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篇 淮南三叛之三 大戰
關燈
小
中
大
在狄道,都是因為勝利後的輕敵而導緻畫蛇添足,結果立刻大敗,這都是我們的前車之鑒。
如今我們大勝之餘,他們肯定要加強戒備,相反我們的士卒卻因為打了八個月的仗而歸心似箭,這就是為什麼武皇帝(曹操)在官渡後不将剩勇追窮寇的原因。
"司馬昭于是見好就收,安撫當地百姓後回師。
就這樣,在大家的心悅誠服中,淮南三叛到此全部落幕。
淮南第三叛,是三國中規模最大的一場戰争。
南北雙方投入的兵力大約為二十五萬對三十萬,不但大大高于三國時最為出名的官渡,赤壁和夷陵,甚至大于後來的魏滅蜀晉平吳之役。
然而,南北雙方數量上的接近掩蓋不了質量上的差異。
司馬昭為了平叛傾盡全力,連長安地區防備西蜀的兵力都抽調了一部分過來,可見沒有濫竽充數的部隊,而諸葛誕的兵力一直是争論的焦點。
淮南二叛時毌丘儉隻有五六萬有戰鬥力的部隊,兩年後怎麼就到了十四五萬?有人對這個數字表示懷疑,更多的看法是他強行将沒有戰鬥力的屯田兵也拿來湊數,并臨時抓壯丁。
這樣的部隊能否對抗強敵,不問可知。
東吳先後出動的兵力也有十萬左右,但吳國的統帥孫綝軍事才能平平,吳軍深入後補給也相對困難,兵力又是逐次投入成了“添油”而被司馬昭挨個痛打而沒有相應的效果。
其中因為吳國宮廷之争還發生了全氏反叛投降之事。
文欽和諸葛誕本來不但不算同仇敵忾,還有相當的舊怨。
雙方在壓力下矛盾的激化直接導緻了決策層的分崩離析。
因此,看上去勢均,打起來力不敵,最終以北方的全勝告終。
淮南三叛,整體發生的背景是司馬氏執掌朝政後引發了政壇的震蕩,這當然說明其統治有不穩固的一面。
然而透視其經過,這三叛同時反映了司馬氏統治穩固的一面:淮南三叛的共同特點,是高層人士的反叛得不到下層官兵的支持,因此在司馬氏的大兵壓境下全都土崩瓦解,沒有任何真正的抵抗。
司馬昭在這場戰役中,也表現出了相當的軍事素質和政治氣魄。
他對王基鐘會的任用,對全怿文鴦等人的妥善處理,都大大加快了對手的覆滅。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這句話将他定型為反面角色,但究其文治武功,不愧是将門虎子。
在司馬昭激戰淮南的同時,蜀漢的姜維再次出兵關隴趁火打劫,卻在司馬望及鄧艾的堅守下一籌莫展。
這表明了經過多年的休養生息,魏國的國力已經占據了對吳蜀之壓倒性優勢。
司馬氏代魏滅蜀平吳之勢,已經不可逆轉。
六年後,終有鄧艾鐘會滅蜀之役。
注1叛軍内部堅守城池等待援兵反對突圍意見之固執,以及諸葛誕對軍糧管制的放松是有一定原因的。
淮河每年在雨季時常常爆發洪水,連壽春城都經常被淹。
諸葛誕文欽等人就是在等這個機會或突圍或擊敗司馬昭,或許東吳也在等着老天開眼後再派援兵?然而天有不測風雲,這一年幹旱,恰巧在叛軍覆滅後下起了大雨,把司馬昭的深溝高壘沖了個稀裡嘩啦。
不過,成事雖然在天,謀事還是在人。
諸葛誕得不到下層官兵的支持,即使老天幫忙頂多也就是個逃亡東吳,翻盤是不可能的。
注2這封信不是别人寫的,正是鐘會。
鐘會的父親鐘繇,字元常,是中國書法史上與王羲之相提并論的劃時代人物。
介紹鐘繇的成就之前,先将書法的曆史做一個簡介。
書法在現代或許不過是一種修身養性的藝術,在曆史上卻有重要的意義,就是它涉及到漢字形體的演變。
春秋戰國時各國漢字不同,秦統一六國後在丞相李斯(亦精于書法,有石刻傳世)的親自主持下統一文字,這時的文字後世稱為小篆。
漢朝幾百年間,小篆逐漸向隸書轉變。
從漢字書法的發展上看,魏晉是完成書體演變的承上啟下的重要曆史階段,是篆隸真(楷)行草諸體鹹備俱臻完善的一代。
鐘繇此時脫穎而出,他師從蔡邕等人,博采衆長兼善各體,尤其是在曆史上首定楷書,對漢字的發展有不可磨滅之功勳。
遺憾的是,鐘繇的真迹早已失傳,隻有摹本傳世。
鐘會家學淵源,也擅于各種字體。
這裡騙全怿後來坑鄧艾的書信全都是鐘會親筆。
如今我們大勝之餘,他們肯定要加強戒備,相反我們的士卒卻因為打了八個月的仗而歸心似箭,這就是為什麼武皇帝(曹操)在官渡後不将剩勇追窮寇的原因。
"司馬昭于是見好就收,安撫當地百姓後回師。
就這樣,在大家的心悅誠服中,淮南三叛到此全部落幕。
淮南第三叛,是三國中規模最大的一場戰争。
南北雙方投入的兵力大約為二十五萬對三十萬,不但大大高于三國時最為出名的官渡,赤壁和夷陵,甚至大于後來的魏滅蜀晉平吳之役。
然而,南北雙方數量上的接近掩蓋不了質量上的差異。
司馬昭為了平叛傾盡全力,連長安地區防備西蜀的兵力都抽調了一部分過來,可見沒有濫竽充數的部隊,而諸葛誕的兵力一直是争論的焦點。
淮南二叛時毌丘儉隻有五六萬有戰鬥力的部隊,兩年後怎麼就到了十四五萬?有人對這個數字表示懷疑,更多的看法是他強行将沒有戰鬥力的屯田兵也拿來湊數,并臨時抓壯丁。
這樣的部隊能否對抗強敵,不問可知。
東吳先後出動的兵力也有十萬左右,但吳國的統帥孫綝軍事才能平平,吳軍深入後補給也相對困難,兵力又是逐次投入成了“添油”而被司馬昭挨個痛打而沒有相應的效果。
其中因為吳國宮廷之争還發生了全氏反叛投降之事。
文欽和諸葛誕本來不但不算同仇敵忾,還有相當的舊怨。
雙方在壓力下矛盾的激化直接導緻了決策層的分崩離析。
因此,看上去勢均,打起來力不敵,最終以北方的全勝告終。
淮南三叛,整體發生的背景是司馬氏執掌朝政後引發了政壇的震蕩,這當然說明其統治有不穩固的一面。
然而透視其經過,這三叛同時反映了司馬氏統治穩固的一面:淮南三叛的共同特點,是高層人士的反叛得不到下層官兵的支持,因此在司馬氏的大兵壓境下全都土崩瓦解,沒有任何真正的抵抗。
司馬昭在這場戰役中,也表現出了相當的軍事素質和政治氣魄。
他對王基鐘會的任用,對全怿文鴦等人的妥善處理,都大大加快了對手的覆滅。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這句話将他定型為反面角色,但究其文治武功,不愧是将門虎子。
在司馬昭激戰淮南的同時,蜀漢的姜維再次出兵關隴趁火打劫,卻在司馬望及鄧艾的堅守下一籌莫展。
這表明了經過多年的休養生息,魏國的國力已經占據了對吳蜀之壓倒性優勢。
司馬氏代魏滅蜀平吳之勢,已經不可逆轉。
六年後,終有鄧艾鐘會滅蜀之役。
注1叛軍内部堅守城池等待援兵反對突圍意見之固執,以及諸葛誕對軍糧管制的放松是有一定原因的。
淮河每年在雨季時常常爆發洪水,連壽春城都經常被淹。
諸葛誕文欽等人就是在等這個機會或突圍或擊敗司馬昭,或許東吳也在等着老天開眼後再派援兵?然而天有不測風雲,這一年幹旱,恰巧在叛軍覆滅後下起了大雨,把司馬昭的深溝高壘沖了個稀裡嘩啦。
不過,成事雖然在天,謀事還是在人。
諸葛誕得不到下層官兵的支持,即使老天幫忙頂多也就是個逃亡東吳,翻盤是不可能的。
注2這封信不是别人寫的,正是鐘會。
鐘會的父親鐘繇,字元常,是中國書法史上與王羲之相提并論的劃時代人物。
介紹鐘繇的成就之前,先将書法的曆史做一個簡介。
書法在現代或許不過是一種修身養性的藝術,在曆史上卻有重要的意義,就是它涉及到漢字形體的演變。
春秋戰國時各國漢字不同,秦統一六國後在丞相李斯(亦精于書法,有石刻傳世)的親自主持下統一文字,這時的文字後世稱為小篆。
漢朝幾百年間,小篆逐漸向隸書轉變。
從漢字書法的發展上看,魏晉是完成書體演變的承上啟下的重要曆史階段,是篆隸真(楷)行草諸體鹹備俱臻完善的一代。
鐘繇此時脫穎而出,他師從蔡邕等人,博采衆長兼善各體,尤其是在曆史上首定楷書,對漢字的發展有不可磨滅之功勳。
遺憾的是,鐘繇的真迹早已失傳,隻有摹本傳世。
鐘會家學淵源,也擅于各種字體。
這裡騙全怿後來坑鄧艾的書信全都是鐘會親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