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篇 淮南三叛之三 大戰

關燈
建業。

     司馬昭知道此事後,當時就洞察了孫綝的想法:他是以殺朱異來激勵壽春守軍的士氣。

    他判斷壽春守軍一定會采取減少口糧的方法來拖延堅守,立刻采取了相應的措施。

    他将部隊中的老兵送回淮河以北,制造并散布吳軍不久就會大舉反攻的假情報,還煞有介事地給魏軍士兵們每人發了三升大豆充口糧。

    諸葛誕看到司馬昭開始喂魏軍吃"飼料"了,輕信了這些司馬昭精心布置的謊言。

    既然如此那麼又何必讓大家餓肚皮?他當即放寬了口糧限制。

    然而,江南的援兵沒影,司馬昭的重圍依舊,唯一的變化是自己的糧倉卻很快就見了底。

    眼看着撐不下去了,諸葛誕的心腹蔣班焦彜力勸諸葛誕突圍,文欽死活不同意(注1),還要殺這兩個"胡言亂語"的家夥。

    這兩人不願殉葬,當時就頭也不回地叛逃到了司馬昭那裡。

     這個節骨眼上,留在東吳全怿的侄子因為内亂而北逃魏國。

    全琮是孫權的女婿,而他的後人都在江東呆不下去了,可見東吳内亂到了什麼程度!全怿本人及不少兄弟子侄都在壽春城裡給諸葛誕幫忙,司馬昭當即用鐘會的計策模仿全怿親人筆迹寫信給全怿(注2),說東吳内部因為他們救援不力要殺援軍将士家屬,他們實在受不了才棄暗投明。

    全怿看看筆迹又不是假的,東吳内部的烏煙瘴氣他也很清楚,他的親屬也确實逃到了司馬昭軍中,信以為真的他萬念俱灰,帶着幾千士兵于當年臘月出城投降,司馬昭以高官厚祿加以籠絡。

    城裡的人卻不知道這些細節,隻看到有人"無故"叛變,本來就不穩的軍心立刻就亂了起來。

    曾經堅決反對突圍的文欽帶頭來找諸葛誕:"蔣班焦彜和姓全的投降了,敵人肯定會得意忘形放松戒備,這下子可以突圍了。

    "甘露三年(公元258年)正月,諸葛誕文欽唐咨等人集中兵力一連五六天猛攻包圍圈的南面,意欲突圍而出。

    包圍圈上的魏軍居高臨下發石車火箭抗擊他們的猛攻,石林箭雨之下叛軍死傷遍地,流出的鮮血積滿了壕溝。

    諸葛誕突圍不成,隻好退回壽春堅守。

    城裡糧食即将吃光,迫于情勢出城投降的人達到了好幾萬。

    文欽試圖勸諸葛誕将北方的士兵(被諸葛誕劫持的魏軍)放出,僅以吳軍堅守來節省糧食,諸葛誕的眉頭立刻就擰成了麻花:這麼幹不是架空我嗎,你想幹什麼?淮南二叛時毌丘儉曾經拉攏過諸葛誕,諸葛誕就是因為與文欽關系惡劣而拒絕。

    如今情勢緊迫,二人矛盾激化,諸葛誕在議事時手刃文欽。

    文欽的兒子文鴦文虎聽說父親被殺,立刻起兵要找諸葛誕算帳,不果後單騎出城投降了司馬昭。

    司馬昭不但赦免了他們當初反叛的罪名,還加官進爵。

    文鴦兄弟從此帶着幾百名騎兵整天圍着壽春城牆轉:"文欽的兒子都沒事,你們還擔心什麼!"城裡的人本來就不是諸葛誕的死黨,走投無路之餘在這樣的誘惑下還能想什麼?司馬昭巡視時看到城牆上的士兵手拿弓箭,卻沒人往下射,當即就明白了:"攻城!"魏軍于是四面強攻,不久就将毫無鬥志的壽春攻破。

    諸葛誕死在亂軍之中,吳将唐咨投降,隻有諸葛誕的親兵幾百人被俘後堅決不投降而就義。

    城裡還有東吳的人馬一萬多,連帶着他們帶來的大量軍用物資一起當了俘虜。

    手下有人建議将這些東吳士兵全都殺掉,司馬昭搖頭反對:“古人用兵,以保全對方的國家為上策,隻殺其首惡而已。

    吳兵得以逃回去,正好可以顯示我國的寬宏大度。

    ”結果他一個也不殺,帶着俘虜回京師三河附近安頓。

    唐咨原來是魏國叛将,他也不計前嫌任命為安遠将軍。

    淮南将士軍民本來就是在諸葛誕的威逼下造反,他全都赦免,并任憑文鴦兄弟收葬淮南二三叛的主犯文欽。

    同時,他論功行賞,提升這一戰中表現出色的王基為征東将軍,任命他為揚州地區新統帥并作親筆信表揚嘉獎其"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孫綝出兵,本意是撿便宜,結果卻白白搭進了幾萬人馬,唯一的戰果是絞死了自己的一名将軍,成了賠本生意。

    地位本來就不穩固的他也立刻招緻朝野怨恨。

    司馬昭聽說後,要趁勢滅吳,但被王基勸阻:"諸葛恪在東興,姜伯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