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篇 上梁不正下梁不歪

關燈
一番苦口婆心。

     在這些逆耳忠言中,有一人與衆不同。

    崇華殿遭火災時,曹睿問太史令高隆堂,這有沒有什麼風水上的問題?高隆堂說這是老天懲罰作威作福的君主,再順勢勸曹睿收手,曹睿當然不聽。

    剛剛開工,上面忽然發現了個鵲巢,曹睿又把這個太史令招來,高隆堂卻以鸠占鵲巢來解釋:"這樣的征兆,恐怕意味着宮殿建成後,他的主人已經不姓曹了。

    如今的解決方法,還是停建,讓這幾萬民工回去務農。

    您如果能罷徭役興德政,那麼即使是三皇五帝也可以相提并論。

    "曹睿聽的悚然動容,但還是不停工。

    高隆堂的話,一方面有曆代失政的君主必定亡國的古訓,一方面有對曹魏疏遠親族政策的擔憂。

    曹丕登基後,限制他的兄弟們的權限,雖然有王位卻将他們封地從一個郡削減為一個縣,手下也隻有一百多老兵。

    曹睿當政後雖然複他們的封地為一個郡,但仍然不給實際的職權。

    才高八鬥的曹植屢次上表要為國效勞,都被他的這個侄子婉言謝絕,禮貌而堅定。

    這樣的政壇,自然是君輕臣重,或許這時的高隆堂已經預見到了魏國亡于宮廷政變的前景。

    第二年,彗星出現,高隆堂再次趁機勸曹睿停止這些勞民傷财的無用功,兩年後病死前更直言要曹睿防範"鷹揚之臣"(多半,指的就是司馬懿)。

    曹睿對他的态度,則和對陳群楊阜等人差不多,禮貌地不聽。

    不知道他是否沒聽懂。

     景出元年(公元237年),鑒于公孫淵出爾反爾,又聯結東吳,曹睿任命了毌丘儉為幽州刺史作進兵讨伐的準備。

    毌丘儉得此重任後,到也兢兢業業,不久後上表稱要出兵,信誓旦旦地說手到擒來。

    群臣大都議論紛紛,說公孫家在遼東已經幾代人了,根深蒂固;而毌丘儉說這麼輕松就能獲勝,恐怕是吹牛。

    曹睿不聽,他命令毌丘儉進兵的同時,還下旨征公孫淵進京,軍事政治雙管齊下。

    公孫淵一看,當即就公然反叛,來了個兵來将擋抗拒毌丘儉。

    這時候正逢雨季,遼河漲水後毌丘儉打不赢,壓不住這個地頭蛇,隻好撤兵。

    公孫淵得意忘形,魏國就這麼兩下子啊?立即稱燕王,改元并任命百官,公開地造了反,還對鮮卑一通封官許願,拉着一起要給曹魏點顔色看看。

     禍不單行,這年九月各地發了洪水。

    這個時候的曹睿,外不修長城内不壘堤壩,仍然在忙着“裝修”自己的私宅。

    曹睿為了求長生不老的辦法,又命令把漢武帝在長安的銅人和呈露盤等運到洛陽,給自己新建的宮殿添彩。

    銅人太重,半道隻好放棄;而漢武帝建的呈露盤半道也斷了,摔在地上的聲音幾十裡外都能聽到。

    于是他就命令在洛陽另行鑄龍造鳳。

    大概是認為宮殿建設進度遲緩,他在洛陽讓公卿全都跟着他挖土建殿,自己也不偷懶。

    魏國前有夏侯惇後有鄧艾,确實曾經親手幹農活來以身作則鼓勵農墾屯田,您堂堂的魏明帝,就這麼承上啟下地帶着大家“幹活”?如果您能效仿大禹...即使是秦始皇也比這強啊。

    這樣的胡來,當然又遭緻了反對。

    有一個叫董尋的小官,言辭激烈地上表,直斥曹睿修建宮殿本身就勞民傷财,還說讓公卿百官動手簡直是丢人現眼。

    如此一番痛斥後,董尋就等死不想活了;而曹睿果然龍顔大怒,但也是一如既往地既不聽也不罪。

    或許,他雖然胡來卻不傻;或許,他忙得沒空?高隆堂衛觊等要員也是連連上表,先說如今天下三分,雖然有人為了取悅大家,說我們是堯舜吳蜀是“土鼠”,實際上天下三分,大家各為其主,和春秋戰國的形勢沒什麼兩樣。

    如今還有些地方千裡沒有人煙,您不加以注意,恐怕無法振興國家。

    當年武皇帝(曹操)在世,“後宮食不過一肉,衣不用錦繡,茵蓐不緣飾,器物無丹漆”,因此才能剿滅群雄給您留下這麼個天下,這都是您親眼所見。

    吳蜀這樣的對手,并非呼嘯山林的草寇,都是各自獨立稱孤道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