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篇 富國之本,在于食貨

關燈


    這兩個人的矛盾,連孫權都聽說了。

    費祎出使東吳時,孫權喝多了後酒後狂言(真言?):“魏延楊儀兩個家夥,不過是隻配牧牛放馬的小人。

    雖然有些雞鳴狗盜似的能耐,什麼時候孔明一死,兩人必将内讧火并。

    你們不注意這些,難道要留禍害給兒孫嗎?”(三國演義對諸葛亮推崇備至,愛屋及烏省去了楊儀挨的一頓臭罵)突然聽到這樣的言語,費祎尴尬無言,隻能勉強應付幾句。

    果然,魏延對楊儀掌權相當地不滿:我是前軍師征西大将軍南鄭侯,假節,戰時有權殺俸祿在二千石以下的官員,而你楊儀不過一個長史(注4),憑什麼壓在我頭上?諸葛亮去世時,楊儀讓費祎帶着自己的兵符去命令魏延斷後,魏延哪裡受得了來自死對頭的指手畫腳,大發雷霆,當即帶着本部人馬先回去,一路上放火燒絕棧道。

    與此同時,魏延楊儀大打口水仗,翻來覆去地表奏後主劉禅,都說對手造了反。

    棧道被燒毀,楊儀隻好另辟蹊徑回師,并命令先鋒王平(又名何平)先去抵擋魏延。

    王平見到魏延後,怒斥:“丞相屍骨未寒,你就做這樣親者痛仇者快的事?”魏延的部下也明白魏延沒道理,都不肯為其賣命,紛紛當了逃兵。

    魏延“理屈兵窮”後,帶着自己的兒子和幾個心腹逃命,被馬岱追上斬殺。

    楊儀看着魏延的首級後,小人得志的他一腳踩下:“臭小子,這下子還能胡來嗎!”然後将魏延滅三族。

    不過,諸葛亮這樣的君子怎麼會把大權交給楊儀這麼個小人?諸葛亮生平最欣賞的其實是蔣琬,劉禅也按照這個意思任命了蔣琬為尚書令兼益州刺史,楊儀回來後隻有一個中軍師的虛職而沒有實權。

    楊儀自認為自己的才能和資曆都超過蔣琬,憤憤不平口無遮攔。

    費祎來看望他時口出怨言:“當年在祁山前線,我如果帶領全軍投降魏國,哪會如此破落!如今追悔莫及!”這樣的“反革命言論”,費祎怎麼敢隐瞞,上報劉禅後劉禅立刻就撤了楊儀的職。

    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楊儀在家也胡言亂語不老實,劉禅聽說後,派人要把他捉拿歸案。

    這下子楊儀真的慌了,不知是因為害怕後悔還是絕望,以自殺結束了自己的一生(蜀國的高崗?)。

     諸葛亮死了,蜀漢當然要調整朝政。

    劉禅任命吳懿為車騎将軍,駐守漢中,并任命蔣琬為尚書令,假節,益州刺史。

    諸葛亮果然沒有看錯人,他死後引起的震動雖然不小,但蔣琬出類拔萃遠近聞名,如今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也是喜怒不行于色,大家看到他如此鎮定,懸到喉嚨的心又回到了肚子裡。

    東吳聽說諸葛亮去世,恐怕魏國趁這個機會伐蜀,立刻增兵巴丘。

    東吳的如意算盤是如果蜀國頂得住魏國的攻擊,就抗魏援蜀;否則,就“開辟第二戰場”先滅掉蜀漢(孫劉聯盟的實質,可見一斑)。

    蜀漢也作出了反應,增兵永安以防萬一,并派使者到吳國去通報情況及打探東吳的底牌。

    孫權見到這個使者不卑不亢,自己也相當禮貌,雙方繼續維持了聯盟。

    蜀漢終于從諸葛亮去世的陣痛中穩住了陣腳。

     注1嚴格地說,是雙方主力不曾交手。

    按照三國志記載,曹真撤退後魏延曾奉諸葛亮命至羌中,入南安,大破郭淮。

    史料對此戰記載不詳細,郭淮很可能是應曹真伐蜀而入武都、陰平,曹真、司馬懿等退走後,郭淮可能繼續盤桓在武都、陰平一帶,魏延大敗之并加以追擊。

    陳式攻克武都、陰平二郡,應該看做是收複失地而不是北伐。

    魏延戰敗郭淮,大緻也是如此。

     注2蜀漢是否實行了屯田,我看到的資料有矛盾。

    也有資料稱蜀漢不曾實行屯田,因為西蜀本來是富庶的地方,也沒有遭受大規模的破壞,無此必要。

     注3三國志呂乂傳記載,“丞相諸葛亮連年出軍,調發諸郡,多不相救”,可見他的北伐并未得到後方的有力支援。

     注4按照後漢書百官志記載及其注解,兩千石的俸祿是個坎,區别朝廷重臣及普通的官吏。

    長史一職是丞相将軍等重要人物的政治輔佐(軍事輔佐為司馬),俸祿一千石(偶有六百石)。

    魏延楊儀二人地位相差懸殊,難怪魏延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