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篇 新人新政

關燈
嘉平三年(公元251年)七月,在王淩兵敗自殺後兩個月,自從誅殺曹爽以來一直親自主政的司馬懿也累病倒了。

    七十三歲的他自知來日無多,立下四條遺囑後靜靜地等待着自己最後歲月的來臨,當年八月病逝于洛陽。

    和諸葛亮相比,司馬懿的名字雖然不是家喻戶曉但也決非默默無聞。

    作為晉朝的奠基者,他也常常被視為魏國的篡奪者。

    五胡時的英雄石勒笑他"奸回以定業",清朝的王夫之更評論說曹操軍功蓋世,因此雖然篡有天下但不易颠覆;而司馬懿則僅僅靠欺負幼主而成功。

    關于司馬懿,這樣的觀點相當流行。

    不過,個人對這些觀點有相當的保留意見。

    作為曆史上的司馬懿,其首先的身份應是曹魏帝國的守成者,這一點常常被忽略。

    曹操時代,他提議軍屯而大大減輕了朝廷的軍饷負擔;曹丕登基魏國建立後,他和陳群一起主持尚書台業務,曹丕南征東吳他留在後方主持軍政并負責軍糧的供應,曹丕曾經以“蕭何”贊譽他的功勞;曹睿繼位後面對着東吳西蜀孟達遼東等敵對勢力,他從孟達打到諸葛,從諸葛打到公孫,最後還兩次擊退東吳的進犯,連孫權都稱贊他“用兵如神,所向無前”。

    曹芳年幼曹爽失政,他最後政變的一步确實顯得輕松,但不要忘了他太傅的頭銜以及兩朝托孤的地位是首先為曹魏賣命幾十年換來的。

    沒有他在此之前的政績戰功聲譽威望作基礎,政變不可能成功。

    王淩就是個反例。

    想想看朱然諸葛恪都是東吳名将,卻連對抗的勇氣都沒有,嘲笑司馬懿撿便宜的人又有幾個考慮過這一點?有這樣的威望,幹什麼不容易?這裡借用一句網球術語來評論仲達,"看上去簡單的實際上是最難的。

    "單純從史料上看,司馬懿政變後三年就去世,在此期間他對曹魏并沒有不恭敬的舉動。

    殺曹爽很難說是大公無私,但曹爽一夥确實罪有應得。

    王淩反叛時,畢竟打的是廢立君主的旗号,對曹魏也是反叛必須鎮壓(晉朝建立後不久因此為其平反)。

    連他的政敵王淩的兒子王廣也承認到此為止司馬懿的作為不算叛逆。

    對于相國郡公九錫等不應擁有的禮節,他堅決拒絕。

    在一般的内政上,他在長安地區屯田冶鐵,後來關東鬧饑荒後甚至有能力支援;曹睿去世後不久他就奏請朝廷廢止在建的宮殿而節約民力務農,并将大量的宮廷奢侈品充公;“滅賊之要在于積谷”實際上是大智若愚的高明戰略;出身大世族的他卻從寒門中提拔了鄧艾王基等人才,他們不久後就成為東吳西蜀的天敵。

    正如虞預(東吳名士虞翻後代,曾作《晉書》四十四卷,但所作失傳。

    他的評論見于北宋李昉等的《太平禦覽》)所言,經略之才可謂遠矣。

     司馬懿死後,曹芳親自吊喪,并追封他為相國郡公。

    司馬懿的弟弟司馬孚以這不是死者生前所願而推辭。

    曹芳追谥司馬懿為文侯,後來司馬昭以"文"與魏文帝曹丕的“文”相沖突為由,請改為"文宣",這就是後世稱其為宣王宣帝的由來。

    曹芳任命司馬懿的長子司馬師為撫軍大将軍并錄尚書事,不久後晉升大将軍。

    這樣,曹魏的朝政仍然為司馬氏把持。

     在司馬懿去世的同時,東吳的孫權也到了回光返照的時刻。

    陸遜的兒子陸抗回建業治病時,他首先對他道歉承認自己過去聽信讒言對陸遜不公,又想起了被他廢為平民的前太子孫和。

    十一月,孫權染病,打算将孫和召回建業。

    那個和孫和勢不兩立的長女魯班公主(全琮妻)和侍中孫峻中書令孫弘堅決制止,因此孫權隻是封孫和為南陽王,讓他去了長沙。

    孫亮年紀不大,孫權也必須考慮輔政大臣的人選。

    孫峻于是推薦了諸葛瑾的兒子大将軍諸葛恪。

    孫權當時就皺起了眉頭:諸葛恪?這家夥太剛愎自用了。

    孫峻反過來勸孫權,如今沒人比諸葛恪更精明能幹。

    孫權心想這話到也不錯,就将鎮守武昌一帶的諸葛恪調回建業。

    諸葛恪臨行時,和他同樣駐紮在武昌的上大将軍呂岱(三國第一壽星,活到了九十六歲,此時九十一歲)告誡這個年輕人:"你這次回去,凡事要小心,務必十思而後行。

    "諸葛恪不以為然,還引經據典反駁這位比自己大四十一歲的老人:"古人雲三思而後行,孔夫子更是說過思考兩遍就可以了。

    如今您讓我十思,明明是說我不行嘛!"這一番話讓九十一歲的老前輩無言以對,隻好苦笑兩聲。

    其實,自從孫權在廢立太子一事上胡來後,東吳宮廷充滿了不和,而群臣更是分崩離析各自結黨。

    這樣的内部環境危機四伏,呂岱勸諸葛恪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