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篇 新人新政

關燈
心點不是多餘的。

    而諸葛恪對此掉以輕心則最終導緻了自己的悲劇。

     諸葛恪到建業後立即晉見孫權。

    病榻上的孫權任命他以大将軍身份加太子太傅,任命孫弘為少傅,并将所有的政務都交給了諸葛恪,除生殺大事以外可以先斬後奏。

    嘉平四年(公元252年)四月,孫權病逝,享年七十一歲。

    作為江東的領袖,孫權和曹操劉備齊名,其實年紀小得多。

    與劉備的大器晚成相比他可謂少年得志。

    自從孫策身亡孫權接掌江東以來,有聲有色。

    赤壁和夷陵是曹操和劉備生平最大的敗仗,就是敗在了這個碧眼兒的手上,難怪曹操會以“生子當如孫仲謀”來贊歎。

    孫家自江北而來,能在江南立足與取得當地豪族的支持而密不可分。

    孫權确定丞相人選時,之所以選擇顧雍而沒有選擇德高望重的張昭,不僅僅是因為張昭“啰嗦”,很大程度上是為了拉攏江東豪族(顧雍陸遜互為姻親,都是吳郡,如今浙江一帶人,而張昭是江北彭城,如今的徐州人)。

    與蜀漢的大權基本掌握在諸葛等荊州外來戶不同,除英年早逝的周瑜魯肅呂蒙外,孫權重用的其實是顧陸朱全等本地大世族。

    與蜀漢相比,孫權更重視團結本地人才。

    同時,孫權能夠忍辱負重,夷陵之戰前後根據實際需求而靈活調整外交方針并不惜稱臣于魏(注1),确實如陳壽所言“屈身忍辱,任才尚計,有句踐之奇英,人之傑矣”。

    孫權最大的問題,就是在身後事上的糊塗。

    他在太子廢立一事上的胡來,不亞于袁紹。

    他去世後,這方面的内讧愈演愈烈,不斷折騰着東吳那本來就不算雄厚的國力。

     劉備諸葛亮去世前後西蜀都曾發生變故,孫權死後東吳也重蹈覆轍。

    東吳地位僅次于諸葛恪的孫弘和諸葛恪私人關系惡劣,擔心被諸葛恪收拾而密不發喪,反而要僞造孫權的诏書殺諸葛恪。

    諸葛恪得到孫峻的舉報後(滑稽的是,後來殺諸葛恪的就是這個孫峻)先下手為強,假裝請孫弘商議政務而殺掉了這個“趙高”,這才将孫權病逝的消息公開并請孫登面南背北,并尊谥孫權為大皇帝。

    新官上任三把火,諸葛恪當政後确實也有些作為。

    他勵精圖治精兵簡政輕徭薄賦,大家當然都高興起來。

    諸葛恪一旦出門,總有人扯着脖子希望一睹他的風采,東吳一派新人新政的新氣象。

     孫權于公元229年稱帝後不久,曾在巢湖附近的東興做大堤。

    後來征讨淮南吃了敗仗後認為堤壩反而遏制了自己水軍的發揮,因此廢而不再建。

    諸葛恪當政不久,于當年十月再次重建,還依靠山勢修築兩座城,各留兵一千鎮守。

    對魏國來講,這無異于公然挑釁,當時邊關的守将諸葛誕、毌丘儉、王昶和胡遵等人就紛紛出謀劃策,要給東吳點顔色看看。

    對于他們各自不同的計劃,司馬師拿不定主意,先征求尚書傅暇的意見。

    傅暇認為,他們的計劃都是老生常談,而東吳自立幾十年可見沒有點新點子是無法攻克的。

    同時,他認為諸葛恪既然擺了這麼一副架勢自然會有他的道理,而魏軍駐紮在距離邊境遠的地方,又沒有得到任何确切的情報不能輕舉妄動,否則就是兵法所反對的“戰而求勝”而不是“勝而求戰”了。

    他反過來列舉了七條建議,建議司馬師命令大家堅守險要屯田積谷,并大舉将防線前壓壓迫東吳,迫使其放棄淮南一帶肥沃的土地。

    這樣,既能夠招降納附又便于抓住戰機。

    總之他的意思是現在動手沒有成算,應當先想辦法将東吳先壓癟拖垮了再痛打。

    然而,司馬師或許是因為立功心切未能采用這樣的建議。

    當年十一月,他任命安東将軍司馬昭為監軍後下令三路并進。

    王昶毌丘儉分别攻擊南郡武昌,而胡遵諸葛誕則帶領七萬主力猛攻東興。

     十二月,戰役正式打響。

    吳國大将軍諸葛恪立即帶着四萬大軍馳援東興。

    東興的守軍雖然少,但仗着地勢險要堅守,一時間魏軍也無可奈何。

    諸葛恪則以老将丁奉為先鋒,帶着呂據唐咨等部将救援。

    丁奉告訴大家,兵多跑得慢,如果魏軍明白過來搶先在要地布防那麼就完了。

    于是,他帶着本部三千人晝夜兼程急進,趁着風大挂滿帆的船隊兩天就趕到了東興。

    這時候正是農曆臘月,天寒地凍又下起了鵝毛大雪,胡遵等人正在營寨裡飲酒取暖。

    丁奉看到魏軍前軍人數不多,當即明白勝利在望:“立功封侯的時候到了!”說完,命令部下脫去铠甲卸下矛戟,全都改為手持短刀。

    魏軍看到後,大笑不止:這樣的天氣凍也能把你們凍死!大概正是因為太冷了,不運動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