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篇 富國之本,在于食貨
關燈
小
中
大
三國演義中将諸葛亮的北伐描寫為“六出祁山”,并極力渲染其個人謀略和戰争場面。
其實,蜀魏雙方不曾大動幹戈,其戰鬥規模甚至不如同時吳魏的對抗。
諸葛亮在漢中時,雙方确實曾經六度敵對,但隻有五次交手。
現将其羅列如下: 太和二年(公元228年)春,諸葛亮出祁山,曹魏震動,但因馬谡失街亭前功盡棄。
太和二年十二月,曹休兵敗淮南後諸葛亮圍攻陳倉,因魏軍有所準備攻城不克而退兵。
太和三年春,諸葛亮派陳式攻拔武都陰平,郭淮稍作抵抗後在諸葛亮主力的威懾下撤退。
太和四年夏,魏在大司馬曹真建議下多路伐蜀,因大雨連綿而撤退,雙方不曾大規模交手(注1)。
太和五年(公元231年)春,諸葛亮再出祁山,司馬懿堅守險要不戰。
幾個月後蜀軍因為軍糧供應困難撤兵。
青龍二年(公元234年)四月,諸葛亮出隴東五丈原,并約定孫權同時出兵夾攻。
曹睿親自打退孫權,諸葛亮與司馬懿對抗數月而無機可趁,八月病逝在軍中。
蜀軍撤退。
總體看來,雙方雖然有六次互相敵對的軍事行動,但具體戰鬥規模都不大。
這是因為曹魏對蜀漢的戰略就是消耗戰,避免一決勝負而是抓住其後勤困難的弱點窮追猛打,而蜀漢的力量确實不足以迫使曹魏有什麼改變。
在前面的文章中我曾分析過,将陳式攻拔武都陰平也算一次北伐有些勉強,而視作一次準備工作為妥。
因此,諸葛亮的北伐應為四次,兩次出祁山兩次出隴東。
這四次北伐沒有大戰果,軍事上難說是成功的。
分析他失敗的原因時,應該記住的是這首先是蜀魏兩國的角力,其次才是兩軍統帥的鬥智。
魏國的國力遠遠勝過東吳西蜀,更可怕的是其發展,确切的說,從戰亂中恢複的勢頭方興未艾。
魏國在内政上下的功夫是驚人的。
按照晉書食貨志記載,曹操于建安年間下令并推廣屯田,招募流散的農民進行民屯,并于“郡國列置田官,數年之中,所在積粟,倉廪皆滿”;司馬懿後來建議沒有戰鬥任務的軍隊也屯田将其擴充為軍屯;董卓及其餘黨亂長安後當地居民背井離鄉四處逃難,為了恢複長安地區的繁榮在衛觊的建議下“魏武遣谒者仆射監鹽官,移司隸校尉居弘農。
流人果還,關中豐實”;劉馥在合肥,“廣屯田,修芍陂、茹陂、七門、吳塘諸堨,以溉稻田,公私有蓄,曆代為利”;曹丕當政的黃初年間,“四方郡守懇田又加,以故國用不匮。
”這些措施有力地推動了農業商業,魏明帝曹睿當政時北方已經從兵荒馬亂中恢複了元氣,其标志就是貨币的重新流通。
董卓廢立漢獻帝時,胡亂收繳洛陽長安的銅人并回收東漢時常用的五铢錢另行制造小錢,引發了大規模的通貨膨脹物價飛漲,從此貨币在社會上失去了信譽。
後來兵荒馬亂的亂世中,谷價曾達到一斛(相當于現在的八升左右,大概是一個成年人六天的口糧)五十萬錢的天文數字,人們不得不實行物物交換。
衛觊治理關中,之所以從鹽入手就是因為第一,鹽是人們所需要的物資,有價值;第二,受産地限制鹽不是随随便便能得到的,有信譽,因此是人們樂于接受的“貨币”。
曹操當政後,廢董卓所鑄造的銅錢而恢複五铢錢,卻因為五铢錢本身的匮乏(被董卓損毀,以及停鑄多年)導緻了通貨緊縮,曹丕不得不再次廢止而以谷帛代替貨币作物物交換。
然而,到曹睿時不少奸商在谷子裡摻水或故意制造薄絹來獲利,對這樣的經濟犯罪魏國雖然處以嚴刑卻屢禁不止。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曹睿登基不久就召集群臣商議,并于太和元年(公元227年)複行五铢錢。
這次的實行相當順利,終于穩定了金融貨币,一直沿用到晉朝都沒有大的變動,這應該視為北方經濟恢複的一個重要裡程碑。
司馬懿在與諸葛亮對抗的間隙,先“表徙冀州農夫五千人佃上邽,興京兆、天水、南安鹽池,以益軍實”,又于“青龍元年(公元233年,諸葛亮出兵北伐的間隙),開成國渠自陳倉至槐裡;築臨晉陂,引汧洛溉舄鹵之地三千餘頃(當時的一
其實,蜀魏雙方不曾大動幹戈,其戰鬥規模甚至不如同時吳魏的對抗。
諸葛亮在漢中時,雙方确實曾經六度敵對,但隻有五次交手。
現将其羅列如下: 太和二年(公元228年)春,諸葛亮出祁山,曹魏震動,但因馬谡失街亭前功盡棄。
太和二年十二月,曹休兵敗淮南後諸葛亮圍攻陳倉,因魏軍有所準備攻城不克而退兵。
太和三年春,諸葛亮派陳式攻拔武都陰平,郭淮稍作抵抗後在諸葛亮主力的威懾下撤退。
太和四年夏,魏在大司馬曹真建議下多路伐蜀,因大雨連綿而撤退,雙方不曾大規模交手(注1)。
太和五年(公元231年)春,諸葛亮再出祁山,司馬懿堅守險要不戰。
幾個月後蜀軍因為軍糧供應困難撤兵。
青龍二年(公元234年)四月,諸葛亮出隴東五丈原,并約定孫權同時出兵夾攻。
曹睿親自打退孫權,諸葛亮與司馬懿對抗數月而無機可趁,八月病逝在軍中。
蜀軍撤退。
總體看來,雙方雖然有六次互相敵對的軍事行動,但具體戰鬥規模都不大。
這是因為曹魏對蜀漢的戰略就是消耗戰,避免一決勝負而是抓住其後勤困難的弱點窮追猛打,而蜀漢的力量确實不足以迫使曹魏有什麼改變。
在前面的文章中我曾分析過,将陳式攻拔武都陰平也算一次北伐有些勉強,而視作一次準備工作為妥。
因此,諸葛亮的北伐應為四次,兩次出祁山兩次出隴東。
這四次北伐沒有大戰果,軍事上難說是成功的。
分析他失敗的原因時,應該記住的是這首先是蜀魏兩國的角力,其次才是兩軍統帥的鬥智。
魏國的國力遠遠勝過東吳西蜀,更可怕的是其發展,确切的說,從戰亂中恢複的勢頭方興未艾。
魏國在内政上下的功夫是驚人的。
按照晉書食貨志記載,曹操于建安年間下令并推廣屯田,招募流散的農民進行民屯,并于“郡國列置田官,數年之中,所在積粟,倉廪皆滿”;司馬懿後來建議沒有戰鬥任務的軍隊也屯田将其擴充為軍屯;董卓及其餘黨亂長安後當地居民背井離鄉四處逃難,為了恢複長安地區的繁榮在衛觊的建議下“魏武遣谒者仆射監鹽官,移司隸校尉居弘農。
流人果還,關中豐實”;劉馥在合肥,“廣屯田,修芍陂、茹陂、七門、吳塘諸堨,以溉稻田,公私有蓄,曆代為利”;曹丕當政的黃初年間,“四方郡守懇田又加,以故國用不匮。
”這些措施有力地推動了農業商業,魏明帝曹睿當政時北方已經從兵荒馬亂中恢複了元氣,其标志就是貨币的重新流通。
董卓廢立漢獻帝時,胡亂收繳洛陽長安的銅人并回收東漢時常用的五铢錢另行制造小錢,引發了大規模的通貨膨脹物價飛漲,從此貨币在社會上失去了信譽。
後來兵荒馬亂的亂世中,谷價曾達到一斛(相當于現在的八升左右,大概是一個成年人六天的口糧)五十萬錢的天文數字,人們不得不實行物物交換。
衛觊治理關中,之所以從鹽入手就是因為第一,鹽是人們所需要的物資,有價值;第二,受産地限制鹽不是随随便便能得到的,有信譽,因此是人們樂于接受的“貨币”。
曹操當政後,廢董卓所鑄造的銅錢而恢複五铢錢,卻因為五铢錢本身的匮乏(被董卓損毀,以及停鑄多年)導緻了通貨緊縮,曹丕不得不再次廢止而以谷帛代替貨币作物物交換。
然而,到曹睿時不少奸商在谷子裡摻水或故意制造薄絹來獲利,對這樣的經濟犯罪魏國雖然處以嚴刑卻屢禁不止。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曹睿登基不久就召集群臣商議,并于太和元年(公元227年)複行五铢錢。
這次的實行相當順利,終于穩定了金融貨币,一直沿用到晉朝都沒有大的變動,這應該視為北方經濟恢複的一個重要裡程碑。
司馬懿在與諸葛亮對抗的間隙,先“表徙冀州農夫五千人佃上邽,興京兆、天水、南安鹽池,以益軍實”,又于“青龍元年(公元233年,諸葛亮出兵北伐的間隙),開成國渠自陳倉至槐裡;築臨晉陂,引汧洛溉舄鹵之地三千餘頃(當時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