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回 辟蹊徑孔明暗渡陰平 奏捷報劉備又取綿竹

關燈
道理。

     卻說,趙雲率領一千精兵,來到綿竹城外設立旗門,早命手下前去關廂上叫戰:&ldquo呔!關廂上李嚴聽了,我家趙将軍在此,速速下關交戰!&rdquo 自從張飛率領大隊到此,李嚴隻是堅守關廂,并不出戰,但也始終不見漢軍前來搦戰,卻也感到奇怪。

    故而時刻不離關廂,密切注視對營的動靜。

    此時聽得關外叫喚,便憑欄眺望,一座旗門隻有一千軍士,一員戰将,其餘都在三裡之遙的漢營中觀戰。

    李嚴想,漢軍大隊到此已有多天,到今日方才有人出戰,卻不見大軍攻城,反隻遣這一些兵将來挑戰,不知他們動的是什麼腦筋。

    我是以守為上,他來的人多我便守,他來的人少我就打,如今一抵一能勝則戰,不勝的話仍可退守關廂。

    李嚴上馬提槍,也點了一千川軍,出關廂來到戰場,排列旗門,與對面遙遙相望。

     趙雲見城中出來一将金盔金甲,三十餘歲,手抱一杆金槍。

    趙雲将銀槍一橫,呼應道:&ldquo來者莫非綿竹守将李嚴?&rdquo 李嚴對這位名望頗高的大将上下仔細打量了片刻,見他白袍銀甲,三绺清須,身材并不高大,看不出他的武藝到底出衆在哪些地方。

    便答道:&ldquo正是。

    來将可是常山趙雲?&rdquo &ldquo常山趙雲是也。

    &rdquo不管和誰交戰,趙雲總是先禮後兵,尤其對蜀中大将一般都要曉之以理。

    &ldquo李将軍,趙雲奉軍師之命到此,奉勸将軍歸順吾主,共興大漢,以免兩下交兵。

    劉璋庸碌無能,不思扶漢興劉,救拔天子于水深火熱之中,以将軍之良材,輔無道之庸君,實是埋沒。

    &rdquo 李嚴想,天底下沒一個人不說劉璋無能,他雖然無能,但對部下還是不錯,在這安危存亡之際,倘然棄而叛之,實在是于心不忍,越是在這種時候,越是要報答他的恩德。

    便将金槍一蕩,&ldquo趙雲,要取綿竹不難,在吾槍上領取!&rdquo說罷,一槍朝趙雲的分心刺去。

     趙雲起銀槍招架,并不用十分力,一時倒也招架不開,兩杆長槍相互抵住。

     孔明在營前,見二将打得難解難分,羽扇一招,營頭上的一面特大紅旗揮舞得獵獵作響。

    招紅旗的意思别人都不明白,隻有旗門下的漢軍心裡最清楚,這一個漢軍就一聲呐喊向對面旗門沖去,喊殺連天,混入川軍中一陣厮殺,将對将敵,兵與兵戰,就在城前捉對兒打了起來,戰得不可開交。

    從上午一直打到太陽當頂,乃是混戰不休。

    孔明這才傳令鳴金。

    聞鼓則進,聞金則退,趙雲收轉長槍,招呼弟兄們一起回到大營。

     李嚴見漢軍收兵,也不去追趕,亦然勒馬回進城關,檢點一下隻少了一個小卒,軍士皆無甚傷害,覺得與趙雲打了一上午沒輸掉還是合算的。

    望到漢營,見營牆上的人也都退盡,料知今日必無漢軍來戰,便回到大堂歇息,思量着安排來日戰事。

    一宵無話。

    清晨李嚴又上城牆,卻又見趙雲帶兵列下了旗門,漢軍又比昨日少了一半,仍是趙雲單槍匹馬獨立于沙場之中。

    李嚴想,昨日他們來了一千漢軍一無所獲,今日相反又減少五百,那再與他們戰一場也未嘗不可。

    李嚴仍然領一千兵,下關上馬,手執金槍沖出關廂,與趙雲撞個劈面,二話沒說,起手就打。

     戰無數合,趙雲便收槍勒馬道:&ldquo李将軍且住手,關廂已失了。

    &rdquo 李嚴哪裡肯信他的話,隻當他在騙自己回頭,然後一槍刺自己于馬下。

    心想,昨日戰了半天尚且未能戰勝于我,怎說我失了關廂,豈不是白日做夢麼!&ldquo呀呀呸!錦竹城關堅似銅牆鐵壁,縱然千軍萬馬也動搖不得,何懼爾這孤将寡兵!&rdquo 趙雲知道李嚴不會相信,隻當還在打趣,便将戰馬退後幾步,長槍一橫,擺出一副一定要他相信的樣子,&ldquo趙雲不與汝戰,隻管回頭看來,關廂可曾失守?&rdquo 李嚴估計離開這樣一段距離,長槍刺不到,便真的回過頭去向關廂上一瞥,好象是有些兩樣,索性再退後幾步勒轉馬頭仔細一看,這一看吃驚不小,好端端的一座綿竹關廂,又沒人去攻打,已經插滿了漢軍的旗号,白旗招展,果然失守。

    正不知這是什麼緣故,一時手足無措,不知怎麼辦是好。

    又見對面營門大開,劉備和孔明居中,文武簇擁而來,這些人中大多數原先都是張任的心腹,西川的名流,見此光景,李嚴也不敢再拗執下去,知道綿竹一失,等于将成都送給了劉備,劉璋早晚要失去整個西川,誰也沒有回天之力,即使逃回成都相救劉璋也隻是杯水車薪,無濟于事。

    便棄槍下馬,跌跪到劉備和孔明面前拜道:&ldquo綿竹已失,罪将願降!&rdquo &ldquo将軍請起!&rdquo 孔明将羽扇一招,炮聲大起,漢軍浩浩蕩蕩開進綿竹。

    到底是誰來開的城門呢?原來是漢将胡班。

    昨日趙雲點兵時已奉孔明之命教胡班換了号衣混在一千軍士之中,兩軍混戰之際,川軍豈是胡班的對手,都知道他厲害,不敢與他争鋒,胡班便盯住一個川軍,一步步逼他離了城關,到山谷僻靜處,便對川軍說,我乃是軍師帳下大将胡班,奉命前去取關,如今隻要你一身号衣便饒你一條性命,否則鋼刀無情。

    這川軍聽說他是漢将,哪裡還敢違拗,立即丢刀跪求饒命,乖乖地脫下号衣送與胡班。

    胡班換上了川軍的号衣,指點他要麼立即去投漢軍,要麼等到來日取了綿竹再來見我。

    這川軍待胡班出了山谷,想想還是去投漢軍,綿竹是朝不保夕了,便徑奔漢營而去。

    孔明見到這個川軍,便知胡班已經得手,立刻鳴金收軍。

    胡班就混在川軍中跟進了綿竹,一進城關,趁川軍忙亂之際轉入小巷,城中雖然沒一個認得他,但見他身着号衣也無人懷疑,胡班就在城中躲避了一夜。

    當時李嚴也曾檢點,以為是陣亡或走失了一個,哪裡知道被孔明已掉了一個包。

    今日孔明故意命趙雲少領五百兵來引誘李嚴出關,隻要他一下裝,綿竹便成了漢室天下。

    胡班得知李嚴出城,大模大樣地闖上關廂,喝令川軍扯出白旗以示投降。

    真個是弓不上弦,刀不出鞘,兩軍未傷一人便得了綿竹。

     孔明升坐大堂,趙雲、胡班繳令,李嚴方知綿竹失守的奧妙所在。

    取了綿竹,就剩下一座成都了,君臣無不歡欣。

    自去年(建安十七年)七月,孔明與張飛分兵進川以來,現在已是建安十八年的秋末冬初,打了近乎一年半的時間,将整個西川的外圍全部吞食了,就剩下孤零零的一個成都,大功将成。

    為此,孔明傳令大隊就在這裡整休隊伍,養精蓄銳,一鼓拿下成都。

     挨過了一個冬天,建安十九年開春時節,孔明親率十萬大軍向成都進發,過嘉陵江收降川将馬忠,一路上望風披靡,毫無阻擋。

    三月底,已近成都。

     卻說成都的劉璋自從求救于東川以來,一直提心吊膽,日夜焦慮不安,後聞馬超歸漢,更使他愁眉不展,終日憂心忡忡,繼而又有綿竹之失,兵臨城下,将至壕邊的局勢終于來了,燃遍了西川四面八方的戰火最後蔓延到這座孤立無援的城池。

    劉璋聞得關外炮聲大作,自料成都難保,又無挽回之力,開始變得鎮定下來,帶着黃權、谯周、蔣琬、秦宓、許襲等一班文人上城觀望,黃權因恨劉璋當初不聽忠谏,一氣之下回歸府第,閉門托病不出。

    上得城樓,見漢軍離城五裡紮下營寨,遍布郊野,營頭上數不清有多少面旗幟在飄揚,氣勢磅礴,望而生畏。

    到這個時候,劉璋方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