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回 辟蹊徑孔明暗渡陰平 奏捷報劉備又取綿竹
關燈
小
中
大
隻得附壁而過,走得很慢。
忽然後面喊聲大起:&ldquo費将軍哎,我家軍師命我等送兩件東西在此,速來領取!&rdquo說罷,一哄而散。
費祎不明白這些漢軍送來的是什麼東西,黑糊糊的一大堆,便領先跑回一看,卻是無數錘子和鑿子,還有幹糧和空水壺,這些東西分到每個人的手中正好是一人一份,幹糧足吃半個多月,每兩個人中就有一把錘子和一把鑿子。
心想,孔明倒想得周到,為我準備下了這許多東西,走陰平道沒有錘和鑿是不行的,再說這半個月的糧食真是幫了我的大忙。
但他也明白,自己開出的路也給孔明帶來了方便。
盡管費祎知道自己将要做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卻也無可奈何,有工具總比沒有的好,要逃命就要花大力氣。
費祎帶着川軍爬山,隻用錘子和鑿子稍敲幾下,山岩上的砂石便已剝落,走起來省力得多了。
五十裡路趕下來,走走鑿鑿,鑿鑿走走,倒也還算輕松。
再往前走,便無路徑可循了,川軍鑿一步走一步,翻過一山又一山,一會兒又走到了十分平坦的原始山路上。
這一天來到一座高峰前,名叫摩天嶺,高聳入雲,白雲缭繞身邊,其勢峻險,所帶幹糧已經吃完,忍着饑餓轉過山腰,一條深澗擋在腳下,深不見底,兩旁都是萬仞峭壁,澗底白霧蒸騰,令人目眩。
又值深秋時節,一到夜晚寒風凜冽,冰涼刺骨。
擡頭見摩天嶺的頂峰上白雪皚皚,終年不化,使人更覺不寒而栗。
到了這個時候,費祎更感前不能進,後不能退,上不能去,下不能回,真個是上天無路,入地無門,個個瀕臨絕境,用不了三天五日,就會冰死、餓死在山上。
就在這叫天不應、呼地不靈的時刻,孔明率領漢軍大隊趕了上來。
他們在下秦關休息了整整十天,人人養足力氣,一路踏着川軍走過的足迹,十分迅速,沒幾天工夫就趕到了摩天嶺。
摩天嶺是西川五座名山之一,那時人迹罕到,就是飛鳥也很少經過那兒。
孔明為了能使西川的每一個角落都不被遺忘,都成為大漢的江山,不惜茹辛含苦,走此荒涼野山,跟蹤到了此地。
孔明的到來,頓使川軍有絕處逢生之感,二百來個川軍不顧費祎的喝斥和阻攔,紛紛奔向漢軍,投拜孔明。
孔明端坐在四輪車上,輕搖羽扇,微微笑道:&ldquo降者免死,請起!&rdquo 降軍齊謝過恩典,退過一旁。
孔明笑謂費祎道:&ldquo費将軍,巢覆要有完卵。
西蜀将傾,蜀中名流盡皆倒戈相投劉皇叔,皆知漢室将興。
将軍乃當世之英豪,去從必有所擇,亮決不相強,悉聽尊便。
--軍士們,閃之兩旁!&rdquo &ldquo是!&rdquo漢軍在又細又窄的山道上讓開了一條僅可容一人可過的路。
費祎這種人最講信義,也最有義氣,若是對他苦苦相逼,他甯死不屈;此刻對他網開一面,他倒回轉心腸了。
便棄刀下馬跪見道:&ldquo軍師,小将該死;若能恕罪,定當以死相效!&rdquo 孔明想,要是早一點降,也用不着吃半個多月的苦頭,真是不到黃河不死心。
當然,來者不拒,隻要肯降,沒有不收留的道理,何況還是個大才。
上、下秦關的守将全部歸降,孔明大喜。
費祎等人望着這條深不可測的溝壑,不知如何過去。
孔明便命手下在山岩上鑿一個小坑,将一塊石碑樹在這裡,上書:&ldquo鳳矣!鳳矣!以摩天之翅,越摩天之嶺!&rdquo據說,這上面的鳳指的是鄧艾,後三國中,人們也把鐘會和鄧艾比作一龍一鳳。
原來,孔明在下秦關休息時便命手下按着他的意圖鑿了三塊碑,這是第一塊。
五十多年後,鄧艾到此,見此碣文,慌忙對碑再拜道:&ldquo武侯真神人也!艾不能師事之,惜哉!&rdquo他從心底裡佩服已故四十年的諸葛亮。
孔明走到岩邊觀望了一陣,便命兩個軍士渾身紮縛暖和,用繩索将他們蕩下去,測一測這條山澗到底有多深。
二軍士腰纏長索慢慢地往下滑,沒下多深,霧氣就遮住了他們的雙眼,望到四處皆是一片白茫茫的,覺得越住下蕩,越比上面溫暖。
無多片刻,已到澗底,二軍士雙足站穩,解下繩索。
上面的漢軍收回繩索,一看也不過四、五十丈之深,隻因為望不到底,故而以為不知有多深,便将第二塊石碑吊了下去,這塊石碑就豎在澗底,上刻道:&ldquo摩天峻嶺與天齊,玄鶴徘徊尚怯飛。
&rdquo形容摩天嶺之高,陰平道之險,都是世所罕見的。
立好石碑,二軍士奉孔明之命向對面懸崖攀援而上,二人好不容易到了彼岸,便将長索系在百年老樹上。
頓時,兩崖之間搭起了一座橋梁,三千餘衆連同戰馬、車輛都從這簡易而又牢固的橋上穩穩當當地走了過去。
這是一座臨時的便橋,以後劉備平定了西川,孔明就派遣了一部分人馬在這裡重新搭設鐵索橋,命一千軍士在此駐守這座橋,每三年調換一次,吃的用的都從成都運來,因為這個地方的确是萬分艱苦的,應該享受最優厚的待遇。
但是,到了鄧艾暗度陰平道時,大橋已不翼而飛,什麼也沒有了,隻見地上白骨累累,鐵索也已鏽蝕掉進深澗。
自從孔明死後,劉禅有恃無恐,昏淫無度,隻顧自己尋歡作樂,哪管陰平道将士的疾苦,根本想不到三年換一次防,也不給他們輸送給養。
這種地方荒無人煙,走又走不出,吃又吃不飽,一個個都餓死在荒野中,這就是漢朝消亡的預兆。
卻說漢軍過了橋梁,孔明又命手下在那裡豎下了第三塊石碑,上刻:&ldquo二火初興,有人越此。
二士争衡,不久自死。
&rdquo二火指的是火燒博望和火燒新野,說的是孔明自己初出茅廬,以二火奠定了劉備複興大漢的基業。
從新野這彈丸之地發展到兵取成都,劉備如今的實力之雄厚足以與曹操相争,其聲勢也足以使劉璋喪膽。
二士指的是鐘會與鄧艾,鐘會表字士其,鄧艾表字士載,都有一個士字。
鐘、鄧二人平定西蜀以後,為了争功,互相诋毀,結果被姜維臨死一計,送了他們二人的命,謂之&ldquo一計傷三賢&rdquo。
過了摩天嶺,又行了半月之期,趕到綿竹,途中艱辛自不必再提。
綿竹城外早己紮下無數大營。
今日,孔明領兵到此,劉備和張飛率衆出營迎接,見孔明非但安然通過陰平道,而且還收了三員川将,無不欣喜。
張翼弟兄和費祎拜見了劉備,與衆文武都平施一禮,跟着大家一起進了大帳,各自歸班站列。
孔明坐定,便問張飛道:&ldquo三将軍,大軍到此,可曾下過戰書?&rdquo 張飛應道:&ldquo老師有言在先,老張不敢自專。
&rdquo 孔明點了一點頭,略表贊許之意。
思忖道:綿竹守将叫李嚴,與江東陸遜乃是同窗好友,亦稱得上是一員名将,收降李嚴,不僅僅是多一員戰将,而且對今後結聯東吳大有用處。
孔明傳令衆文武各歸營頭歇息,來日攻打綿竹。
一夜無話。
來日一早升帳。
點卯畢,孔明發令:&ldquo子龍聽令!&rdquo &ldquo趙雲在。
&rdquo &ldquo将令一支,領兵一千,錦囊一封,去綿竹城外讨戰,錦囊中自有吩咐。
&rdquo 趙雲接令退出,去帳外看了錦囊,點了一千兵,出營自去。
孔明關照劉備帶領文武上營牆觀戰,自己坐上四輪車,帶一百兵,出了大營。
劉備等人無不驚奇:十萬大軍的營盤,能征慣戰的骁将不計其數,卻隻差趙雲帶一千兵,而且還親自往陣中督戰,都想不出這是什麼
忽然後面喊聲大起:&ldquo費将軍哎,我家軍師命我等送兩件東西在此,速來領取!&rdquo說罷,一哄而散。
費祎不明白這些漢軍送來的是什麼東西,黑糊糊的一大堆,便領先跑回一看,卻是無數錘子和鑿子,還有幹糧和空水壺,這些東西分到每個人的手中正好是一人一份,幹糧足吃半個多月,每兩個人中就有一把錘子和一把鑿子。
心想,孔明倒想得周到,為我準備下了這許多東西,走陰平道沒有錘和鑿是不行的,再說這半個月的糧食真是幫了我的大忙。
但他也明白,自己開出的路也給孔明帶來了方便。
盡管費祎知道自己将要做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卻也無可奈何,有工具總比沒有的好,要逃命就要花大力氣。
費祎帶着川軍爬山,隻用錘子和鑿子稍敲幾下,山岩上的砂石便已剝落,走起來省力得多了。
五十裡路趕下來,走走鑿鑿,鑿鑿走走,倒也還算輕松。
再往前走,便無路徑可循了,川軍鑿一步走一步,翻過一山又一山,一會兒又走到了十分平坦的原始山路上。
這一天來到一座高峰前,名叫摩天嶺,高聳入雲,白雲缭繞身邊,其勢峻險,所帶幹糧已經吃完,忍着饑餓轉過山腰,一條深澗擋在腳下,深不見底,兩旁都是萬仞峭壁,澗底白霧蒸騰,令人目眩。
又值深秋時節,一到夜晚寒風凜冽,冰涼刺骨。
擡頭見摩天嶺的頂峰上白雪皚皚,終年不化,使人更覺不寒而栗。
到了這個時候,費祎更感前不能進,後不能退,上不能去,下不能回,真個是上天無路,入地無門,個個瀕臨絕境,用不了三天五日,就會冰死、餓死在山上。
就在這叫天不應、呼地不靈的時刻,孔明率領漢軍大隊趕了上來。
他們在下秦關休息了整整十天,人人養足力氣,一路踏着川軍走過的足迹,十分迅速,沒幾天工夫就趕到了摩天嶺。
摩天嶺是西川五座名山之一,那時人迹罕到,就是飛鳥也很少經過那兒。
孔明為了能使西川的每一個角落都不被遺忘,都成為大漢的江山,不惜茹辛含苦,走此荒涼野山,跟蹤到了此地。
孔明的到來,頓使川軍有絕處逢生之感,二百來個川軍不顧費祎的喝斥和阻攔,紛紛奔向漢軍,投拜孔明。
孔明端坐在四輪車上,輕搖羽扇,微微笑道:&ldquo降者免死,請起!&rdquo 降軍齊謝過恩典,退過一旁。
孔明笑謂費祎道:&ldquo費将軍,巢覆要有完卵。
西蜀将傾,蜀中名流盡皆倒戈相投劉皇叔,皆知漢室将興。
将軍乃當世之英豪,去從必有所擇,亮決不相強,悉聽尊便。
--軍士們,閃之兩旁!&rdquo &ldquo是!&rdquo漢軍在又細又窄的山道上讓開了一條僅可容一人可過的路。
費祎這種人最講信義,也最有義氣,若是對他苦苦相逼,他甯死不屈;此刻對他網開一面,他倒回轉心腸了。
便棄刀下馬跪見道:&ldquo軍師,小将該死;若能恕罪,定當以死相效!&rdquo 孔明想,要是早一點降,也用不着吃半個多月的苦頭,真是不到黃河不死心。
當然,來者不拒,隻要肯降,沒有不收留的道理,何況還是個大才。
上、下秦關的守将全部歸降,孔明大喜。
費祎等人望着這條深不可測的溝壑,不知如何過去。
孔明便命手下在山岩上鑿一個小坑,将一塊石碑樹在這裡,上書:&ldquo鳳矣!鳳矣!以摩天之翅,越摩天之嶺!&rdquo據說,這上面的鳳指的是鄧艾,後三國中,人們也把鐘會和鄧艾比作一龍一鳳。
原來,孔明在下秦關休息時便命手下按着他的意圖鑿了三塊碑,這是第一塊。
五十多年後,鄧艾到此,見此碣文,慌忙對碑再拜道:&ldquo武侯真神人也!艾不能師事之,惜哉!&rdquo他從心底裡佩服已故四十年的諸葛亮。
孔明走到岩邊觀望了一陣,便命兩個軍士渾身紮縛暖和,用繩索将他們蕩下去,測一測這條山澗到底有多深。
二軍士腰纏長索慢慢地往下滑,沒下多深,霧氣就遮住了他們的雙眼,望到四處皆是一片白茫茫的,覺得越住下蕩,越比上面溫暖。
無多片刻,已到澗底,二軍士雙足站穩,解下繩索。
上面的漢軍收回繩索,一看也不過四、五十丈之深,隻因為望不到底,故而以為不知有多深,便将第二塊石碑吊了下去,這塊石碑就豎在澗底,上刻道:&ldquo摩天峻嶺與天齊,玄鶴徘徊尚怯飛。
&rdquo形容摩天嶺之高,陰平道之險,都是世所罕見的。
立好石碑,二軍士奉孔明之命向對面懸崖攀援而上,二人好不容易到了彼岸,便将長索系在百年老樹上。
頓時,兩崖之間搭起了一座橋梁,三千餘衆連同戰馬、車輛都從這簡易而又牢固的橋上穩穩當當地走了過去。
這是一座臨時的便橋,以後劉備平定了西川,孔明就派遣了一部分人馬在這裡重新搭設鐵索橋,命一千軍士在此駐守這座橋,每三年調換一次,吃的用的都從成都運來,因為這個地方的确是萬分艱苦的,應該享受最優厚的待遇。
但是,到了鄧艾暗度陰平道時,大橋已不翼而飛,什麼也沒有了,隻見地上白骨累累,鐵索也已鏽蝕掉進深澗。
自從孔明死後,劉禅有恃無恐,昏淫無度,隻顧自己尋歡作樂,哪管陰平道将士的疾苦,根本想不到三年換一次防,也不給他們輸送給養。
這種地方荒無人煙,走又走不出,吃又吃不飽,一個個都餓死在荒野中,這就是漢朝消亡的預兆。
卻說漢軍過了橋梁,孔明又命手下在那裡豎下了第三塊石碑,上刻:&ldquo二火初興,有人越此。
二士争衡,不久自死。
&rdquo二火指的是火燒博望和火燒新野,說的是孔明自己初出茅廬,以二火奠定了劉備複興大漢的基業。
從新野這彈丸之地發展到兵取成都,劉備如今的實力之雄厚足以與曹操相争,其聲勢也足以使劉璋喪膽。
二士指的是鐘會與鄧艾,鐘會表字士其,鄧艾表字士載,都有一個士字。
鐘、鄧二人平定西蜀以後,為了争功,互相诋毀,結果被姜維臨死一計,送了他們二人的命,謂之&ldquo一計傷三賢&rdquo。
過了摩天嶺,又行了半月之期,趕到綿竹,途中艱辛自不必再提。
綿竹城外早己紮下無數大營。
今日,孔明領兵到此,劉備和張飛率衆出營迎接,見孔明非但安然通過陰平道,而且還收了三員川将,無不欣喜。
張翼弟兄和費祎拜見了劉備,與衆文武都平施一禮,跟着大家一起進了大帳,各自歸班站列。
孔明坐定,便問張飛道:&ldquo三将軍,大軍到此,可曾下過戰書?&rdquo 張飛應道:&ldquo老師有言在先,老張不敢自專。
&rdquo 孔明點了一點頭,略表贊許之意。
思忖道:綿竹守将叫李嚴,與江東陸遜乃是同窗好友,亦稱得上是一員名将,收降李嚴,不僅僅是多一員戰将,而且對今後結聯東吳大有用處。
孔明傳令衆文武各歸營頭歇息,來日攻打綿竹。
一夜無話。
來日一早升帳。
點卯畢,孔明發令:&ldquo子龍聽令!&rdquo &ldquo趙雲在。
&rdquo &ldquo将令一支,領兵一千,錦囊一封,去綿竹城外讨戰,錦囊中自有吩咐。
&rdquo 趙雲接令退出,去帳外看了錦囊,點了一千兵,出營自去。
孔明關照劉備帶領文武上營牆觀戰,自己坐上四輪車,帶一百兵,出了大營。
劉備等人無不驚奇:十萬大軍的營盤,能征慣戰的骁将不計其數,卻隻差趙雲帶一千兵,而且還親自往陣中督戰,都想不出這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