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回 辟蹊徑孔明暗渡陰平 奏捷報劉備又取綿竹

關燈
&rdquo 頃刻,木頭人停下不動。

    漢軍一擁而上,将四尊木偶擡了進去。

    張嶷見自家兄弟已歸孔明,豈敢不降,丢槍下馬拜倒在四輪車前,&ldquo小将張嶷願降!&rdquo &ldquo将軍請起。

    &rdquo 張家弟兄雙雙歸漢,孔明出車,張翼下馬。

    衆兄弟跟随孔明上了大帳,分列兩旁。

     須臾,鄧芝上大帳,雙手呈回将令,與張家弟兄相互見禮,各叙仰慕之情。

     張翼弟兄一降孔明,上秦關便成了劉家城池。

    如今新添二員大将,孔明用兵就更有本錢了。

    來朝,孔明傳令起營拔寨,穿過上秦關,經過數天的急行軍,節交夏末秋初,已抵下秦關。

     下秦關守将名叫費祎。

    他是雒城太守費觀之嫡弟,文武雙全,一騎馬一口大刀,今年三十一歲。

    數日前,聽說孔明取了上秦關,這裡早有準備。

    今日聞得關外炮聲,便飛奔上關。

    見關外張家弟兄左右護衛着一輛四輪車,自忖道:七百五十裡一條陰平小道是用兵之要道,一入此道,唯有上秦、下秦二關可走,别無蹊徑,除非鑿山開路,走一步,鑿一步,倘若二關皆失,前無一兵一卒把守,直通西川要隘綿竹,綿竹一失,成都直接受到威脅。

    因此,這座下秦關是千萬不可放棄。

    費祎想到這兒,打定主意,決不出戰,以守為上。

    兩軍相持十來日,并不交戰,忽見關外一片平地,漢軍影蹤全無,費祎不解其意,以為漢軍收兵改道而行。

    不過,費祎并不擔心,因為這條陰平道行走起來的确艱難萬分,即使奪下了下秦關也沒有現成的平坦小道可行,仍然要開山鑿路,何況再改道西行,那更是困難重重,寸步難移,除非退兵。

    所以,費祎對漢軍的失蹤并不放在心上。

    沒過幾天,見關外山道上來了一行糧車,約有千餘人,都穿着漢家号衣,費祎知道這是上秦關為孔明送來的大糧。

    但漢軍已經撤走,這些大糧怎麼還會送到這兒來呢?費祎設想道:要是孔明回到了上秦關,這些糧車無論如何不會到此,原因之一,孔明沒有回上秦,還在半途之上,與這些糧車走的是交叉路;二,這些大糧是誘餌,騙我出關,然後奪關。

    因為費祎對上秦關的川軍川将是十分熟悉的,經過他逐一仔細觀看,這些推車之人,竟無一個面孔是認識的。

    所以他肯定是孔明派遣來的衆班人馬。

    因此,費祎認為前者可能性較大,但也不敢忽略後者。

    暗思道:下秦關這裡的糧草原先都是上秦關解來的,如今張家弟兄歸了孔明,糧源斷絕,倉廪已空。

    要想守住此關,首要問題是糧草充實。

    這樣,我就可以無後顧之憂了。

    看來要冒一次險,倘能奪下這些大糧,下秦關足夠維持數月。

    費祎思定,再向下邊一看,漢軍個個東張西望,然後紛紛失望地掉轉頭往回走,好像白走了一趟不大情願。

    見此光景,費祎肯定了自己剛才的想法,料道這些漢軍從上秦關出來并不知道孔明已經回去。

    到了嘴邊的糧食豈能放走,費祎喝令手下開關,便上馬執刀沖了出去,&ldquo叱!大膽漢軍休走,留下大糧,可免一死;否則費祎手下無情!&rdquo 本來就慌張的漢軍,聽到後面的叫聲,更是亂成一團,各自丢下糧車往回逃奔。

    費祎拍馬提刀追了上去,将這班亂竄亂逃的烏合之衆劈面攔住,大刀一落,怒喝道:&ldquo休得動彈,與費祎将糧車押進關廂,違者立斬!&rdquo 群龍無首,懾于費祎的威勢,這些漢軍隻得将糧車慢吞吞往關廂推去。

    費祎與二百來個川兵斷後,押了糧車點馬而回。

    約有三百漢軍進得關廂時,後面忽然傳來一聲炮響,一将飛馳而來,&ldquo大膽費祎,膽敢斷吾大糧,張翼來也!&rdquo 費祎聽得叫聲,下令将糧車速速進關,自己便勒轉馬頭向張翼迎去,攔住了他的去路。

    張翼趕到跟前,二話沒說,起手中銀槍直刺費祎的咽喉,&ldquo費祎讓路!&rdquo 費祎豈肯相讓,大刀一橫,便&ldquo嚓啷&hellip&hellip&rdquo架住,大吼一聲:&ldquo路在刀上來取!&rdquo 二将交戰,難分勝負。

    此時糧車已全部進了關廂,費祎正待掉馬,忽見漢軍中一個大漢在關中傳令道:&ldquo來,與吾閉關!&rdquo 那些守關的川軍哪能聽他的,個個站立不動,等待費祎進關。

    那大漢獨出腰刀橫眉豎目大怒道:&ldquo上秦關守将張嶷在此,違者死路一條!&rdquo說罷,當即舞起刀來。

     川軍見此人果然是張嶷,知道他早已降了漢軍,誰敢不從,立即關上大門,将費祎和二百來個川軍拒之門外。

    原來,孔明在關外挑戰了十來天,關廂上紋絲不動,奈何他不得。

    便靈機一動,傳令退兵三十裡,吩咐張嶷改扮漢軍,借運糧從另一條小道去下秦關誘費祎下關。

    關照張翼守在關旁的山套中接應。

    那末,費祎怎麼這樣容易中計的呢?下秦關地處偏僻,是個&ldquo野貓不拉屎&rdquo的地方,往常除了與上秦關有些來往,别無他路可走。

    一切東西都是上秦關送來。

    盡管無戰事之擾,太平得很,但也很不自由。

    今日,見糧車一到,費祎也曾考慮到這是孔明的計策,但此機一失,千載難逢,永遠不會有人再為他送糧來了,用不了半年的工夫,下秦關的人都要被活活餓死。

    所以,這個險是非冒不可的。

    由于孔明早已料到了他會有這點心思,因為上秦關已到了自己之手,他必定會這麼幹的。

    現在張嶷領漢軍上城,改換旗号,對關外大呼道:&ldquo費将軍,關廂已落吾手,還不歸降漢室?&rdquo 費祎想不到自己果然中了孔明的計策,被張嶷奪了關廂,懊悔不及,環顧四下隻剩二百來人跟随,大勢已去,便無心戀戰。

     張翼從旁勸道:&ldquo費将軍,劉皇叔仁義之君,奪取西蜀已成定局;孔明用兵如神,不忍加害将軍;如今将軍進退維谷,腹背受擊,何不棄暗投明,共助大漢!&rdquo 費祎是個英才,一時不肯背之投敵,還要受些磨難。

    他想,關廂已失,無路可走,此處離綿竹最近,但也有數百裡之遙,崇山峻嶺,難以攀越。

    倘若不走,唯有歸降。

    費祎便圈轉馬頭,帶着二百來個弟兄繞過下秦關投陰平道而去。

     此地張嶷下關,換甲胄來穿了。

    張翼返身去迎接孔明。

    孔明已得知下秦關消息,坐了四輪車,帶領大隊往關廂而來,半途上遇着張翼來接,便問道:&ldquo張将軍,莫非下秦關已得?&rdquo &ldquo正是。

    &rdquo &ldquo守将費祎降否?&rdquo &ldquo軍師,費祎行領二百弟兄走陰平道而去,小将未敢擅自追趕。

    &rdquo &ldquo由他去罷,亮自有妙計收他。

    &rdquo孔明想,這樣也好,本來大隊也是從這條道上去,現在費祎先走了一步,我就可以省力一點,趁這機會在下秦關休息幾天,因為前進都要鑿山開路,他們的行軍速度必定慢得象蟻蝼一樣,等他們開出了一條路,我再趕上去,豈不是事半而功倍?孔明随着張翼來到下秦關,那裡張嶷早就開門等候了。

    到衙門,孔明出車,文武下馬,齊登大堂。

    孔明收回令箭,盤點府庫軍糧,張榜安民,命軍士整休待命。

    暗地吩咐二百來個漢軍如此如此,這般這般去行事。

     再說費祎帶着殘軍狼狽而逃,唯恐後面追趕上來。

    開頭路還算平伏,走不滿十裡路就被光秃秃的山嶺攔住了去路,一個個