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回 賀新功沙漠王初歸附 慶良辰劉玄德再合卺
關燈
小
中
大
uo
衆将雖說未敢當堂違抗軍師的将令,然而忿怨之心卻有增無減:想他一個蒼頭老兒竟這般狂妄自大,皇叔和軍師親自登門也敢托病不見。
整個西川全都歸了大漢,蜀中文武盡皆歸降,看你這顆忠君之心還能持續多天!為了一個黃權,堂上文武尤其是武将都有不平之色。
西川初平,功臣尚未封賞,隻是略作攤派,命文武各回寓中歇息。
乍到成都,喜悅之情自不必多說,文與文會,武與武聚。
卻說那魏延和苟安回到寓所,向來說話投機,湊在一起又扯到了黃權的身上,彼此罵道:&ldquo黃權這老賊如此藐視主公和軍師,真是狗膽包天!&rdquo&ldquo蜀中文武無不傾心歸降,偏他忠心劉璋,不肯出仕,看來要給他點顔色看看!&rdquo&ldquo是啊,也叫他知道我等的厲害!&rdquo&hellip&hellip兩個人一句接一句地發洩胸中之恨。
可巧鄧銅走來,聽到他們兩個人在有一句沒一句地大罵黃權,不知不自覺地也受了感染,吊起了一股無名怒火,邊罵邊走了過去,&ldquo二位将軍,黃權這老狗好大的架子,主公、軍師請他不來,還得我等去&lsquo請&rsquo他一&lsquo請&rsquo,二位意下如何?&rdquo 本來也隻是扯到了這個話題順便發洩一下,被鄧銅這麼一講,假火變成了真火,大家也覺得這是個辦法。
魏延便問:&ldquo鄧将軍,怎麼個&lsquo請&rsquo法?&rdquo &ldquo那有何客氣,闖入黃府,将這老狗宰掉算了!&rdquo 苟安忙制止道:&ldquo軍師已有将令,&lsquo加害黃權,滅三族。
&rsquo不可蠻幹,要想個穩妥之法。
&rdquo &ldquo管它将令不将令,殺了幹淨,省得怄氣!要償命自有鄧銅在此!&rdquo &ldquo鄧将軍,這又何必呢!&rdquo苟安眼珠一轉,早已為他想好了一個辦法,&ldquo我等隻是随便扯扯,豈肯累将軍白白送命。
依小将之計,不如今晚這般如此去行事,人不知,鬼不覺,萬無一失。
鄧将軍此言可好?&rdquo 鄧銅是個直心腸的人,做事不大肯動腦筋,想怎麼做就怎麼做,根本不去權衡一下利害關系,現在被魏延和苟安半是激将半是慫恿,當即拍闆應承,&ldquo妙計!妙計!此事全在鄧銅身上。
&rdquo 魏延也立即附和道:&ldquo苟将軍此話果然妙極,不露痕迹,又可消氣。
鄧将軍切須小心在意。
&rdquo &ldquo不勞關照,鄧銅自有主張。
&rdquo說着,匆匆走了出去。
三更時分,夜闌人靜,鄧銅帶了十幾個白天約下的心腹弟兄,出了公寓。
他們遍體墨黑,手執鋼刀,悄沒聲息地摸到黃府,直闖了進去,穿房度廊,四處亂走,嘴上不停地喊道:&ldquo隻要金銀,不要性命。
老賊在哪裡!&rdquo 黃府中突然闖進來了這樣一幫黑衣花臉的人,氣勢兇猛,真的像一群打家劫舍的強徒,個個驚慌奔逃,一時間府中大哭小喊,一片大亂。
黃權這幾天心緒不甯,常常夜不能寐。
盡管他對劉璋忠谏不成,毀了整個西川,可劉璋一走,他又感到無比的寂寞和悲怆,輾轉反側,不能成眠。
忽聞外邊騷亂大起,初時以為強盜趁亂搶劫,自歎命運乖蹇,便吩咐家眷盡往内室躲避,而他自己則藏身于後房的屏風背後,探聽外面的動靜。
可是見這一夥強盜嘴上高喊着&ldquo隻要金銀,不要性命&rdquo,卻并不見他們搶東西,倒是逐間逐間地走出走進,伸長着脖子,瞪大了眼睛好像在找人似的。
後來聽得這些人都在叫什麼&ldquo老賊&rdquo,便覺得來得蹊跷,懷疑他們并不是強盜,而是找他來解冤愫的。
這麼一想,黃權就觀察得越加仔細了。
鄧銅是個急性子,東找西覓就是看不見黃權的影子,一時性起,命心腹放火燒毀黃府,心想,找不到你就燒死你,省得主公再來相請。
霎時間,府第内點起火來,往各處窗棂、桌椅上一燃,頃刻間煙霧缭繞,火舌直向屋頂舔去。
黃權見勢不妙,立即奔進内室,帶着妻子軟物匆匆忙忙從後門逃了出去。
再回頭看去,大火已經竄上了屋面,在向四面吞噬、蔓延。
成都是西川的京城,一切府寓都仿照皇室宮殿,繁華的街道上官邸寓所鱗次栉比,黃府一有火災,頓時驚動了四鄉八鄰。
水火無情,要是沒人去救,就會将整個成都化為一片瓦礫。
即時鑼聲四起,救火的人從四面八方趕了來。
鄧銅就趁這個混亂的機會溜出了黃府,逃回了公寓。
喧鬧聲和報警聲把劉備和孔明從睡夢中驚醒,他們立即傳令各營将士火速趕往現場,并且全城戒嚴。
拂曉時,大火終于撲滅了,幸得及時有人報警撲救,大火尚未禍及鄰居,隻是黃府已燒得梁焦屋塌,觸目皆是一片烏黑,-股撲鼻的焦臭味。
清晨,孔明擊鼓升堂,勞碌了半夜的文武百官都是面帶倦意。
孔明點卯畢,恰要命人前往打聽黃權的下落,不料黃權氣咻咻,怒容畢露急步闖上堂來,指着中間的劉備和孔明大聲罵道:&ldquo好一個仁義待人的君主,好一個扶漢滅曹的軍師!吾主劉璋懦弱,未肯用黃權之谏,不幸身遭亡國之災。
老夫雖是亡國之臣,然其志不可奪,其心不可泯,不願出仕。
爾等竟如此包藏禍心,命軍士夤夜闖府,毀吾宅第,其仁義何在耶!&rdquo 無緣無故地遭人辱罵,而且罵得這樣振振有詞,這樣慷慨激昂,弄得滿堂的人都不知他何故要發這麼大的火,個個目瞪口呆,全被這種無所畏懼的憤慨震懾住了。
孔明也覺得莫名其妙,但心裡明白黃權昨天請不來,今日自己登門,一定有道理。
孔明越是碰到這樣的事情,頭腦就越加冷靜,對來人也更要客氣幾分。
便笑着問道:&ldquo黃大夫,緣何便知夜闖尊府之人乃是亮所差遣?&rdquo &ldquo嗯!老夫非是三歲蒙童,這班強人口喊&lsquo隻要金銀,不要性命&rsquo,卻又不取金銀,四處亂跑,豈不是為了老夫一人所來?若不是爾等所遣軍士,誰敢如此膽大妄為?!&rdquo 這些話聽起來很是有理,文武也都頻頻點首表示贊同,甚至也有人以為這确是孔明命人所幹,因為黃權是西川的元老,既然不肯投降,那留着他一點好處也沒有,不如暗中殺了他幹淨些。
孔明聽了這番話并不生他的氣,反而從容不迫地說道:&ldquo老大夫,亮昨已傳下将令:若有加害大夫者,滅其三族,既然大夫以為此事乃是亮之所為,不妨由亮來當堂诘問。
&rdquo便請黃權站立堂口,然後向兩旁文武一個個審視了一遍,忽然作色道:&ldquo嘿嘿,違令者,亮已知之。
倘然此時知過認罪,亮便從輕處之;反之,其罪不赦!&rdquo 冷冰冰的目光,陰森森的言詞,像一道無形的寒光射進了每個人的心,使他們顫栗不已。
這夥放火的人真是潑天大的膽,别說是違抗軍師的将令要有死罪,單說在成都放火那也是沒命的事呀!說得文武都是眼觀鼻,鼻觀口,口觀心,根本不敢去看一眼孔明的眼睛。
唯獨魏延和苟安他們最輕松,闖慣了大禍,憑你說他什麼,都會面不改色,尤其這件事是他們策劃的,卻又是别人幹的,随便怎麼說也怪罪不到他們的頭上。
所以,他們故意把鄧銅拉在當中,為他壯膽,要他矢口否認。
鄧銅是個誠實的人,這種事情還是第一次去幹,本來也覺得火燒黃府是有罪的,這會兒見孔明的目光老是在自己的臉上轉悠,預感到了一種不祥,急得他汗流浃背,發悚地低下了頭。
魏延和苟安見了他這副傻樣,忙用腳去跺他,意思是這是軍師的試探法,你用不着這麼膽小。
隻要我們一個也不說,天王老子也難知道是誰幹的! 孔明也在思索:這種事情文人是不會幹的。
堂上六七十員大将不少都是文武全才,也不恥于做這種事情;隻有平時受我訓誡又不服的人和沒有頭腦的人才會幹。
那也就逃不出那幾個武将。
孔明一撩清須,擡起手中羽扇,朝武将班中一指,聲音雖輕,卻十分嚴厲道:&ldquo嘿&hellip&hellip亮言出如山。
再不自首,軍法難容!喏&hellip&hellip&rdquo 堂上畢靜,落針可以聞聲,氣氛緊張得幾乎令人窒息。
鄧銅實在憋不住,又見這把羽扇好像指的正是自己,隻當孔明完全知道了真相,擡腳就想跨出去,被一旁的魏延在他腳背上狠狠地踹了一下。
這一腳的确不輕,鄧銅情不自禁地大叫了起來:&ldquo哇呀&hellip&hellip&rdquo 寂靜無聲的大堂,被他這一聲嘶力竭的大叫,猶如晴天裡一個霹靂,震得大家心驚肉跳,惶恐不安,目光都落在鄧銅的身上。
孔明趁勢将羽扇指定在他的臉上。
鄧銅這一失态以後,知道再也瞞不住,索性起兩臂将魏延和苟安的胳膊一抄,拖着他們走了出來,到虎案跟前大聲道:&ldquo軍師,鄧銅知罪。
此事皆是魏、苟二将指使,教我不見黃權便焚房廊。
&rdquo 孔明想,果然不出所料,除了他們這幾個,恐怕再也沒人有這種膽量。
鄧銅是個匹夫,受人唆使情有可原,但魏延和苟安實是可惡。
害群之馬,不可不除!孔明打定主意,便對黃權說:&ldquo大夫,元兇已然招認,莫非亮所差遣不成?&rdquo 真相大白,文武對他們三個人怨恨不已,一則折騰了大半夜,弄得雞犬不甯,這不是小事,使軍師蒙受了不白之冤,聲譽大損,這是不可饒恕的。
都希望軍師給他重罰,以戒将來。
黃權目睹這般場面,自覺失言,滿面羞赧,暗思道:他身為大漢軍師,怎麼會做這種事呢,真是錯怪他了。
雖說燒了點房廊,受了一場驚吓,但應該前來告發,不該這樣大罵,以緻當衆挫動他的威嚴。
到這個時候,黃權方知孔明光明磊落,胸襟坦白。
倒有點過意不去,便膝行至孔明之前,朗聲道:&ldquo權實是無知,有犯尊顔,幸勿見怪。
權感軍師豁達寬宏,願降漢室,望軍師不棄。
&rdquo &ldquo呀,大夫請起。
如今大夫屈尊歸降,實是漢之大幸。
府中所遭焚毀之物,亮當一一賠償。
元兇在此,聽憑大夫發落!&rdquo 一則可以解黃權之恨,二來也要明正軍法。
說真心話,孔明希望黃權要他們死。
魏延、苟安二人陰狠奸詐,慣會搬弄是非,又好大喜功,心存不良,久後必有反叛之心。
為此,孔明久有翦除之心,今日要是黃權要斬他們,孔明決不會惋惜,甯可忍痛賠上一個鄧銅,不極早除卻魏、苟二人,隻怕&ldquo一粒老鼠屎會臭了一鍋粥&rdquo,反而留下禍患。
卻說黃權年高識廣,通達世事,見孔明這樣豪爽,又這般尊重自己,十分歎服。
心想,我既已降了漢室,與他們都是同僚了,豈可為我一個風燭殘年的老文人,去傷卻他的三員大将!他既給我面子,那我也落得為他們三人做些人情。
便道:&ldquo軍師明鑒,老夫豈敢專斷。
此事皆因老夫所起,還請軍師從寬處之。
&rdquo 這真是他們三人的造化,一句話做了三條性命的人情,這個人情真是太大了。
當然,孔明有令在先,事情并不是就此收場,死罪可脫,活罪難逃,喝令軍士将他們各責一百軍棍,頓時拖翻,&ldquo噼裡啪啦&rdquo一頓亂打,直打得皮破肉綻,當堂昏厥數次。
雖然不死,卻也賠上了半條性命。
刑畢,拖出大堂,送入寓所。
這一頓好打,半年中卧榻不起,一年後稍可動彈,兩年後才能活動,直至三年方可恢複如初。
平定西川,孔明養兵三年,按兵不動,都享了三年的清福,唯有他們三人,别說享福,一直在傷痛的煎熬之中,還常常聽得别人的冷嘲熱諷。
三年愈可,要想過幾天舒心的日子,誰想孔明又要提兵伐東川。
此乃後話,姑且不提。
從建安十六年三月張松出川獻圖開始,到建安十九年六月黃權最後一個降漢,西川足足打
整個西川全都歸了大漢,蜀中文武盡皆歸降,看你這顆忠君之心還能持續多天!為了一個黃權,堂上文武尤其是武将都有不平之色。
西川初平,功臣尚未封賞,隻是略作攤派,命文武各回寓中歇息。
乍到成都,喜悅之情自不必多說,文與文會,武與武聚。
卻說那魏延和苟安回到寓所,向來說話投機,湊在一起又扯到了黃權的身上,彼此罵道:&ldquo黃權這老賊如此藐視主公和軍師,真是狗膽包天!&rdquo&ldquo蜀中文武無不傾心歸降,偏他忠心劉璋,不肯出仕,看來要給他點顔色看看!&rdquo&ldquo是啊,也叫他知道我等的厲害!&rdquo&hellip&hellip兩個人一句接一句地發洩胸中之恨。
可巧鄧銅走來,聽到他們兩個人在有一句沒一句地大罵黃權,不知不自覺地也受了感染,吊起了一股無名怒火,邊罵邊走了過去,&ldquo二位将軍,黃權這老狗好大的架子,主公、軍師請他不來,還得我等去&lsquo請&rsquo他一&lsquo請&rsquo,二位意下如何?&rdquo 本來也隻是扯到了這個話題順便發洩一下,被鄧銅這麼一講,假火變成了真火,大家也覺得這是個辦法。
魏延便問:&ldquo鄧将軍,怎麼個&lsquo請&rsquo法?&rdquo &ldquo那有何客氣,闖入黃府,将這老狗宰掉算了!&rdquo 苟安忙制止道:&ldquo軍師已有将令,&lsquo加害黃權,滅三族。
&rsquo不可蠻幹,要想個穩妥之法。
&rdquo &ldquo管它将令不将令,殺了幹淨,省得怄氣!要償命自有鄧銅在此!&rdquo &ldquo鄧将軍,這又何必呢!&rdquo苟安眼珠一轉,早已為他想好了一個辦法,&ldquo我等隻是随便扯扯,豈肯累将軍白白送命。
依小将之計,不如今晚這般如此去行事,人不知,鬼不覺,萬無一失。
鄧将軍此言可好?&rdquo 鄧銅是個直心腸的人,做事不大肯動腦筋,想怎麼做就怎麼做,根本不去權衡一下利害關系,現在被魏延和苟安半是激将半是慫恿,當即拍闆應承,&ldquo妙計!妙計!此事全在鄧銅身上。
&rdquo 魏延也立即附和道:&ldquo苟将軍此話果然妙極,不露痕迹,又可消氣。
鄧将軍切須小心在意。
&rdquo &ldquo不勞關照,鄧銅自有主張。
&rdquo說着,匆匆走了出去。
三更時分,夜闌人靜,鄧銅帶了十幾個白天約下的心腹弟兄,出了公寓。
他們遍體墨黑,手執鋼刀,悄沒聲息地摸到黃府,直闖了進去,穿房度廊,四處亂走,嘴上不停地喊道:&ldquo隻要金銀,不要性命。
老賊在哪裡!&rdquo 黃府中突然闖進來了這樣一幫黑衣花臉的人,氣勢兇猛,真的像一群打家劫舍的強徒,個個驚慌奔逃,一時間府中大哭小喊,一片大亂。
黃權這幾天心緒不甯,常常夜不能寐。
盡管他對劉璋忠谏不成,毀了整個西川,可劉璋一走,他又感到無比的寂寞和悲怆,輾轉反側,不能成眠。
忽聞外邊騷亂大起,初時以為強盜趁亂搶劫,自歎命運乖蹇,便吩咐家眷盡往内室躲避,而他自己則藏身于後房的屏風背後,探聽外面的動靜。
可是見這一夥強盜嘴上高喊着&ldquo隻要金銀,不要性命&rdquo,卻并不見他們搶東西,倒是逐間逐間地走出走進,伸長着脖子,瞪大了眼睛好像在找人似的。
後來聽得這些人都在叫什麼&ldquo老賊&rdquo,便覺得來得蹊跷,懷疑他們并不是強盜,而是找他來解冤愫的。
這麼一想,黃權就觀察得越加仔細了。
鄧銅是個急性子,東找西覓就是看不見黃權的影子,一時性起,命心腹放火燒毀黃府,心想,找不到你就燒死你,省得主公再來相請。
霎時間,府第内點起火來,往各處窗棂、桌椅上一燃,頃刻間煙霧缭繞,火舌直向屋頂舔去。
黃權見勢不妙,立即奔進内室,帶着妻子軟物匆匆忙忙從後門逃了出去。
再回頭看去,大火已經竄上了屋面,在向四面吞噬、蔓延。
成都是西川的京城,一切府寓都仿照皇室宮殿,繁華的街道上官邸寓所鱗次栉比,黃府一有火災,頓時驚動了四鄉八鄰。
水火無情,要是沒人去救,就會将整個成都化為一片瓦礫。
即時鑼聲四起,救火的人從四面八方趕了來。
鄧銅就趁這個混亂的機會溜出了黃府,逃回了公寓。
喧鬧聲和報警聲把劉備和孔明從睡夢中驚醒,他們立即傳令各營将士火速趕往現場,并且全城戒嚴。
拂曉時,大火終于撲滅了,幸得及時有人報警撲救,大火尚未禍及鄰居,隻是黃府已燒得梁焦屋塌,觸目皆是一片烏黑,-股撲鼻的焦臭味。
清晨,孔明擊鼓升堂,勞碌了半夜的文武百官都是面帶倦意。
孔明點卯畢,恰要命人前往打聽黃權的下落,不料黃權氣咻咻,怒容畢露急步闖上堂來,指着中間的劉備和孔明大聲罵道:&ldquo好一個仁義待人的君主,好一個扶漢滅曹的軍師!吾主劉璋懦弱,未肯用黃權之谏,不幸身遭亡國之災。
老夫雖是亡國之臣,然其志不可奪,其心不可泯,不願出仕。
爾等竟如此包藏禍心,命軍士夤夜闖府,毀吾宅第,其仁義何在耶!&rdquo 無緣無故地遭人辱罵,而且罵得這樣振振有詞,這樣慷慨激昂,弄得滿堂的人都不知他何故要發這麼大的火,個個目瞪口呆,全被這種無所畏懼的憤慨震懾住了。
孔明也覺得莫名其妙,但心裡明白黃權昨天請不來,今日自己登門,一定有道理。
孔明越是碰到這樣的事情,頭腦就越加冷靜,對來人也更要客氣幾分。
便笑着問道:&ldquo黃大夫,緣何便知夜闖尊府之人乃是亮所差遣?&rdquo &ldquo嗯!老夫非是三歲蒙童,這班強人口喊&lsquo隻要金銀,不要性命&rsquo,卻又不取金銀,四處亂跑,豈不是為了老夫一人所來?若不是爾等所遣軍士,誰敢如此膽大妄為?!&rdquo 這些話聽起來很是有理,文武也都頻頻點首表示贊同,甚至也有人以為這确是孔明命人所幹,因為黃權是西川的元老,既然不肯投降,那留着他一點好處也沒有,不如暗中殺了他幹淨些。
孔明聽了這番話并不生他的氣,反而從容不迫地說道:&ldquo老大夫,亮昨已傳下将令:若有加害大夫者,滅其三族,既然大夫以為此事乃是亮之所為,不妨由亮來當堂诘問。
&rdquo便請黃權站立堂口,然後向兩旁文武一個個審視了一遍,忽然作色道:&ldquo嘿嘿,違令者,亮已知之。
倘然此時知過認罪,亮便從輕處之;反之,其罪不赦!&rdquo 冷冰冰的目光,陰森森的言詞,像一道無形的寒光射進了每個人的心,使他們顫栗不已。
這夥放火的人真是潑天大的膽,别說是違抗軍師的将令要有死罪,單說在成都放火那也是沒命的事呀!說得文武都是眼觀鼻,鼻觀口,口觀心,根本不敢去看一眼孔明的眼睛。
唯獨魏延和苟安他們最輕松,闖慣了大禍,憑你說他什麼,都會面不改色,尤其這件事是他們策劃的,卻又是别人幹的,随便怎麼說也怪罪不到他們的頭上。
所以,他們故意把鄧銅拉在當中,為他壯膽,要他矢口否認。
鄧銅是個誠實的人,這種事情還是第一次去幹,本來也覺得火燒黃府是有罪的,這會兒見孔明的目光老是在自己的臉上轉悠,預感到了一種不祥,急得他汗流浃背,發悚地低下了頭。
魏延和苟安見了他這副傻樣,忙用腳去跺他,意思是這是軍師的試探法,你用不着這麼膽小。
隻要我們一個也不說,天王老子也難知道是誰幹的! 孔明也在思索:這種事情文人是不會幹的。
堂上六七十員大将不少都是文武全才,也不恥于做這種事情;隻有平時受我訓誡又不服的人和沒有頭腦的人才會幹。
那也就逃不出那幾個武将。
孔明一撩清須,擡起手中羽扇,朝武将班中一指,聲音雖輕,卻十分嚴厲道:&ldquo嘿&hellip&hellip亮言出如山。
再不自首,軍法難容!喏&hellip&hellip&rdquo 堂上畢靜,落針可以聞聲,氣氛緊張得幾乎令人窒息。
鄧銅實在憋不住,又見這把羽扇好像指的正是自己,隻當孔明完全知道了真相,擡腳就想跨出去,被一旁的魏延在他腳背上狠狠地踹了一下。
這一腳的确不輕,鄧銅情不自禁地大叫了起來:&ldquo哇呀&hellip&hellip&rdquo 寂靜無聲的大堂,被他這一聲嘶力竭的大叫,猶如晴天裡一個霹靂,震得大家心驚肉跳,惶恐不安,目光都落在鄧銅的身上。
孔明趁勢将羽扇指定在他的臉上。
鄧銅這一失态以後,知道再也瞞不住,索性起兩臂将魏延和苟安的胳膊一抄,拖着他們走了出來,到虎案跟前大聲道:&ldquo軍師,鄧銅知罪。
此事皆是魏、苟二将指使,教我不見黃權便焚房廊。
&rdquo 孔明想,果然不出所料,除了他們這幾個,恐怕再也沒人有這種膽量。
鄧銅是個匹夫,受人唆使情有可原,但魏延和苟安實是可惡。
害群之馬,不可不除!孔明打定主意,便對黃權說:&ldquo大夫,元兇已然招認,莫非亮所差遣不成?&rdquo 真相大白,文武對他們三個人怨恨不已,一則折騰了大半夜,弄得雞犬不甯,這不是小事,使軍師蒙受了不白之冤,聲譽大損,這是不可饒恕的。
都希望軍師給他重罰,以戒将來。
黃權目睹這般場面,自覺失言,滿面羞赧,暗思道:他身為大漢軍師,怎麼會做這種事呢,真是錯怪他了。
雖說燒了點房廊,受了一場驚吓,但應該前來告發,不該這樣大罵,以緻當衆挫動他的威嚴。
到這個時候,黃權方知孔明光明磊落,胸襟坦白。
倒有點過意不去,便膝行至孔明之前,朗聲道:&ldquo權實是無知,有犯尊顔,幸勿見怪。
權感軍師豁達寬宏,願降漢室,望軍師不棄。
&rdquo &ldquo呀,大夫請起。
如今大夫屈尊歸降,實是漢之大幸。
府中所遭焚毀之物,亮當一一賠償。
元兇在此,聽憑大夫發落!&rdquo 一則可以解黃權之恨,二來也要明正軍法。
說真心話,孔明希望黃權要他們死。
魏延、苟安二人陰狠奸詐,慣會搬弄是非,又好大喜功,心存不良,久後必有反叛之心。
為此,孔明久有翦除之心,今日要是黃權要斬他們,孔明決不會惋惜,甯可忍痛賠上一個鄧銅,不極早除卻魏、苟二人,隻怕&ldquo一粒老鼠屎會臭了一鍋粥&rdquo,反而留下禍患。
卻說黃權年高識廣,通達世事,見孔明這樣豪爽,又這般尊重自己,十分歎服。
心想,我既已降了漢室,與他們都是同僚了,豈可為我一個風燭殘年的老文人,去傷卻他的三員大将!他既給我面子,那我也落得為他們三人做些人情。
便道:&ldquo軍師明鑒,老夫豈敢專斷。
此事皆因老夫所起,還請軍師從寬處之。
&rdquo 這真是他們三人的造化,一句話做了三條性命的人情,這個人情真是太大了。
當然,孔明有令在先,事情并不是就此收場,死罪可脫,活罪難逃,喝令軍士将他們各責一百軍棍,頓時拖翻,&ldquo噼裡啪啦&rdquo一頓亂打,直打得皮破肉綻,當堂昏厥數次。
雖然不死,卻也賠上了半條性命。
刑畢,拖出大堂,送入寓所。
這一頓好打,半年中卧榻不起,一年後稍可動彈,兩年後才能活動,直至三年方可恢複如初。
平定西川,孔明養兵三年,按兵不動,都享了三年的清福,唯有他們三人,别說享福,一直在傷痛的煎熬之中,還常常聽得别人的冷嘲熱諷。
三年愈可,要想過幾天舒心的日子,誰想孔明又要提兵伐東川。
此乃後話,姑且不提。
從建安十六年三月張松出川獻圖開始,到建安十九年六月黃權最後一個降漢,西川足足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