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回 進成都子瑜孤身索地 抵陸口雲長單刀赴會
關燈
小
中
大
quo君侯,下官請君侯到此,有一事相央,望君侯撥允。
&rdquo 此刻,雲長知道魯肅不會不提正事,隻當他真的有事要求自己,十分熱情地說道:&ldquo大夫有難,便是關某之事,倘有用處,但說無妨。
&rdquo &ldquo下官有一言訴與君侯,幸垂聽焉:昔日令兄皇叔,使肅于吾主之前,保借荊州暫住,約于取川之後歸還。
今西川已得,而荊州未還,得毋失信乎?&rdquo 果然不出所料,話無數句,已經扯到了荊州上來了。
本來就是為了荊州的事情,魯肅才會相請到此,當然免不了要有一番口舌相争。
雲長便将袍袖一甩,說道:&ldquo此國家之事,筵間不必論之。
&rdquo 魯肅想:依我之見,根本不會提這件事,隻是孫權不聽良言,我怎好違抗主命。
盡管是違心之話,但為了東吳的事業,讨不還荊州也要多說幾句,盡到自已的責任。
便又賠笑說道:&ldquo吾主隻區區江東之地,而肯以荊州相借者,為念君侯等兵敗遠來,無以為資故也。
今已得益州,則荊州自應見還;皇叔但肯先割三郡,而君侯又不從,恐于理上說不去。
&rdquo 雲長本是心如烈火的性格,要是換了别人說這樣的話,早就要翻臉不認人了,隻因早知魯肅是個忠厚之輩,又與軍師結好在前,而且料着此事魯肅也有為難之處,并非出于真心,故而強壓住滿腹怒火,仍是平心靜氣地說道:&ldquo某昔日但聞劉表囑托吾兄鎮守荊襄九郡之事,大夫保借一事某不知其虛實。
而今某奉軍師之命,守土有責,豈敢妄與他人。
&rdquo 把自己當作局外人,這顯然是在推托,何況你們弟兄向來義深情重,這種事情你怎會不知道。
魯肅問道:&ldquo前日子瑜先生奉皇叔之命親抵荊州,君侯何故拒之門外?&rdquo 關雲長想,魯肅啊,你也太不識時務了,我當時不肯歸還荊州,難道今日就肯了麼!便厲聲道:&ldquo烏林之役,吾兄親冒矢石,戮力破敵,豈得徒勞而無尺土相資?今足下複來索地耶?&rdquo 魯肅想,荊州原來是借的,劉備應該歸還,隻因為我一向在其中斡旋,考慮到兩國都有利,所以并不急于收回,要是你這樣強詞奪理,硬要占為己有,那東吳是不會答應的。
便道:&ldquo君侯之言差矣。
君侯始與皇叔同敗于長坂,計窮力竭,将欲遠竄,吾主矜念皇叔身無處所,不愛土地,便有所托足,以圖後功;而皇叔已得西川,又占荊襄,貪而背義,衍德隳好,恐為天下所恥笑。
惟君侯察之。
&rdquo 關雲長答道:&ldquo此皆吾兄之事,非某所宜預也。
&rdquo這種事情與我關某不搭界。
魯肅聽出他已想賴帳,便進一步說道:&ldquo下官聞君侯與皇叔桃園結義,誓同生死。
皇叔即君侯也,何得推托?&rdquo 雲長被他這樣步步逼緊,大怒道:&ldquo大夫邀某赴會耶?索地耶?莫非又是臨江手段?&rdquo說罷,雙目怒睜,直視魯肅。
魯肅是個光明磊落之人,聽他說自己在耍臨江手段,不覺怒從心頭起,暗想:我好言好語邀你赴會,苦口婆心地勸說,反叫你來教訓我,真是欺人太甚。
便也怒道:&ldquo君侯既是熟讀《春秋》,理應深明大義,何故出口傷人耶?&rdquo 兩個人的喉嚨一響,震動了外面的刀斧手,甘甯便蹑手蹑腳地來到庭後,探頭對裡面張望,見關羽和魯肅都已争得面紅耳赤,便向後面一招手,示意刀斧手靠攏自己,伺機動手。
五百吳軍皆是手執利刃,學着甘甯走路的樣子,小心翼翼地走了過去,到牆後都擁在一起。
可盡管人人都小心在意,還是難免有些聲音傳出來。
呂蒙見甘甯已率衆到了庭後,便也帶領潘璋、董襲等人向陸口庭院漸漸靠近,聲勢也慢慢地大了起來,無多片刻就是一片啰唣之聲。
呂蒙隻希望魯肅此刻迅速逃離庭中,大軍就可以将關雲長亂刀砍死。
雲長聽得外面的嘈雜聲,隐覺一股殺氣襲來,知道頃刻間将有一場血腥大戰,必須先發制人。
在此千鈞一發之際,雲長當機立斷,鳳目怒睜,大吼道:&ldquo果不出某之所料,原是&lsquo鴻門宴&rsquo!&rdquo雲長一字一頓,憤慨之極,同時從腰間抽出半口寶劍,又道:&ldquo子敬聽着,關某劍嘯數聲,爾性命難保。
昔年劍嘯刺熊飛,二嘯刎卞熙,如今又嘯,未知欲斬何人?&rdquo說罷,重重地将寶劍推入匣中。
魯肅目睹呂蒙的胡作非為,耳聞雲長的嚴詞,欲進不能,欲退不成,暗思道:此時我要是擲杯于地,馬上就有一場混戰,結果必定是兩敗俱傷,玉石俱焚,這是萬萬不能這樣做的。
可又怎樣應付雲長呢?魯肅側目看到雲長的怒容,吓得呆若木雞,暗暗哆嗦不已,隻是說道:&ldquo君侯且息怒!君侯且息怒!&rdquo 立在雲長之側一聲不響的周倉,至此也忍不住了,看到情況已經十分危急,便騰地跳到庭口,雙手舞動八十三斤重的青龍偃月刀,四門一開,風聲呼呼,彈出一對銅鈴大眼,半是朝着魯肅,半是對着庭外的吳中将士,厲聲言道:&ldquo天下土地,惟有德者居之,有道伐無道,乃天下常理。
莫說荊襄九那,即使是萬裡江山盡是吾劉家之地,豈獨是汝東吳當有耶?&rdquo 雲長聽得周倉這幾句話,心中暗喜,因為自周倉為仆以來,隻要主人在場,一向是沉默寡言,今日突然說出這一席铮铮言詞,大出意料。
關雲長熟讀《春秋》,用兵上原有一手,趁這當口,便對周倉鳳目怒睜,變色而起,奪下周倉手中所捧大刀,立于庭中目視周倉而叱道:&ldquo此國家之事,汝何敢多言!可速去!&rdquo 周倉早已會意,三腳兩步跑出庭院,直抵岸口,上得大船舉紅旗高招,江中船如箭發,關平領兵殺過江來。
關雲長右手提刀,左手挽住魯肅的臂膀,佯作醉狀道:&ldquo公今請吾赴宴,莫提起荊州之事。
吾今已醉,恐傷故舊之情。
他日令人請公到荊州赴會,另作商議。
還望公扶某下舟。
&rdquo 魯肅被雲長死死地一把抓住,吓得魂不附體,知道他說得出,做得到,名曰扶他下船,實質是做他的人質,保他安然脫險。
别說我魯肅一介儒士無法脫身,即使是當年的周瑜也被他挾制住動彈不得。
也就是說,不送也得送,魯肅強作鎮定站起了身,強顔笑道:&ldquo下官理當相送。
&rdquo 魯肅被雲長扯出庭外。
呂蒙、甘甯各引本部軍要想攔截,見雲長手提大刀,緊握魯肅,猶恐大夫被傷,故而不敢動彈,後人有詩贊關公道: 藐視吳臣若小兒,單刀赴會敢平欺。
當年一段英雄氣,尤勝相如在渑池。
雲長扯着魯肅到岸口,這才放手,早已立于船頭,與魯肅作别道:&ldquo大夫,荊襄本是劉家之地,關某在日,寸土難得。
後會有期。
&rdquo 五艘戰船剛起錨要走,江面上&ldquo乓&hellip&hellip&rdquo鑼聲大作,關平領兵趕來,兩處合兵,同回荊州。
魯肅如癡如呆,見彼船已乘風而去。
正是: 三國東吳奪荊州,一統西蜀盡滄桑。
&rdquo 此刻,雲長知道魯肅不會不提正事,隻當他真的有事要求自己,十分熱情地說道:&ldquo大夫有難,便是關某之事,倘有用處,但說無妨。
&rdquo &ldquo下官有一言訴與君侯,幸垂聽焉:昔日令兄皇叔,使肅于吾主之前,保借荊州暫住,約于取川之後歸還。
今西川已得,而荊州未還,得毋失信乎?&rdquo 果然不出所料,話無數句,已經扯到了荊州上來了。
本來就是為了荊州的事情,魯肅才會相請到此,當然免不了要有一番口舌相争。
雲長便将袍袖一甩,說道:&ldquo此國家之事,筵間不必論之。
&rdquo 魯肅想:依我之見,根本不會提這件事,隻是孫權不聽良言,我怎好違抗主命。
盡管是違心之話,但為了東吳的事業,讨不還荊州也要多說幾句,盡到自已的責任。
便又賠笑說道:&ldquo吾主隻區區江東之地,而肯以荊州相借者,為念君侯等兵敗遠來,無以為資故也。
今已得益州,則荊州自應見還;皇叔但肯先割三郡,而君侯又不從,恐于理上說不去。
&rdquo 雲長本是心如烈火的性格,要是換了别人說這樣的話,早就要翻臉不認人了,隻因早知魯肅是個忠厚之輩,又與軍師結好在前,而且料着此事魯肅也有為難之處,并非出于真心,故而強壓住滿腹怒火,仍是平心靜氣地說道:&ldquo某昔日但聞劉表囑托吾兄鎮守荊襄九郡之事,大夫保借一事某不知其虛實。
而今某奉軍師之命,守土有責,豈敢妄與他人。
&rdquo 把自己當作局外人,這顯然是在推托,何況你們弟兄向來義深情重,這種事情你怎會不知道。
魯肅問道:&ldquo前日子瑜先生奉皇叔之命親抵荊州,君侯何故拒之門外?&rdquo 關雲長想,魯肅啊,你也太不識時務了,我當時不肯歸還荊州,難道今日就肯了麼!便厲聲道:&ldquo烏林之役,吾兄親冒矢石,戮力破敵,豈得徒勞而無尺土相資?今足下複來索地耶?&rdquo 魯肅想,荊州原來是借的,劉備應該歸還,隻因為我一向在其中斡旋,考慮到兩國都有利,所以并不急于收回,要是你這樣強詞奪理,硬要占為己有,那東吳是不會答應的。
便道:&ldquo君侯之言差矣。
君侯始與皇叔同敗于長坂,計窮力竭,将欲遠竄,吾主矜念皇叔身無處所,不愛土地,便有所托足,以圖後功;而皇叔已得西川,又占荊襄,貪而背義,衍德隳好,恐為天下所恥笑。
惟君侯察之。
&rdquo 關雲長答道:&ldquo此皆吾兄之事,非某所宜預也。
&rdquo這種事情與我關某不搭界。
魯肅聽出他已想賴帳,便進一步說道:&ldquo下官聞君侯與皇叔桃園結義,誓同生死。
皇叔即君侯也,何得推托?&rdquo 雲長被他這樣步步逼緊,大怒道:&ldquo大夫邀某赴會耶?索地耶?莫非又是臨江手段?&rdquo說罷,雙目怒睜,直視魯肅。
魯肅是個光明磊落之人,聽他說自己在耍臨江手段,不覺怒從心頭起,暗想:我好言好語邀你赴會,苦口婆心地勸說,反叫你來教訓我,真是欺人太甚。
便也怒道:&ldquo君侯既是熟讀《春秋》,理應深明大義,何故出口傷人耶?&rdquo 兩個人的喉嚨一響,震動了外面的刀斧手,甘甯便蹑手蹑腳地來到庭後,探頭對裡面張望,見關羽和魯肅都已争得面紅耳赤,便向後面一招手,示意刀斧手靠攏自己,伺機動手。
五百吳軍皆是手執利刃,學着甘甯走路的樣子,小心翼翼地走了過去,到牆後都擁在一起。
可盡管人人都小心在意,還是難免有些聲音傳出來。
呂蒙見甘甯已率衆到了庭後,便也帶領潘璋、董襲等人向陸口庭院漸漸靠近,聲勢也慢慢地大了起來,無多片刻就是一片啰唣之聲。
呂蒙隻希望魯肅此刻迅速逃離庭中,大軍就可以将關雲長亂刀砍死。
雲長聽得外面的嘈雜聲,隐覺一股殺氣襲來,知道頃刻間将有一場血腥大戰,必須先發制人。
在此千鈞一發之際,雲長當機立斷,鳳目怒睜,大吼道:&ldquo果不出某之所料,原是&lsquo鴻門宴&rsquo!&rdquo雲長一字一頓,憤慨之極,同時從腰間抽出半口寶劍,又道:&ldquo子敬聽着,關某劍嘯數聲,爾性命難保。
昔年劍嘯刺熊飛,二嘯刎卞熙,如今又嘯,未知欲斬何人?&rdquo說罷,重重地将寶劍推入匣中。
魯肅目睹呂蒙的胡作非為,耳聞雲長的嚴詞,欲進不能,欲退不成,暗思道:此時我要是擲杯于地,馬上就有一場混戰,結果必定是兩敗俱傷,玉石俱焚,這是萬萬不能這樣做的。
可又怎樣應付雲長呢?魯肅側目看到雲長的怒容,吓得呆若木雞,暗暗哆嗦不已,隻是說道:&ldquo君侯且息怒!君侯且息怒!&rdquo 立在雲長之側一聲不響的周倉,至此也忍不住了,看到情況已經十分危急,便騰地跳到庭口,雙手舞動八十三斤重的青龍偃月刀,四門一開,風聲呼呼,彈出一對銅鈴大眼,半是朝着魯肅,半是對着庭外的吳中将士,厲聲言道:&ldquo天下土地,惟有德者居之,有道伐無道,乃天下常理。
莫說荊襄九那,即使是萬裡江山盡是吾劉家之地,豈獨是汝東吳當有耶?&rdquo 雲長聽得周倉這幾句話,心中暗喜,因為自周倉為仆以來,隻要主人在場,一向是沉默寡言,今日突然說出這一席铮铮言詞,大出意料。
關雲長熟讀《春秋》,用兵上原有一手,趁這當口,便對周倉鳳目怒睜,變色而起,奪下周倉手中所捧大刀,立于庭中目視周倉而叱道:&ldquo此國家之事,汝何敢多言!可速去!&rdquo 周倉早已會意,三腳兩步跑出庭院,直抵岸口,上得大船舉紅旗高招,江中船如箭發,關平領兵殺過江來。
關雲長右手提刀,左手挽住魯肅的臂膀,佯作醉狀道:&ldquo公今請吾赴宴,莫提起荊州之事。
吾今已醉,恐傷故舊之情。
他日令人請公到荊州赴會,另作商議。
還望公扶某下舟。
&rdquo 魯肅被雲長死死地一把抓住,吓得魂不附體,知道他說得出,做得到,名曰扶他下船,實質是做他的人質,保他安然脫險。
别說我魯肅一介儒士無法脫身,即使是當年的周瑜也被他挾制住動彈不得。
也就是說,不送也得送,魯肅強作鎮定站起了身,強顔笑道:&ldquo下官理當相送。
&rdquo 魯肅被雲長扯出庭外。
呂蒙、甘甯各引本部軍要想攔截,見雲長手提大刀,緊握魯肅,猶恐大夫被傷,故而不敢動彈,後人有詩贊關公道: 藐視吳臣若小兒,單刀赴會敢平欺。
當年一段英雄氣,尤勝相如在渑池。
雲長扯着魯肅到岸口,這才放手,早已立于船頭,與魯肅作别道:&ldquo大夫,荊襄本是劉家之地,關某在日,寸土難得。
後會有期。
&rdquo 五艘戰船剛起錨要走,江面上&ldquo乓&hellip&hellip&rdquo鑼聲大作,關平領兵趕來,兩處合兵,同回荊州。
魯肅如癡如呆,見彼船已乘風而去。
正是: 三國東吳奪荊州,一統西蜀盡滄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