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回 盜國寶家賊生惡心 谏君主太傅開苦口

關燈
黃忠、嚴顔、陽群、傅彤、劉颌、劉巴、馬玉、閻芝等上将七十餘員紛紛應征。

    先主傳旨将士即日下校場操演軍馬,擇日發兵伐吳。

    一面差使往阆中,遷張飛為車騎将軍,封西鄉侯,兼阆中牧。

     卻說張飛在阆中,為了關羽被害,旦夕号泣,血濕衣襟。

    多有以酒解勸者,張飛酒醉,怒氣愈加,帳上帳下,但有犯者即鞭撻之。

    每日望南切齒睜目怒恨,放聲痛哭不已。

    自從成都回來以後,隻在城外喪帳中啼哭,等候劉備出兵的消息。

    别的祭奠總有個日期,張飛的喪帳就像開店一祥,一直開下去,沒有收場的日子。

    張飛今年五十五歲,兒子張苞也已經三十三歲了,一個終日在郊外伴靈,一個持久地在校場操兵。

    毛仁和苟璋是張飛的老弟兄,也都五十開外,到了東川以後,事情就更加忙了。

    如今張苞操兵完畢,來到喪帳來見父親。

    張飛早為兒子設下一桌酒肴,張飛坐在當中,張苞對面陪着,毛仁、苟璋各分左右,也有一席之地。

    剛坐定,張飛便吩咐張苞:&ldquo兒啊,将汝二伯父請來共用酒筵。

    &rdquo 這是數月來的老規矩,逢到用酒,必先請下關羽的靈位安置在酒席上,表示與關羽共飲酒,同用餐。

    吃到席散時,張飛便抱着靈位痛哭一場,喝醉了,就伏在席上閉上眼睛,睡到天明。

    張苞奉父命,将關公的靈位萬分謹慎地移到酒席上。

    數月以來,張飛逐漸見老,人也瘦多了,因為日操兵、夜哭靈,哪怕鐵打的身體也經不住這樣的煎熬。

    因此,毛仁和苟璋時常勸張飛不要過于悲傷,以免累壞了身體。

    靈位放定,張飛就舉杯相邀道:&ldquo二哥,我等弟兄同飲。

    來,請啊!&rdquo說罷,便揚脖一口&ldquo咕&hellip&hellip&rdquo喝個杯底朝天。

    喝完,便對靈牌前的酒杯看一眼,見杯中的酒仍然點滴未少。

    當然,張飛清醒時也明白這杯中之酒是絕對不會少的,因而放下自己的酒杯,捧起牌位前的杯子,自言自語道:&ldquo二哥,緣何不陪小弟飲一杯?莫非大哥未曾發兵,二哥在生氣?二哥且休急,大哥不日便要出兵,與二哥報仇雪恨。

    二哥若不飲,那隻有小弟代飲了。

    &rdquo其實張飛一直在忙記着成都發兵的消息,每日總要對着關公的靈位訴說自己的衷腸。

    邊說邊喝,一個人喝兩杯酒,還有不醉的麼?因此他是逢酒必醉。

    若喝得有些糊塗了,張苞等人便暗暗為他代飲幾杯,這樣想來減少他的酒量。

    其實,代飲不代飲完全是一回事,因為張飛每天總是酩酊大醉。

    代飲幾杯不過是晚一些醉,并不能使他不醉。

    連續這樣濫飲爛醉,張苞也實在看不下去,每每勸止道:&ldquo父親每日這般痛飲,想二伯在九泉亦不能安心。

    父親當珍重身體!&rdquo 張飛便歎氣道:&ldquo兒啊,汝有所不知。

    吾與汝伯父乃三十二年之結義弟兄,情深骨肉,非比凡人。

    自入川以來已八年之久,如今竟成永别,為父豈不傷心,豈不苦惱!吾思兄之心漸切,故而以酒解悶,以酒遣愁。

    縱然醉死,亦有所慰。

    吾心非汝所知。

    &rdquo &ldquo父親欲與二伯報仇,理當愛惜,不可多飲烈酒。

    &rdquo &ldquo兒啊,汝虛長三十多歲,卻未見汝伯之面,實是可惜。

    汝伯真是個正人君子大丈夫。

    昔日吾鞭撻督郵,衆人皆道不可得罪欽差,唯汝二伯贊我,說道:&lsquo要打便打死他。

    &rsquo此話何等痛快!如今大王安居成都,若再不出兵,我等父子二人兩馬兩矛殺入東吳,與汝二伯報仇!&rdquo 張苞常常聽得父親叙說桃園之事,心想,他們父輩這般恩重如山,義深似海,果然可敬可佩。

    張苞是個孝敬長輩的後代,為了使父親的心情能夠寬楊一些,便慨然道:&ldquo父親言之有理。

    兒子與父親一起伐吳,踏平江東,殺盡吳兒,為二伯報仇!&rdquo 兩旁的毛仁和苟璋也一向敬仰關羽的為人,更由于以前與關公朝夕相處,同甘共苦,也結下了不解之緣。

    為此也竭力主張早日伐吳。

     &ldquo三将軍,此仇不可不報。

    毛仁願随镫執鞭,戰死沙場!&rdquo &ldquo三将軍,苟璋亦願不避水火,随将軍同往!&rdquo 張飛聽到這樣的話,無比欣慰,便按拍着他們的肩膀轉悲為喜道:&ldquo毛兄、苟兄啊,老張與汝等亦是多年之交,我家二哥之仇,亦是汝等之仇。

    老張決計親引阆中精兵二十萬,殺往江東。

    好,我等來痛飲一醉!&rdquo 毛仁和苟璋本來是想勸他少喝幾杯,不料三言兩語反被張飛勸起酒來。

    二人推卻不脫,陪了張飛飲了數杯。

    由此,便沒有人多勸張飛,張飛也就更是開懷大飲,至醉方休,醒來再喝。

    這一日張飛又聚衆将飲酒,忽兒想着什麼,擎着酒杯對着靈位拱手道:&ldquo二哥,老張心存一事十餘載,想來便覺慚愧。

    當年二哥保了二位嫂嫂,千裡尋兄,到得古城,老張隻當二哥已降了曹操,弟兄大戰,殺得二哥棄刀在地。

    幸得賊将蔡陽趕來,二哥于三通鼓内斬刀祖宗于馬下,釋得此疑。

    老張雖然已經向二哥賠了不是,然今日想來,總覺對你不起。

    老張隻有殺盡東吳豬犬,方才無愧于心!&rdquo說罷,又舉杯&ldquo咕&hellip&hellip&rdquo飲了個幹淨,然後眯縫着環眼對靈位前一看,杯中也已喝幹,越加高興,隻當是關羽有靈。

    其實是張苞乘父親醉得稀裡糊塗的時候,偷偷地喝幹的。

     放下酒杯,張飛又提起酒壺,又敬二哥,再斟自己,邊斟邊說道:&ldquo二哥啊,你一生無愧于天下,老張敬服。

    就是在華容道上放走曹操這老賊,這一件事,老張一直不贊成,要是早将老賊殺死,哪有今日之禍?二哥,小弟此話對否?&rdquo說到這兒,張飛放下酒壺,舉起酒杯,又要想飲。

    酒到唇邊又停下,若有所思道:&ldquo不過,二哥也不錯,華容放曹乃是我家老師的錦囊妙計。

    後來老張明白,若是華容斬了曹操,大哥便無法入川,因此,我家老師贊賞二哥,稱為&lsquo五常&rsquo将,實非過獎也。

    二哥,小弟近日心緒不佳,多飲了些酒,酒後失言,二哥切不可挂懷。

    來來來,二哥再滿飲此杯!&rdquo就這樣,橫一杯,豎一杯,不請自敬,總是喝得爛醉如泥。

     忽報成都使至,慌忙接入,開讀诏旨。

    張飛不明白天子之诏怎麼會從成都趕到這兒。

    他也不管宣讀的是哪一位皇上的诏書,便打斷道:&ldquo慢來,慢來。

    此乃哪一位天子之诏?&rdquo 來使道:&ldquo漢中王已身登大寶,緻祭即位。

    &rdquo 毛仁、苟璋聽說漢中王稱了帝,忙對張飛道:&ldquo三将軍,漢中王稱帝,乃萬民之願。

    如今欽差已到,三将軍可速速接旨。

    &rdquo 張飛聽了,隻不過發一聲歎:&ldquo唏,二哥之仇不報,大哥反做了皇帝,全然忘懷了桃園之情。

    大哥不發兵,老張不接旨。

    欽差,速去回複,免得老張生氣!&rdquo他心裡想,我伸長了頭頸,望眼欲穿,一直在等待他的消息。

    他倒快活,放下二哥的大仇不報,反稱起什麼帝來,完全忘了我們桃園弟兄。

    我還去接什麼旨。

    一憋氣,就想回進去。

     欽差代表皇帝,從來沒有打&ldquo回票&rdquo的。

    苟璋在旁輕聲勸道:&ldquo三将軍,漢中王稱帝,有何不可!欽差到此,莫非下達萬歲伐吳起兵之诏也未可知。

    &rdquo 張飛覺得這也有可熊,大哥決不是這種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