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篇 富國之本,在于食貨
關燈
小
中
大
頃相當于現在的1.8頃),國以充實焉”,後來關東鬧饑荒時甚至有援助的能力。
東漢名将馬援之“窮當益堅,老當益壯”流傳千古,其實他另有一句話同樣足以傳世:“富國之本,在于食貨”。
諸葛亮的為人有口皆碑,他的才能也是相當出衆,但他的北伐,客觀上卻是向一個精于“食貨”的“富國”上撞,其費力不讨好就可想而知了。
相反,蜀漢這方面的資料乏善可陳,目前我能找到唯一有明确記載的政績就是對都江堰成功的維護(其中或有西蜀不置史官而造成的資料匮乏之因素)。
西蜀先天環境優越,本為天府之國,又有都江堰這樣的傑作,因此不曾畫蛇添足大興土木,但相當重視對都江堰的維護。
諸葛亮為此專門撥了一千二百兵士民工。
守成也是一項學問,這方面蜀漢作得很不錯。
然而,蜀漢的底子太薄。
劉焉父子先後擔任益州牧時,用以寬制寬之政策以治理,導緻“奴大欺主”,各地地主豪強壟斷土地及山澤資源,正常的稅收都成了問題。
自劉備占領益州後,諸葛亮及法正一改以往弊政,打擊豪強,并曾采用閉關息民,務農殖谷的政策,又在都江堰設堰官,管理農田水利工程,并推行屯田(注2)以恢複和發展農業生産。
此外,他們對治鐵、煮鹽、織綿等重要手工業,實行公營,并設立專職官員加強管理。
以上一連串措施,使西蜀的稅收大大增加。
然而,就在這個節骨眼上,關羽和劉備相繼兵敗,一個被殺一個病死。
這對蜀漢造成的打擊是雙重的,既是軍事上的慘敗又造成了經濟上的崩潰。
劉備留給諸葛亮的不僅是信任,還是一個爛攤子。
為此,諸葛亮不得不在經濟方面擴大手工業官營範圍,提高蜀錦生産量出口東吳,以助加快恢複國力之步伐。
然而,吳蜀之間的貿易導緻了雙方的惡性循環:在銅本位的經濟體系中,為了将銅這一硬通貨留在本國,他們争相貶币值,金融體系混亂。
況且,蜀錦本來就有奢侈品之嫌,在大家都餓肚子的年代裡又能賣多少?“食貨”兩字中,蜀漢(包括東吳)的“食”(農業)勉強解決,而“貨”(商業)則無法恭維。
因此,諸葛亮在北伐時得不到後方的有力支援(注3),面對朝中反對北伐的壓力他反而不得不兩上出師表來為自己辯解。
同時,蜀道難難于上青天,這固然減緩了來自曹魏的軍事壓力,同時也造成了蜀軍的運輸困難。
李嚴因為大雨而未能将軍糧送到前線,與其說諸葛運氣不好不如說他本身困難太大。
作為對比,後來司馬懿剿滅公孫淵時也遇到了大雨,卻沒有緻命的影響。
在這樣的困境中,不得不速戰速決的諸葛亮絞盡腦汁,用盡了一切手段,祁山陳倉隴西隴東,本手妙手奇手鬼手,甚至連女人衣服這樣令人哭笑不得的不倫不類都向對手揮了過去,卻無法動搖魏軍僅僅是偏師的防線。
這樣的尴尬,有理由相信對諸葛亮的鬥志産生了打擊。
三國志魏延傳注引魏略記載:“諸葛亮病,謂延等雲:‘我之死後,但謹自守,慎勿複來也。
’”這不應當僅僅理解為諸葛亮認為繼任者才能不如自己的擔心,而多半反映了他經過這幾次北伐後得到的教訓:魏國的國力,不是偏安一隅的蜀漢能夠撼動的。
我含辛茹苦準備三年,又得到了東吳的策應還無功而還,你們即使有我這樣的才能,什麼時候又能有比此更好的機會呢?因此,五十四歲确實短暫了些,但即使他能多活幾年,也很難說他是否還會繼續動武北伐(本人持悲觀态度),畢竟蜀漢沒有能夠對付魏國的“力氣”。
對于諸葛亮與其對手在軍事上的得失成敗,有許多不同的觀點,但我認為這并不是雙方成敗的關鍵。
戰場上的勝負首先是蜀魏兩國國力的自然體現。
諸葛亮的去世立即引發了蜀漢内部的混亂。
魏延楊儀作為諸葛亮的左膀右臂,卻勢如水火。
作為蜀漢的名将,魏延為人趾高氣揚,别人都對他禮讓三分;而楊儀則仗着自己的才幹過人,處理軍糧後勤等令他人頭疼得問題遊刃有餘,偏偏不買魏延的賬。
諸葛亮在世時,看重兩人的才幹不忍舍棄不用,既恨他們之不和又不得不幹些勸架的瑣事
東漢名将馬援之“窮當益堅,老當益壯”流傳千古,其實他另有一句話同樣足以傳世:“富國之本,在于食貨”。
諸葛亮的為人有口皆碑,他的才能也是相當出衆,但他的北伐,客觀上卻是向一個精于“食貨”的“富國”上撞,其費力不讨好就可想而知了。
相反,蜀漢這方面的資料乏善可陳,目前我能找到唯一有明确記載的政績就是對都江堰成功的維護(其中或有西蜀不置史官而造成的資料匮乏之因素)。
西蜀先天環境優越,本為天府之國,又有都江堰這樣的傑作,因此不曾畫蛇添足大興土木,但相當重視對都江堰的維護。
諸葛亮為此專門撥了一千二百兵士民工。
守成也是一項學問,這方面蜀漢作得很不錯。
然而,蜀漢的底子太薄。
劉焉父子先後擔任益州牧時,用以寬制寬之政策以治理,導緻“奴大欺主”,各地地主豪強壟斷土地及山澤資源,正常的稅收都成了問題。
自劉備占領益州後,諸葛亮及法正一改以往弊政,打擊豪強,并曾采用閉關息民,務農殖谷的政策,又在都江堰設堰官,管理農田水利工程,并推行屯田(注2)以恢複和發展農業生産。
此外,他們對治鐵、煮鹽、織綿等重要手工業,實行公營,并設立專職官員加強管理。
以上一連串措施,使西蜀的稅收大大增加。
然而,就在這個節骨眼上,關羽和劉備相繼兵敗,一個被殺一個病死。
這對蜀漢造成的打擊是雙重的,既是軍事上的慘敗又造成了經濟上的崩潰。
劉備留給諸葛亮的不僅是信任,還是一個爛攤子。
為此,諸葛亮不得不在經濟方面擴大手工業官營範圍,提高蜀錦生産量出口東吳,以助加快恢複國力之步伐。
然而,吳蜀之間的貿易導緻了雙方的惡性循環:在銅本位的經濟體系中,為了将銅這一硬通貨留在本國,他們争相貶币值,金融體系混亂。
況且,蜀錦本來就有奢侈品之嫌,在大家都餓肚子的年代裡又能賣多少?“食貨”兩字中,蜀漢(包括東吳)的“食”(農業)勉強解決,而“貨”(商業)則無法恭維。
因此,諸葛亮在北伐時得不到後方的有力支援(注3),面對朝中反對北伐的壓力他反而不得不兩上出師表來為自己辯解。
同時,蜀道難難于上青天,這固然減緩了來自曹魏的軍事壓力,同時也造成了蜀軍的運輸困難。
李嚴因為大雨而未能将軍糧送到前線,與其說諸葛運氣不好不如說他本身困難太大。
作為對比,後來司馬懿剿滅公孫淵時也遇到了大雨,卻沒有緻命的影響。
在這樣的困境中,不得不速戰速決的諸葛亮絞盡腦汁,用盡了一切手段,祁山陳倉隴西隴東,本手妙手奇手鬼手,甚至連女人衣服這樣令人哭笑不得的不倫不類都向對手揮了過去,卻無法動搖魏軍僅僅是偏師的防線。
這樣的尴尬,有理由相信對諸葛亮的鬥志産生了打擊。
三國志魏延傳注引魏略記載:“諸葛亮病,謂延等雲:‘我之死後,但謹自守,慎勿複來也。
’”這不應當僅僅理解為諸葛亮認為繼任者才能不如自己的擔心,而多半反映了他經過這幾次北伐後得到的教訓:魏國的國力,不是偏安一隅的蜀漢能夠撼動的。
我含辛茹苦準備三年,又得到了東吳的策應還無功而還,你們即使有我這樣的才能,什麼時候又能有比此更好的機會呢?因此,五十四歲确實短暫了些,但即使他能多活幾年,也很難說他是否還會繼續動武北伐(本人持悲觀态度),畢竟蜀漢沒有能夠對付魏國的“力氣”。
對于諸葛亮與其對手在軍事上的得失成敗,有許多不同的觀點,但我認為這并不是雙方成敗的關鍵。
戰場上的勝負首先是蜀魏兩國國力的自然體現。
諸葛亮的去世立即引發了蜀漢内部的混亂。
魏延楊儀作為諸葛亮的左膀右臂,卻勢如水火。
作為蜀漢的名将,魏延為人趾高氣揚,别人都對他禮讓三分;而楊儀則仗着自己的才幹過人,處理軍糧後勤等令他人頭疼得問題遊刃有餘,偏偏不買魏延的賬。
諸葛亮在世時,看重兩人的才幹不忍舍棄不用,既恨他們之不和又不得不幹些勸架的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