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回 盜國寶家賊生惡心 谏君主太傅開苦口
關燈
小
中
大
,所以前番寫了一封書信到成都,請漢中王議畢發落,命良将守護霞萌關。
劉備深為傅彤這種嚴于責己的品格所感動,在這件事上,你沒有參與此事,而且早與叛賊割斷關系,沒有理由拿你問罪。
再說,守衛邊塞這許多年,功勞非小,理當表彰,怎麼可以輕易替換良将。
因此,下一道旨意:免傅彤無罪。
傅彤得了這道旨意,更加感激漢中王的恩德。
聞得劉備近來親下校場操兵,不日便将伐吳,便欲共往東吳。
今日帶着弟兄在關外巡哨。
忽有弟兄來報:關外有一人沿城郊偷偷躍馬而過。
傅彤一向警惕,急令弟兄四面包抄上去,隻要抓活的。
弟兄們一擁而上,傅彤見那人神色慌張,大喝道:&ldquo前面馬上之人,速速停下!&rdquo 前面的人正是盜寶賊馬興。
那日夜間,池偷得國寶,竊喜在心,盤算着路程,打算從霞萌關出去,趕往洛陽,獻與魏王。
心想,一世在馬家莊沒有出息,要是将此物送到魏王手中,榮華富貴,一世享受不盡,官兒一定不會比主人馬忠小。
所以也想到了這條道上來。
不料趕到霞萌關,見各處搜查盤問都很緊,很難蒙混過去,便從關外兜了過去。
誰知又碰上了巡哨,馬興心一慌,便圈轉馬頭循原路逃了回去。
傅彤見他行迹可疑,隻恐他是魏軍的好細,緊催幾鞭随後追了上去,要想弄個水落石出。
直追到太陽當頂時分,方才追近。
心想,這賊川路十分熟悉,專揀小道而行,不知是何等人物。
正要上前,又見前面來了兩騎,行色匆匆,東張西望,好像失落了什麼在尋找。
當他們的目光投到這兒來時,快馬加鞭棄徑直奔自己而來。
傅彤不明白來者是誰,為的何事這般慌張。
來的就是被竊國寶的高守仁,他們出了客棧,時而一分為二,時而合二為一,一路仔細搜尋馬興而來。
眼看離霞萌關不遠了,還沒追上馬興,高守仁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吃不香,睡不着,又怕自己追錯了方向。
今日趕到這兒,忽見森森林木中有人影在閃動,注目一打量,前面逃的正是馬興,後面是一隊漢軍,便知馬興遭到了守關将士的搜查,便拍馬趕了過來。
馬興見前面有高守仁,後面有守關将,軍士從四面八方圍聚攏來,料知已難逃走,便暗将國寶抛于雜草叢中。
可是已經晚了,傅彤策馬趕到,見一閃光之物落地,命手下撿起,遂掣弓箭在手,略一瞄準,射中了馬興的坐騎。
戰馬受箭,一個驚慌,将馬興甩下了馬背。
漢軍四面擁來,把馬興團團圍住。
就在此時,高守仁一馬趕到。
向傅彤行禮道:&ldquo将軍何人?小将乃關君侯帳前副将高守仁,奉命送寶入川,遇此竊賊。
多蒙将軍相助,受小将一禮。
&rdquo 傅彤聽說他是君侯帳前副将,忙作揖道:&ldquo原是高将軍,失敬,失敬!霞萌關守關将傅彤在此有禮。
&rdquo 高守仁便将一路上的遭遇叙述了一遍,狠狠地瞪了馬興一眼,啐道:&ldquo大膽竊賊,看汝有何面目見汝家主人!&rdquo 馬興滿面愧色,叩頭懇求道:&ldquo将軍饒命!&rdquo 傅彤吩咐軍士将他綁了,來日押往成都,聽候軍師發落。
這才命軍士将寶盒遞到高守仁手中,高守仁驗看無誤,跟着傅彤一同來到霞萌關。
傅彤敬仰關羽的為人,将高守仁敬若上賓,先将禦寶供在案上,而後治酒款待。
席間說道:&ldquo小将本欲親往成都,并無機會。
既高将軍有此要事,某當與将軍共往,以防不測。
&rdquo 高守仁想,國寶失而複得,已是大幸之事,倘有大将保護同往,便是萬無一失之事。
&ldquo傅将軍同往,小将感恩不淺。
&rdquo 二人邊飲邊叙,盡歡而散。
來日,傅彤召集守關文武官員,将守關要領一一安排,又将白帝城的弟兄厚賞遣回,便與高守仁二人離了霞萌關,投成都而去,身後三千軍士,押着馬興,沿着大道逶迤而行。
再說成都中,孔明為了劉備稱帝的事情,忙到了現在,一些主要的宮殿、府第都已修建完工,一切準備工作都到了尾聲。
今天,傅彤和高守仁已經趕到了成都,首先來報軍師。
孔明正與衆臣議事:再隔個把月,就可以舉行漢中王受玺大典了。
忽有手下來報:&ldquo傅彤、高守仁護送國寶禦玺抵達成都,在府外求見軍師。
&rdquo 孔明與衆文武聽了,驚喜萬狀。
任憑小奸曹丕怎樣篡漢,這顆玉玺仍然落到了漢中王的手中。
說明漢中王有帝王之福,漢業仍将複興。
孔明立即率衆文武出接,将傅彤和高守仁迎入府中。
問了高守仁途中的情況,方才得知從襄江到此。
一路辛勞,輾轉反複,孔明表彭了高守仁和傅彤護送國寶之功。
傅彤道:&ldquo擒得竊賊在此,請軍師定奪!&rdquo 孔明聞後大怒,說道:&ldquo本當立斬此賊,因漢中王即将身登大寶,暫将馬興收監,以觀後效。
&rdquo又吩咐衆官道:不必在漢中王面前提及馬興此人,以免連累了馬忠大将軍。
随即備下一頂牙鑲大轎,請高守仁捧了國寶登轎,遂帶着文武來到漢中王府前。
孔明命高守仁在府前等候王旨,與文武一起上殿請出了漢中王。
劉備聞說關羽部将送印來,連忙整頓衣帽,出殿将高守仁接上正殿。
手下接過黃綢包裹,将寶盒呈了上去。
劉備不知是悲哀,還是激動,顫巍巍地用手打開了寶盒,見上面覆蓋着一層寫着字的紙,将紙小心翼翼地揭開,黃燦燦的一顆印章。
劉備取紙在手,蓋上寶盒,展紙一看,上面寫着十六個字:&ldquo國寶禦玺,伏于深淵。
卞璧有數,上獻漢王&rdquo。
不用猜想,隻要一看這筆迹,就知道是二弟雲長的親書。
見物思人,劉備不由得老淚縱橫,泣不成聲。
孔明知道劉備又在悲悼雲長了,忙上前勸慰說:&ldquo鎮國神器傳于大王手中,正是天大之喜。
君侯早有此意,故命守仁納印至此。
大王稱帝,乃是君侯所願,亦臣等之願。
&rdquo 前番劉備同意即帝位還被看作是很勉強的事情,比及禦寶到了手中,反覺稱帝有些迫不及待,一則果然有這個責任和必要,二則亦為順從民心,三則遂了雲長在生之願。
又忙碌了一個多月,萬事俱備,多官整設銮駕,迎請漢中王登壇緻祭。
讀罷祭文,孔明率衆官恭上玉玺。
漢中王受了,捧于壇上,再三推辭道:&ldquo備無才德,請擇有才德者受之。
&rdquo 孔明奏道:&ldquo王上平定四海,功德昭于天下,況是大漢宗派,宜即正位。
已祭告天神,複何讓焉!&rdquo文武衆官聽了,皆呼&ldquo萬歲&rdquo。
拜舞禮畢,改元章武元年。
立吳夫人為皇後,長子劉禅為太子,封諸葛亮為丞相,高守仁為值殿大将軍。
大小宮僚,一一升賞。
大赦天下。
兩川軍民,無不欣躍。
次日設朝,文武官僚拜畢,列為兩班。
先主降诏道:&ldquo朕自桃園與關、張結義,誓同生死。
不幸二弟雲長,被東吳孫權所害,已逾二月,若不報仇,是負盟也。
朕欲起傾國之兵,剪伐東吳,生擒逆賊,以雪此恨。
&rdquo 昨日還是欣喜萬分的孔明,一聽此話,一團興緻頓時化作烏有。
自從雲長死了以後,文武也不知勸了多少回,絲毫打動不了他的心,孔明知道再勸也沒有用了,不如不勸的好。
所以,一聲不響。
孔明不作聲,大家也都不敢反對,免得自讨沒趣。
先主見大家都不說話,便問:&ldquo朕起兵伐吳,卿等哪幾位共往?&rdquo 自不必多說,願去的人也不下半數,當即有
劉備深為傅彤這種嚴于責己的品格所感動,在這件事上,你沒有參與此事,而且早與叛賊割斷關系,沒有理由拿你問罪。
再說,守衛邊塞這許多年,功勞非小,理當表彰,怎麼可以輕易替換良将。
因此,下一道旨意:免傅彤無罪。
傅彤得了這道旨意,更加感激漢中王的恩德。
聞得劉備近來親下校場操兵,不日便将伐吳,便欲共往東吳。
今日帶着弟兄在關外巡哨。
忽有弟兄來報:關外有一人沿城郊偷偷躍馬而過。
傅彤一向警惕,急令弟兄四面包抄上去,隻要抓活的。
弟兄們一擁而上,傅彤見那人神色慌張,大喝道:&ldquo前面馬上之人,速速停下!&rdquo 前面的人正是盜寶賊馬興。
那日夜間,池偷得國寶,竊喜在心,盤算着路程,打算從霞萌關出去,趕往洛陽,獻與魏王。
心想,一世在馬家莊沒有出息,要是将此物送到魏王手中,榮華富貴,一世享受不盡,官兒一定不會比主人馬忠小。
所以也想到了這條道上來。
不料趕到霞萌關,見各處搜查盤問都很緊,很難蒙混過去,便從關外兜了過去。
誰知又碰上了巡哨,馬興心一慌,便圈轉馬頭循原路逃了回去。
傅彤見他行迹可疑,隻恐他是魏軍的好細,緊催幾鞭随後追了上去,要想弄個水落石出。
直追到太陽當頂時分,方才追近。
心想,這賊川路十分熟悉,專揀小道而行,不知是何等人物。
正要上前,又見前面來了兩騎,行色匆匆,東張西望,好像失落了什麼在尋找。
當他們的目光投到這兒來時,快馬加鞭棄徑直奔自己而來。
傅彤不明白來者是誰,為的何事這般慌張。
來的就是被竊國寶的高守仁,他們出了客棧,時而一分為二,時而合二為一,一路仔細搜尋馬興而來。
眼看離霞萌關不遠了,還沒追上馬興,高守仁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吃不香,睡不着,又怕自己追錯了方向。
今日趕到這兒,忽見森森林木中有人影在閃動,注目一打量,前面逃的正是馬興,後面是一隊漢軍,便知馬興遭到了守關将士的搜查,便拍馬趕了過來。
馬興見前面有高守仁,後面有守關将,軍士從四面八方圍聚攏來,料知已難逃走,便暗将國寶抛于雜草叢中。
可是已經晚了,傅彤策馬趕到,見一閃光之物落地,命手下撿起,遂掣弓箭在手,略一瞄準,射中了馬興的坐騎。
戰馬受箭,一個驚慌,将馬興甩下了馬背。
漢軍四面擁來,把馬興團團圍住。
就在此時,高守仁一馬趕到。
向傅彤行禮道:&ldquo将軍何人?小将乃關君侯帳前副将高守仁,奉命送寶入川,遇此竊賊。
多蒙将軍相助,受小将一禮。
&rdquo 傅彤聽說他是君侯帳前副将,忙作揖道:&ldquo原是高将軍,失敬,失敬!霞萌關守關将傅彤在此有禮。
&rdquo 高守仁便将一路上的遭遇叙述了一遍,狠狠地瞪了馬興一眼,啐道:&ldquo大膽竊賊,看汝有何面目見汝家主人!&rdquo 馬興滿面愧色,叩頭懇求道:&ldquo将軍饒命!&rdquo 傅彤吩咐軍士将他綁了,來日押往成都,聽候軍師發落。
這才命軍士将寶盒遞到高守仁手中,高守仁驗看無誤,跟着傅彤一同來到霞萌關。
傅彤敬仰關羽的為人,将高守仁敬若上賓,先将禦寶供在案上,而後治酒款待。
席間說道:&ldquo小将本欲親往成都,并無機會。
既高将軍有此要事,某當與将軍共往,以防不測。
&rdquo 高守仁想,國寶失而複得,已是大幸之事,倘有大将保護同往,便是萬無一失之事。
&ldquo傅将軍同往,小将感恩不淺。
&rdquo 二人邊飲邊叙,盡歡而散。
來日,傅彤召集守關文武官員,将守關要領一一安排,又将白帝城的弟兄厚賞遣回,便與高守仁二人離了霞萌關,投成都而去,身後三千軍士,押着馬興,沿着大道逶迤而行。
再說成都中,孔明為了劉備稱帝的事情,忙到了現在,一些主要的宮殿、府第都已修建完工,一切準備工作都到了尾聲。
今天,傅彤和高守仁已經趕到了成都,首先來報軍師。
孔明正與衆臣議事:再隔個把月,就可以舉行漢中王受玺大典了。
忽有手下來報:&ldquo傅彤、高守仁護送國寶禦玺抵達成都,在府外求見軍師。
&rdquo 孔明與衆文武聽了,驚喜萬狀。
任憑小奸曹丕怎樣篡漢,這顆玉玺仍然落到了漢中王的手中。
說明漢中王有帝王之福,漢業仍将複興。
孔明立即率衆文武出接,将傅彤和高守仁迎入府中。
問了高守仁途中的情況,方才得知從襄江到此。
一路辛勞,輾轉反複,孔明表彭了高守仁和傅彤護送國寶之功。
傅彤道:&ldquo擒得竊賊在此,請軍師定奪!&rdquo 孔明聞後大怒,說道:&ldquo本當立斬此賊,因漢中王即将身登大寶,暫将馬興收監,以觀後效。
&rdquo又吩咐衆官道:不必在漢中王面前提及馬興此人,以免連累了馬忠大将軍。
随即備下一頂牙鑲大轎,請高守仁捧了國寶登轎,遂帶着文武來到漢中王府前。
孔明命高守仁在府前等候王旨,與文武一起上殿請出了漢中王。
劉備聞說關羽部将送印來,連忙整頓衣帽,出殿将高守仁接上正殿。
手下接過黃綢包裹,将寶盒呈了上去。
劉備不知是悲哀,還是激動,顫巍巍地用手打開了寶盒,見上面覆蓋着一層寫着字的紙,将紙小心翼翼地揭開,黃燦燦的一顆印章。
劉備取紙在手,蓋上寶盒,展紙一看,上面寫着十六個字:&ldquo國寶禦玺,伏于深淵。
卞璧有數,上獻漢王&rdquo。
不用猜想,隻要一看這筆迹,就知道是二弟雲長的親書。
見物思人,劉備不由得老淚縱橫,泣不成聲。
孔明知道劉備又在悲悼雲長了,忙上前勸慰說:&ldquo鎮國神器傳于大王手中,正是天大之喜。
君侯早有此意,故命守仁納印至此。
大王稱帝,乃是君侯所願,亦臣等之願。
&rdquo 前番劉備同意即帝位還被看作是很勉強的事情,比及禦寶到了手中,反覺稱帝有些迫不及待,一則果然有這個責任和必要,二則亦為順從民心,三則遂了雲長在生之願。
又忙碌了一個多月,萬事俱備,多官整設銮駕,迎請漢中王登壇緻祭。
讀罷祭文,孔明率衆官恭上玉玺。
漢中王受了,捧于壇上,再三推辭道:&ldquo備無才德,請擇有才德者受之。
&rdquo 孔明奏道:&ldquo王上平定四海,功德昭于天下,況是大漢宗派,宜即正位。
已祭告天神,複何讓焉!&rdquo文武衆官聽了,皆呼&ldquo萬歲&rdquo。
拜舞禮畢,改元章武元年。
立吳夫人為皇後,長子劉禅為太子,封諸葛亮為丞相,高守仁為值殿大将軍。
大小宮僚,一一升賞。
大赦天下。
兩川軍民,無不欣躍。
次日設朝,文武官僚拜畢,列為兩班。
先主降诏道:&ldquo朕自桃園與關、張結義,誓同生死。
不幸二弟雲長,被東吳孫權所害,已逾二月,若不報仇,是負盟也。
朕欲起傾國之兵,剪伐東吳,生擒逆賊,以雪此恨。
&rdquo 昨日還是欣喜萬分的孔明,一聽此話,一團興緻頓時化作烏有。
自從雲長死了以後,文武也不知勸了多少回,絲毫打動不了他的心,孔明知道再勸也沒有用了,不如不勸的好。
所以,一聲不響。
孔明不作聲,大家也都不敢反對,免得自讨沒趣。
先主見大家都不說話,便問:&ldquo朕起兵伐吳,卿等哪幾位共往?&rdquo 自不必多說,願去的人也不下半數,當即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