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篇 蕭牆之禍起三家

關燈
曹爽在漢中鬧了個灰頭土臉後,回去似乎老實了一陣,魏國的政壇平靜了一陣。

    然而,曹魏在内政上的衰敗有如瘟疫,立刻向吳蜀傳播了過去。

    江東的孫權在這個時候也走了下坡路。

    在此前幾年,孫權曾經寵信過一個叫呂壹的官員,任命他為中書郎處理各地的文書。

    這個呂壹于是作威作福,經常在大臣的表章上吹毛求疵玩弄文字遊戲,今天诽謗這個明天诋毀那個,群臣都是又氣憤又害怕,誰也不敢得罪這個小人。

    孫權的太子孫登挺身而出屢次向孫權揭發呂壹的罪行,但孫權對其十分寵信,連親兒子的話都聽不進去了。

    呂壹得意忘形膽大妄為,甚至開始造丞相顧雍的謠,而孫權果然怒氣沖沖地要責問顧雍。

    有人看不下去,跑過去問呂壹:“顧丞相的案子,您打算怎麼辦?”呂壹冷笑:“無法美言。

    ”這個人又問:“顧丞相倒台後,繼任者是誰?大概是太常卿潘濬(注1)吧?”呂壹心裡咯噔一下:“差不多。

    ”他當即就明白了:這個潘太常,和陸遜一樣經常上奏孫權曆數自己的罪行,對自己幾乎是咬牙切齒。

    如今顧雍一旦倒台,不是把自己的死對頭推上丞相的位置嗎?因此,顧雍才逃過一劫。

    太常卿潘濬對橫行不法的呂壹恨之入骨,曾打算趁群臣朝會時親自手刃這個混蛋,拼上自己的身家性命也要為國除害。

    遺憾的是,動手前洩了密,呂壹連忙請了個病假躲開。

    然而,這位作威作福的呂大人卻栽在了一件和自己關系不大的案子上。

    左将軍朱據的部下應當有所封賞,這筆軍饷卻被工匠冒領。

    呂壹懷疑朱據實際上領到了這筆财物,親自審問負責人。

    這本是公事,但呂壹因為審不出自己想要的結果,一怒之下把這個人給打死了。

    朱據出于憐憫,厚葬了這個無辜的人,卻被呂壹向孫權添油加醋地告了一狀,胡說這個人為朱據隐瞞事實因此朱據才厚葬他。

    孫權大怒,怒斥朱據,而這位倒黴的左将軍卻拿不出有力的證據為自己辯護,隻有閉着眼睛等着孫權将自己治罪。

    誰知道,幾天後他的軍饷被人冒領一事被别人查清,孫權大為感歎,朱據是我的女婿(孫權的兩個女兒,一個先嫁給了周瑜的兒子周循,周循去世後改嫁全琮;另一個嫁給了朱據),都蒙受不白之冤,看來我朝廷中欺上瞞下的事情相當嚴重,于是他開始着手調查。

    就這樣,呂壹的罪行被調查清楚,當即下獄,而審訊他的恰恰就是丞相顧雍。

    顧雍并沒有落井下石在個人恩怨上費口舌,而是和顔悅色,有人要侮辱呂壹時他還親自制止,僅以國家的法律将其訓斥了一番。

    這樣,這位橫行一時的呂大人于景初二年(公元238年,司馬懿殺公孫淵同時)冬伏法,東吳的朝廷一時間有了起色。

     然而,好景不長。

    正始二年(公元241年)五月,孫權的太子孫登去世。

    孫權哀痛之餘,也必須安排新的太子人選。

    他在第二年春正月立孫和為太子,同時又相當溺愛孫和的同母弟弟孫霸,并封他為魯王。

    孫權對這兩個兒子一視同仁,讓他們居住在一起,還命令群臣對他們要有同樣的禮節。

    但私情雖為兄弟,一個是太子一個是親王,說起來還是君臣,這樣的安排怎麼能長久?正始六年(公元245年)孫權終于命令他們分居不同的宮殿,從此這兩個兄弟互相心存芥蒂,并開始各樹黨羽。

    當年袁紹的一幕在江南重現,難怪三國演義這部電視連續劇會讓飾演袁紹的演員接着飾演孫權,嘿嘿。

    東吳的衛将軍(将軍中僅次于大将軍,骠騎将軍和車騎将軍的高官)全琮依附于孫霸,陸遜(顧雍潘濬此時已經去世,陸遜升任丞相)勸他這樣無論公私都不妥,恐怕招緻禍端。

    全琮不但聽不進去,還從此開始怨恨陸遜。

    陸遜全琮都是當時東吳舉足輕重的人物,又是江東的大族,如此将相不和加上孫霸也積極地拉攏群臣,東吳群臣從此一分為二,逐漸分成了太子(孫和)黨和魯王(孫霸)黨。

    從此後,孫權無論怎麼對待太子一事,廢這個立那個也無法改變内部分裂的局面。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東吳群臣很快就為此紛紛倒黴。

    全琮的夫人是孫權的長女,她和孫和的母親王夫人素有積怨。

    如今看到王夫人的兒子成了太子,害怕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