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篇 蜀主窺吳向三峽
關燈
小
中
大
們兵少,敵人又士氣旺盛,能行嗎?"張既說:"我們缺少糧草,隻能想辦法把敵人當作運輸大隊。
如果他們看到我們人多勢衆,肯定會退入深山老林,那時候我們反而會進退兩難:進則是險山惡水,退則無功而還。
這就是所謂的一日縱敵,萬世之患啊。
"說完,立刻進兵。
胡人看到風向有利,就想趁大風點一把火把張既烤熟。
然而,他們過于明顯的舉動暴露了意圖。
張既看到後立刻先下手為強,反過來派精銳三千人埋伏好後,派人挑戰并假裝敗退。
胡人到底不夠狡猾,老老實實地窮追不舍,老老實實地發現後路被抄,然後老老實實地驚慌失措潰不成軍。
張既趁機前後夾擊猛攻,幾千人光這些"老老實實"的首級就砍了幾萬,一勞永逸地解決了黃河以西的不安定。
後來西平又有人造反,張既兵都懶得動,一封檄文就策反了其部下,不久後又一個腦袋就被送到了張刺史的手裡。
與此同時,曹丕的使者邢貞也到了吳國,專程來冊封孫權為吳王。
曹操稱王受九錫為不臣,而孫權稱王受九錫則為不君,他的手下當然反對:"将軍您還是自稱上将軍九州伯,不應該接受魏的爵位。
"孫權倒是大氣得很:"九州伯,從沒聽說過。
當年漢高祖劉邦也曾接受楚霸王項羽的爵位,這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
"邢貞入武昌城(注2),仗着自己是大國天使,毫不把東吳放在眼裡,入城門也不下車。
突然,他聽到了旁邊的嘿嘿冷笑:"我們的禮節,沒有什麼不對;我們的法度,也沒有什麼松懈。
如今您妄自尊大,難道以為江南沒有尺寸的兵刃嗎!"邢貞大吃一驚,回頭一看,張昭正冷冰冰地盯着他。
江南有沒有兵刃,他可不想親身驗證,立刻一半是跳一半是掉地下了車。
這時旁邊又傳來了徐盛的哭聲:"我們不能為國家吞并許昌洛陽攻拔成都漢中,卻讓主公接受敵國的封号,這不是我們的屈辱嘛!"邢貞聽到後,仰天長歎:"江東将相如此,終究不是池中物啊!"孫權接收吳王的封号後,又派中大夫趙咨為使者,與邢貞一起回去"謝恩"。
曹丕在廟堂之上當着群臣的面有意刁難,故意問這位趙大夫:"吳王是什麼樣的人啊?"趙咨毫不客氣:"聰明,仁智,雄略的人。
"曹丕笑了:"您太過譽了吧。
"(他既然這麼是這樣的人,為什麼又屈尊于我啊?)趙咨明白不給曹丕點顔色看是不行了:“(吳王)納魯肅于凡品,是其聰也;拔呂蒙于行陳,是其明也;獲于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荊州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據三州虎視于天下,是其雄也;屈身于陛下,是其略也。
”其中仁和略兩條,明明是在譏諷曹魏。
曹丕自讨沒趣碰了個軟釘子,卻又無法發作,隻好另找話頭,都被趙咨一一化解。
然而,曹丕對孫權雖然又是封官又是進爵,還要封孫權的太子孫登為萬戶侯,但所謂的援助卻是口惠而實不至,坐山觀虎鬥,反而去安撫鮮卑等少數民族。
這一點,當然被密切關注兩國動向的西蜀看在眼裡。
劉備在秭歸看到曹魏袖手旁觀,心中一塊石頭落地,加上幾個月以來自己休整得也相當不錯了,黃初三年(公元222年)二月再次召集部下商量順江而下收拾孫權這個"畜生"的事宜。
注1夷陵之戰劉備的兵力統計,含混不清。
十萬之說有,七萬之說有,四萬之說也有。
四萬之說大概源于此,但之後劉備又派人去少數民族處借兵,夷陵之戰時應該不止這個數字。
注2孫權在偷襲關羽之後,為了防止西蜀的報複一直停留在公安,後來遷到武昌。
孫權稱帝,也是在武昌。
如果他們看到我們人多勢衆,肯定會退入深山老林,那時候我們反而會進退兩難:進則是險山惡水,退則無功而還。
這就是所謂的一日縱敵,萬世之患啊。
"說完,立刻進兵。
胡人看到風向有利,就想趁大風點一把火把張既烤熟。
然而,他們過于明顯的舉動暴露了意圖。
張既看到後立刻先下手為強,反過來派精銳三千人埋伏好後,派人挑戰并假裝敗退。
胡人到底不夠狡猾,老老實實地窮追不舍,老老實實地發現後路被抄,然後老老實實地驚慌失措潰不成軍。
張既趁機前後夾擊猛攻,幾千人光這些"老老實實"的首級就砍了幾萬,一勞永逸地解決了黃河以西的不安定。
後來西平又有人造反,張既兵都懶得動,一封檄文就策反了其部下,不久後又一個腦袋就被送到了張刺史的手裡。
與此同時,曹丕的使者邢貞也到了吳國,專程來冊封孫權為吳王。
曹操稱王受九錫為不臣,而孫權稱王受九錫則為不君,他的手下當然反對:"将軍您還是自稱上将軍九州伯,不應該接受魏的爵位。
"孫權倒是大氣得很:"九州伯,從沒聽說過。
當年漢高祖劉邦也曾接受楚霸王項羽的爵位,這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
"邢貞入武昌城(注2),仗着自己是大國天使,毫不把東吳放在眼裡,入城門也不下車。
突然,他聽到了旁邊的嘿嘿冷笑:"我們的禮節,沒有什麼不對;我們的法度,也沒有什麼松懈。
如今您妄自尊大,難道以為江南沒有尺寸的兵刃嗎!"邢貞大吃一驚,回頭一看,張昭正冷冰冰地盯着他。
江南有沒有兵刃,他可不想親身驗證,立刻一半是跳一半是掉地下了車。
這時旁邊又傳來了徐盛的哭聲:"我們不能為國家吞并許昌洛陽攻拔成都漢中,卻讓主公接受敵國的封号,這不是我們的屈辱嘛!"邢貞聽到後,仰天長歎:"江東将相如此,終究不是池中物啊!"孫權接收吳王的封号後,又派中大夫趙咨為使者,與邢貞一起回去"謝恩"。
曹丕在廟堂之上當着群臣的面有意刁難,故意問這位趙大夫:"吳王是什麼樣的人啊?"趙咨毫不客氣:"聰明,仁智,雄略的人。
"曹丕笑了:"您太過譽了吧。
"(他既然這麼是這樣的人,為什麼又屈尊于我啊?)趙咨明白不給曹丕點顔色看是不行了:“(吳王)納魯肅于凡品,是其聰也;拔呂蒙于行陳,是其明也;獲于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荊州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據三州虎視于天下,是其雄也;屈身于陛下,是其略也。
”其中仁和略兩條,明明是在譏諷曹魏。
曹丕自讨沒趣碰了個軟釘子,卻又無法發作,隻好另找話頭,都被趙咨一一化解。
然而,曹丕對孫權雖然又是封官又是進爵,還要封孫權的太子孫登為萬戶侯,但所謂的援助卻是口惠而實不至,坐山觀虎鬥,反而去安撫鮮卑等少數民族。
這一點,當然被密切關注兩國動向的西蜀看在眼裡。
劉備在秭歸看到曹魏袖手旁觀,心中一塊石頭落地,加上幾個月以來自己休整得也相當不錯了,黃初三年(公元222年)二月再次召集部下商量順江而下收拾孫權這個"畜生"的事宜。
注1夷陵之戰劉備的兵力統計,含混不清。
十萬之說有,七萬之說有,四萬之說也有。
四萬之說大概源于此,但之後劉備又派人去少數民族處借兵,夷陵之戰時應該不止這個數字。
注2孫權在偷襲關羽之後,為了防止西蜀的報複一直停留在公安,後來遷到武昌。
孫權稱帝,也是在武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