小
中
大
弘有很深的舊交,便曉之以利害,勸說他不該跟着王淩背反。
楊弘說,他何嘗願意?隻是太尉威逼,被迫無奈罷了。
黃華見楊弘并無謀逆之心,便說:“丞相平素對王淩不錯,這次又薦升為太尉,王淩實不該謀反。
為今之計,我們不如向丞相密報,以保社稷平安。
” 楊弘點頭道:“好,小弟一切聽你的。
” 他們便聯名寫了密信,交心腹飛馳洛陽報與丞相。
司馬懿接到究州密報,将信将疑。
派人傳來王淩之子王廣。
王廣想不到父親真的要謀反,便把先前令狐愚與父親密謀擁立楚王曹彪之事,和自己的規勸一五一十講了。
司馬懿不敢遲疑,立即進宮奏明少帝。
少帝驚恐,責令司馬懿親率大軍讨伐。
司馬懿怕王淩挺而走險與東吳勾結。
為穩住他,奏請少帝傳诏,念王淩拒吳有功,赦免其罪。
司馬懿又特意讓王廣送往壽春。
司馬懿親率大軍來到黃河,上了戰船,扯滿鳳帆,順流直下。
途中,司馬懿不放心,怕大軍逼近,驚動王淩。
又親自修書,好言軟語勸告王淩。
順鳳順水,大軍九日便趕到甘城。
王淩想不到事情敗露,十分驚慌,接連收到少帝诏書和丞相手節,見措詞溫和,加之兒子王廣的勸谏,自知不是對手,隻好乘坐小船去迎接司馬懿。
他站在船頭上,讓部下縛了雙手;身後站着捧着印绶、節誡的掾吏。
王淩的小船行到丘頭,迎上了司馬懿的船隊。
司馬懿端坐在樓船上,遠遠望見王淩的狼狽相,放下心來。
令主簿乘小船過去為王淩解開繩索,退口印绶、節誡,并婉言慰藉。
王淩見狀,認為已被聖上赦罪,也受到丞相的諒解,心裡懸着的石頭落了地,完全消除了疑慮。
感激涕零地命軍士劃動小船,去靠近丞相的樓船。
他要上樓船向丞相當面謝罪感恩。
可是沒等小船劃動,就被司馬懿擡手喝止。
王淩一陣茫然,遠遠望着神情嚴肅的丞相說:“下官愚鈍,誤人歧途。
丞相隻須一紙相召,下官便會自縛了去洛陽,怎麼敢勞丞相親率大軍趕來呢?” 司馬懿冷冷他說:“你恐怕不是一封書信就能請得動的客人呀!” 王淩一聽,心裡涼透了。
嚎喘他說:“丞相書上說的可以赦免下官,莫非要不算數?丞相豈不是有負于我?” 司馬懿斬釘截鐵地回道:“我甯願負你,不願負國家。
” 一揮手,幾艘小船圍了上去,挾了王淩小船行到岸邊,下船綁了,準備押送京師。
王淩自知罪孽深重,死罪難逃。
但又不死心,要試探一下自己是否還有生還的希望,便向押送官索要棺材釘。
這是民間習俗。
如給了棺材釘,就是要你必死。
押送官禀報丞相,司馬懿毫不猶豫地一擺手,“當”的一聲,一枚長長的棺材釘扔到王淩的腳下。
王淩望着腳下的棺材釘,感到一陣錐心刺骨的疼痛,感到徹底的絕望,仰天長歎:“天哪!我這是何苦呢?在活八十春秋,到頭來身與名俱滅。
可悲啊可歎!” 他仆伏于地,以口銜起冷冰冰的棺材釘,頂着地,猛地将釘吞下肚去,了卻了生命。
司馬懿毫不憐惜,率大軍進入壽春城。
王淩部将張式等參與謀反者,聽說王淩自盡,紛紛自首。
司馬懿二話不說,凡是跟着王淩謀反的,無論主從,概不赦免,一律滅三族。
楚王曹彪被從白馬押來。
司馬懿當面宣讀诏書道:“楚王彪,國之至親,作藩于外,不能待奉王度,表率宗室,而謀幹好邪,與太尉王淩、究州刺史令狐愚勾通逆謀,圖危社稷,有悻忒之心,無忠孝之意。
宗廟有靈,将以何面目以見先帝?朕深痛心你自陷罪辜。
現有司奏,你當受到刑法治裁。
朕念你是宗室國親,不忍戮于市井,故遣使者賜書,你自己了斷吧。
” 曹彪還算聰明,自知難脫死罪,已自備了鸩酒。
遂飲鸩而亡。
司馬懿肅清了叛逆,念黃華、楊弘舉報有功,奏請少帝,二人進爵為鄉侯。
對王廣大義滅親,也好言撫慰,予以褒獎。
一場沒有來得及爆發的叛亂被撲滅了。
司馬懿回到京師,未雨綢纓,奏請少帝,将曹魏宗室諸王集中于邺郡,嚴加監管,以防不測。
少帝準奏。
楊弘說,他何嘗願意?隻是太尉威逼,被迫無奈罷了。
黃華見楊弘并無謀逆之心,便說:“丞相平素對王淩不錯,這次又薦升為太尉,王淩實不該謀反。
為今之計,我們不如向丞相密報,以保社稷平安。
” 楊弘點頭道:“好,小弟一切聽你的。
” 他們便聯名寫了密信,交心腹飛馳洛陽報與丞相。
司馬懿接到究州密報,将信将疑。
派人傳來王淩之子王廣。
王廣想不到父親真的要謀反,便把先前令狐愚與父親密謀擁立楚王曹彪之事,和自己的規勸一五一十講了。
司馬懿不敢遲疑,立即進宮奏明少帝。
少帝驚恐,責令司馬懿親率大軍讨伐。
司馬懿怕王淩挺而走險與東吳勾結。
為穩住他,奏請少帝傳诏,念王淩拒吳有功,赦免其罪。
司馬懿又特意讓王廣送往壽春。
司馬懿親率大軍來到黃河,上了戰船,扯滿鳳帆,順流直下。
途中,司馬懿不放心,怕大軍逼近,驚動王淩。
又親自修書,好言軟語勸告王淩。
順鳳順水,大軍九日便趕到甘城。
王淩想不到事情敗露,十分驚慌,接連收到少帝诏書和丞相手節,見措詞溫和,加之兒子王廣的勸谏,自知不是對手,隻好乘坐小船去迎接司馬懿。
他站在船頭上,讓部下縛了雙手;身後站着捧着印绶、節誡的掾吏。
王淩的小船行到丘頭,迎上了司馬懿的船隊。
司馬懿端坐在樓船上,遠遠望見王淩的狼狽相,放下心來。
令主簿乘小船過去為王淩解開繩索,退口印绶、節誡,并婉言慰藉。
王淩見狀,認為已被聖上赦罪,也受到丞相的諒解,心裡懸着的石頭落了地,完全消除了疑慮。
感激涕零地命軍士劃動小船,去靠近丞相的樓船。
他要上樓船向丞相當面謝罪感恩。
可是沒等小船劃動,就被司馬懿擡手喝止。
王淩一陣茫然,遠遠望着神情嚴肅的丞相說:“下官愚鈍,誤人歧途。
丞相隻須一紙相召,下官便會自縛了去洛陽,怎麼敢勞丞相親率大軍趕來呢?” 司馬懿冷冷他說:“你恐怕不是一封書信就能請得動的客人呀!” 王淩一聽,心裡涼透了。
嚎喘他說:“丞相書上說的可以赦免下官,莫非要不算數?丞相豈不是有負于我?” 司馬懿斬釘截鐵地回道:“我甯願負你,不願負國家。
” 一揮手,幾艘小船圍了上去,挾了王淩小船行到岸邊,下船綁了,準備押送京師。
王淩自知罪孽深重,死罪難逃。
但又不死心,要試探一下自己是否還有生還的希望,便向押送官索要棺材釘。
這是民間習俗。
如給了棺材釘,就是要你必死。
押送官禀報丞相,司馬懿毫不猶豫地一擺手,“當”的一聲,一枚長長的棺材釘扔到王淩的腳下。
王淩望着腳下的棺材釘,感到一陣錐心刺骨的疼痛,感到徹底的絕望,仰天長歎:“天哪!我這是何苦呢?在活八十春秋,到頭來身與名俱滅。
可悲啊可歎!” 他仆伏于地,以口銜起冷冰冰的棺材釘,頂着地,猛地将釘吞下肚去,了卻了生命。
司馬懿毫不憐惜,率大軍進入壽春城。
王淩部将張式等參與謀反者,聽說王淩自盡,紛紛自首。
司馬懿二話不說,凡是跟着王淩謀反的,無論主從,概不赦免,一律滅三族。
楚王曹彪被從白馬押來。
司馬懿當面宣讀诏書道:“楚王彪,國之至親,作藩于外,不能待奉王度,表率宗室,而謀幹好邪,與太尉王淩、究州刺史令狐愚勾通逆謀,圖危社稷,有悻忒之心,無忠孝之意。
宗廟有靈,将以何面目以見先帝?朕深痛心你自陷罪辜。
現有司奏,你當受到刑法治裁。
朕念你是宗室國親,不忍戮于市井,故遣使者賜書,你自己了斷吧。
” 曹彪還算聰明,自知難脫死罪,已自備了鸩酒。
遂飲鸩而亡。
司馬懿肅清了叛逆,念黃華、楊弘舉報有功,奏請少帝,二人進爵為鄉侯。
對王廣大義滅親,也好言撫慰,予以褒獎。
一場沒有來得及爆發的叛亂被撲滅了。
司馬懿回到京師,未雨綢纓,奏請少帝,将曹魏宗室諸王集中于邺郡,嚴加監管,以防不測。
少帝準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