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篇 強龍力壓地頭蛇

關燈
景初二年(公元238年)正月,司馬懿奉命從長安回到洛陽,看到街頭忙碌的民工以及新建在建的宮殿,也是大吃一驚。

    他在長安就聽說了曹睿的胡來,看來實際情況有過之而無不及。

    廟堂之上,曹睿與他寒暄一番後就開始讨論剿滅公孫淵的部署,并給了他四萬大軍。

    不少大臣認為,四萬人太多了,恐怕軍糧難以供給。

    曹睿幹私活時大手大腳,辦公事時也毫不吝啬:“此去遼東四千裡,雖說打仗靠的是計謀,但也不能忽略‘力氣’。

    這方面,我們不能太小氣。

    ”說完,他問司馬懿:“您認為公孫淵将有什麼行動?”司馬懿回答:“他要是棄城先離開,這是上計;據守遼東抵抗,是中計;退守襄平,是下計,就是我的囊中之物。

    我估計公孫淵沒那麼聰明,肯定是先據守遼河,然後退守襄平。

    ”曹睿一聽,那不就是你的囊中之物嗎:“那麼,您估計要花多長時間?”司馬懿說:“一年左右。

    去一百天,打一百天,回來的路上也是一百天,加上六十天休整,足夠了。

    ”臨走前,司馬懿也勸曹睿棄奢華罷宮室,節省民力以務農。

    然後,他帶着牛金、胡遵等部下直奔白山黑水。

     遼東的公孫淵聽說這回的對手是司馬懿,明白曹魏動了真格也有點害怕,立刻派使者入東吳再次稱臣納貢請求救兵。

    孫權看到這個使者,又可氣又可笑:當年你是怎麼對待我的使者的,如今反過來求救?虧你還敢來!當時就要把這個使者砍頭。

    手下人勸阻:這是匹夫之怒,不是霸王之計。

    如今我們還是應該款待這位使臣,然後派兵去看動靜。

    如果魏國不勝,我們就有了不計前嫌的名聲;如果公孫淵不支,我們就不能趁火打劫嗎?孫權點了點頭,于是親筆寫了一封信給公孫淵,信誓旦旦地說我東吳一定與您同甘苦共患難。

    開了公孫淵一陣玩笑後,孫權又說了一句心裡話:“司馬懿用兵如神所向無敵,我深為老弟你擔憂啊。

    ” 六月,司馬懿大軍到了遼東。

    果然不出他所料,公孫淵派出幾萬騎兵沿着遼河附近的遼燧(今鞍山市西)連營六七十裡堅守。

    司馬懿派兵虛張聲勢地向南運動調動對手,他們也傻乎乎地跟着向南,司馬懿趁機将主力北渡,并燒掉了燕軍的船隻橋梁。

    然而,司馬懿紮下營寨後仍然不正面迎戰,卻率軍猛撲襄平(今鞍山市北)。

    大家不明白,紛紛來問司馬懿:“如今這麼隻下寨不打仗,大家可都是摩拳擦掌啊。

    ”司馬懿回答:“敵人營寨紮得堅固,就是想以此來疲憊我們。

    現在硬拼,正中他們的下懷。

    如今他們的主力在這裡,襄平老巢必然空虛。

    我們做出突襲的姿态,他們怎麼敢還在這裡逗留?正所謂攻其所必救。

    大家既然摩拳擦掌,那麼我們趁他們慌亂時半道截擊,一定能大獲全勝。

    ”說完後,他帶着人馬大搖大擺地向襄平進發。

     遼燧的燕軍聽說司馬懿偷渡遼河直指老巢,果然驚慌失措,顧不得仔細考慮慌慌張張地就追了上來。

    司馬懿等的就是這個機會,迎頭痛擊并連戰連勝。

    燕軍打了敗仗後殘部逃回襄平,司馬懿随後進軍圍攻。

    可是天公不作美,七月開始又下起了大雨,前後持續一個月。

    遼河泛濫後平常的陸地上水深數尺。

    魏軍困苦不堪,請求讓司馬懿下令将營寨移到高處避雨。

    司馬懿下令:有敢移營的,斬!都督令史張靜不聽命令,司馬懿立刻将其處死,強行壓制軍中的怨言(想想彜陵一戰中劉備讓水軍上岸避暑後被陸遜修理的慘狀,司馬懿的部署雖然不近人情,但不是沒有道理)。

    公孫淵被困襄平,糧草成了大問題,趁着水勢滔天魏軍行動不便,偷偷派人到外頭放牛牧馬收集糧草。

    魏軍士兵看到後,當即就要打,也被司馬懿下令禁止。

    然而,司馬懿的軍令得不到部下的理解已經是定式了,他的司馬陳圭就一頭霧水:“太尉您當年攻殺孟達時,千裡奇襲八路強攻,十六天攻破上庸。

    如今遠來,卻這麼任對手放肆,實在不知道您打的是什麼主意。

    ”司馬懿笑笑回答:“當年孟達兵少,但軍糧可以支撐一年,我雖然兵多但糧食隻能支撐一個月,我又怎能優哉遊哉!我的人馬是孟達的四倍,因此不計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