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回 進成都子瑜孤身索地 抵陸口雲長單刀赴會

關燈
第十四回進成都子瑜孤身索地 抵陸口雲長單刀赴會 隻因孔明說了一句話,三員名将都出來為關羽捧場,一則是真心欽佩他的為人和功夫,二來因馬超恃勇傲慢,衆将心裡不服,趁此機會壓一壓他的傲氣。

    馬超當然不甘示弱,要是真的交起手來也未必會敗北,但關公的威德和武功也的确使他不寒而栗:這便如何是好?既不能說不是,與他硬拚;也不能說是,顯示自已無能。

    馬超不得不緘默,以示自己對此事并不介意,随關羽的便。

     無言表示一種默許。

    張飛十分得意,又說道:&ldquo小馬啊,我家二哥一向最信仁義二字,倘然你從今以後不再傲視天下,隻消我家老師修書一封,這紅臉兒便不敢擅自入川。

    &rdquo說着,便轉身對孔明說:&ldquo老師,念他初到軍中,不知我家二哥脾氣,暫且寬恕一回,修書荊州叫他不必入川,未知老師意下如何?&rdquo &ldquo呣&mdash&mdash&rdquo孔明不置與否,就等馬超怎樣說法。

     馬超橫想豎想,覺得犯不着與關公争高低,更沒有必要去得罪他,要是以後有便,比試一下也未嘗不可,但特地要他趕來,這是大可不必了。

    便作了讓步:&ldquo望軍師傳言君侯,不須入川,以荊州為重。

    &rdquo 用不着說怕不怕,隻要口氣一軟,懼怯的心理已完全流露了出來,就隻須這幾句話,文武的欲望已就足夠滿足了。

    孔明便提筆寫道: 亮聞将軍欲與孟起分别高下。

    以亮度之:孟起雖雄烈過人,亦乃黥布、彭越之徒耳;當與翼德并驅争先,猶未及美髯公之絕倫超群也。

    今公受任守荊州,不為不重;倘一入川,若荊州有失,罪莫大焉。

    惟冀明照。

     寫畢,封上口,交付關平。

    然後吩咐退堂。

     文武退盡,堂上隻剩下劉備、孔明和關平三人。

    關平便問道:&ldquo軍師,緣何将比試之言說與馬超?&rdquo 孔明嘿然笑道:&ldquo馬超藐視簡慢衆将已久,亮常思誡谕于他,苦無良機,今日正好借汝父之威挫其傲慢之氣,令其自此收斂。

    &rdquo 關平感歎不已,又問道:&ldquo軍師,西蜀已平,何日伐曹耶?&rdquo &ldquo伐曹之期尚難預料,亮欲舉兵攻取東川,然後再議伐曹大事,屆期必與君侯消息。

    &rdquo 關平聞言謝退,來朝辭了劉備等人便又取道荊州。

     卻說自從這一日以後,馬超果然要識趣得多,不似往日那樣趾高氣揚。

    張飛見了他也常以雲長來警戒他,所以,馬超不敢過份放肆。

     西川歸漢,劉備盤踞益州,驚動了中原曹操,也震撼着江東的孫權,他們都萬萬想不到劉備竟能以小小的荊襄九郡起家,奪下豐腴而又艱險的西川,這對天下整個局勢來說起了很大變化,不能不引起對它的注意。

    卻說孫權聞得此訊,想起昔日劉備借荊州之契約,此刻正可乘機向他們索還。

    便聚齊文武将士道:&ldquo衆位,昔日劉備向吾借荊州時言明,取了西蜀即還;如今西川五十四州盡歸劉備已有一年,絕不提此事,莫不是要毀約?特請衆位商議,權當如何是好?&rdquo 此言一出,兩旁議論紛紛,有主張命人過江好言索取,指望劉備得了整個西蜀,決不會自食前言;有執意要發兵攻伐荊州,說道,劉備非是善良之輩,租田當自産,千年不賴,萬年不還,不要指望他會奉還荊州,隻有趁劉備新得西蜀,忘乎所以之時,荊州隻有關羽,是個機會,發兵趁虛而入,不怕奪不回一個荊州&hellip&hellip衆說紛纭。

    大夫張昭從旁閃出:&ldquo吳侯,劉備寄寓荊州,好似養虎遺患,如今得了西蜀更是實力雄厚,如虎添翼,他不将東吳放在眼中。

    若然強攻荊州,實為不可,況關羽勇略過人,非是等閑之輩,倘然劉備發傾國之軍前來救援,江東實是不利。

    依昭看來,以計索回荊州最是上策。

    &rdquo 權衡利弊,孫權和文武都很以為然,荊州肯定要索回,但決不能貿然發兵,因為劉備手下的将士經過三年多的伐川,個個能征慣戰,而且新近奪取了西川,銳氣正盛,若然起兵攻伐,必定招緻漢軍的全力反撲,反而引火燒身。

    所以,要想奪回荊州,最好的辦法還是計取。

    《三國》這部著作,前前後後,反反複複都是用&ldquo計&rdquo這個字貫穿起來的。

    有人說:&ldquo三國拿脫計,好比人斷氣&rdquo,這個比喻是很恰當的。

    實際上,所謂&ldquo計&rdquo,無過于一種好的辦法,也就是克敵制勝的謀略。

     &ldquo子布先生,計将安出?&rdquo孫權問。

     張昭微笑道:&ldquo昭有一計,使劉備将荊州雙手奉還主公。

    &rdquo &ldquo願聞妙計。

    &rdquo &ldquo劉備所倚仗者,諸葛亮耳。

    其兄諸葛瑾今仕于吳,弟兄各事其主,然情義頗笃,何不将瑾老小執下,使瑾入川告其弟,令勸劉備交割荊州:&lsquo如其不還,必累及我老小。

    &rsquo亮念同胞之情,必然應允。

    主公然否?&rdquo 孫權面有難色,&ldquo諸葛瑾乃誠實君子,與權交誼非常,安忍拘其老小?&rdquo 張昭說:&ldquo明教知是計策,自然放心。

    &rdquo 孫權想,子布之言不失為一條妙計,除此之外也無計可行,不妨先試一試。

    便喚諸葛瑾上前,将張昭之言又叙述了一遍,召其一家老小,虛監在府;一面修書命諸葛瑾往西川去。

    諸葛瑾雖與孔明為同胞弟兄,亦然與孔明一樣飽學博聞,滿腹經綸,但為人處世截然不同,前者誠實敦厚,兢兢業業,而後者卻是随機應變,亂世之中有治國大略。

    諸葛瑾奉了主命離了江東。

    不數日,早到成都。

    見那道路之上轎馬紛紛,街巷兩旁百業興隆,行人皆是笑臉相迎,其樂融融。

    市井辏集,人煙稠密,見之耳目一新。

    諸葛瑾進得城門,打聽着諸葛府徑自尋去。

    行不多時,早見紅門高牆,便叩而問之:&ldquo門公,此處可是軍師府?&rdquo 門公忙迎了出來:&ldquo此處正是。

    大夫是哪一位?&rdquo &ldquo下官乃諸葛瑾,特從江東到此,請門公通報一聲。

    &rdquo 門公知道諸葛亮的确有個兄長在江東,哪敢怠慢,&ldquo大夫稍待片刻,待我禀報軍師。

    &rdquo 諸葛亮聽說兄長到此,知有要事,忙更衣出接,直迎入書房。

    參拜畢,分賓主坐定,孔明寒暄道:&ldquo兄長,小弟為大漢基興,未曾問候兄嫂,幸勿見怪。

    諒必兄長阖府皆安!&rdquo 弟兄見面總有一番請安問候的客套話,豈料諸葛瑾話無幾句,便放聲大哭。

     諸葛亮驚愕道:&ldquo兄長有事但說,何故發哀?&rdquo 諸葛瑾邊哭邊說道:&ldquo吾一家老小休矣!&rdquo &ldquo此話怎講?&rdquo &ldquo賢弟,昔年皇叔向江東借得荊州諸地,至今未還,吳侯将吾一家老小執下,言道:&lsquo索得荊州,仍是君臣相見,反之,滿門盡斬。

    &rsquo愚兄萬般無奈,隻得入川求見賢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