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篇 東施效颦

關燈
魏明帝曹睿當政時,相當讨厭浮華的家夥。

    并州刺史畢軌及鄧飏、李勝、何晏、丁谧等人都名聲在外,他們确實也有些才幹。

    但他們的通病是一心隻想升官發财,整天作嘩衆取寵的事情甚至不惜削尖腦袋趨炎附勢拼命向上爬。

    對此深惡痛絕的曹睿偏偏不重用他們,有的罷官,有的給個閑職早早讓他們回家養老。

    曹爽和這些人相當有交情,上台後立刻重用他們為心腹。

    這幾個人在一起,整天給曹爽講些大權不能旁落的大道理,曹爽漸漸對司馬懿手握重權有了不滿。

    幾個臭皮匠一商量,立刻想出了一條“諸葛亮”。

    景初三年(公元239年)二月,曹爽司馬懿共事後僅僅一個月,他們上奏朝廷,以司馬懿功高蓋世為名,請求升他為太傅。

    太傅一職在三公之上,但沒有實權。

    曹芳僅僅是個八歲的小孩,當年八月才開始臨朝聽政,當然任其擺布。

    明升暗降司馬懿之後,曹爽把他的幾個兄弟都安插在要職上,掌握了洛陽禁衛軍,并任命何宴為吏部尚書,将原來的尚書盧毓硬生生地降為副手,後來又找茬要摘掉他的烏紗帽。

    但盧毓為人公正嚴謹很有名望,面對朝野的一片反對後來他們不得已再次啟用,但隻給了個光祿勳的虛銜(九卿之一,執掌祭祀等事宜)。

    同時,他們任命畢軌為司隸校尉(這個職位相當于今天的北京市公安局長),徹底把握住京師朝廷。

    從此後曹爽大權在握,對司馬懿僅剩下表面上的禮貌,大事全都由自己決斷。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何宴等也開始狐假虎威作威作福,曹魏的朝廷逐漸變得烏煙瘴氣。

    拍馬屁的小人升官,講真話的君子倒黴。

    曹爽的長史孫禮看不慣,經常勸曹爽悠着點。

    曹爽嫌這個家夥太羅嗦,幹脆任命他為揚州刺史一腳踢開,來個眼不見心不煩。

    不過,曹爽雖然費盡心機奪取了司馬懿的實權,還是給他留了個持節都督各地軍事的權力。

    大概他自己也知道對付不了戰場上的硝煙。

     曹魏的南方,東吳西蜀對中原一直是虎視眈眈。

    這樣的胡來,不是給對方下請帖嗎?果不其然,正始二年(公元241年)四月,沉寂多年的東吳以全琮,諸葛恪(諸葛瑾長子),朱然和諸葛瑾四路大軍分四路猛攻魏國。

    魏軍經過苦戰,将其中的三路擊退,唯有樊城的朱然還在猛攻。

    六月,看到曹爽應對無方實在太廢物,司馬懿親自出征讨伐。

    鑒于盛夏天氣太熱,司馬懿到前線後并沒有立刻動手而是先派輕騎騷擾,東吳卻不敢應戰。

    摸清了東吳的底細後,司馬懿立刻嚴明賞罰招募精銳做出了一副決一死戰的架勢。

    朱然一聽來的是司馬太傅,還要動真格的,應戰的勇氣都沒有掉頭就逃。

    問題是,你的兩條腿能跑得過司馬懿的四個馬蹄嗎?在三州口追上吳軍後司馬懿大打出手,朱然狼狽地丢下了一萬多屍體和大量軍用物資後逃了條命。

     作為這次軍事行動的額外收獲,司馬懿在回師途中提拔了一個農家子弟鄧艾(注1)。

    司馬懿在此之前就認識鄧艾并相當器重這個口吃的小夥子。

    鄧艾曾奉朝廷的命令到壽春考察,并根據實際情況上書朝廷請求在這一帶大規模屯田。

    他認為如今的情況是良田廣袤卻沒有水源,應首先大力興修水利設施并為此寫了一篇很有名的“濟河論”來闡述自己的主張。

    同時,為了建議朝廷屯田農墾他又列舉了曹操注重屯田而征讨四方沒有後顧之憂的先例,并稱當時是因為四方不安定才将屯田區域定在許昌。

    如今四方安甯,不如減少許昌附近的良田,而開鑿運河将水源引向淮南。

    淮河南北全是良田沃土,如能加以開發那麼其收益将三倍于許昌地區,每年能淨收五百萬斛稻谷。

    六七年間,就是三千萬斛軍糧,這足夠十萬大軍支撐五年。

    将來下江南,有這樣的物質基礎,平定東吳有什麼困難!鄧艾的想法與一向重視後勤經濟的司馬懿不謀而合,于是他的建議通通被采納。

    這一年開始,曹魏在壽春一帶開始大規模興修水利,并大力農墾屯田。

    從此淮南地區有豐收沒水患,而且無論是内憂外患曹魏司馬對付起來都遊刃有餘,這都是鄧艾的功勞。

    所謂的天災多半還是人禍,清除了人禍則老天也會開眼。

     曹爽原本指望司馬懿出師不利,何宴等甚至期盼着司馬懿的這把老骨頭(當年63歲)在軍旅生活中被颠散架,沒想到他大獲全勝又毫發無傷,心裡頓時不是滋味。

    第二年春,東吳的諸葛恪再次侵犯淮南時,司馬懿再次請命出征。

    然而,曹爽他們學乖了,把司馬懿的請戰給壓了下來。

    可是,曹爽應對無術,而“侵略軍”騷擾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