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篇 新人新政

關燈
就得凍死,丁奉這幾千人上岸後立刻大砍大殺,戒備松懈的魏國前軍頓時就從魚肉被剁成了肉餡。

    此時,呂據等後續部隊也到了,接着丁奉的勝利擴大戰果。

    驚慌失措的魏軍急忙奔浮橋逃生,但短時間内哪裡能渡過幾萬大軍?浮橋反而被亂軍踩壞,魏軍光掉進水裡淹死的就不計其數,幾萬兵馬喪生。

    東吳大獲全勝,繳獲的戰車牛馬各有好幾千,打着得勝鼓就返回了江南。

     東興兵敗的消息傳來,王昶毌丘儉立刻燒掉營寨撤兵逃命。

    東興之戰是司馬師和諸葛恪執掌朝政以來的第一次動武,結果以東吳大勝魏國大敗告終。

    然而,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這件事卻将魏吳的朝廷引向了兩個相反的方向。

    興師動衆卻一敗塗地,魏國的朝廷立即要追究責任。

    司馬師此時體現了大氣的一面,自攬責任而對手下一概不于追究:“我沒有聽大家的良言,責任在我。

    ”他僅僅削掉了監軍司馬昭的爵位以示懲處。

    不久後北方的羌胡少數民族反叛,他再次引咎自責。

    司馬師這兩次自我批評,不但安定了朝野人心更令兵敗的将士汗顔,既解消了大家的疑慮又鼓舞了大家的鬥志。

    當然,這僅僅在朝廷都是正人君子的情況下才行得通,否則就成了姑息養奸了。

    反過來,東吳的諸葛恪因此軍功進位為太傅後卻從此飄飄然開始輕敵。

    他認為魏國不過如此,立即召集大家商議第二年春天大舉北伐的事宜。

    哪知道,大家全都搖頭不同意,認為曆年出師兵馬疲憊沒有獲勝的把握。

    孫權認為諸葛恪剛愎自用,以碧眼兒的火眼金睛當然不會看錯。

    他果然一意孤行,長篇大論一番後執意出兵(注2)。

    大家看他鐵了心,雖然不以為然但也無法再勸,隻好由他去。

    同時,他派使者入蜀請求姜維同時舉事,還稱魏國如今司馬專權于内,軍兵大敗于外,自曹操以來從來沒有這麼虛弱過,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東西并進一定能将其滅亡。

    然後他集中二十萬大軍開始準備動武。

    諸葛恪得人心本來靠的是精兵簡政輕徭薄賦,而這一來當然要“日費千金”勞動百姓,大家也立刻就開始發起了牢騷。

     這時的蜀漢内部也發生了一件大事。

    姜維在和曹魏的作戰中曾經俘虜了一位名叫郭循的魏将,蜀漢任命他為左将軍為自己服務。

    然而這個郭循實際上心中并不向着蜀漢,屢次試圖刺殺後主劉禅,但群臣朝賀等場合人多眼雜,他一直不曾等到好機會。

    嘉平五年(公元253年)正月,費袆在漢中領着大家慶賀新春時,他見刺殺後主無望便退而求其次,一舉将這個蜀漢軍政首腦殺害。

    聽到這個消息,魏國立刻加封他的兒子親屬,大概這就是他的目的(否則,投降敵人家族将被治罪)。

    費袆平時為人随随便便,大家紛紛提醒他小心點他都不以為然,這次也是“以短取敗”。

    費袆的去世,直接解放了一個人,就是一直主張北伐的姜維。

    姜維自以為熟悉羌胡少數民族的習慣,能夠将他們招為羽翼;同時對自己的才幹相當自負,屢次請求北伐。

    他認為滅掉魏國雖然不容易,征服隴西一帶還是不成問題。

    與三國演義中的描述不同,蜀漢對北伐一事争論激烈,國内的反對意見其實相當厲害。

    費袆本人對此不也太贊同,一直壓制:“我們的才能比諸葛丞相差遠了,他都沒能把魏國怎麼樣,何況你我?現在的問題還是保國安民。

    出兵和魏國一賭勝負,萬一失利則追悔莫及。

    ”因此每次頂多給他一萬人的兵馬。

    到此為止姜維雖然有幾次行動但都是小打小鬧,談不上什麼得失。

    費袆遇刺身亡後他大權在握,又得到了東吳的策應當然樂于出戰。

    三月,東吳的諸葛恪帶着二十萬人馬出兵攻打淮南;四月蜀漢的姜維也帶領幾萬大軍北上,圍攻狄道。

     注1曾有網友評論蜀漢這一點上不夠靈活。

    個人看法,這樣的靈活性對蜀漢來講不可能,因為他們的政治口号就是“安漢興劉”,實在無法和魏國達成哪怕僅僅是形式上的妥協。

    其實曹操去世時劉備曾經發“唁電”表示哀悼,或許曾經有借助曹魏力量的打算。

    但一旦曹丕廢漢獻帝而自己也稱帝後就完全不一樣了。

    因此夷陵之戰時無論是戰略上的魏延還是戰術上的黃權都不得不防止魏國可能的突襲而分散了力量。

    可見這個政治口号既有号召力也有一定的副作用。

     注2後世有學者認為,就在這個時候他以諸葛亮的名義僞造了後出師表,為自己制造輿論威望。

    在三國志諸葛恪傳中收錄有他此時的另一篇論述,其内容道理确實與後出師表相當的類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