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篇 東施效颦

關燈
漸漸到來。

    他的參軍楊偉當即就勸他收兵回頭是岸,而曹爽的黨羽鄧飏李勝這兩個給曹爽出的伐蜀的馊主意的家夥當然不甘心,還在搬弄是非強詞奪理。

    楊偉氣得大罵:“這兩個家夥就這麼拿國家大事開玩笑,應該斬首示衆!”護短的曹爽卻生了這個楊參軍的氣。

    關鍵時刻,曹爽的副手夏侯玄(夏侯玄既是曹爽的表弟又是司馬氏的姻親)收到了一封司馬懿的親筆信。

    司馬懿在信中毫不含糊地要他勸曹爽退兵:“當年武皇帝(曹操)在漢中激戰劉備,差點一敗塗地,你不是不清楚。

    如今興勢這樣的險要已經被蜀漢偏師固守,你們強攻不獲,難道還要等到後路被蜀漢的主力抄了的時候,見到了棺材才肯落淚嗎!”司馬懿的次子司馬昭當時在曹爽軍中擔任征蜀将軍,也向夏侯玄表達了同樣的擔憂。

    夏侯玄看看司馬懿的書信,再考慮一下戰場形勢後大驚失色:确實,太傅不是危言聳聽,我們現在危在旦夕!他立即跑到曹爽那裡,好歹勸他退了兵。

    然而,晚了,退路已經被蜀漢的援兵切斷。

    曹爽沒有其他辦法,隻能憑借人多硬闖。

    經過一番苦戰,曹爽損兵折将丢盔棄甲,但總算窩窩囊囊地逃離了漢中。

    這一戰令曹魏損失慘重,連關中一帶都因為民工牲口的損失而元氣大傷。

    曹爽本想效法司馬老兒立些戰功,沒想到東施效颦,興師動衆後換來的卻是朝野的一片嘲諷。

     曹魏走了,蔣琬也病倒了。

    他推薦了這一戰中表現出色的費祎為自己的繼任者後,一年後去世。

    劉禅當即任命費祎為益州刺史,董允為尚書令,作為費祎的副手。

    費祎也曾經擔任過尚書令一職。

    費祎才識過人,在任時經常在談笑之間就處理完了公務。

    他辦公時如有拜訪的客人一向來者不拒,飲食下棋嘻嘻哈哈但從不荒廢公務。

    董允相當地欣賞費祎的風采,上任後也模仿其作風。

    誰知道,不過十幾天公文便堆積如山。

    董允明白了:"人的能力居然會有這麼大的差别!"知道自己的能力無法和費祎相提并論,他也隻好回到“孺子牛”的老路上去。

     最後,談一點兵家對興勢之役另一方面的看法。

    戰術上興勢之役雖然以曹爽的慘敗蜀漢的獲勝而告終,戰略上卻被認為是蜀漢的回光返照,是蜀漢最後一次成功的防禦戰。

    其根據就是蜀漢已經無力進行全面防禦而被迫改其為重點防禦。

    面對曹魏的攻勢,蜀漢一直有全面防禦和重點防禦的分歧。

    自從劉備任命魏延鎮守漢中後,全面防禦的方針是毫無疑問的選擇。

    然而在興勢之役前,蜀漢的将領卻有了放棄險要固守漢,樂兩城待援的打算,被王平堅決拒絕後才取得了全勝。

    從此後蜀漢的防禦方針逐漸向重點防禦傾斜,直到十五年後被姜維徹底更改。

    其中的原因,并不僅僅是蜀魏戰場上直接的勝負。

    首先,南方少數民族的反叛使得從此後蜀漢一直在那裡駐紮了重兵而無法脫身,諸葛亮時代的"不駐兵"早就成為了曆史,一直到成都被鄧艾攻陷時那裡仍然有約一萬蜀軍泥足深陷。

    此外,孫劉聯盟漸漸崩壞。

    自從諸葛亮去世後,吳國害怕魏國乘機伐蜀取而代之,增兵萬人于巴丘,“一欲以救援,二欲以事分割也”。

    蜀國知道後,也增兵永安,“以防非常”。

    這樣的不信任直接拖住了蜀漢的後腿,這方面的部隊也一直到鄧艾鐘會大舉攻蜀時才被招回。

    兩邊的不安定一下子就讓蜀漢失去了大約兩萬人的機動兵力。

    而雪上加霜的是蜀漢從此後無論軍政都走了下坡路,以至于落到後來"民有菜色"的地步。

    這樣的情況直接導緻了蜀軍戰鬥力(數量質量)的下降,最終因無力執行全面防禦的方針而被迫放棄。

     注1司馬懿究竟什麼時候開始重用鄧艾,有不同的說法。

    也有人認為是在司馬懿擊退諸葛恪後。

    這裡采取資治通鑒的記載。

     注2柏楊先生對蔣琬的這個建議如此評論:白癡。

    在崇山峻嶺間沿江東下孤軍深入,沒有勝利的可能。

    一旦有什麼三長兩短,您還能指望慌裡慌張地逆流而上全身而退嗎?夷陵的劉備就是敗在這一點上,結果一條船都沒回來。

    蔣琬的這個想法或許是效仿戰國時的黔中之戰。

    公元前280年,秦國将軍司馬錯率軍由隴西入四川後穿越岷山等天險突然出現在楚國後方,大敗楚軍并奪取黔中上庸等地。

    然而,當時司馬錯率領大軍十幾萬分乘大船萬艘順江東下攻楚的同時,裝載了軍糧600萬斛(大約是十萬人一年的用度),這才把楚國打了個措手不及。

    按照蜀漢投降時僅有十萬軍隊40萬斛糧食的記載,确實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