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篇 蜀主窺吳向三峽

關燈
雖然是君臣,私交勝似父子(?)。

    關羽死了,劉備又怎麼能無動于衷!"正這個時候,孫權派了使者來朝觐,又是稱臣又是上貢,還把于禁等俘虜全都送了回來。

    曹丕龍顔大悅,手下群臣也都歌功頌德:這個孫權,到底不敢和我們對抗嘛。

    劉晔照樣給大家潑了一盆冷水:"孫權無緣無故來求饒,肯定有難言之隐。

    劉備對他的軍事壓力不是小事,他那裡恐怕是人心惶惶。

    又擔心我們趁火打劫,這才來低三下四。

    第一,要制止我們可能的進攻;第二,恐怕也指望我們能有所幫助,至少可以吓唬吓唬劉備。

    如今天下雖然号稱三分,我們的實力占有絕對優勢。

    吳蜀各據一州,依靠着崇山峻嶺長江天險勉強自保,有什麼變故本應救援,這才是小國對抗大國的策略。

    如今卻高高興興地自充鹬蚌,完全是自取滅亡啊。

    如今我們應該立刻動手,明目張膽地強渡長江。

    魏蜀夾攻之下,吳國用不了十天就會完蛋。

    吳國滅亡後,蜀也就是孤孤單單的窮光蛋了。

    即使被蜀取得一半的東吳,他們也撐不下去,何況我們是豪奪東吳的腹心,而西蜀是硬攻東吳外圍。

    "曹丕搖了搖頭:"東吳稱臣上表,我們卻對其忘恩負義下黑手,這不是令天下想歸順我的人心寒嗎?不如趁機攻打西蜀。

    "劉晔心說,天下除了吳蜀還有誰啊?不過表面上還是得作出恭敬的樣子:"蜀遠吳近,聽說我們動手後即使想會師抵抗也來不及。

    劉備現在正在氣頭上,聽說我們'幫忙',高興還來不及,哪裡想得到我們的下一刀就會砍到他頭上,肯定回來配合我們攻吳,不會改主意反過來幫東吳的。

    "這一番話仔細地品味一下,似乎和曹丕的顧慮牛頭不對馬嘴。

    曹丕說的是政治上的問題,而劉晔說的是軍事上的可行性,當然也就不能打動曹丕。

    曹丕還來個一不做二不休,封孫權為吳王來表彰他的"忠心耿耿"。

    這下子,曹丕在南方監視孫權的将軍們都放松了戒備:"和東吳打了這麼多年仗,終于可以松口氣了!"不過,曹丕的做法很難說沒有道理。

    對于曹魏來講,吳蜀兩敗俱傷或許是最好的結果?劉晔的看法不能說沒有成功的可能,但要冒一定的風險。

    這個風險并不在于戰場得失。

    孫劉火并是曹魏求之不得的事情,如果曹魏橫插一手,可能是落井下石坐收漁利,但也可能使雙方看清利害關系而再度聯手。

    這個時候的孫劉還沒有什麼損失,一旦醒悟對曹魏相當不利。

    曹丕不動手,客觀上阻止了這樣的潛在危險。

    夷陵之戰後曹丕進攻東吳時吳蜀迅速改善了雙方的關系,但蜀漢已經被打殘使得曹丕沒有後顧之憂。

    如果這一切發生在夷陵戰前?至少曹丕還要費勁去擺平蜀漢。

    另外,當時的中原對吳蜀雖然有實力上的優勢,總體上仍然是亂世後的恢複階段,相對而言治理内政恢複元氣“鍛煉身體”更加重要。

    以中原的實力,隻要自己元氣恢複就穩操勝券,不用冒風險來貪圖一時的小便宜。

     東南可以松口氣了,西北卻不行。

    涼州盧水等地總是有人反叛,黃河以西的地方都不得安甯。

    曹丕看到地方官員應對不利,就任命涼州通張既為新刺史,帶着将軍夏侯儒等人進讨。

    西北一帶羌胡等少數民族不少,剽悍善戰的他們以七千精銳騎兵據守關隘阻擋這位新刺史。

    張既看到無法硬拼,聲東擊西後繞過天險順利地到達了武威。

    羌胡等地的人兇悍卻不聰明,不知道張既是怎麼過來的,面對如此"神出鬼沒"的對手在驚懼之餘撤了兵。

    這時張既等到了第一批援軍費曜,但主力夏侯儒卻遲遲不到。

    張既等不及了,當時就要進兵決一死戰。

    大家都勸他:"如今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