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回 進成都子瑜孤身索地 抵陸口雲長單刀赴會

關燈


    萬望吾弟念及同胞之情,在皇叔之前美言幾句,将荊州歸還江東。

    搭救愚兄一家老小性命!&rdquo 孔明道:&ldquo因弟之故,執下兄長老小,弟心何安?兄休憂慮,弟自有計還荊州便了。

    &rdquo 諸葛瑾知道孔明這句話的份量,遂轉悲為喜:&ldquo全仗吾弟出力,愚兄沒齒難忘!&rdquo暗想,兄弟也會上我的當,看來荊州十有八九可以索還。

     &ldquo兄長之事乃弟之事也,來日同見吾主。

    &rdquo說罷,孔明命手下治酒款待,酒後将諸葛瑾送入官驿。

     來日,孔明一早親抵驿中相邀,弟兄雙雙來見劉備,叙禮畢,諸葛瑾呈上孫權書信。

    劉備看了,大怒:&ldquo孫權即以妹嫁我,卻乘我不在荊州,竟将妹子潛地取去,情理難容!我正要大起川兵,殺下江南,報我之恨,卻還想來索荊州乎!&rdquo 孔明哭拜于地,&ldquo吳侯執下亮兄長老小,倘若不還,吾兄将全家被戮。

    兄死,亮豈能獨生?請主公看亮之面,将荊州還了東吳,全亮兄弟之誼!&rdquo 劉備再三不肯,孔明隻是哭求。

    劉備方才徐徐說道:&ldquo既如此,看軍師之面,分荊州一半還之:将長沙、零陵、桂陽三郡與他。

    &rdquo 孔明道:&ldquo既蒙見允,便可寫書與雲長,令交割三郡。

    &rdquo 劉備修下書信,付與諸葛瑾,囑咐道:&ldquo子瑜到彼,須用善言求吾弟。

    吾弟性如烈火,吾尚懼之。

    切宜仔細。

    &rdquo 諸葛瑾求了書信,辭了劉備,别了孔明,登程徑到荊州。

    雲長聞得消息,将諸葛瑾請入中堂,賓主相叙。

    諸葛瑾道明來意,取出劉備的書信,說道:&ldquo皇叔許先以三郡還東吳,望将軍即日交割,令瑾好回見吾主。

    &rdquo 雲長聞言變色道:&ldquo吾與吾兄桃園結義,誓共匡扶漢室。

    荊州本是大漢疆土,豈得妄以寸尺與人?&rdquo 諸葛瑾急道:&ldquo皇叔書信在此,君侯豈可不從?&rdquo 雲長怒道:&ldquo&lsquo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rsquo雖吾兄有書來,我卻隻是不還。

    &rdquo 諸葛瑾知道雲長是吃軟不吃硬的,便哀告道:&ldquo今吳侯執下瑾老小,若不得荊州,必将受誅。

    望君侯憐之!&rdquo 雲長冷笑道:&ldquo此是孫權谲計,如何瞞得過我!&rdquo 諸葛瑾道:&ldquo君侯何太無面情!&rdquo 雲長執劍在手道:&ldquo休再虛費唇舌!此劍上并無面目!&rdquo 一旁關平提醒道:&ldquo軍師面上不好看,望父親息怒。

    &rdquo 雲長忿恨道:&ldquo不看軍師面上,教你回不得東吳!&rdquo 諸葛瑾滿面羞慚,急忙辭了雲長,再經成都去見孔明。

    不料孔明已自出巡去了,隻得再見劉備。

    劉備亦不在,手下道:&ldquo皇叔臨行言道:&lsquo大夫可暫回江東,容取了東川、漢中諸郡,調雲長往守之,那時方得交付荊州。

    &rdquo諸葛瑾不得已,隻得回轉東吳見孫權,具言前事。

    孫權見他兩手空空而回,惱怒萬分:&ldquo子瑜此去,反複奔走,莫非皆是諸葛亮之計?&rdquo 諸葛瑾連連搖手:&ldquo非也。

    吾弟亦哭告玄德,方許将三郡先還。

    無奈雲長恃頑不肯。

    &rdquo 張昭獻計道:&ldquo既劉備有先還三郡之言,主公可差官前去長沙、零陵、桂陽三郡赴任,且看如何。

    &rdquo &ldquo子布所言極善。

    &rdquo孫權一面令諸葛瑾取回老小,一面差官往三郡赴任。

     不一日,三郡差去官吏盡被逐回,告知孫權道:&ldquo關雲長不肯相容,連夜将我等趕逐回吳。

    遲行者便要殺。

    &rdquo 孫權怒責諸葛瑾道:&ldquo皆是諸葛亮之詭計!&rdquo 諸葛瑾嘴上不敢說什麼,心裡卻在想,你冤枉孔明了,他為了我一家老小,在劉備面前說了不少好話,方才能有歸還三郡之諾。

    想必這是劉備在從中搞鬼。

     其實,這正是孔明在周旋。

    就在諸葛瑾到達成都的當天晚上,孔明便與劉備商議好了應付之策,又命手下趕往荊州,如此這般囑咐雲長。

    盡管諸葛亮與諸葛瑾的感情一向很好,但為了國家大事,無論親疏遠近,老少内外,一視同仁,怎可以循私枉法。

     諸葛瑾從東吳到西川,又從西川到荊州,再回到西川,然後返回東吳,迢迢數千裡路程,往返奔波,足足趕了兩個多月,卻是一事無成,枉費心機。

    孫權想,似這樣一拖再拖,何年何月才能索回荊州?正要差人去召魯肅來,忽有手下來報:&ldquo禀吳侯,今有陸口呂大都督到此求見。

    &rdquo 自從建安十五年周瑜去世後,孫權按照他遺表上的意願,由魯肅接任都督之職,魯肅又舉薦呂蒙為副,同理江東六郡之事。

    此刻,呂蒙從陸口匆匆趕來,孫權料知必有要事,即刻傳言相請。

    呂蒙上堂,與孫權參拜畢,旁側坐定。

    孫權問:&ldquo子明不宣而至,莫非有要事相告?&rdquo &ldquo吳侯,劉備初定西蜀,強占荊楚之地,已成氣候,徒令子瑜大夫奔走。

    以蒙之見,不若以兵相加,奪回荊州。

    未識鈞意如何?&rdquo 東吳的兩個都督一文一武,一個以和為上,一個以戰為主,各存己見。

    屯兵陸口,本是魯肅聯絡漢軍的策略,萬事可以得到諸葛亮的幫助,路程又近,出腳很是方便。

    卻因此也成為了呂蒙出兵荊州的基地,處心積慮要一統長江南北,一直在等待着恰當的時機。

    此番聽得諸葛瑾去西川白跑了一趟,覺得機會正好,便來勸孫權發兵。

     孫權正為此事煩惱,被呂蒙這麼一說,正合心意,暗想,本當我也想請魯肅和你來此商議索取荊州之事。

    為了荊州等地,一索再索,劉備就是不還,長此以往,總不是個了結的事情。

    最終還是要打的,早晚要打,不如早一點打下荊州。

    便點頭道:&ldquo子明之言,甚合吾意。

    &rdquo 東吳文武中對荊州劉備一向持有兩種态度,一派主和,一派主戰。

    張昭曾受孫策的重托,不負&ldquo内事不決問張昭&rdquo的遺言,為了保存東吳的實力,赤壁戰前曾主張降曹,遭到了孫權和周瑜的鄙視,也受到了孔明的駁斥。

    就因為他當時主張降曹,從此一蹶不振。

    幸得近年來并無大事,張昭這才慢慢地振作起來。

    畢竟他是吳中舉足輕重人物,又胸懷大略,逢事更能三思,故而一聽到呂蒙要發兵攻取荊州,就覺得呂蒙處事欠妥,立即從旁閃出,&ldquo吳侯,昭有一言相告,容禀。

    &rdquo &ldquo子布,有何高見?&rdquo &ldquo吳侯,荊襄坐地幾郡之廣,首尾相聯,擁軍四十餘萬之多,兵精糧足,雲長智勇兼備,善于用兵,又有西川作為後盾,倘以兵力相加,實是不妥。

    &rdquo 孫權忙問道:&ldquo有何不妥?&rdquo &ldquo兩軍交戰,量難速取荊襄,吳中必是損兵耗糧。

    蜀中劉備必以重兵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