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回 進成都子瑜孤身索地 抵陸口雲長單刀赴會
關燈
小
中
大
,兩軍相持無益。
若曹操順流而下,乘虛而入,赤壁之仇可報,則東吳反遭其禍。
發兵實為下策,不可聽納,望吳侯再思。
&rdquo 張昭對形勢的分析很有道理,孫權和呂蒙不得不正視現實。
的确,荊襄九郡一向是息息相關的,要是隻得到其中一、二郡,反而自找麻煩。
當年孫權曾從劉表手中奪下江夏一郡,隻因為糧饷軍需都要過江運送,很是不便,空守一郡毫無意義,又不得不派兵駐守,耗物耗力,得不償失,這是前車之鑒。
目前,劉備取了西川,擁兵百萬,又有孔明四面調度,荊襄成了戰略要隘,萬萬不肯放棄。
再說,曹操自赤壁大敗以後,一直窺探江東,這是一種潛在的威脅。
孫權道:&ldquo子布言雖有理,隻是荊襄難以收回。
&rdquo &ldquo非也。
劉備既已許還三郡,不究其真僞,可命子敬相請雲長來陸口大營赴會,當面索取,教天下人盡知荊州乃吳中之地。
若雲長拒不歸還,其理何在?日後吳侯出兵,師出有名也。
&rdquo 孫權想,這倒是個好辦法。
劉備自知荊州是寄居之地,不敢賴帳,隻得施展手法,千方百計拖延時間。
這說明他理屈詞窮,那我又何必與他翻臉,隻管與他索取,要是雲長當面拒絕,豈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耳光,遺笑于天下?當此機會,萬不能操之過急,要顧全大局。
便對呂蒙道:&ldquo子明,子布之言甚善。
速歸陸口,傳言子敬來日請關羽過江赴會,當面索取荊州。
&rdquo &ldquo是。
&rdquo呂蒙也很贊成張昭的說法,但他心存别意,要是關雲長拒絕的話,便要一不作,二不休,将他處死在陸口,立即襲取荊襄九郡。
西川雖然兵多将廣,畢竟路隔千裡,等到劉備得知,長江南北已歸一統,還怕它什麼!呂蒙應聲而退,回到陸口。
魯肅見呂蒙匆匆而回,将他接上大帳,旁側坐下。
魯肅一向為人親善,不計名利,身為江東大都督,卻從不穿戴帥甲帥盔,又命人不必稱他都督,仍稱大夫。
與呂蒙也是頻頻謙讓,從不以正職自居。
更因為他一向主張聯劉而拒曹的政治策略,與諸葛亮的連吳拒曹的主張遙相呼應,故而東吳局勢穩定多年,無外敵侵擾,人稱魯肅有諸葛之見,屯兵陸口正是他策略的實施。
對内隻要擁護他的主張,名利地位都不計較,所以呂蒙漸漸居了正位。
魯肅問:&ldquo子明,此去南徐有何消息?&rdquo 呂蒙居中坐定,答道:&ldquo大夫,蒙見吳侯,欲發兵襲取荊州,子布以為不可,教大夫來日宴請關雲長過江赴會,當面索還荊州。
&rdquo 一世不作保,渾身無煩惱。
為了荊州等地,不知繞了多少口舌,過去同孔明還有些交情,讨不到總有話回複孫權,還可以搪塞一下,今日當面向關雲長索讨,這倒是個棘手的事情,關雲長是個響當當的人物,要從他的手中得到寸尺土地,恐怕比登天還要難。
魯肅這麼一想,毫無信心。
便問道:&ldquo子明,若然關雲長不肯,便當如何?&rdquo &ldquo若雲長肯來,以善言說之;如其不從,伏下刀斧手殺之。
如彼不肯來,随即進兵,與決勝負,奪取荊州便了。
&rdquo 魯肅道:&ldquo不可。
關雲長乃世之虎将,非等閑可及。
恐事不諧,反遭其害。
&rdquo 呂蒙不悅道:&ldquo若如此,荊州何日可得!&rdquo 魯肅想,你隻知道要荊襄之地,根本不懂得孫劉連兵的意義。
老實說,孔明奪了西川,隻要關羽按兵不動,曹操就不敢南下,東吳就象有了一道天然屏障。
倘然奪回了荊楚之地,曹操驅兵來犯,東吳孤掌難鳴。
我是江東大夫,為了保全江東的太平,與孔明定下久安之策,何嘗不為吳侯擔憂!一旦孫劉失盟,必遭曹操欺侮,江東就失去了犄角之勢。
如今呂蒙操縱兵權,又是君命難違,我又是借荊州的保人,看來請關雲長赴會也就義不容辭了。
魯肅隻覺得國難重重,不得已隻好修下書信,命人送往荊州。
一心希望雲長接了此信不加理睬,這樣就可以使雙方都免遭禍殃。
荊州确是戰略要地,就是謀略過人的諸葛亮也挽回不了雲長失荊州的結局,何況魯肅!孔明早就關照雲長要結好東吳,共拒曹操,他偏不聽,反而傲視對江;魯肅臨終也曾囑托孫權切莫奪取荊州,呂蒙就是違背遺言,最後還是渡江暗取荊楚各地,引起蜀吳大交兵,打得兩敗俱傷,雙方實力大減,從而奠定了三分歸一統的基礎。
關鍵在于吳蜀争奪荊州,給曹操留下可乘之機。
此事以後再述。
陸口一條官船從浔陽江直往荊州,路過關平的大營,被截住诘問。
關平得知是魯肅所遣,知有要事,便登舟同往荊州來見父親。
船到沙頭鎮,棄舟騎馬,五裡路趕進荊州城,直抵轅門。
關平吩咐吳軍在外稍候,先自往裡面去見父親。
見書院中周倉手捧青龍偃月刀站立旁側,關雲長聚精會神閱讀《春秋》。
此書關雲長生平愛看,百看不厭,每看一次便覺有所進益,關平徑到關羽面前行禮道:&ldquo父親在上,孩兒拜見。
&rdquo 雲長正看得入神,忽見關平到來,不知他有什麼事情,忙放下書本來問:&ldquo兒啊,未奉召喚,何故到此?&rdquo &ldquo父親,今有陸口營中魯大夫命人送書至此,孩兒恐有大事,先來伺候。
&rdquo &ldquo呣。
召見來人。
&rdquo關雲長心中已有幾分明白來人之意,因前番諸葛瑾往返于益州與荊州之間,被自己斷然拒絕,一無所獲,今番必是魯肅親自前來說情,要索荊州。
來人直抵書院中,将書信呈上。
雲長取來一看,果然不出所料。
便将雙目一閉,略一思索,說道:&ldquo既子敬相請,我明日便來赴會。
汝可先回。
&rdquo 信使辭回。
關平問:&ldquo父親,信中所言何事?&rdquo 雲長輕描淡寫道:&ldquo來日子敬陸口設宴,請某赴會。
&rdquo &ldquo父親,常言道:&lsquo宴無好宴,會無好會。
&rsquo魯肅相邀,必無好意;父親何故許之?&rdquo 雲長的性格一向十分要強,勇往直前,從不回避是非,因此聽了關平之言便笑道:&ldquo吾豈不知耶?此是諸葛瑾回報孫權,說吾不肯還三郡,故令魯肅陸口設宴,邀我赴會,便索荊州。
吾若不往,道吾怯矣。
吾去日隻帶親随二十,校刀手五百,單刀赴會,看魯肅如何近我!&rdquo 關平谏道:&ldquo父親奈何以萬金之軀,親蹈虎狼之穴?恐有負伯父之重托也。
&rdquo 雲長慨然道:&ldquo吾于千槍萬刃之中,矢石交攻之際,匹馬縱橫,如入無人之境;豈憂江東群鼠乎!&rdquo 關平又勸道:&ldquo魯肅雖有長者之風,但今事急,不容不生異心。
父親不可輕往。
&rdquo &ldquo昔戰國時趙人蔺相如,手無縛雞之力,于渑池會上,觑秦國君臣如無物;況吾曾受萬人敵者乎!既已許諾,不可失信。
&rdquo &ldquo縱然父親要去,亦當有所準備。
孩兒便怎樣?&rdquo &ldquo吾兒選大号戰船五十艘,藏匿水軍五千,于江上
若曹操順流而下,乘虛而入,赤壁之仇可報,則東吳反遭其禍。
發兵實為下策,不可聽納,望吳侯再思。
&rdquo 張昭對形勢的分析很有道理,孫權和呂蒙不得不正視現實。
的确,荊襄九郡一向是息息相關的,要是隻得到其中一、二郡,反而自找麻煩。
當年孫權曾從劉表手中奪下江夏一郡,隻因為糧饷軍需都要過江運送,很是不便,空守一郡毫無意義,又不得不派兵駐守,耗物耗力,得不償失,這是前車之鑒。
目前,劉備取了西川,擁兵百萬,又有孔明四面調度,荊襄成了戰略要隘,萬萬不肯放棄。
再說,曹操自赤壁大敗以後,一直窺探江東,這是一種潛在的威脅。
孫權道:&ldquo子布言雖有理,隻是荊襄難以收回。
&rdquo &ldquo非也。
劉備既已許還三郡,不究其真僞,可命子敬相請雲長來陸口大營赴會,當面索取,教天下人盡知荊州乃吳中之地。
若雲長拒不歸還,其理何在?日後吳侯出兵,師出有名也。
&rdquo 孫權想,這倒是個好辦法。
劉備自知荊州是寄居之地,不敢賴帳,隻得施展手法,千方百計拖延時間。
這說明他理屈詞窮,那我又何必與他翻臉,隻管與他索取,要是雲長當面拒絕,豈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耳光,遺笑于天下?當此機會,萬不能操之過急,要顧全大局。
便對呂蒙道:&ldquo子明,子布之言甚善。
速歸陸口,傳言子敬來日請關羽過江赴會,當面索取荊州。
&rdquo &ldquo是。
&rdquo呂蒙也很贊成張昭的說法,但他心存别意,要是關雲長拒絕的話,便要一不作,二不休,将他處死在陸口,立即襲取荊襄九郡。
西川雖然兵多将廣,畢竟路隔千裡,等到劉備得知,長江南北已歸一統,還怕它什麼!呂蒙應聲而退,回到陸口。
魯肅見呂蒙匆匆而回,将他接上大帳,旁側坐下。
魯肅一向為人親善,不計名利,身為江東大都督,卻從不穿戴帥甲帥盔,又命人不必稱他都督,仍稱大夫。
與呂蒙也是頻頻謙讓,從不以正職自居。
更因為他一向主張聯劉而拒曹的政治策略,與諸葛亮的連吳拒曹的主張遙相呼應,故而東吳局勢穩定多年,無外敵侵擾,人稱魯肅有諸葛之見,屯兵陸口正是他策略的實施。
對内隻要擁護他的主張,名利地位都不計較,所以呂蒙漸漸居了正位。
魯肅問:&ldquo子明,此去南徐有何消息?&rdquo 呂蒙居中坐定,答道:&ldquo大夫,蒙見吳侯,欲發兵襲取荊州,子布以為不可,教大夫來日宴請關雲長過江赴會,當面索還荊州。
&rdquo 一世不作保,渾身無煩惱。
為了荊州等地,不知繞了多少口舌,過去同孔明還有些交情,讨不到總有話回複孫權,還可以搪塞一下,今日當面向關雲長索讨,這倒是個棘手的事情,關雲長是個響當當的人物,要從他的手中得到寸尺土地,恐怕比登天還要難。
魯肅這麼一想,毫無信心。
便問道:&ldquo子明,若然關雲長不肯,便當如何?&rdquo &ldquo若雲長肯來,以善言說之;如其不從,伏下刀斧手殺之。
如彼不肯來,随即進兵,與決勝負,奪取荊州便了。
&rdquo 魯肅道:&ldquo不可。
關雲長乃世之虎将,非等閑可及。
恐事不諧,反遭其害。
&rdquo 呂蒙不悅道:&ldquo若如此,荊州何日可得!&rdquo 魯肅想,你隻知道要荊襄之地,根本不懂得孫劉連兵的意義。
老實說,孔明奪了西川,隻要關羽按兵不動,曹操就不敢南下,東吳就象有了一道天然屏障。
倘然奪回了荊楚之地,曹操驅兵來犯,東吳孤掌難鳴。
我是江東大夫,為了保全江東的太平,與孔明定下久安之策,何嘗不為吳侯擔憂!一旦孫劉失盟,必遭曹操欺侮,江東就失去了犄角之勢。
如今呂蒙操縱兵權,又是君命難違,我又是借荊州的保人,看來請關雲長赴會也就義不容辭了。
魯肅隻覺得國難重重,不得已隻好修下書信,命人送往荊州。
一心希望雲長接了此信不加理睬,這樣就可以使雙方都免遭禍殃。
荊州确是戰略要地,就是謀略過人的諸葛亮也挽回不了雲長失荊州的結局,何況魯肅!孔明早就關照雲長要結好東吳,共拒曹操,他偏不聽,反而傲視對江;魯肅臨終也曾囑托孫權切莫奪取荊州,呂蒙就是違背遺言,最後還是渡江暗取荊楚各地,引起蜀吳大交兵,打得兩敗俱傷,雙方實力大減,從而奠定了三分歸一統的基礎。
關鍵在于吳蜀争奪荊州,給曹操留下可乘之機。
此事以後再述。
陸口一條官船從浔陽江直往荊州,路過關平的大營,被截住诘問。
關平得知是魯肅所遣,知有要事,便登舟同往荊州來見父親。
船到沙頭鎮,棄舟騎馬,五裡路趕進荊州城,直抵轅門。
關平吩咐吳軍在外稍候,先自往裡面去見父親。
見書院中周倉手捧青龍偃月刀站立旁側,關雲長聚精會神閱讀《春秋》。
此書關雲長生平愛看,百看不厭,每看一次便覺有所進益,關平徑到關羽面前行禮道:&ldquo父親在上,孩兒拜見。
&rdquo 雲長正看得入神,忽見關平到來,不知他有什麼事情,忙放下書本來問:&ldquo兒啊,未奉召喚,何故到此?&rdquo &ldquo父親,今有陸口營中魯大夫命人送書至此,孩兒恐有大事,先來伺候。
&rdquo &ldquo呣。
召見來人。
&rdquo關雲長心中已有幾分明白來人之意,因前番諸葛瑾往返于益州與荊州之間,被自己斷然拒絕,一無所獲,今番必是魯肅親自前來說情,要索荊州。
來人直抵書院中,将書信呈上。
雲長取來一看,果然不出所料。
便将雙目一閉,略一思索,說道:&ldquo既子敬相請,我明日便來赴會。
汝可先回。
&rdquo 信使辭回。
關平問:&ldquo父親,信中所言何事?&rdquo 雲長輕描淡寫道:&ldquo來日子敬陸口設宴,請某赴會。
&rdquo &ldquo父親,常言道:&lsquo宴無好宴,會無好會。
&rsquo魯肅相邀,必無好意;父親何故許之?&rdquo 雲長的性格一向十分要強,勇往直前,從不回避是非,因此聽了關平之言便笑道:&ldquo吾豈不知耶?此是諸葛瑾回報孫權,說吾不肯還三郡,故令魯肅陸口設宴,邀我赴會,便索荊州。
吾若不往,道吾怯矣。
吾去日隻帶親随二十,校刀手五百,單刀赴會,看魯肅如何近我!&rdquo 關平谏道:&ldquo父親奈何以萬金之軀,親蹈虎狼之穴?恐有負伯父之重托也。
&rdquo 雲長慨然道:&ldquo吾于千槍萬刃之中,矢石交攻之際,匹馬縱橫,如入無人之境;豈憂江東群鼠乎!&rdquo 關平又勸道:&ldquo魯肅雖有長者之風,但今事急,不容不生異心。
父親不可輕往。
&rdquo &ldquo昔戰國時趙人蔺相如,手無縛雞之力,于渑池會上,觑秦國君臣如無物;況吾曾受萬人敵者乎!既已許諾,不可失信。
&rdquo &ldquo縱然父親要去,亦當有所準備。
孩兒便怎樣?&rdquo &ldquo吾兒選大号戰船五十艘,藏匿水軍五千,于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