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篇 上梁不正下梁不歪
關燈
小
中
大
強敵。
如果有人來告訴大家,孫權劉禅都勵精圖治,輕徭薄賦,舉賢任能,有禮有度,您能不擔心?反過來,如果他們揮霍無度苛捐雜稅,您難道不拍手慶幸?如今我們還是應該聚集群臣,量入為出,否則早晚國庫見底,那時候就悔之晚矣。
自從吳蜀的進攻被打退,諸葛亮病死的随後幾年,是最能夠體現曹睿為人的幾年。
曹睿在封建君主中可算個異類,簡單的說,他昏而不庸,私事昏而公事不庸。
建安九年(204年)八月,曹操攻克邺城後,曹丕娶了袁熙的夫人甄氏為妻,于建安十一年(注2)生下曹睿。
曹睿小時候就很聰明,曹操對這個孫子也是寵愛有加。
三國志明帝紀記載,曹操“每朝宴會同,叡與侍中近臣并列帷幄。
好學多識,特留意于法理。
”曹丕雖然因為他的母親甄氏失寵被殺而不曾正式立他為太子,其實早就心有所屬。
三國志記載,曹睿“料簡功能,真僞不得相貿,務絕浮華谮毀之端,行師動衆,論決大事,謀臣将相鹹服帝之大略。
性特強識,雖左右小臣,官簿性行,名迹所履,及其父兄子弟,一經耳目,終不遺忘”。
他在位的十二年中,軍事上可謂頗有建樹,吳蜀的攻勢都被遏制,無論孫權陸遜還是諸葛亮都未能從他手裡得到任何便宜,孫權甚至可謂出盡了洋相。
臨終前又派司馬懿平叛公孫淵,使遼東重入魏國版圖。
同時,他并沒有不切實際的伐吳滅蜀的計劃。
曹休兵敗淮南,他能亡羊補牢;曹真遭遇大雨,他也能适可而止。
政治經濟上,他注重法理,明于斷獄,五铢錢的恢複也堪稱大手筆。
他最大的缺點,就是私生活糜爛。
修宮殿招宮女,為此犯顔直谏的大臣不下二十多人,曹睿對他們的态度也是一視同仁:既不聽,也不罪,相當的寬容和固執。
楊阜把那個芝麻官打扁後,他處處躲着這位楊少府,看來也知道自己理虧;陳群高隆堂的奏章,他看後也能動容收斂。
既然如此,您為什麼不徹底來個知錯就改,那樣您不就是有口皆碑的明君了嗎?作為個人悲劇,曹睿荒淫的私生活直接造成了他的短命。
曹丕曹睿都好色,甚至是荒淫。
這大概也是他們以四十歲和三十四歲英年去世的原因之一。
幸運的是,曹睿在位時期,魏國疆域龐大,總的講軍事政治經濟諸情況也相當不錯,加之他有一批忠誠正直的手下,他的上梁不正并沒有導緻下梁歪。
他本人也痛恨下梁歪,浮華的他卻屢次三番地下令不得錄用浮華的“同夥”。
反過來下梁不歪或多或少緩解了他的上梁不正,曹魏這輛火車并未脫軌。
景出二年(公元238年)正月,私事昏而公事不庸的魏明帝曹睿在新落成的宮殿裡,不但高興不起來,反而憂心忡忡地開始考慮起國事。
遼東的公孫淵已經公然反叛,總不能讓他得意下去,況且他是北連鮮卑南結東吳。
如今吳蜀都沒有什麼動武的迹象,應趁此良機加以剿滅。
但是,田豫毌丘儉先後無功而返,看來這個地頭蛇并不好對付。
想到這裡,他下了決心,從長安招“強龍”太尉司馬懿進京。
對遼東的公孫淵,魏國終于打出了王牌。
注1太尉,司徒和司空合稱三公。
按照後漢書百官志記載,三公具體分工為:太尉掌兵事,司徒掌政事,司空掌工程建築。
注2曹睿在位12年,但他登基和去世的年齡有兩種說法,22歲,34歲以及24歲,36歲。
按照陳壽三國志本文,曹睿公元226年以24歲的年齡登基,公元239年36歲去世,但裴松之在他的注中将這兩個年齡改成了22歲和34歲。
其分歧是重大的:曹操于建安九年(公元204年)八月攻破邺城後,曹丕才娶到原為袁紹兒子袁熙的妻子甄氏。
如果曹睿為24歲登基36歲去世,就是說他實際上是袁氏骨肉。
陳壽這件事上真的弄錯了?以曹操父子行事之離經叛道以及對養子的喜愛,立一個養子繼位并非不可能。
如果有人來告訴大家,孫權劉禅都勵精圖治,輕徭薄賦,舉賢任能,有禮有度,您能不擔心?反過來,如果他們揮霍無度苛捐雜稅,您難道不拍手慶幸?如今我們還是應該聚集群臣,量入為出,否則早晚國庫見底,那時候就悔之晚矣。
自從吳蜀的進攻被打退,諸葛亮病死的随後幾年,是最能夠體現曹睿為人的幾年。
曹睿在封建君主中可算個異類,簡單的說,他昏而不庸,私事昏而公事不庸。
建安九年(204年)八月,曹操攻克邺城後,曹丕娶了袁熙的夫人甄氏為妻,于建安十一年(注2)生下曹睿。
曹睿小時候就很聰明,曹操對這個孫子也是寵愛有加。
三國志明帝紀記載,曹操“每朝宴會同,叡與侍中近臣并列帷幄。
好學多識,特留意于法理。
”曹丕雖然因為他的母親甄氏失寵被殺而不曾正式立他為太子,其實早就心有所屬。
三國志記載,曹睿“料簡功能,真僞不得相貿,務絕浮華谮毀之端,行師動衆,論決大事,謀臣将相鹹服帝之大略。
性特強識,雖左右小臣,官簿性行,名迹所履,及其父兄子弟,一經耳目,終不遺忘”。
他在位的十二年中,軍事上可謂頗有建樹,吳蜀的攻勢都被遏制,無論孫權陸遜還是諸葛亮都未能從他手裡得到任何便宜,孫權甚至可謂出盡了洋相。
臨終前又派司馬懿平叛公孫淵,使遼東重入魏國版圖。
同時,他并沒有不切實際的伐吳滅蜀的計劃。
曹休兵敗淮南,他能亡羊補牢;曹真遭遇大雨,他也能适可而止。
政治經濟上,他注重法理,明于斷獄,五铢錢的恢複也堪稱大手筆。
他最大的缺點,就是私生活糜爛。
修宮殿招宮女,為此犯顔直谏的大臣不下二十多人,曹睿對他們的态度也是一視同仁:既不聽,也不罪,相當的寬容和固執。
楊阜把那個芝麻官打扁後,他處處躲着這位楊少府,看來也知道自己理虧;陳群高隆堂的奏章,他看後也能動容收斂。
既然如此,您為什麼不徹底來個知錯就改,那樣您不就是有口皆碑的明君了嗎?作為個人悲劇,曹睿荒淫的私生活直接造成了他的短命。
曹丕曹睿都好色,甚至是荒淫。
這大概也是他們以四十歲和三十四歲英年去世的原因之一。
幸運的是,曹睿在位時期,魏國疆域龐大,總的講軍事政治經濟諸情況也相當不錯,加之他有一批忠誠正直的手下,他的上梁不正并沒有導緻下梁歪。
他本人也痛恨下梁歪,浮華的他卻屢次三番地下令不得錄用浮華的“同夥”。
反過來下梁不歪或多或少緩解了他的上梁不正,曹魏這輛火車并未脫軌。
景出二年(公元238年)正月,私事昏而公事不庸的魏明帝曹睿在新落成的宮殿裡,不但高興不起來,反而憂心忡忡地開始考慮起國事。
遼東的公孫淵已經公然反叛,總不能讓他得意下去,況且他是北連鮮卑南結東吳。
如今吳蜀都沒有什麼動武的迹象,應趁此良機加以剿滅。
但是,田豫毌丘儉先後無功而返,看來這個地頭蛇并不好對付。
想到這裡,他下了決心,從長安招“強龍”太尉司馬懿進京。
對遼東的公孫淵,魏國終于打出了王牌。
注1太尉,司徒和司空合稱三公。
按照後漢書百官志記載,三公具體分工為:太尉掌兵事,司徒掌政事,司空掌工程建築。
注2曹睿在位12年,但他登基和去世的年齡有兩種說法,22歲,34歲以及24歲,36歲。
按照陳壽三國志本文,曹睿公元226年以24歲的年齡登基,公元239年36歲去世,但裴松之在他的注中将這兩個年齡改成了22歲和34歲。
其分歧是重大的:曹操于建安九年(公元204年)八月攻破邺城後,曹丕才娶到原為袁紹兒子袁熙的妻子甄氏。
如果曹睿為24歲登基36歲去世,就是說他實際上是袁氏骨肉。
陳壽這件事上真的弄錯了?以曹操父子行事之離經叛道以及對養子的喜愛,立一個養子繼位并非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